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过程与方法1.积累词语。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3.品味文章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修润:修改润色。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商酌:商量斟酌。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累赘:不必要,麻烦。拖沓:不爽快,不简洁。妥帖:恰当,十分合适。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去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格。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感悟精彩句子】“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读了总写叶先生品德的这些语句,你有何感受?忆初见叶老,印象肤浅;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引用孔夫子名言,对比中尽显叶老堪为人之师表。【把握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情感表达真实。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2.人物刻画鲜活。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用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3.文风朴素简洁。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人物,写一个片段作文。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本次教案设计主要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让学生课前自主去查询叶圣陶相关资料,对他有自己的初步印象;二是让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写片段作文,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种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成效,下次还可以继续采用。方法指导: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1)认真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2)多留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一个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一连串的动作等。(3)在与他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或与自身前后变化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的表现方法是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4)通过文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议论、评价,从侧面更完好、更全面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素材积累:叶圣陶轶事一则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4驿路梨花教学目标课题驿路梨花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本文作者彭荆风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展示几张梨花的图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看看这里的梨花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吧。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文。【感悟精彩句子】赏析下列句子。(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两个“都”字反映了老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把握文章主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主旨。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象征手法新颖。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灿烂、美丽的“梨花”在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2.侧面描写传神。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这是因为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2.体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点。【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20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本课首先用古诗词引出“梨花”这一线索,然后导入新课内容,这样就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课时内容。同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素材积累:彭荆风谈读书著名作家彭荆风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至今笔耕不辍;与文学创作之路息息相关的读书“事业”,彭荆风也专心致志地从事了六七十年。说起读书,著名老作家彭荆风有说不完的话。他家中的书房触目之处能见到不少诸如《史记》《后汉书》《全唐诗》等类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因为从小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在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彭荆风选择了写小说和纪实文学。如今,彭荆风每天依然把半天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在他看来读书看报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彭荆风说,一个从事文学的人,首先要看的就是文学书,虽然有些书写得不好,但不看根本不知道它的好坏。有些经典的书是要经常读,像《三国演义》《红楼梦》《史记》《聊斋》《全唐诗》《静静的顿河》等,彭荆风外出时,也会选择随身携带,随时翻看。彭荆风说,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因为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他下笔才“有神”。“光读书是个书呆子,不和生活接触不行;光行万里路,那就是个苦力、文盲;但是你读书读得多,再到生活里面去,你认识生活就比别人要深,更高明。这两者结合起来,不管是从事文学也好,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很有意义。”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文体知识议论文(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6.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2.凝重的语言风格。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3.巧妙地运用排比。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自然流畅。本文中作者对于排比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用得巧妙灵活: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责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责任是早晨离开家时给父母一个平安的承诺,责任是每天回到家给父母一个感激的微笑,责任还是懂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方法指导:词语指代的内容首先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指示代词是起指示和称代作用的词。所谓指示,即指明上下文或语境中存在的人或者事物。所谓称代,即用指示代词来代替上下文或语境存在的人或事物。指示代词起指示作用,都是作定语或状语;起称代作用则可以作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或补语。素材积累:梁启超重视儿童教育梁启超极为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所以,在《论幼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他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先进的儿童教育方法充满了赞美之情,认为循序渐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中国当时的未尝识字即先授经,未尝辨训、造句即要作文的儿童教育程序无疑是本末倒置。正是痛感于当时的儿童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戕害,梁启超为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拟定了一个功课表。

16短文两篇教学目标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写作背景《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文言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译文: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3.“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4.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意,说说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参考译文: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陋室铭》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爱莲说》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2.巧用衬托手法。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怀。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析课文,讨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方法指导:文言文中“使动用法”辨析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之一。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带了宾语,就有“是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活用为使动用法了。如“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意思为“使……惊”。(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题,“乱”和“劳”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分别是“使……扰乱”“使……劳累”。(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用法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素材积累:刘禹锡趣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大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作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写作怎样选材教学目标1.学习例文,明白作文选材的内容,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的真实生活,“我”的真切体验。2.剖析例文,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选材能力。3.欣赏例文,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小角度、合题旨、有新意,并运用于写作之中,增强写作信心,提高作文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课前准备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一、如果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准备表达什么中心?选择哪些能反映街道特点的材料?仔细思考,写出你准备表达的中心,列出需要选用的材料,并注明详略。二、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班里的“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三、你曾经记录过自己一天的生活吗?在这一天中,哪些经历是你独有或者令你感触最深的?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在写作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拟题、立意和内容都不错,但选择的材料一看就是虚假的或老旧、千篇一律的。这就涉及到作文的选材问题。那么我们的作文该怎样选材呢?【写作要求】1.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的事物作为材料。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引用材料要真实、新颖,叙述或描写生动、有趣。2.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位牛人写一件事,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语言尽量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儿调侃的味道。3.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围绕“特殊”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也可以写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以及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选择的材料应真实、可信。写作时,要突出重点,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技法点拨】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直接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那么中学生到底应该如何选材才能写出自己的锦绣华章呢?1.真实材料我选它,选材决不选虚假。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唯“真”才可情感充沛饱满,激情洋溢,感人肺腑,荡人心魄。情感是在“真”中孕育,情感更是在“真”中升华。2.典型材料我选它,以一当十是技巧。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材料越典型,作品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3.新颖材料我选它,抒写时代显精华。“新颖生动”,就是不落俗套,摒弃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风格。可以说,材料不新鲜就不能感人,而新颖生动的材料就像带露水的鲜花,能对广大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更能增强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4.意义突出我选它,主题积极最关键。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创作,都应该用自己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所谓选择有意义的材料,主要是指习作者能慧眼识“珍珠”,选择那些能给人以启示或者是为人提供经验教训的材料,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积极,而积极的主题正是考场优秀作文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范文引路】晒晒我们班的“牛人”——记“控球天才361”“初一那孩子控球太厉害了。”我常听到走过我们班门口的初二、初三的大高个儿们说。“那孩子”指的是我们班的小个子361,“361”是他自己取的绰号,不仅和名字谐音,还仿佛成为了某个运动品牌的代言人。足球,是他最爱的运动,也是他最擅长的项目。361的看家本领当数控球,估计整个初中部没人能超越他。每周五足球选修课都是他的“showtime”(表演时刻),一大帮人围追堵截,他都能轻松应对。一次足球选修课,好戏开场了——二班的三个高手来抢球。打头阵的是二班的大崩。面对“气势汹汹”的对手,361做向左匀球过人状,其实那只是虚晃一枪的假动作。大崩果然中计,身体向左一倾,右边便出现了一个空档。361立马儿向右一闪,动作敏捷而连贯——谢谢配合,完美过人!第二个上来堵截的是小毛。他有股子愣劲儿,二话不说,一个铲球动作就直冲过来。这要换做是别人,就算不丢球,也得心里一惊。可是361临危不乱,一个急转身,小毛的飞铲落了空,连361的衣服边儿都没蹭着。旁边的人这时全都看傻了,361那控球力真不是吹的!第三波冲上来的是伟森,他的动作相当敏捷。361稍一愣神,差点儿丢了球。但是,361很快就稳住了阵脚,迅速左右盘带,依然掌握着控球权。但是伟森并不放弃,想勾球。361也有应对之法。他两臂自然张开保持住身体的平衡,在快速跑动的同时突然向后拖球,伟森还没反应过来,361又突然向右躲闪转身,轻盈地甩开了伟森的堵截。后面的对手,自然也被361轻易突破了。361最后使出了看家本领——圆月弯刀,将球射进了球门,场边爆发出一片喝彩,真是绝了!怎么样,我们班身怀绝技的控球天才361确实够“牛”的吧?【名师点评】作者围绕足球赛场的三波“围剿与反围剿”,记叙了361同学成功突围的经过,超强的控球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入题简洁,开头就直奔人物特点,活泼风趣;内容紧凑,动作描写生动传神,人物特点非常鲜明,辅以大崩等三人的侧面衬托,361同学控球闪展腾挪、临危不乱的特点展现无遗;语句风趣幽默,叙议结合,言简意赅。文评讲。布置作业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3.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教学反思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选材丰富,精当具体。”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学目标1.讨论“孝”的内涵,认识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2.懂得个人的快乐生活是通过别人付出得到的,自觉培养对父母、长辈、社会的感恩意识。3.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做到心存感激、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孝亲故事、相关名言警钟或影视作品等,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从孝开始做起。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犊之情,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重点解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无私,怎么报答得完呢!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则要充满感恩之心,孝敬父母。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并敬爱老人。1.征集活动方案。参考教材第101页“资料一”,分小组制订一个“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日程安排和人员分工等内容。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操作性强。方案要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用一句凝练的口号概括这个主题。2.分工合作,组织活动。根据拟定的活动方案,分工合作,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月”活动。可参考教材第102页“资料二”,制作宣传海报,并邀请别班的同学参加本班活动。活动实施阶段,要注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3.分享体会与感受。通过活动,你对“孝亲敬老”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古往今来的孝亲故事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心底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建议结合教材第103-104页“资料三”“资料四”,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次“孝亲敬老”活动的感受和思考。孝敬父母长辈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地去为父母长辈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陪长辈聊聊天,祝妈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给奶奶洗一次脚,给爷爷盛饭等,或者一个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都是对父母长辈的尊敬。父母长辈的爱需要我们的回报,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怀。不要让父母寒心,让我们永远成为父母贴心的小棉袄!【研讨练习】班级策划、开展“孝亲敬老月”综合性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1.入户调研组准备针对青少年知晓自己父母长辈的相关情况进行随机调研,请你帮助设计两个问题。2.情况调查组准备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空巢”现象进行问卷调查,请你设计两个问题,分别对老年人和他的家人进行问卷调查提问。①对老年人:②对家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