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七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1.gif)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七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2.gif)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七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3.gif)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七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4.gif)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七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0f35817e81ce02fc3ce88309b73304c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松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竹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潇洒。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梅梅能耐得住寒冷,即使在寒风中也能开放,代表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托物言志的名文——《陋室铭》《爱莲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第1课时陋室铭刘禹锡
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初读课文03精读课文04课堂小结05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铭”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感受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学习目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遭贬。有“诗豪”之称。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顺宗时,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运动失败后,刘禹锡多次被贬。本文中的陋室是指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刘禹锡写《陋室铭》,显示了自己虽身居陋室却不改高洁志趣的决心。铭铭,作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多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相似。根据载体和用途不同,铭有:座右铭,如崔瑗的《座右铭》;器物铭,如《盘铭》;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居室铭,如《陋室铭》;山川铭,如张载的《剑阁铭》;等等。必备知识文学常识陋室铭(
)德馨(
)诸葛庐(
)
鸿儒(
)苔痕
(
)
案牍(
)
必记字词míngxīntáilúrúdú字音字形古今异义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义:丝绸和竹子)必记字词词义理解之名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有仙则名
(动词,出名,有名)卷卷有爷名
(名词,名字)一词多义
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名,有名神异这只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蔓延到台阶上映入博学的人。鸿,大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代指世俗的乐曲。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形体、躯体使……受到扰乱指官府文书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使……劳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文章开头四句写山、水,有什么作用?开头四句运用类比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类
比类比是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一个道理的方法。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从清幽的居室环境、不俗的交往人物、高雅的生活情趣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清幽的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二字对仗工整,以动写静,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一“绿”一“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以景色之雅衬托“惟吾德馨”,表现室主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质。不俗的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无”是一对反义词,“鸿儒”与“白丁”进行对比,表明往来的朋友都是高雅贤德之人,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室主人刘禹锡必是德才兼备的高雅之士。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与“丝竹”、“金经”与“案牍”对比鲜明,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趣,和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3.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托物言志物:陋室(陋室的环境及主人日常生活)志: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作者通过什么写法来表明自己的志趣的?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达作者志趣、情感的写法。示例:“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课堂小结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对象及日常生活等的描写,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引出主旨“惟吾德馨”。再从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不俗及日常生活高雅等方面极力表明陋室不陋。最后将陋室与古代贤士的住宅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写作特色课堂小结2.反向立意,构思巧妙本文题目为“陋室铭”,作者却从反面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作者既由室及人,又由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作者。在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惟吾德馨”,并以此来表明陋室不陋。这种写法新奇独特,是本文构思精妙之处。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本文短小精悍,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全文骈散结合,变化有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诸葛庐子云亭居室环境:清幽具体描述类比陋室设喻引题:山、水——陋室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陋室铭何陋之有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第2课时爱莲说周敦颐
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2必备知识03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积累拓展07精读课文05学情回顾01教材课后习题08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感受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爱莲说》,了解“莲”的形象,认识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情回顾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3.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学习目标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奠基者之一,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周敦颐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今属江西)任职时写的。他曾于府衙东侧挖了一方莲池,在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写下了这篇《爱莲说》。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周敦颐(
)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玩(
)鲜有闻(
)
噫(
)必记字词yífánxiǎnzhuóliánxièyīyū字音字形古今异义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栽种)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必记字词词义理解一词多义
鲜远陶后鲜有闻
(形容词,少)芳草鲜美(形容词,鲜艳)香远益清
(动词,远闻)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词类活用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闻)
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初读课文朗读指导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非常,很多只指唐朝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从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沾染(污秽)更加耸立的样子水波洗艳丽竖立亲近而不庄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为,认为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有道德的人2叹词,表示感慨少听说应当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找出描写莲的形象的语句。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莲的?赋予了莲什么品质?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品质。外形特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气姿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人格力量和高洁形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不可轻慢亵渎。①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②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2.文中的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3.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是为了突出莲的高洁形象。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4.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托物言志。委婉批判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5.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6.本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课堂小结课文主旨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1.巧用象征,托物言志文章分别赋予菊、牡丹、莲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有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批判。写作特色课堂小结2.巧用衬托,主题鲜明文章写了三种花,并由花及人,写了三种人。开篇作者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接下来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花之君子者”,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作者以“菊”“莲”“牡丹”的顺序来写世人对这三种花的喜爱情况,一“鲜”一“何”与一“众”,两“褒”一“贬”,以牡丹作反衬,用菊作陪衬,在读者心中自然地塑造了莲的美好形象。莲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生长环境外形特点香气姿态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爱莲说君子(托物言志)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关于“莲”的诗积累拓展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教材课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养护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休闲小吃加盟合同范本
- 北京拆除工程合同范本
- 医疗实验室气流组织优化考核试卷
- 建筑工程租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考核试卷
- 共享汽车 出售合同范本
- 个人佣金合同范本中英
- 买卖技术配方合同范本
- 体育器材行业智能工厂探索考核试卷
- 公司楼梯维修合同范本
- 医美注射类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广电网络公司工作计划(3篇)
- 货运车辆驾驶员服务标准化培训考核试卷
- 银行行长2024年个人年终总结
- 财务BP经营分析报告
- 《磺化过程》课件
- 设备基础预埋件施工方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培训课件
- 2024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电学实验专项训练含解析
- 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