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生物2023.5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细胞的物质运输,叙述错误的是()A.分泌蛋白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一段肽链后,经囊泡运输到内质网腔内B.细胞内囊泡穿梭往来运输物质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并消耗ATPC.高尔基体在胞内物质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D.水分子少部分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绝大多数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2、高尔基体是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作用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详解】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故该肽链不是以囊泡的形式进入内质网腔内,A错误;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囊泡的定向移动依赖于细胞骨架的作用,且消耗ATP,B正确;C、细胞内许多由膜构成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高尔基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D、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和水通道蛋白介导的协助扩散,其中绝大多数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D正确。故选A。2.Ca2+与肌细胞的收缩密切相关。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NCX)和肌质网(特化的光面内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很低水平。动作电位从邻近细胞传来会导致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打开,内流的Ca2+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进而引发肌细胞收缩,相关转运机制如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NCX进行钠、钙的反向转运,转运的完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B.Ca2+通过L型钙通道与RyRCa2+通道的方式相同,为协助扩散C.肌质网膜上的Ca2+-ATP酶与RyRCa2+通道协助Ca2+转运的方向相反D.对心肌细胞施加Na+-Ca2+交换器抑制剂处理,会使心肌收缩【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动作电位从邻近细胞传来会导致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打开,Ca2+内流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进而引发肌细胞收缩。【详解】A、Na⁺−Ca2⁺交换器(NCX)进行的是钠、钙的反向转运,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说明该过程为主动运输,转运的完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B、L型Ca2+通道、RyRCa2+通道转运Ca2+都属于协助扩散,在一定的范围内转运离子的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B正确;C、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肌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Ca2+泵到细胞器内,这两个过程Ca2+的运输方向相反,C正确;D、题干信息可知,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NCX)有助于引发肌细胞收缩,则对心肌细胞施加Na+-Ca2+交换器抑制剂处理,会抑制心肌收缩,D错误。故选D。3.“锁钥”学说认为,酶具有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在与底物结合之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可诱导酶出现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继而完成酶促反应。为验证上述两种学说,科研人员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酶,该酶可催化两种结构不同的底物CTH和CU,且与两者结合的催化中心位置相同)进行研究,得到的四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SCTH、SCU分别表示催化CTH、CU反应后的S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S酶可催化CTH和CU,但催化CU的活性更高B.该实验结果更加支持“诱导契合”学说C.若增加SCU+CU组,结果曲线应与②完全重合D.为探究SCTH是失活还是空间结构固化,可增设SCTH+CTH组【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详解】A、②曲线在更短的反应时间内纵坐标的值比①曲线纵坐标的值大,S酶可催化CTH和CU,但催化CU的活性更高,A正确;B、S酶可催化两种结构不同的底物CTH和CU,且与两者结合的催化中心位置相同,③曲线说明SCU仍能催化CTH底物的反应,而④曲线说明SCTH几乎不能催化CU底物的反应,该实验结果更加支持“诱导契合”学说,B正确;C、根据①③曲线纵坐标差值可说明,SCU和S酶的活性不同,若增加SCU+CU组,结果曲线应与②不完全重合,C错误;D、为探究SCTH是失活还是空间结构固化,可增设SCTH+CTH组,若不能催化CTH底物反应,则是失活,若能催化CTH底物反应,则是空间结构固化,D正确。故选C。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夏季一天中的光照强度,并测定苦菊幼苗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b点时天气突然转阴,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含量降低B.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光照强度下,苦菊幼苗的光合速率可能相同C.一天中不同时间的相同光照强度下,苦菊幼苗的光合速率一定不同D.若a点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为0,则此状态下苦菊幼苗的干重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细胞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分析坐标曲线时,一看横、纵坐标意义,二看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的意义,三看曲线的变化趋势。【详解】A、若b点时天气突然转阴,则光反应速率下降,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暗反应中C3的还原速率下降,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含量升高,A错误;B、图中abc中的b点是上午某个时间点,deb中的b点是下午某个时间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光照强度下,苦菊幼苗的光合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C、c、e点是一天中不同时间的相同光照强度下,此时苦菊幼苗的光合速率不同,但b点也是一天中不同时间的相同光照强度下,苦菊幼苗的光合速率相同,C错误;D、若a点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为0,则此时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而幼苗的根、茎等器官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则此状态下苦菊幼苗的干重下降,D错误。故选B。5.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茧形和体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两对基因均不在W染色体上。现有一群有斑纹雌蚕和一群无斑纹纺锤形茧雄蚕杂交,F1中雌雄数量相等,雌雄中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雌蚕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1∶4∶1∶4雄蚕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2∶8∶1∶4A.茧形和体色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椭圆形茧、无斑纹B.由表可知,子代中茧形和体色对应的4种表型的比例为3∶12∶2∶8C.亲本雌蚕均为纯合子,雄蚕中纯合子占3/5D.F1无斑纹纺锤形茧雄蚕中,BbZAZa占3/4【答案】D【解析】【分析】由表可知,在雌雄个体中,有斑纹:无斑纹均为1:4,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而在雌性个体中,纺锤形:椭圆形比例不一致,说明A/a位于Z染色体上。【详解】A、表格分析:F1中,雌蚕有斑纹:无斑纹=1:4,雄蚕有斑纹:无斑纹=1:4,无论雌雄有斑纹和无斑纹比例相同,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中雌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1:1,雄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2:1,在雌雄子代中比例不同,所以推测A/a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雄蚕为纺锤形茧,子代中既有纺锤形茧又有椭圆形茧,F1中雌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1:1,雌蚕母本提供W,说明雄蚕产生的配子为ZA:Za=1:1,雄蚕基因型为ZAZa(纺锤形为显性)。F1中雄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2:1,说明亲代雌蚕关于茧形既有椭圆形茧又有纺锤形茧,且ZAW占2/3,ZaW占1/3,亲本为有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F1中,雌蚕有斑纹:无斑纹=1:4,雄蚕有斑纹:无斑纹=1:4,无论雌雄有斑纹和无斑纹比例相同,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无斑纹为显性,A错误;B、由于F1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同,设各位30只,则雌蚕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3:12:3:12,雄蚕中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4∶16∶2∶8,则子代中茧形和体色对应的4种表型的比例为7:28:5:20,B错误;CD、由于子代有斑纹:无斑纹=1:4,说明无斑纹雄蚕亲本中既有BB,又有Bb。有斑纹雌蚕亲本基因型为bb,产生b的配子,子代中bb占1/5,说明无斑纹雄蚕亲本产生的b配子占1/5,那么产生的B配子占4/5,由此可以得出无斑纹雄蚕亲本中有3/5BB、2/5Bb。综合可知亲代雄蚕的基因型为3/5BBZAZa、2/5BbZAZa,由A可知亲本雌蚕基因型为1/3bbZAW,2/3bbZaW,C错误;D、由C可知,亲代雄蚕的基因型为3/5BBZAZa、2/5BbZAZa,由A可知亲本雌蚕基因型为1/3bbZAW,2/3bbZaW,F1无斑纹纺锤形茧雄蚕4/5×(1-1/2×2/3ZaZa)=8/15BbZAZ_,BbZAZa=4/5×(1-1/2×2/3ZaZa-1/2×1/3ZAZA)=6/15,所以F1无斑纹纺锤形茧雄蚕中,BbZAZa占(6/15)/(8/15)=3/4,D正确。故选D。6.“单亲二体”(UPD)是指人的受精卵中,23对染色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自父方或母方。如下图为UPD的某种发生机制,其中三体合子的三条染色体在发育中会随机丢失1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右图中二体卵子的产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B.若三体合子为XXY,则将来发育成男孩的概率为2/3,且男孩的基因型相同C.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生出UPD色盲女孩,则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D.若某个体为6号染色体父源UPD患者,则6号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都会表现【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据图可知,二体卵子的两条染色体颜色不同,大小相同,表示同源染色体,说明产生卵子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故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而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A错误;B、若三体合子为XXY,可记为X1X2Y,由于其随机丢失一条染色体,则子代可能为X1X2、X1Y、X2Y,即有2/3的概率发育为男孩,但男孩的基因型可能不同,B错误;C、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生出色盲女孩,设相关基因是B/b,则双亲基因型是XBXb、XBY,则该女孩基因型是XbXb,由于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UPD女孩(一对X染色体均来自母方)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两条Xb染色体不分离所致,C正确;D、若某个体为6号染色体父源UPD(一对6号染色体都来自父方)患者,6号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会因为表观遗传等现象,也不一定都会表现,D错误。故选C。7.人类的肌营养不良(MD)表现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研究人员对6位患MD男孩进行研究发现,他们还表现出其他异常体征。为进一步搞清致病机理,对他们的X染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1~13代表X染色体的不同区段,Ⅰ~Ⅳ代表不同的MD男孩。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若Ⅳ与Ⅲ相比表现出了其他异常体征,则原因最可能是Ⅳ的7~9区段全部缺失所致B.6位男孩都存在X染色体5、6区段的缺失,因此MD致病基因位于5、6区段上C.Ⅰ~Ⅵ均具有1、12和13区段,说明X染色体上的这三个区段不会发生缺失D.若X染色体区段9缺失的精细胞会失去受精能力,但Ⅰ、Ⅳ和Ⅵ仍然可育【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不同,因此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具有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虽然不同,但是都存在染色体5、6区域的缺失,因此X染色体上的区域5、6最可能存在MD基因。【详解】A、由图可知,Ⅳ与Ⅲ相比,Ⅲ多了7~9区段,若Ⅳ与Ⅲ相比表现出了其他异常体征,则原因最可能是Ⅳ的7~9某区段缺失所致,A错误;B、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虽然不同,但是都存在染色体5、6区域的缺失,因此MD可能的致病机理是X染色体的第5、6区段缺失,即该病为染色体缺失导致,B错误;C、Ⅰ~Ⅵ均具有1、12和13区段,但不能说明X染色体上的这三个区段不会发生缺失,该题只统计MD的X染色体,可能其他病症会出现这三个区段的缺失,C错误;D、若X染色体区段9缺失的精细胞会失去受精能力,Ⅰ、Ⅳ、Ⅵ还可以产生含Y染色体的精细胞可育,D错误。故选D。8.Kp是Kp神经元1与Kp神经元2产生的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GnRH神经元位于下丘脑,既能产生兴奋又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GnRH通过导管直接运输到A,促进促性腺激素的释放C.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产生的Kp在雌激素分泌调节中发挥的作用不同D.鹌鹑排卵期前,在饲料中添加Kp可以提高鹌鹑的产蛋量【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详解】A、由图可知,GnRH神经元位于下丘脑,既能产生兴奋,又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正确;B、内分泌腺无导管,通过体液运输,B错误;C、由图示可知,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都能促进GnRH神经元的兴奋,两者作用相同,C错误;D、Kp是多肽类激素,口服会被分解,在鹌鹑排卵前期,在饲料中添加Kp不能提高鹌鹑的产蛋率,D错误。故选A。9.抗原可根据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是否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TI-Ag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IgM抗体,只引起体液免疫,不产生免疫记忆;而TD-Ag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IgG抗体,同时能产生免疫记忆,还能引起细胞免疫。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且维持时间短,而IgG抗体出现较晚,但通常可维持3个月后消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细胞和B细胞都能识别TD-Ag,B细胞还能识别TI-AgB.B细胞需要受到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TD-Ag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中,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产IgM抗体的浆细胞D.肺炎链球菌表面的TI-Ag可用于研制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疫苗【答案】A【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中的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详解】A、TD-Ag会引起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TI-Ag只会引起体液免疫,因此T细胞和B细胞都能识别TD-Ag,B细胞还能识别TI-Ag,A正确;B、B细胞需要受到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并且辅助性T细胞与其结合才能分化为浆细胞,B错误;C、题干“TD-Ag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IgG抗体,同时能产生免疫记忆”,即TD-Ag能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在二次免疫反应中,一部分抗原能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迅速增殖分化成产IgG抗体的浆细胞,还有一部分抗原也仍能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产IgG抗体的浆细胞,C错误;D、结合题干“TI-Ag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IgM抗体,只引起体液免疫,不产生免疫记忆”可知肺炎链球菌表面的TI-Ag并不适合研制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疫苗,D错误。故选A。10.开花是多年生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受日照长度、低温诱导、植物年龄等因素的共同调节。弯曲碎米荠(多年生植物)中蛋白因子FLC借助低温抑制开花,而miR156通过年龄途径间接影响开花。只有当弯曲碎米荠中FLC的含量达到最低值时方能解除对开花的抑制效应;幼年的弯曲碎米荠即便经历低温诱导也不会开花,只有当植株内miR156含量小于开花临界值时,才具备开花的潜能,具体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弯曲碎米荠在冬春更替的低温环境下,较高含量的FLC才对开花有抑制效应B.幼年的弯曲碎米荠不具备开花潜能是由于植株内miR156含量大于开花临界值C.由图分析可知,弯曲碎米荠的开花受低温下FLC诱导和植物年龄共同调节D.欲使弯曲碎米荠开花的年份提前,需要同时降低FLC和miR156的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开花是多年生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受日照长度、低温诱导、植物年龄等因素的共同调节。蛋白因子FLC借助低温抑制开花,而miR156通过年龄途径间接影响开花,可通过降低FLC和miR156的含量使营养生长期缩短,使开花的年份提前。【详解】A、由题意分析“只有当弯曲碎米荠中FLC的含量达到最低值时方能解除对开花的抑制效应”,故在冬春更替的低温环境下,较高含量的FLC才对开花有抑制效应,A正确;B、幼年的弯曲碎米荠不具备开花潜能是由于植株内miR156含量大于开花临界值,且FLC的含量高,抑制开花,B错误;C、由图分析可知,弯曲碎米荠的开花受低温下FLC诱导和植物年龄共同调节,C正确;D、因为FLC、miR156会抑制弯曲碎米荠开花,故可通过降低FLC和miR156的含量使营养生长期缩短,使开花的年份提前,D正确。故选B。11.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H竞争抑制参数种间关系6789鱼腥藻对小球藻1.781.700.670.29小球藻对鱼腥藻10.1612.919.104.90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A.植食性鱼类对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小与小球藻密度有关B.若将小球藻与鱼腥藻混合培养,鱼腥藻个体可能会完全消失C.由表可知,pH会影响小球藻和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强度,改变小球藻的竞争优势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答案】C【解析】【分析】小球藻和鱼腥藻属于两种不同的藻类,两者属于竞争关系,表格中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两种藻类之间的竞争抑制参数,总体来看,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强。【详解】A、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植食性鱼类对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小与小球藻密度有关,A正确;B、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若将小球藻与鱼腥藻混合培养,鱼腥藻个体可能会完全消失,B正确;C、在pH为6、7、8、9时,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始终大于1,小球藻始终占竞争优势,C错误;D、水体的pH和鱼腥藻数量会对小球藻的数量产生影响,小球藻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因此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D正确。故选C。12.大量污水排入海洋,导致红树林海岸带的原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修复该生态系统时以修复红树林为主,主要通过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等措施。研究人员对沿岸4块地段进行取样,并对采样点位的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采样点位浮游植物的种类差异体现了群落水平分布的特点B.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的措施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大量污水排入海洋,超过了红树林海岸带的原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修复前后采样点位硅藻的种类和密度均明显增加,其优势种的地位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水平结构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详解】A、浮游植物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不同采样点位浮游植物的种类差异体现了群落水平分布的特点,A正确;B、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其目的是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可见,该措施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错误;C、由题意可知:大量污水排入海洋,导致红树林海岸带的原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说明大量污水排入海洋,超过了红树林海岸带的原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D、题图显示: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的各采样点位硅藻的种类和密度均明显增加,说明其优势种的地位得到加强,D正确。故选B。13.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酱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采用面粉、黄豆做成酱饼,通过蒸熟、发酵、摊晒,然后将酱饼捣碎同盐汤加入缸中,主要利用黑曲霉发酵,经5~6个月日晒夜露,不断搅动酱缸里的酱,进行“捣缸”,待酱料完全熟化,再进行压榨过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面粉中的淀粉和黄豆中的蛋白质均可为黑曲霉提供碳源和氮源B.“蒸熟”的目的是使原料中的蛋白质糊化,以利于黑曲霉正常生长繁殖C.发酵中添加的盐汤既可调节酱油的风味,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D.黑曲霉通过无氧发酵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为肽和氨基酸,增加酱油的鲜味【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它们的组成元素均为C、H、O。【详解】A、黄豆中的蛋白质可为黑曲霉提供碳源和氮源,但淀粉的组成元素为C、H、O,故面粉中的淀粉可为黑曲霉提供碳源,但不能提供氮源,A错误;B、“蒸熟”使黄豆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有利于后期发酵,同时起到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的作用,B错误;C、发酵中添加的盐汤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杂菌的生长,同时也能调节酱油的风味,C正确;D、黑曲霉是一种好氧菌,“捣缸”的目的是通风供氧,降低温度,混合均匀以利于黑曲霉进行有氧发酵,黑曲霉有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是蛋白水解酶等,可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增加酱油的鲜味,D错误。故选C。14.紫花苜蓿是常用的豆科牧草,但易使家畜患鼓胀病;百脉根富含物质X,X可与紫花苜蓿中特定蛋白结合,抑制鼓胀病的发生。为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品种,科学家以紫花苜蓿和百脉根为材料进行了实验,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用到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该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为确保最终得到的F植株为杂种植株,可对②过程形成的C进行筛选和鉴定C.③过程中C的高尔基体活动性增强,D的形成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D.④过程需进行光照处理,将细胞培养至E阶段即可研究物质X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是去除细胞壁,②是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③是筛选出杂种细胞的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⑤是再分化过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①是制备原生质体的过程,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故过程①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其原理是酶的专一性,A错误;B、②形成的细胞类型可能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型、百脉根-百脉根型、紫花苜蓿-百脉根型等,为确保最终得到的F植株为新品种,可对②过程形成的C进行初步的筛选和鉴定,B正确;C、③是筛选出杂种细胞的过程,该过程中由于要形成新的细胞壁,故高尔基体的活动增强,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是形成新植株,而非图中的D形成,C错误;D、④过程是脱分化过程,该过程需要避光处理,D错误。故选B。15.CD47是一种在多种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跨膜糖蛋白,能够与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抑制其吞噬作用。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科研人员尝试合成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①过程可用灭活病毒诱导融合,该方法也适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B.②过程应利用CD47进行多次筛选以得到目标杂交瘤细胞C.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抗CD47单克隆抗体D.预期结果为实验组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A、①过程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用灭活病毒诱导融合,该方法不适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A错误;B、CD47是抗原,②过程应利用CD47进行多次筛选进行抗体阳性检测以得到目标杂交瘤细胞,B正确;C、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等量生理盐水,C错误;D、CD47能够与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抑制其吞噬作用,由于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实验组中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和肿瘤细胞结合,和巨噬细胞结合的较少,抑制其吞噬作用程度较小,预期结果为实验组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高于对照组,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下图2中甲、乙、丙为同一酶促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低温的作用机理相似,均会使酶空间结构改变而丧失催化功能C.通过增加底物浓度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会降低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D.随底物浓度的增大,丙组的反应速率低于乙组,可能与丙组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有关【答案】BC【解析】【分析】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是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它与被抑制的酶的底物通常有结构上的相似性,能与底物竞相争夺酶分子上的结合位点,从而产生酶活性的可逆的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剂在化学结构和分子形状上与底物无相似之处,因此并不在活性中心与酶结合,而是在活性中心以外的地方结合。然而一旦结合,酶的空间结构就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活性中心不能再结合底物。【详解】A、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使酶与底物结合机会下降,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B、非竞争性抑制剂改变酶空间结构,与高温的作用机理相似,均会使酶空间结构改变而丧失催化功能,但和低温使酶活性下降机理不同,B错误;C、通过增加底物浓度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使底物和酶结合机会增大,会升高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C错误;D、随底物浓度的增大,丙组的反应速率低于乙组,丙组的最大反应速率低于甲、乙组,可能与丙组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有关,D正确。故选BC。17.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实验一:向某棉花细胞中导入两个Bt基因,经植物组织培养培育成植株(P)后让其自交。实验二:现有三个转Bt基因的抗虫棉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下。甲×乙→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抗虫551株,不抗虫15株;乙×丙→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抗虫407株,不抗虫0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理论上,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的比值可能是9∶7B.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15∶1,则导入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实验二中甲、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互换D.实验二中乙×丙的F2中未出现不抗虫个体,原因是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答案】B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向某棉花细胞中导入两个Bt基因,若两个Bt基因分别插入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相当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即表现为抗虫,则F1中抗虫∶不抗虫的比值可能是15∶1,不可能表现为9∶7,A错误;B、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15∶1,则导入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实验二中乙和丙杂交,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既有抗虫植株又有不抗虫植株,但是抗虫植株远多于不抗虫植株,可推测乙、丙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D、实验二中乙×丙的F2中未出现不抗虫个体,应该是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当于是纯合子自交,因而表现为稳定遗传,D正确。故选BD。18.原发性甲减指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继发性甲减指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现有甲、乙、丙三位甲减患者,为初步诊断他们的患病原因,分别给健康志愿者和三位患者共4人同时注射等量且适量的TRH,并在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测量各自血液中TSH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RH、TSH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的分级调节可放大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效应B.图中甲患下丘脑继发性甲减,乙患垂体继发性甲减,丙患原发性甲减C.若注射TSH后某患者的摄碘率升高,则其与乙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D.根据检验结果推断,注射TRH或TSH不能提高丙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过程为反馈调节。【详解】A、TRH、TSH和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分级调节放大了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效应,A正确;B、甲病人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与正常人相同,说明甲病人的垂体和甲状腺没有病变,那么病变的应是下丘脑;乙病人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都低,说明乙病人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丙病人注射前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不是垂体发生病变,注射后比注射前还高,说明注射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没有上升起到负反馈调节的作用,那么丙病人病变的部位应是甲状腺,B正确;C、若注射TSH后某患者的摄碘率升高,说明患者甲状腺正常,不可能是甲状腺病变引起的原发性甲减,则其与乙患者的发病原因相同,C错误;D、根据检验结果推断,丙病人病变的部位应是甲状腺,注射TRH或TSH不能提高丙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D正确。故选D。19.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作出防御反应,该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无人机对该种鼠类增长率的影响可知,无人机模拟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利用无人机进行的生物防治主要利用了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捕食风险加剧了低密度组的种内斗争,更多能量用于防御导致繁殖力降低D.对高密度组鼠害的防治,应在直接捕杀的基础上再施加捕食风险【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对于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对于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明显。【详解】A、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其进行的生物防治利用的生态信息主要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B正确;C、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其能量更多用于防御导致繁殖力降低,C错误;D、由柱状图可知,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不显著,应在直接捕杀的基础上再施加捕食风险,D正确。故选C。20.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的剔除可有效防止基因污染,剔除常用分离剔除法和重组剔除法。分离剔除法是在转基因时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分别构建在两个Ti质粒上,通过共转化得到转基因植物后让其自交得到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个体;重组剔除法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Cre酶能有效剔除重组载体中含有标记基因的序列,只留下一个LoxP位点,具体原理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分离剔除法时,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都应插到Ti质粒的T-DNA序列内部B.分离剔除时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插到植物细胞的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均可成功C.上述重组载体中启动子1在农杆菌中可发挥作用,而在植物细胞中不能发挥作用D.经重组剔除后的标记基因,因没有启动子而无法启动基因的转录【答案】ABD【解析】【分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终止子是RNA聚合酶脱离的部位,终止转录。【详解】A、Ti质粒的T-DNA序列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转移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所以利用分离剔除法时,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都应插到Ti质粒的T-DNA序列内部,进而成功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A正确;B、分离剔除时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插到植物细胞的同源染色体(这种情况下,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需要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均可最终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个体,即均可成功,B正确;C、启动子1具有物种特异性,故上述重组载体中启动子1在农杆菌中不能发挥作用,而在植物细胞中能发挥作用,C错误;D、由图可知,经重组剔除后的标记基因没有启动子,而启动子的作用是驱动转录,故经重组剔除后的标记基因无法启动基因的转录,D正确。故选AB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马铃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热量低,营养丰富全面,易加工成即食或半成食品,能满足人们生活快节奏的需要,推进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对改善和丰富人们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光不仅是植物光合作用能量来源,还能调节其生命活动,科研人员以Q9、NB1、G2三个品种的马铃薯为材料,研究不同光周期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在24h昼夜周期中对马铃薯幼苗分别进行16h(长日照)、12h(中日照)、8h(短日照)三种光照时间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长日照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只有中日照和短日照组有块茎生成(结果如下图)。(1)由上述信息分析可知,光影响的马铃薯幼苗的代谢过程可能有__________。在不同光周期处理下,马铃薯细胞呼吸的具体场所有________。(2)右图实验结果表明,单位时间内光周期影响平均单株产量增量最高的实验组和时间段为________;在不同光周期处理下,品种G2平均单株产量与Q9、NB1相比,结果出现反转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表明,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请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长日照下没有马铃薯块茎生成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欲研究不同CO2浓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应选择上述实验中的长日照组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__。马铃薯的生长周期一般不超过80d,为进一步探究马铃薯的生长周期和光照时间,以便选择确定品种NB1推广种植的地理区位,提高马铃薯产量,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答案】(1)①.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有机物的运输和储存、细胞呼吸、酶的合成等②.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2)①.NB1品种的中日照组,在处理45~60d期间②.光照时间为12h时,会大幅提高G2品种的细胞呼吸速率(品种G2的细胞呼吸对12h光照时间更敏感)③.日照时间达到16h会损伤叶片,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日照时间达到16h,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大量增加;长日照阻碍有机物的运输(3)①.长日照组没有块茎的生成,避免了有机物的输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在生长周期45d~75d、光照时间8h~16h之间设置一系列梯度值,将生长周期和光照时间组合为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实验,测量比较平均单株产量,再进一步缩小取值范围、差值梯度,确定光照时间和生长周期的最佳组合【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小问1详解】本实验研究不同光周期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终发现长日照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只有中日照和短日照组有块茎生成,由此推断光影响的马铃薯幼苗的代谢过程可能有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有机物的运输和储存、细胞呼吸、酶的合成等。植物细胞呼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小问2详解】有图可知,对NB1品种进行12h的中日照组,在处理45~60d期间差值最大即单株产量增量最高;在不同光周期处理下,品种G2平均单株产量与Q9、NB1相比均下降,原因可能是光照时间为12h时,会大幅提高G2品种的细胞呼吸速率。长日照下没有马铃薯块茎生成的可能原因是日照时间达到16h会损伤叶片,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日照时间达到16h,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大量增加;长日照阻碍有机物的运输。【小问3详解】若要进一步研究不同CO2浓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有机物的输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选择实验中的长日照组为实验材料。因为马铃薯的生长周期一般不超过80d,为探究马铃薯的生长周期和光照时间来确定品种NB1推广种植的地理区位,提高马铃薯产量,设计实验:在生长周期45d~75d、光照时间8h~16h之间设置一系列梯度值,将生长周期和光照时间组合为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实验,测量比较平均单株产量,再进一步缩小取值范围、差值梯度,确定光照时间和生长周期的最佳组合。22.果蝇的体色由多对基因控制,野生型果蝇为灰体。现有黄体、黑体和黑檀体三种体色的果蝇单基因突变体(只有一对基因与野生型果蝇不同)。为探究果蝇体色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关系,进行了下列实验。亲本F1的表型实验一黄体(雌)×野生型(雄)雌性均为灰体,雄性均为黄体实验二黑体(雌)×黑檀体(雄)均为灰体实验三黄体(雌)×黑檀体(雄)雌性均为灰体,雄性均为黄体(1)黄体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通过分析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相对于灰体,三种突变性状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有________。野生型果蝇产生三种体色的单基因突变体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填“不定向性”或“随机性”)。(2)根据实验三不能确定黑檀体基因的位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实验三中的F1果蝇相互交配,F2的雌雄果蝇中灰体∶黄体∶黑檀体为3∶4∶1,说明黑檀体基因位于________上,F2中黄体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F2的灰体果蝇中纯合灰体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3)已知基因T、t位于果蝇的常染色体上。当t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TT纯合灰体雌果蝇与一只tt黄体雄果蝇杂交,所得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从上述亲本和F1中选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t纯合时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雄果蝇。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伴X隐性遗传②.黄体、黑檀体、黑体③.随机性(2)①.无论黑檀体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得到F1的表型均相同②.常染色体③.6④.1/6(3)①.灰体雌∶灰体雄∶黄体雄=3∶3∶2②.让F1中灰体雌果蝇与亲本黄体雄果蝇交配,观察统计子代的性别比例。子代雌雄果蝇个体数量比例为1∶3【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实验一的结果表现为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因而可推测该性状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征,且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实验结果二和三判断黄体基因和黑檀体基因的关系。实验二中F1果蝇均为灰体果蝇,据此可推测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均为隐性,据此可知三种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为黄体、黑檀体、黑体。题中显示黄体、黑体和黑檀体三种体色的果蝇均为单基因突变体,且为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因而显示这些性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三不能确定黑檀体基因的位置,因为无论黑檀体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得到F1的表型均相同,即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或XAbXAb(黄体)、aaXBY或XaBY(黑檀体)。若控制黑檀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黄体)、aaXBY(黑檀体),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二者相互交配产生F2的基因型为3A_XBXb(灰体)、3A_XbXb(黄体)、1aaXbXb(黄体)、1aaXBXb(黑檀体)、3A_XBY(灰体)、3A_XbY(黄体)、1aaXbY(黄体)、1aaXBY(黑檀体),即F2的雌雄果蝇中灰体∶黄体∶黑檀体约为3∶4∶1,可见,F2中黄体果蝇的基因型有6种,F2的灰体果蝇中纯合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其所占的比例为1/4×1/4=1/16。【小问3详解】已知基因T、t位于果蝇的常染色体上。当t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TT纯合灰体雌果蝇与一只tt黄体雄果蝇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TTXBXB、ttXbY,所得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TtXBXb、TtXBY,F1随机交配,F2的基因型和表型的比例6T_XBX_(灰体雌)、3T_XBY(灰体雄)、3T_XbY(黄体雄)、2ttXBX_(灰体雄)、1ttXbY(黄体雄)、1ttXBY(灰体雄),可见灰体雌∶灰体雄∶黄体雄=3∶3∶2。为了验证t纯合时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雄果蝇。可让F1中灰体雌果蝇(TtXBXb)与亲本黄体雄果蝇(ttXbY)交配,获得足够多的后代,观察统计子代的性别比例。则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1TtXBXb(灰体雌)、1TtXbXb(黄体雌)、1TtXBY(灰体雄)、1TtXbY(黄体雄)、ttXBXb(灰体雄)1ttXbXb(黄体雄)、1ttXBY(灰体雄)、1ttXbY(黄体雄),可见,子代雌雄果蝇个体数量比例为1∶3,则可证明上述结论。23.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导致大脑功能短暂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下图为三种抗癫痫药物-噻加宾、苯巴比妥和拉莫三嗪的作用机理示意图。(1)癫痫是谷氨酸释放__________(填“过多”或“过少”)导致的疾病,其致病机理是__________。(2)据图分析,噻加宾抗癫痫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GABA受体打开Cl-通道,Cl-内流增加,最终影响突触后膜兴奋。由此可见,GABA是一种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3)拉莫三嗪具有与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相似的作用,氟西汀的最低有效剂量(获得最大疗效的最低剂量)为10mg/d。欲探究拉莫三嗪抗抑郁的最低有效剂量,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床上需要确定药物最低有效剂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过多②.释放的过多谷氨酸会作用于NMDA受体和GABA受体,使更多的Ca2+和Na+通道打开,Ca2+和Na+大量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突发性过度兴奋,引发大脑功能障碍(2)①.抑制突触前膜上的GABA转运体,减少对GABA的回收,提高突触间隙中GABA的浓度②.抑制性(3)①.逐渐增加拉莫三嗪服用量,观察抑郁症患者疗效,疗效不再提高时的服用量即为最低有效剂量②.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医药费用,减缓耐药性的产生,避免超量服药等【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然后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将指令经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反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图中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释放后,和NMDA受体、AMPA受体上的谷氨酸位点结合,使离子通道打开,分别使Ca2+、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故癫痫使谷氨酸释放过多导致。致病机理是释放的过多谷氨酸会作用于NMDA受体和GABA受体,使更多的Ca2+和Na+通道打开,Ca2+和Na+大量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突发性过度兴奋,引发大脑功能障碍。【小问2详解】噻加宾抑制GABA转运体将GABA运回突触前膜,增大GABA的作用效果。GABA作为神经递质和GABA受体上的特异性位点结合,使Cl-离子通道打开,使Cl-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兴奋。由此可见,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小问3详解】欲探究拉莫三嗪抗抑郁的最低有效剂量,自变量是拉莫三嗪的剂量,因变量是抗抑郁的最大疗效,可逐渐增加拉莫三嗪服用量,观察抑郁症患者疗效,疗效不再提高时的服用量即为最低有效剂量。拉莫三嗪抑制Na+通道的功能,具有毒副作用,该探究的意义还有降低医药费用,减缓耐药性的产生,避免超量服药等。24.研究发现,某水域水底污泥沉积,是该水域长期遭受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镉(Cd)污染的重要原因。(1)水体富营养化表现为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迅速大量繁殖,这对水中的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造成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Cd会通过________作用逐级积累,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科研人员为选出最适合修复Cd污染的沉水植物,将黑藻、狐尾藻、菹草三种植物种植在底泥中培养,并测定三种沉水植物随时间的生长情况、对Cd的富集和迁移能力,结果如下图所示。沉水植物富集系数迁移系数地上部根部黑藻0.33±0.020.41±0.010.79±0.11狐尾藻0.05±0.010.14±0.020.34±0.01菹草0.21±0.041.01±0.120.21±0.01注:富集系数是指沉水植物对底泥中Cd的富集能力,迁移系数是指沉水植物对Cd由底泥向地上部的迁移能力。据图分析,三种沉水植物中对Cd的耐受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从富集和迁移能力角度分析,选择黑藻作为修复Cd污染最适合植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为保证黑藻的正常生长,科研人员尝试利用白虾控制蓝细菌和绿藻等浮游生物的数量。研究发现,黑藻的生长率与白虾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在利用白虾控制蓝细菌和绿藻等浮游生物的实践操作中,投放白虾应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答案】(1)大量浮游生物聚集会遮盖水面,导致部分水生植物因长期光照不足而死亡;同时会导致水体中溶氧量降低,导致水生动物缺氧死亡(2)①.生物富集②.狐尾藻③.黑藻对底泥中Cd的迁移系数高,在地上部分富集量更多,便于收割清除以降低底泥中Cd含量(3)投放季节、投放区域、投放数量、投放频次等【解析】【分析】1、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2、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小问1详解】水体富营养化表现为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迅速大量繁殖,这对水中的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造成危害的原因是大量浮游生物聚集会遮盖水面,导致部分水生植物因长期光照不足而死亡;同时会导致水体中溶氧量降低,导致水生动物缺氧死亡。【小问2详解】Cd毒性很低,进入生物体内的Cd,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像这样,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Cd,使Cd在机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