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2例_第1页
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2例_第2页
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2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2例

脊柱损伤后的神经源性膀胱是脊柱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通常出现在排尿功能障碍和下尿潴留。若不及时治疗,残余尿量无法及时排出,可导致反复尿路感染、肾积水、肾结石等合并症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均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版)1.2患者性别、年龄及随机分组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22例;年龄18~60岁,平均(37.1±12.9)岁;病程10d至6个月,平均(2.5±1.6)个月;损伤节段:颈段36例,胸段26例,腰段22例;ASI-A分级均属B-D级:B级22例,C级39例,D级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尿道口、阴道口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综合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间歇性导尿。此方法主要用于膀胱逼尿肌无力或力量较弱的患者。所有操作均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导尿量可根据患者自主排尿和残余尿量情况进行具体控制。治疗期间应严格控制饮水量,并注意每周检查尿常规、细菌培养等。若存在细菌感染,则需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2)膀胱区理疗:患者仰卧位,露出脐至耻骨联合,如果有留置尿管首先要开放引流管。采用全日康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电极在下腹部并置或下腹部一骶尾部对置,从最低强度和密度调整电流,以患者感受到麻木或刺感为最佳状态,启动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3)盆底肌训练。收缩及夹紧肛门口与尿道口(女性尿道口、阴道口),就像忍住大小便一样,坚持6s后放松10s,然后继续收缩运动,每日训练1次,每次15min。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脐灸粉的制备选取桂枝15g,苍术20g,肉桂10g,乌药15g,干姜20g,炒白芍20g碾为细粉,过5号筛。另备面粉100g制成4cm×4cm,厚度1cm的面圈,中间直径为1.5cm×1.5cm。2)嘱患者平卧位,暴露神阙穴,并仔细观察施灸部位皮肤,无异常,清洁并消毒局部皮肤。3)将面圈放在神阙穴上,并将小孔对准神阙穴,将艾灸粉放入小孔中,注意药粉需与面圈平齐。4)将事先制好的艾柱置于艾灸粉上并点燃,以患者感觉温热但无灼痛感者为度。艾柱燃烧速度以20min为宜,共更换3次艾柱,每次治疗1h。5)艾灸结束后,取下艾灰及面圈,并用胶布封存于药粉于神阙穴中,24h后去除。每3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8周。脐灸结束后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1.4尿流动力学检测指标1)膀胱功能指标,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详细记录排尿日记,并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排尿日记记录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其中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取开始治疗时及治疗8周后3d期间的平均值,日单次最大尿量取开始治疗时及治疗8周后3d中的最大值。2)尿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包括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及残余尿量等。3)生活质量、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由于排尿功能障碍而受影响的7级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评分。1.6膀胱残余尿量及疗效评定根据排尿功能分级评定疗效。排尿功能分级:1级为小便不能自解或滴沥遗尿,不能自控,每次排尿间隔时间<30min,膀胱残余尿量>100mL;2级为有模糊尿意时,能自控>1min,每次排尿间隔时间>1h,仍偶有滴尿与遗尿;3级为有尿意时能自控>2min,每次排尿间隔时间>2h,无滴尿与遗尿。疗效评定:痊愈为小便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为小便功能达3级;有效为小便功能达2级;无效为小便功能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100%/总例数。1.6干预前后均数测定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ue0af±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干预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结果2.1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检测见表1和表2。治疗前两组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2评分统计评分见表3。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局部感染病例见表4。治疗期间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尿路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感染治愈。无脱失病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源性人类免疫相关指标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研究发现,健康人的生理排尿模式,不仅涉及到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括约肌的舒张状态的影响,还受到脊髓控制的初级排尿中枢和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当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害时,中枢性的调节作用就失去控制,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神经源性膀胱临床多表现为膀胱贮尿及排尿双重功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尿路感染、肾积水等,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SCI后NB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经尿道留置导尿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电刺激治疗、磁刺激疗法神经源性膀胱属中医学“淋证”“癃闭”范畴,其主要病机为外伤手术后导致气血瘀滞,督脉受损,而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膀胱和肾脏、下焦之气机阻滞失司,不能通调水道,故排尿障碍,出现尿潴留。其病位虽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肾等脏腑之气化功能失司密切相关。治疗应以温中益气,温阳化气,通利小便为主要治则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联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