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_第1页
学案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_第2页
学案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_第3页
学案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_第4页
学案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7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35分钟

36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瘦马行(节选)杜甫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注】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去岁奔波逐余寇,骅骝不惯不得将。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注】

硉兀:形容马骨突出犹如山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A.这是一篇写实的作品。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它的瘦弱。“六印带官字”则交代了它的来历。B.第7、8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C.第9、10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只能与雁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D.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解析A项中“写实”错误,这是一篇写实兼抒情的作品,写马是诗人自伤处境。★2.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解析此诗是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诗分两段,前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后六句写瘦马悲楚的内心。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达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马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答案本诗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写瘦马实则是写自己。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达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马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感官结合的描写中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解析D项,“写……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错误,此词并未描写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而是写的诗人所见的田园之景。★4.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上片首二句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自然引出诗人希望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日暖”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这两句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答案上片写作者在道中所见雨后清新之景,引出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写作者所见田园蓬勃之景,

引出自己“元是此中人”的慨叹,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强化了情感,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注】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解析C项,“诗人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诗歌第三至六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三、四句中,“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五、六两句前实后虚,“石盘陀”引起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岿然不动的“石盘陀”正是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答案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赞叹。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A.首联点明出郊时的情况,“失”字凸显雾之大,“雨脚微”则写细雨蒙蒙的场景。B.颔联运用拟人、比喻,赋予山、云和石以生命,流露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C.颈联写“黄鹂语”“紫燕飞”,并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农家欢乐图。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语意委婉,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迫不得已的无奈。解析D项,“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迫不得已的无奈”错误,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愉快欢乐的,并没有苦中作乐、迫不得已的无奈。尾联是抒写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8.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意思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前一句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从空间顺序来看,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是写雾消天晴之景,天忽然“作晴”,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而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这一联写的是远景;颈联“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意思是“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这是近景。从尾联来看,“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