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系统“七五”普法专用教材0102030405教育法基本知识教育行政法律制度学校法律制度教师相关法律制度学生相关法律制度内容06师生权益救济制度Part.01教育法基本知识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一、教育法基本知识
第一节法与法治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2.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①人们可以怎样行为,既可为模式;②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即勿为模式;③人们应当或者必须怎样行为,即应为模式。
P2一、教育法基本知识(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大体上都是通过制定和认可这两种途径产生的。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法的认可,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法的国家意志性,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
第一节法与法治2.法的特征:P2一、教育法基本知识(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法的普遍性,也称“法的普遍适用性”,它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其二,法的效力的重复性。法具有普遍性,不可一概而论。(5)法是经由严格的程序制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法是强制程序、规定程序和实行程序的规范,法是一个程序制度化的体系或者制度化解决问题的程序。
第一节法与法治2.法的特征:P3一、教育法基本知识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节法与法治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4一、教育法基本知识1.教育法的概念: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学活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核心在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其终极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教育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立法基础原则与法律依据;(2)教育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教育方面的法律规范;(3)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领导、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第二节教育法的概念与渊源教育法是我国法律的一个分支,也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5一、教育法基本知识2.教育法的渊源:(4)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教育法规,是教育法的一个重要渊源。与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相比,地方性教育法规有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性教育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具有从属性;二是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具有区域性;三是地方性教育法规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它在调整对象、权利义务、罚则等方面规定得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第二节教育法的概念与渊源P10
一、教育法基本知识(5)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和省、自治区、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可以在自身权限内发布规章。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规章,称部门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为“规定”“办法”等。第二节教育法的概念与渊源2.教育法的渊源:P11一、教育法基本知识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是唯一以人的培养或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活动。第三节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相一致,同时又需要反映教育的自身特点和既有规律,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P12一、教育法基本知识(1)受教育权是指人在现实社会中以多种方式获得知识技能,从而促进自己发展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的核心,就是人的学习和创造的权利,是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权利。在法学上,受教育权可以表现为获得具体利益的权利。(2)国家在教育法律法规中,突出的是对于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的保护。(3)国家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第三节教育法的基本原则2.尊重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原则:P13一、教育法基本知识3.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优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优先发展;其本质上是人的培养优先,也是人的发展优先。4.维护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原则。第三节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7
一、教育法基本知识1.教育法体系的特点:我国立法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并有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区别(1)《宪法》是教育立法的法理和法律基础,是教育法律体系产生的法源。(2)①国家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一个层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教育法律构成;②《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③国家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是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④国家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教育部制定或与国务院其他部委联合制定的有关教育的部门规章。第四节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形成的门类齐全、协调一致的统一体。P19
一、教育法基本知识1.教育法律体系的特点:(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教育法律是国家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第四节教育法律体系2.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教育法律:(1)《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2)《义务教育法》是第一个基础教育法律。P21Part.02教育行政法律制度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概述1.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所谓行政管理,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行政组织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有效管理的活动,故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在法律上,教育行政管理行为通常称为教育行政行为。
教育行政行为是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行为:
①三类主体可以实施教育行政管理;一是依法享有教育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二是一些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将自己享有的行政职权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来行使。《宪法》以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明确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P26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②教育行政机关的活动,可分为民事活动和行政行为,只有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行政行为的活动,才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③教育行政主体的活动并不全部都是教育行政行为。教育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要求,才具有法律效力。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教育行政行为要具备法律效力,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因素:一是主体合法,二是职权合法,三是内容合法,四是程序合法。教育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这种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拘束力,二是公定力,三是执行力。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概述1.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P28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2.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3)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行政管理,根本目的是发展教育事业,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教育行政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行政管理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4)是坚持民主参与;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都要注意发挥专家作用。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概述P29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3.教育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1)①合法行政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行政管理时,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②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行政管理,不但要有法律的授权,还要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2)合理行政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3)程序正当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4)高效便民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高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5)诚实守信。(6)权责统一。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概述P31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1)学制管理;(2)各级各类学校的审批与管理;(3)教师、校长的行政管理;(4)教育教学管理;(5)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行政管理职责。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P33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1.教育标准的制定:教育标准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育工作的准则和尺度,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1)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职员是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是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2)教育部于2014年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就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92条要求。第三节教育行政管理方式P41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2.教育行政执法: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我国的教育行政执法主要有以下6种形式。(一)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许可遵循以下程序:当事人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二)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是教育行政处罚是由有教育行政管理职权的教育行政部门、法律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二是教育行政处罚是对相对人违反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的处罚;三是教育行政处罚是一种法律制裁活动。①教育行政处罚事项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实施教育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行政处罚法定原则;二是行政处罚公开原则;三是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四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②教育行政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考;吊销办学许可证。第三节教育行政管理方式P44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三)教育行政奖励。教育行政奖励是具体行政行为。(四)教育行政给付(五)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监督检查一般包括检查、调阅审查、调查、查验、检验、鉴定等;(六)教育申诉的处理。教育申诉《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学生、教师的救济权利,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的内容。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3.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是指教育督导机关或人员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对下级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第三节教育行政管理方式4.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指根据既定的目的,确定相应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客观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系统的功效和工作状态做出评议和估价的过程。教育评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学校自我评价;(2)教育督导评估;(3)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教育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结果的激励与约束作用。P46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第四节教育行政管理常见法律问题及应对
1.超越行政职权:(1)超越行政职权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行政行为中常见的一种违法现象,它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做出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的授权;(2)超越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是可以行使行政职权并对其行政行为承担责任的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教育行政机关的超越行政职权行为违反了行政机关的分工职责。2.滥用行政职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超过法定权限”是滥用行政职权与超越行政职权主要区别之一。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与法律法规设定的目的、精神和原则相一致。凡是违背或偏离法律法规设定的目的、精神和原则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P50
二、教育行政法律制度第四节教育行政管理常见法律问题及应对
3.行政程序违法:程序正当是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坚持程序正当原则,就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保持中立,不得偏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相关行政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的步骤、方式、方法、时限和顺序,做到程序合法。常见的程序违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步骤欠缺第二,顺序颠倒;第三,形式违法;第四,时限违法。4.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应当履行法定职责、负有特定的作为义务,并且具备履行职责、义务的能力,却故意或者过失地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行为。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式大致有拒绝履行、不予答复、拖延履行。P53Part.03学校法律制度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三、学校法律制度第一节学校的设立学校是教育最基本的单位,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我国学制系统内的基本教育阶段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必须依法设立,这是学校设立的基本原则。依法设立要求学校设立的条件、标准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1.学校设立的条件:(1)组织机构和章程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存在的必要前提。(2)教师资格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3)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这些物质条件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备的固定资产。P61三、学校法律制度第一节学校的设立3.学校法律地位:(1)所谓学校法律地位,是指法律根据学校这种社会组织的目的、任务、性质和特点而赋予其的一种同自然人相似的“人格”。①学校的法律人格,主要表现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力和义务,是其办学自主权的抽象化、形象化。②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的具体权利,体现了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宗旨。③学校是相对独立的组织教育活动的实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法律地位不仅包括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人地位,也包括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则由宪法和行政法规定。2.学校设立的程序:目前,我国对学校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和审批两种制度。P63三、学校法律制度3.学校法律地位:(2)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①学校法律地位具有公共性。学校是按照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建立的,能够行使公权力并承担义务的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学校设立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人才,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学校行使的教育权,是国家授予的权力,又是国家交给的任务,只能正确行使,不能放弃。②学校法律地位具有公益性。事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③学校法律地位具有多重性。第一节学校的设立1.学校的基本权利:学校的权利是指其在教育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即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并要求相对人相应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它为《教育法》所确认、设定或保护。学校的权利是基本教育权。不享有教育权,也就意味着在法律上不享有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能力,也就不成为教育机构。国家教育权的重要体现对教育对象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权利。P66第二节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三、学校法律制度1.学校的基本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章程是指学校为保证正常运行,对内部进行规范管理而制定的基本制度,是实行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保证。(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这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权利。学校之所以成立,就是要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权:学校一旦被《教育法》确认为具有进行教育活动的权利能力的法人,作为其组织实施教育活动部分之一的招收学生的活动。(4)学籍管理权是学校的特定管理权,是普通公民和一般社会组织不能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管理,维护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5)凡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学校,都具有《教育法》所确认的按国家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的权力。(6)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从本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和实际编制情况出发,有权自主决定聘任、解聘有关教师和其他职工。第二节学校的权利与义务P69三、学校法律制度2.学校的基本义务:学校的义务是指其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即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根据法律产生,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规定学校的义务是保证学校实现育人宗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1)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条件等必须达到一般标准的规定,它是国家评估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一国教育水平的集中反映。(2)监护人。(3)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不得收取学费、杂费。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般由省级教育、物价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具体确定。第二节学校的权利与义务P72三、学校法律制度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要依法行使其权利并履行法定的义务,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处理其权利和义务,同时决定其内部的重大事务,让学校在有序、高效和稳定的机制下运行。第三节学校的组织与运行2.制定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行,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目的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章程是学校办学活动必备的自律性文件,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内管理的依据和师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指南。学校制定上述各项管理制度,需要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和学生管理与权益保护、教育教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细化为学校具体的管理制度。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公开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这样就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要求学校建立并健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75三、学校法律制度3.推进依法治校: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发挥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第三节学校的组织与运行P79三、学校法律制度3.推进依法治校:(1)①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将坚持和改善学校党的领导与学校的依法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校长、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积极落实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利。②推进依法治校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③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建设民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第三节学校的组织与运行P79三、学校法律制度3.推进依法治校:(2)①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中小学、幼儿园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承担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其成员应当由全体家长民主选举产生。②学校要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学校配置资源以及实施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要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则,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③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法定职责,健全学校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切实保障学生、教师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学校秩序的稳定。第三节学校的组织与运行P80三、学校法律制度1.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渊源: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渊源是指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在确定法律责任承担责任时应当遵循的法律依据。(1)①《侵权责任法》第38、39、40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P83三、学校法律制度2.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学校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责任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几种。(1)当学校安全事故给当事人造成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时,有关责任人应当对受害学生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必要的营养费等予以赔偿。(2)行政责任形式主要有撤职、降职、开除、记过、警告等。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P85三、学校法律制度3.学校安全事故的民事归责原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伤害,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1)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如果发生意外伤害,适用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即学校应当根据自己在学校安全事故中的过失大小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学校安全事故中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教师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受伤;教师在课堂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时,不慎烫伤坐在前排的同学;某校长在有教师向其提醒教学楼楼道的电灯发生故障应及时修理后,并没有及时安排电工修理,以致当晚学生下晚自习时由于楼梯处过于黑暗,发生多人踩踏伤亡的事故。对于学校没有过错的学校安全事故,应当由对引发学生伤害负有过错的当事人承担或学生的监护人自行承担。②一般过错责任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下,行为人若不能提出合理的抗辩事由以证明其没有过错,则将被推定为有过错。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主要有学校饲养的动物伤人、学校的树木折断伤人等。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P86三、学校法律制度3.学校安全事故的民事归责原则: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三)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五)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P87三、学校法律制度3.学校安全事故的民事归责原则:第九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六)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七)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八)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P87三、学校法律制度3.学校安全事故的民事归责原则:第九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十一)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十二)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P87三、学校法律制度3.学校安全事故的民事归责原则:(2)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要学生的损害是由学校的行为所致,不论学校有无过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如学校教室中的电源开关漏电,导致学生发生了触电事故。(3)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第四节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1.以不正当的方式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未经学生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2.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第五节学校管理常见法律问题及应对P89Part.04教师相关的法律制度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节教师的身份和地位教师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调整教师与学校、学生等其他相关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统称。它以确认和保障教师权利为目标,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工资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具体制度。1.教师的身份的界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具有教师身份;如企业的培训人员等,同样不具有教师身份。2.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就是通过立法确立的教师的职业地位。P106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第二节教师的权利1.教师权利的含义:从现代法律制度的角度讲,权利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资格、能力、利益和要求。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可概括为: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学生管理与学生评定权、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参与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和培训权等。2.教师权利的具体内容:(1)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的基本权利(2)科学研究权。这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享有的权利。(3)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权的保障和确认。(4)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这是教师享有的一项维持自身及家庭生存与发展的不可剥夺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5)参与民主管理权。这是教师参与教育民主管理的权利。(6)参加进修和培训权。这是教师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的基本权利。P109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3.教师权利的保障机制:(1)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果因为政府、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校未履行安全职责而造成教师人身受到伤害的,教师有获得医疗保障和相应赔偿的权利。(2)在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当他们在学校学习、活动和生活时,教师就有保护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义务。第二节教师的权利教师义务的含义:(1)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是指社会主体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被约束状态,主体没有履行或没有恰当履行法律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未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义务,主要有三种情形:①“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②“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③“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第三节教师的义务P112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第四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于从事教师工作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以确保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确保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1.教师资格的适用范围: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P117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
2.教师资格的取得条件:取得我国的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身份条件。取得我国教师资格,首先必须是中国公民,而且只有那些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中国公民,才具备申请教师资格的条件。(2)思想品德要求。(3)学历条件。(4)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②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规定的二级乙等以上标准。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求。第四节教师资格制度P118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第四节教师资格制度3.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4.教师资格的认定:(1)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条件的中国公民,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教师资格。(2)教师资格认定程序:①申请②审查③认定并颁发证书。P120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1.教师职务的内涵: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而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水平才能担任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它与工资待遇挂钩,并有数额限制。教师职务即教师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不存在脱离具体工作岗位而单独存在的教师职务。教师职务具有明确的任期,不是终身制。第五节教师职务制度2.教师职务系列设置:我国教师职务主要包括高等学校、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四个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设置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五级职务。P126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第五节教师职务制度4.教师的职务职责:中学教师的职务职责:①中学三级教师的职责:在高级教师或一级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②中学一级教师的职责:承担培养新教师的任务。
③小学高级教师的职责: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3.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评聘工作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P128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是指学校与教师通过平等协商,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人事管理制度。1.教师聘用制度的基本特征:教师和学校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的形式,实现聘用关系合同化管理。2.教师聘用合同:教师聘用合同原则上应当以学年为周期。中长期合同适用于高级职务教师,一般为5—7年。签订聘用合同时,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适用试用期内受聘者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3.教师聘用合同的解除:(1)协商解除合同的情形。(2)学校单方即时解除合同的情形。(9)(3)学校单方预告解除合同的情形。(2)第六节教师聘用制度P135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3.教师聘用合同的解除:(4)学校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6)(5)教师单方即时解除合同的情形。(5)(6)教师单方预告解除合同的情形。第六节教师聘用制度第七节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查与评价。P140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教师惩戒制度:(1)①处分的种类有四种: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②解聘是由学校决定的,解除的是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具有平等性质的聘用合同关系;开除则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解除的是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具有隶属性质的行政法律关系。③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的管制、拘役等刑罚的普通教师,可以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普通教师,无论是实刑还是缓刑,则都应当给予开除处分。(2)受到处分的教师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处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分决定单位申请复核。(3)对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分:给予教师处分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第八节教师奖罚制度P147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待遇做出规定,这是国家保障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尊师重教的重要措施。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教师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①养老保险待遇②医疗保险待遇③工伤保险待遇④失业保险待遇⑤生育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第九节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P154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第九节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P157
四、教师相关法律制度《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教师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1)故意犯罪的;(2)醉酒或吸毒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第九节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第十节教师常见法律问题及应对体罚学生:体罚学生的法律后果,或说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三种,即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P157Part.05学生相关的法律制度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
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学生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调整学生与学校、教师等其他相关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统称。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与学校、教师等其他相关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法律意义上的学生,一般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登记注册并有记录其学籍档案的受教育者。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是公民又是学生。第一节学生的基本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学生到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成长全面奠定学识、品质等方面的基础。教师不得借口学生迟到、学习成绩落后等原因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P173
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学校对学生某一时期学习情况和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的判断,包括课程考试成绩记录、平时学习情况和总评等。品行评价是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判断,包括对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劳动态度等的评价。第一节学生的基本权利P174
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学生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的具体管理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学校给予学生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诉权和申辩权。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的具体管理行为侵犯了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也可以提起申诉。允许学生提起诉讼,意味着在教育领域引入了司法监督。学生可以提起诉讼的情况包括四种:学校侵犯了其人身权、财产权、学生的知识产权及学生的受教育权。第一节学生的基本权利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则是免试入学,只有年龄的限制。P177
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1.遵守法律法规:强调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有利于从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一代新人。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促进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教育教学依据,也是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和调整、修正自身行为的准则。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促进自身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标准与质量要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二节学生的基本义务P180
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4.遵守所在地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1)涉及学生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学籍管理制度,三是体育管理、卫生管理制度,四是安全管理制度。(2)学校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合法性原则。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得与上位法的精神相冲突。②合理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如某中学校规规定,“吃饭时间住校生不得外出”。可学生嫌学校食堂的饭又贵又不好吃,便不惜违反这一规定爬墙外出。一名被教师抓住的孩子禁不住严厉批评,自杀身亡。④教育性原则。管理制度是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但是其本质不在于限制与管理,而在于教育和发展,即通过这种纪律手段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之具备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从而成功走向社会。任何管理制度都要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必须是实现教育任务所必需的,要防止“简单管理”倾向。第二节学生的基本义务P182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所谓学籍管理,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1.学生学籍管理的方式:(1)注册是学生入学时持有效证件向学校报到登记,学校就学生是否具有入学资格、能否取得或保持学籍做出审查并予以认定的一项程序。学生的学籍表明学生与学校的隶属关系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资格。(2)学校应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原则上不鼓励跳级。第三节学生的学籍管理P184
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1.学生学籍管理的方式:(4)中小学的转学条件和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但不享受在校学生待遇。中小学生休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具体规定。退学实质是取消学籍,不是一种行政处分。(5)开除学籍属于对学生的行政处分,是对在政治、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方面犯严重错误或触犯刑律的学生给予的最严厉的处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犯罪,也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并判处监禁的刑罚,对于这部分学生的义务教育应当由刑罚执行机关保障实施。第三节学生的学籍管理P186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2.学生的成绩与档案管理:(1)中小学生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方式一般由国家规定①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第三节学生的学籍管理P190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2.学生的成绩与档案管理:
②应当以适当方式提供学生成绩,如江西某中学在校门口贴出该校九年级某班全体学生的一次模拟考试的排名成绩,并对张某等排名在最后的3名同学点名批评。后张某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学校向张某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100元。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处理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直接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接触到学生成绩而成为共享人(知情权人)(2)学生档案是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个人经历、学习情况和品德表现等情况,以学生个人为单位收集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第三节学生的学籍管理P193五、学生相关法律制度1.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1)社会因素(2)家庭因素(3)青少年的主观因素2.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培养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观念。(2)学校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公民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4)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第四节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P194Part.06师生权益救济制度教师普法学习读本导读六、师生权益救济制度法律救济就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途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一方获得法律上的补偿或救济的制度。法律救济途径一般包括行政救济、司法救济和社会救济;法律救济的方式主要有行政申诉、行政复议、民事诉讼等。通过法律救济渠道,用公正的程序、理性的方式解决各种纠纷,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法律救济是法定的。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P221六、师生权益救济制度1.法律救济的概念与特征:(1)法律救济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失时,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予以补救,有关国家机关受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包括为权力受到侵害的人提供物质或精神的帮助。(2)①《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和法治原则,为法律救济提供了存在的法律基础与依据,所以,法律救济制度的产生是民主政治与法治发展的结果。法律救济的目的、基本原则都由《宪法》所确定。②任何法律上的救济都是因为发生了侵权损害,无侵权损害即无所谓救济,侵权损害是救济的前提。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滥用职权或不负责任,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引起的行政纠纷。③纠纷将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特定义务无法履行,法律救济就是要使受冲突纠纷影响的合法权益及法定义务能够实际地得到实现或履行。法律救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补救受损害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P222
六、师生权益救济制度2.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1)事后救济原则。法律救济制度建立的目的是矫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侵害行为和相对人受到侵害的情况,解决纠纷,补助受害人。如社会青年侮辱、殴打教师构成犯罪,司法部门就会启动刑事诉讼救济程序,依法惩罚犯罪分子,使受害教师所希望的社会正义得以伸张。
(2)主管恒定原则。
(3)正当程序原则。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P223
六、师生权益救济制度3.法律救济的途径:
(1)行政救济是法律关系主体,尤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救济途径。
(2)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指通过法定诉讼制度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教师和学生如果其人身权、财产权、劳动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权利受到侵害的,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得到恢复或补救。
(3)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主要是指通过社会组织的内部组织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P224六、师生权益救济制度1.校内调解:
(1)校内调解的含义、特征及作用:调解有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三种形式。调解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以其调解的性质、范围和主持者的不同,也可分为校内调解、教育行政调解和法院调解。
(2)校内调解的原则:一是合法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可以起诉原则。
(3)校内调解的程序:一是受理纠纷;二是查明事实,分清是非;
三是主持调解;四是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五是调解协议的执行。第二节校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解析卷)
- 遥感技术在灾害评估-洞察分析
- 宇宙磁场的起源与演化-洞察分析
- 文学创作与产业-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广告用户接受度调查-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第18篇-洞察分析
- 音频电商平台发展研究-洞察分析
- 网络营销的用户体验提升-洞察分析
- 药物制剂崩解动力学-洞察分析
- 投行风险管理案例剖析-洞察分析
- 2024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知识产权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剪映入门教程课件
- 四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汇总
- 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民非)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按单元排序)全册(附音标和解释)
- 铝合金铸件成本核算
- 锅炉超温超压考核管理办法
- 供应链管理中的分销环节培训课件
- JGJ_T491-2021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最新中石油带压作业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