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麻疹及禽流感的诊治_第1页
手足口病麻疹及禽流感的诊治_第2页
手足口病麻疹及禽流感的诊治_第3页
手足口病麻疹及禽流感的诊治_第4页
手足口病麻疹及禽流感的诊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足口病诊治

概述

指导性文件: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概述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975年保加利亚以CNS为临床特征EV71感染750例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7年马来西亚EV71引起的HFMD2628例死亡29例(平均1.5岁,病程仅2天)2000年日本EV71毒株变异概述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

1998年,台湾流行EV71感染引起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129106个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概述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概述概述概述2008年-2011年手足口病时间分布2009-2011年全国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时间分布不同临床类型病例年龄特征类型全国3岁及以下(%)5岁及以下(%)普通病例82.3895.56重症病例92.8498.81死亡病例96.4399.11概述我国HFMD重症发病率和病死率

2,460例儿童死于HFMD

绝大部分死亡与EV71感染有关

中国卫生部:概述概述多发生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多发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特征少数患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心肌炎、肺出血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CoxA:16、4、5、7、9、10型;CoxB:2、5、13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EV68、69、70、71型传染源患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消化道传播:进食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也可经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造成经呼吸道传播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由于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发病机理

两次病毒血症学说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接触病毒后在上呼吸道、肠道局部淋巴结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单核巨噬系统增殖-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病机理危重型手足口病致NPE的可能发病机制:

脑干病变(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血管舒缩中枢区域脑干细胞的广泛病变)导致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对交感神经系统拮抗作用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出现亢进,从而产生儿茶酚胺瀑布式反应。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的血浆浓度升高,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动脉血压急剧升高,体循环内血液大量进入肺循环引起肺水肿。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5期(恢复期)临床表现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临床表现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震颤、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临床表现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临床表现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四)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五)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六)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EV71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是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脑干脑炎33例(91.7%),6例伴脊髓炎脑炎3例(8.3%)死亡7例(19.4%)4个月-4岁

~1岁15例(41.7%)1~3岁20例(55.6%)

>3岁1例(2.8%)2008年5-6月安徽阜阳36例杨思达重症危重症心率增快高血压CRT>3s气促呼吸节律异常ChangLY,etal.Lancet,1999,354:1682-1686.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后发生肺水肿的危险因素

高血糖,白细胞增多,肢体肌力降低

辅助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血清学检查肠道病毒抗体检测阳性治疗要点

EV71感染重症病例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多在1天以内,偶尔在2天或以上。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有时仅为数小时。因此,应当根据临床各期不同病理生理过程,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治疗要点

第1期:无须住院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门诊医生要告知患儿家长细心观察,一旦出现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应当立即就诊。治疗要点

第2期: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降低颅内高压;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对持续高热、有脊髓受累表现或病情进展较快的病例可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四肢皮肤温度变化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尤其是3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治疗要点

第3期:应收入ICU治疗。在第2期治疗基础上,阻断交感神经兴奋性,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米力农、酚妥拉明等,同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要点

第4期:在第3期治疗基础上,及早应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或高频通气。肺水肿和肺出血病例,应适当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不宜频繁吸痰。低血压休克患者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例,可考虑体外膜氧合治疗。治疗要点

第5期:给予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个别病例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生命。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药物及物理降温退热;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使用地西泮、咪达唑仑、苯巴比妥等抗惊厥;吸氧,保持气道通畅;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措施

(二)液体疗法。

EV71感染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在脱水降颅压的同时限制液体摄入。给予生理需要量60-80ml/(kg·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2.5-3.3ml/(kg·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治疗措施

(二)液体疗法。第4期: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予生理盐水10-20ml/kg进行液体复苏,30分钟内输入,此后可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输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有创动脉血压(ABP)、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指导补液。治疗措施

(三)脱水药物应用。应在严密监测下使用脱水药物。无低血压和循环障碍的脑炎及肺水肿患者,液体管理以脱水剂和限制液体为主;如患者出现休克和循环衰竭,应在纠正休克、补充循环血量的前提下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措施(三)脱水药物应用。

1.高渗脱水剂:(1)20%甘露醇0.5-1.0g/(kg·次),q4-8h,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静脉注射10min后即可发挥脱水作用,作用可维持3-6h。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加大剂量至1.5-2g/(kg·次),2-4h一次。治疗措施

(三)脱水药物应用。

1.高渗脱水剂:(2)10%甘油果糖0.5-1.0g/(kg·次),q4-8h,快速静脉滴注,注射10-30min后开始利尿,30min时作用最强,作用可维持24h。危重病例可采用以上两药交替使用,3-4h使用一次。治疗措施

(三)脱水药物应用。

2.利尿剂:有心功能障碍者,可先注射速尿1-2mg/kg,进行评估后再确定使用脱水药物和其他救治措施(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措施

(三)脱水药物应用。

3.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通过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且半衰期长,作用时间较长。用法:0.4g/(Kg·次),常与利尿剂合用。治疗措施

(四)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1.第3期:此期血流动力学常是高动力高阻力,表现为皮肤花纹、四肢发凉,但并非真正休克状态,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常用米力农注射液:负荷量50-75μg/kg,维持量0.25-0.75μg/(kg·min),一般使用不超过72小时。血压高者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正常血压以上,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钠0.5-5μg/(kg·min),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治疗措施

(四)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2.第4期:治疗同第3期。如血压下降,低于同年龄正常下限,停用血管扩张剂,可使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可给予多巴胺(5-15μg/kg·min)、多巴酚丁胺(2-20μg/kg·min)、肾上腺素(0.05-2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μg/kg·min)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应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治疗措施

(五)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第2期不建议常规使用IVIG,有脑脊髓炎和高热等中毒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考虑使用。第3期应用IVIG可能起到一定的阻断病情作用,建议应用指征为:精神萎靡、肢体抖动频繁;急性肢体麻痹;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可按照1.0g/(kg·d)(连续应用2天)应用。第4期使用IVIG的疗效有限。治疗措施

(六)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微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并恢复钠泵功能,防止或减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多数专家认为,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EV71感染所致的脑水肿和肺水肿,但尚缺乏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治疗措施(六)糖皮质激素应用。第2期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第3期和第4期可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停用。是否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还存在争议。甲基泼尼松龙10-20mg/(kg·d),可连用2-3天。治疗措施

(七)抗病毒药物应用。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EV71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体外试验证实有抑制EV71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作用,可考虑使用,用法为10-15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3-5天。治疗措施

(八)机械通气应用。机械通气时机:早期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尤其是PEEP对减少肺部渗出、阻止肺水肿及肺出血发展、改善通气和提高血氧饱和度非常关键。机械通气指征为:(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渗出性病变;(5)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下降;(6)频繁抽搐伴深度昏迷;(7)面色苍白、紫绀;血压下降。重症手足口病及EV71感染治疗中的临床问题

----循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台湾和大陆的经验补液:1期切忌大量输液2期-4期期输液速度2.5-3.3ml/Kg.hIVIG:2期、3期酌情米力农:3期激素:3期、4期酌情WangSM.Enterovirus71: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management.ExpertRev.2009,7(6):735-42.陆国平,朱启镕.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诊治中的一些思考.中华儿科杂志.2012,50(4):244-8.武洁,钱素云.肠道病毒71型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评价.中华儿科杂志.2012,50(4):249-54.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发热、精神差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高热、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心律不齐、末梢循环不良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对年龄小于3岁、高热大等于3天、有嗜睡、心律不齐、末梢循环不良、实验室检查证实为EV71感染患儿应密切观察住院指征小结手足口病期:一般治疗(大部分病例)。脑炎期:易惊、肢体抖动、抽搐或无力;对症脱水、重症可用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及应用丙种球蛋白(少数病例)。呼吸循环衰竭期:ICU呼吸支持(个别病例)。影响病情预后的关键点:脑炎的轻重、是否累及脑干以及病情进展速度。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救治成功率较低。早期治疗有可能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帮助病人进入恢复期。卫生部对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出易记易操作的15字防病口诀:“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麻疹诊治

定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婴幼儿。临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粘膜斑(koplik斑)及周身性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为其特征。病原学麻疹病毒(measlesvirus)属副粘病毒科,为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是唯一的宿主.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达到

终身免疫。在低温下生存较久,-15°C至-70°C可保存数月至数年,0°C时约1月,4°C冰箱常用于短期保存麻疹减毒活疫苗,室温易失效。麻疹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流通空气或阳光下半小时后失活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亚临床型带病毒者。

传染期: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合

并肺炎则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喷嚏、咳嗽、说话)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易感者普遍易感,接触后90%以上发病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青少年麻疹病后免疫力持久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较少患病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流行特征a.分布:全世界b.年龄:以往<6个月龄婴儿低致病,8个月—4岁为发病高峰。建议:麻疹初免年龄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c.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轻型麻疹:典型麻疹:3:2:1。临床表现

(一)

典型麻疹

1.潜伏期:10~14天

2.前驱期:发热3~4天

3.出疹期:皮疹特点

4.恢复期:留有色素沉着1.潜伏期:10~14天

2.前驱期:发热3~4天

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①中度以上发热。②卡他症状,以眼部症状为著③Koplik斑:早期诊断麻疹的依据。④偶见荨麻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⑤非特异症状。Koplikspots帽针头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微隆起,周围红晕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3.出疹期

发热3-4天,体温升高,全身症状加重

皮疹特点

(1)

皮疹顺序

从耳后→发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第3天手心、足心

(2)

红色斑丘疹,鲜荔枝壳色出疹期(第2天)出疹期出疹期(第3天)

4.

恢复期出疹3~4天后消退,顺序同上疹退后留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1.轻型麻疹:多见于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2.重型麻疹:发热高达400C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见于身体虚弱或原患其他疾病者3.无皮疹型麻疹:无皮疹,有时可见麻疹粘膜斑。

见于:患白血病等疾病,抑制了正常反应注射过减毒活疫苗者潜伏期内接受过被动免疫而形成极轻的感染4.异型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二)其他类型并发症(一)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麻疹病毒引起(原发性)巨细胞性肺炎:多随其他症状消退而消散。细菌性肺炎(继发性):多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小儿临床特点:皮疹轻,肺炎症状较重,体征明显,预后差。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易并发脓胸和脓气胸

(二)喉炎:(三)心肌炎:(四)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

多发生在出疹后2-6天。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似病脑。脑炎轻重与麻疹轻重无关。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五)结核病恶化

(六)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2.多核巨细胞检查3.血清学检查(1)抗体检测(2)抗原检测4·病毒抗原检测5.病毒分离诊断与鉴别诊断

潜伏期流行病学史、接触史

前驱期发热+3C+Koplikspots

多核巨细胞

出疹期皮疹的特点

恢复期糠屑样脱皮,色素沉着

ELISA法麻疹抗体(SIgM)+流行病学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病原全身症状及其它特征皮疹特点发热与皮疹的关系肠道埃可病发热,咽痛,流涕,结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发热时或热退后感染毒膜炎,腹泻,全身或颈、很少融合,1-3天消出疹柯萨奇枕后淋巴结肿大退,不脱屑,有时病毒可呈紫癜样或水泡皮疹药物原发病症状皮疹痒感,摩擦及发热、服药史疹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庖疹,猩红热样皮疹、荀麻疹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扁桃体化脓猩红热草莓舌猩红热口周苍白圈猩红热

帕氏线猩红热帕氏线猩红热猩红热猩红热之手足脱皮猩红热治疗护理居室饮食眼、口腔、皮肤护理补充营养易消化富有营养不忌口

对症处理高热烦躁咳嗽VitA补充(WHO)<1岁10万单位/日年长儿20万单位/日×2预防

控制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一般隔离至出诊后5天,合并肺炎延长至10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儿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0.25ml/kg

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初种年龄8个月,7岁复种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治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此次为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二)传播途径。具体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较H5N1禽流感病毒更易与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唾液酸α-2,6型受体为主)结合,相对于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唾液酸α-2,3型受体为主)。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可出现ARDS、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4天。(一)临床特点: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四、临床表现(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降低。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四、临床表现

3.病原学及相关检测。抗病毒治疗之前必须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吸出物),气管深部咳痰或气管吸出物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标本。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尽快送指定机构检测。四、临床表现(1)核酸检测。对可疑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real-timePCR(或普通RT-PCR)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早期识别中宜首选核酸检测。对重症病例应定期行呼吸道分泌物核酸检测,直至阴转。有人工气道者优先采集气道内吸取物(ETA)。(2)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仅适用于没有核酸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初筛实验。四、临床表现(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个别重症病例下呼吸道病毒可持续阳性至病程的3周以上。(4)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四、临床表现(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阴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常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市场,或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2.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或有流行病学史。(2)确诊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五、诊断与鉴别诊断(3)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一条标准,即诊断为重症病例:1.X线胸片显示为多叶病变或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分;3.严重低氧血症,吸氧流量在3~5升/分条件下,患者SpO2≤92%;4.出现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60岁;2.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妇等;3.发病后持续高热(T>39℃)3天及3天以上4.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5.CRP、LDH及CK持续增高;6.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

出现以上任一条情况的患者,可能进展为重症病例或出现死亡,应当高度重视。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等其他禽流感、季节性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腺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六、治疗(一)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按“乙类传染病”管理规定上报。(二)对症治疗。可吸氧,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给予复方甘草片、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可待因等止咳祛痰药物。六、治疗(三)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抗病毒药物使用原则。(1)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留取呼吸道标本。(2)抗病毒药物应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3)对于临床认为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病例,即使发病超过48小时也应使用。六、治疗重点在以下人群中使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的流感样病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阴性或无条件检测的流感样病例,具有下列情形者,亦应使用抗病毒药物六、治疗

A.与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者(包括医护人员)出现流感样症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