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_第1页
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_第2页
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_第3页
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_第4页
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台湾还没有统一到祖先的国家。香港和澳门地区虽然已经回归祖国,但根据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香港和澳门地区设置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实行“一国两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保留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而且保留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允许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允许保留各自不同的法律和司法体制,这必然决定了在一国之内存在着不同法律区域间的法律冲突问题。本文试图对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刑事案件缓刑犯的移管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以促进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间刑事案件司法协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有利于实现缓刑的改过自新在我国的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每年都受理一定数量的涉港澳台刑事案件,会对一些触犯我国刑律的港澳台居民被告人判处和执行一定的刑罚。有些案件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完全可以适用缓刑,但由于缓刑的考察监管难以落实,无法执行,故甚少适用缓刑。而不少港澳台被告人及家属非常希望内地法院能根据案件情况,对港澳台被告人能一视同仁,可以适用缓刑,并且能够实现区际间缓刑犯的移管,使犯人能够回到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中服刑,也便于社会和家人对其感化和帮教,有利于缓刑犯的改过自新。据了解,中国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司法机关经常会收到一些港澳台案犯亲属的来信请求(包括一些由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事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等机构转来的信件),要求内地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能考虑港澳台居民被告人的实际情况,如认罪情况、退赃情况、初犯偶犯等,给予被告人从轻处罚,尤其是能判处缓刑,遣送回居住地执行。例如林某东、胡某某、尹某某、林某明走私普通货物案,林某明是台湾省居民,因犯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因为双方没有缓刑移管的司法协助,只能在内地执行。还有姜某某走私普通货物案,姜某某是香港居民,因犯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姜某某的缓刑也是在内地执行的。由于缓刑犯在内地没有亲属,也没有工作单位,既不利于监管,也不利于改造。当然,有一些案件由于以上原因,法官只好放弃判缓刑而判处实刑。同样,中国内地公民在港澳台地区犯案后,内地犯案者及其亲属也极其希望案发地司法部门在法律规定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适用缓刑,并送回内地执行。上述情况反映出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民众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内地与港澳台地区能实现刑事案件缓刑犯移管问题的司法协作,以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和重新回归社会。从现实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间建立区际间缓刑犯移管的司法协助有着重大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地方政府的性质香港和澳门地区已经回归祖国,根据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这种高度自治并未改变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性质。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法域,即大陆内地法域和台湾地区法域。因此,在我国领域内,在一个中国的主权下,目前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会存在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四个不同的法域即大陆法域、台湾法域、香港法域和澳门法域。如果大陆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能实现区际司法协作,不仅可以维护“一国两制”的构想,而且在法律上体现“一个中国”的国家主权原则。(二)不同的刑罚适用条件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所遵循的法律原则。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刑事法律,也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或者反映这方面精神的内容。例如,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由于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属于四个不同的法域,因此在刑事法律中关于适用缓刑的条件也不一样。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条件是: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香港的刑事法律(指《刑事诉讼程序条例》)规定的适用缓刑条件是:1.犯罪分子被判处2年以下的刑罚;2.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不是《刑事诉讼程序条例》附表3所列的例外犯罪。澳门《刑法典》规定的适用缓刑条件是: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不超过3年徒刑;2.经考察行为人的人格、生活状况、犯罪前后的行为及犯罪的情节,认为仅对其犯罪作谴责并以监禁作威吓已能适当及足以实现处罚之目的。台湾《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条件是:1.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宣告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2.过去未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或虽犯有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罪,但在执行完毕或赦免后5年内再无此类宣告;3.根据具体情节,认为有暂时不执行刑罚的必要。由于四地区的法律规定不同,彼此间又没有司法协作,因此造成法院在判决区际被告人刑罚时无法适用缓刑,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无法执行及监管。因而出现了本法域的被告人可依法适用缓刑,本法域外的被告人不能适用缓刑的情况,在法律适用上无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建立区际司法协作特别是缓刑犯移管方面的司法协作,有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缓刑制度的目的和作用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剥夺或限制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强制方法。刑罚对犯罪分子具有惩罚功能、改造功能和感化功能。对犯罪分子依法适用缓刑,是刑罚通过感召、软化犯罪分子,从而促使犯罪分子转变,由此可见刑罚具有人道和宽大的一面。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刑事法律都规定了缓刑制度,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可以根据犯罪事实和情节依法判处缓刑。缓刑制度在适用和执行上所体现出来的对罪犯的宽大处理和人道主义待遇,落实到具体的犯罪分子身上时,无疑会使犯罪分子感受到国家和法律对悔罪和改过的宽容和不弃,从而良心发现,痛改前非,使自己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如果内地与港澳台地区能达成区际间缓刑犯移管的司法协助,无疑有助于实现刑罚目的和刑罚人道主义,有利于缓刑犯的改造。二、国际已决犯移管司法协助的情况在理论上来说,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建立区际司法协作关系有着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可行的。具体到实际问题,要实现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区际间缓刑犯的移管,首先要解决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刑事判决的问题。这是问题之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以有所借鉴。在国际上,刑事案件已决犯的移管已是国际司法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国家都通过签订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加强这方面的司法协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和频繁,一国公民在他国犯罪或国际犯罪、跨境犯罪而在他国受审被处刑罚的情况也日趋增多。因此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已决犯的移管问题。1970年,欧洲有关国家通过了《关于刑事判决国际效力的欧洲公约》,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作出专门的规定;1983年,欧洲理事会又通过了《欧洲移交被判刑人公约》;1985年,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了《关于移交外国囚犯的模式协定》,供各国签订已决犯移管双边或多边条约时参考;1988年,联合国通过的《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6条第12款也规定了有关已决犯移管问题。在国际刑事司法协作中,相互承认和和执行他国法院的刑事判决事关国家主权问题,因此,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专门的规定。有的国家立法明确规定,根据双边或多边条约接受已决犯后,判刑国法院的刑事判决应视同为本国法院的判决,具有同等效力,直接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例如,加拿大《关于执行移交被判刑罪犯条约的法案》第4条规定,加拿大籍罪犯被移交到加拿大时,由判刑国法院对其作出的定罪量刑方面的刑事判决应视同为由加拿大对刑事犯罪有司法管辖权的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有的国家规定,判刑国提出已决犯移管请求,接受国根据本国缔结的国际公约、双边或多边条约、本国法律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通过审查认可后,可予以执行。又如瑞士《联邦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了有关审查的内容、条件和程序。有的国家规定,判刑国提出已决犯移管请求后,接受国要通过司法或者行政程序将他国的刑事判决转换为本国法院所作的刑事判决才予以执行。如联邦德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第54条规定,对被科处的刑罚转换成德国法律所规定的最相类似的刑罚,幅度应遵循外国判决,但是它不能超过对在德国境内犯罪所可能判刑的最高限度。我们大篇幅介绍国际间已决犯移管方面的有关司法协助情况,无非是想说明国与国之间尚能如此合作,区际间的这方面司法协助更不应成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尚无开展这方面的司法协助。其原因既复杂又简单,主要问题还是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刑事判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区际间的刑事司法协作不像国际刑事司法协作那么复杂,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只要双方在有关程序上达成共识,应可以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刑事判决,尤其是港澳地区。台湾的问题相对而言复杂些,由于海峡两岸政治上的对立、法律制度上的差异等使双方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达成共识,两地对对方的法律均不予承认,对方的刑事判决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法律效力。因此要双方承认和执行对方的刑事判决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没有可能,只要双方能在“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达成政治上的共识,司法协助这些法律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或者双方在政治上虽然暂时难以达成共识,但双方本着灵活处理的态度,将政治问题与法律问题分开处理,不要人为地对法律问题的处理设置政治上的障碍,阻碍两岸司法协助的建立和发展。那么,双方在平等协商、有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两岸司法机关或者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进行协商会谈,达成有关协定,相互有条件地承认和执行对方的刑事判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应是可行的。三、移管的基本原则区际刑事司法协助虽然不像国际刑事司法协助那样,严格遵循平等、对等的原则,但也应有一定的基本原则遵循。区际间对缓刑犯进行移管,也应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笔者认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相互间对缓刑犯进行移管,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实行“一个中国”、尊重国家主权、不损害国家利益原则缓刑犯移管必须是在判刑地区和执行地区双方在承认“一个中国”、尊重国家主权原则、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任何违反国家主权原则的区际缓刑犯移管都不可能被国家承认和接受,而且应当是无效的。(二)地之间的缓刑犯移管应协商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存在四个不同的法域,四地之间的法律制度不一样,缓刑制度也不一样。因此,四地之间的缓刑犯移管必须四地之间双方协商解决。在协商过程中,无论是内地与港澳地区,还是内地与台湾地区,抑或港澳地区与台湾地区,双方之间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协商,消除歧见,达成共识。(三)不认为是犯罪缓刑犯要移管,那么缓刑犯所犯之罪根据判刑地区和接收地区的法律均认为构成犯罪时,才可对缓刑犯进行移管。如果判刑地区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自然不存在判刑的问题;如果判刑地区的法律认为构成犯罪,接收地区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也不能移管。这在国际司法协助中是一种惯例,也是一种原则。如美国《关于执行从或向外国移交罪犯条约的法案》第2条规定,据以判决之犯罪符合该章所规定的双重犯罪原则的情况下,才可以将罪犯移出或移入美国。区际间的法律制度不同,缓刑犯的移管也要遵循双重犯罪的原则或标准。(四)未取得法律救济的,不得重复起诉这在国际司法协助上也是一种惯例和原则,如法国《关于将在外国关押的被判刑人移转到法国的法律》第713(8)条的规定,对被移管的已决犯,不得因同一罪行再进行或继续进行任何起诉,也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再另外执行任何判决。在区际缓刑犯移管问题上,判刑地区已经对缓刑犯作出判决,接收地区不能因同一罪行再对移管的缓刑犯另行判处或转化执行其本地的刑罚。(五)缓刑的考察机关与缓刑监督建立区际缓刑犯移管的司法协助,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缓刑犯的帮教和改造。如果不利于判刑人的改造,自然无须多此一举进行移管。在国际司法协助上也是遵循有利于已决犯的原则,如美国《关于执行从或向外国移交罪犯条约的法案》第2条和加拿大《刑事司法协助法》第25条都规定了此原则。对于区际间缓刑犯的移管问题,除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在具体操作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大陆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刑事法律都有缓刑制度的规定才能实现,只有这样,缓刑犯的刑事判决才能相互执行,司法协助才能实施。在这里有必要对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缓刑制度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才能找到内地与港澳台地区间缓刑犯进行移管所需之条件。我国《刑法》第4章第5节对缓刑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其基本特征是:判处刑罚,同时宣告暂缓执行,但又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执行所判刑罚的可能性。《刑法》第75、76、77条分别规定了缓刑犯应当遵守的有关规定、缓刑考察机关、缓刑考察的内容及其法律后果。在大陆内地,缓刑考察的机关是公安机关,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只能配合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进行考察。缓刑犯应遵守以下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香港刑事法律也有缓刑制度,其缓刑制度与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制度有不同之处。在香港刑法中,缓刑有两种类型:一是暂缓监禁,是指法院对判处一定监禁刑的罪犯,同时宣告暂缓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条例》第109B条第(1)款专门对暂缓监禁作出明确规定,具体内容是:如果罪犯被判监禁不满2年且不是为本条例附表3所列的犯罪,可判处12个月至36个月的暂缓监禁,从作出该命令之日起执行。《刑事诉讼程序条例》还规定了不适用暂缓监禁的有关罪名及犯罪种类。被宣告暂缓执行的人,在考验期间必须接受监督及报告情况。在考验期内,如果没有再犯可判处监禁的罪行,原判的监禁就不再执行;如果在此期间内又犯有可判处监禁的罪行,则除对新罪应判刑外,还要执行原判刑罚。二是缓刑监督,又简称缓刑或感化。是指对认定有罪的人暂不判处监禁,只判处监督考验期。香港《罪犯感化条例》规定,缓刑监督的期限为12个月以上36个月以下。被判处缓刑监督的人,在监督考验期内必须接受缓刑官的监督和指导。如果违反缓刑监督的条例,法庭可以撤销缓刑监督令,也可以维持该命令并对罪犯予以罚款或给予警告。澳门新《刑法典》也有对缓刑制度的专门规定,而且非常具体。澳门的缓刑是指徒刑的暂缓执行,又称徒刑缓刑,适用于判处3年以下刑罚、社会危害性不大之罪犯。法院认为罪犯可适用暂缓执行徒刑时,须在有罪判决书中详细列明暂缓执行徒刑的依据,并要求罪犯在缓刑期间履行某些义务或遵守某些行为规则,又或作出暂缓执行徒刑而附随考验制度之命令。而且义务行为规则和考验制度可一并作出。徒刑的缓刑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自裁判确定之日起计算。澳门《刑法典》第49条规定了缓刑者应履行的一定义务,目的在于弥补其犯罪所造成的恶果。刑法列明的义务有:1.在一定期限内向受害人支付全部或部分损害赔偿,或提供适当的担保以保证支付损害赔偿;2.给予受害人适当的精神满足,如认错、道歉等;3.捐款给社会互助机构或本地区,或作同等价值之特定给付。第50条规定了缓刑者在缓刑期间要遵守的行为规则,如不得从事某种职业、不得常到某些场合或地方等等。第51、52条规定了法院对于暂缓执行徒刑的犯罪人附随考验制度。第53、54条规定了被判刑者不遵守缓刑期间有关事项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在台湾地区,台湾《刑法》总则第9章有缓刑制度的规定。台湾《刑法》中的缓刑,是指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其具备法定条件时,在一定期间内暂缓其刑罚执行的制度。要适用缓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所犯之罪的宣告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2.过去未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或虽犯有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罪,但在执行完毕或赦免后5年内再无此类宣告;3.根据具体情节,认为有暂时不执行刑罚的必要。缓刑考验期为2年以上5年以下。在缓刑考验期间,如果被告人未犯应当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或者未遇到因缓刑前犯有他罪,而在缓刑期间受有期徒刑宣告的情况(过失犯罪除外)。缓刑考验期满,原宣告的刑罚即失去效力。由上述可知,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刑事法律都有缓刑制度,且有许多相同之处:一是适用的条件都是处罚较轻的犯罪。中国内地和台湾、澳门都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香港是2年以下监禁的刑期之犯罪。二是都有缓刑考验期限。中国内地和澳门都是1年以上5年以下,台湾是2年以上5年以下,香港是1年以上3年以下。三是都有执行机关负责缓刑的执行。四是缓刑的法律后果一样,即考验期内违反有关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中国内地规定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罪或者漏罪作出判决,将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如果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在香港,被判处缓刑的人在考验期内如果又犯罪或者违反缓刑令规定的条件,法庭可以裁定:恢复执行原判刑罚;提高或降低原判刑罚;延长缓刑期限,最高可达3年,从改变缓刑之日起计算,也可以不颁发任何命令。在澳门,根据《刑法》典第53条、第54条的规定,缓刑的法律后果有二种:1.在缓刑期间,被判刑人因其过错而放弃履行或者遵守有关义务或者行为规则,或者不依从重新适应社会的计划的,法院可以:(1)对被判刑人作出严正警告;(2)要求被判刑人就履行作为缓刑条件的义务作出保证;(3)命令被判刑人履行新义务或遵守新行为规则,或者在重新适应社会的计划中加入新要求;(4)将缓刑的期间延长,延长期为原定期间的1/2,但不得少于1年或超过5年。2.在缓刑期间,如果被判刑人明显或重复违反有关义务、行为规则、或重新适应社会之个人计划,又或犯罪而被判刑,即其行为显示出缓刑目的未能达到时,法院应废止缓刑,被判刑人仍须执行原判徒刑。台湾刑法典规定的撤销缓刑的条件是缓刑犯在考验期内又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之罪。五是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大陆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刑事法律都作出这样的规定。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刑事案件缓刑犯在移管时应具备的相关条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缓刑犯所犯之罪行一般应是普通刑事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带有政治性质的犯罪、军事或战争方面的犯罪、恐怖组织或黑社会犯罪不应在此列。如果港澳台居民在中国内地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一般不应适用缓刑,即使个别案件根据犯罪情节可以判处缓刑,也不应进行移管。(二)缓刑犯所犯之罪必须是判决所在地和判决执行地的法律均认为是犯罪,才能移管。(三)缓刑判决必须是生效判决。如果缓刑判决仅是一审判决,尚未过上诉和抗诉期限,判决还未生效的;或者案件尚在二审法院审理中的,不能进行移管。(四)缓刑犯本人或其亲属提出移管申请。如果缓刑犯没有申请或者不愿意移管,判决地的司法机关或者缓刑犯所在地的司法机关不能主动进行移管。(五)缓刑犯在申请移管时应尚有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如果缓刑犯在申请移管时缓刑考验期已经届满或者即将届满,移管就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六)缓刑犯必须是符合接收地规定缓刑犯是移管地居民,这是移管的前提条件,在当事人提出申请时,批准机关要进行认真的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才能批准。同时,缓刑犯在接收地要有固定的居住地方,接收地的监管机关才能实施正常的监管。如果缓刑犯居无定所,来去无踪,监管则无从谈起。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缓刑犯能有监护人或家人,这样更有利于对缓刑犯的帮教和监管,但这样的条件可能有点苛刻。(七)收到处理案件的请求必须在所在地区司法机关作出决定审查机关根据区际司法协助的有关规定,特别是缓刑犯移管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并在一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许的答复。(八)缓刑者一般应遵守以下行为规则因为接收地的监管机关只能按照其本地的监管方式进行监管,不可能按照判决地的监管方式去监管,这是区际缓刑犯移管的特殊性所在。幸好区际内四地的缓刑制度和监管条件、监管方式基本相同或相近,差别不大,便于执行。如澳门《刑法》第50条第2款规定,缓刑者在缓刑期间应特别遵守以下行为规则:1.不得从事某种职业;2.不得常到某些场合或地方;3.不得在某些地方居住;4.不得与某些人为伍,或收留、接待某些人;5.不得常常参加某些团体或参加某些集会;6.不得持有能便利实施犯罪的物件;7.定期向法院、社会重返技术员或非警察之实体报到。如果由中国内地法院判决的缓刑犯要移交澳门方面监管,缓刑犯必须接受澳门监管机关的监管和澳门《刑法》所规定的缓刑监管条件,接收地才能实施监管。四、刑事司法协助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