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储能市场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储能市场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储能市场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储能市场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储能市场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储能市场分析报告目录一、储能市场潜力巨大 PAGEREFToc370135619\h31、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并网催生储能需求潜力 PAGEREFToc370135620\h32、各种储能技术并存发展,化学储能发展潜力大 PAGEREFToc370135621\h53、铅炭电池经济效益好,锂电需要进一步压缩成本 PAGEREFToc370135622\h7二、国内储能处于示范期,具有千亿元的市场潜力 PAGEREFToc370135623\h101、储能近期应用增长:锂电在通讯基站的渗透率提升 PAGEREFToc370135624\h102、风光并网储能短期以示范项目为主,中长期潜力大 PAGEREFToc370135625\h12(1)目前尚不具备经济效益,以技术验证为主 PAGEREFToc370135626\h12(2)2023年风光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达120亿元 PAGEREFToc370135627\h133、分布式储能短期以海外市场为主,国内市场等待政策落地 PAGEREFToc370135628\h14(1)家庭储能针对海外市场 PAGEREFToc370135629\h14(2)国内分布式储能有放量潜力,工商业示范项目先期导入 PAGEREFToc370135630\h154、调峰调频储能:国外的商用电站市场化进度快于国内 PAGEREFToc370135631\h16(1)化学储能在电网调峰调频中的渗透率提升 PAGEREFToc370135632\h16(2)需求市场以国外为主,国内商业电站尚不具备经济效益 PAGEREFToc370135633\h175、国内电化学储能潜力大,需求有望在“十三五”快速增长 PAGEREFToc370135634\h18三、储能高成本制约其大规模应用,补贴是关键 PAGEREFToc370135635\h19四、储能扶持政策处于启动初期 PAGEREFToc370135636\h211、国外储能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行业先期发展 PAGEREFToc370135637\h212、国内储能规划及补贴政策有待推出 PAGEREFToc370135638\h23五、储能上市公司:短期业绩难爆发,但可提升估值 PAGEREFToc370135639\h24一、储能市场潜力巨大1、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并网催生储能需求潜力储能是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电网负荷峰谷差不断变大,需要储能系统与之配套,平滑电力负荷,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储能技术可以降低电网冲击,调节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总的来说,储能的效用贯穿电力系统的发电、输配电和用电环节,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调峰/调频,配网侧的分布式储能和用户侧的分布式微网储能,以及重要部门和设施的应急备用电源。全球储能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根据CNESA的统计,2023年至今,全球化学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为615MW,总投资约为几十亿美元。随着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发展,储能市场需求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据WooriI&SResearch的预测,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由2023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6%。调节可再生能源并网和供电是国内发展储能的重要方向。各国的电网结构不同,对储能应用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国内用电峰谷负荷差异小,对商业化储能电站的发展构成抑制,同时居民电价较低,家用备用电源储能的需求不具备经济效益。相比国外,国内对风光离网储能和分布式光伏储能的需求较为迫切。2、各种储能技术并存发展,化学储能发展潜力大调峰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主。抽水蓄能占全球电力储能总装机的99%,是技术最成熟的储能方式,适用于大容量大功率储能,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如果离负荷中心较远会造成输电损耗。对于南方地区,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可进行调峰,但在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化学储能具有一定的替代空间。普通铅酸储能适用于备用电源。铅酸储能技术成熟,成本在所有化学储能中最低,但存在自放电,不能深度放电,只能运行在浅充放或备用的工况,而且循环寿命短(一般数百次)。普通铅酸电池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最合适的储能应用领域为通讯备用电源等。锂电适用于车载储能和电力系统的功率型应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比功率高,但成本高,存在电池的统一性和安全性问题。锂电适用于电动汽车等移动式储能方式。近年来在电力系统备用电源和电网调频方面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可替代铅酸电池用于中小型通讯基站,也开始运用于小型户用储能系统。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未来在风光储能中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钠硫和液流电池适用于大容量储能等能量型应用领域。钠硫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铅酸的3-5倍,工作温度在300度左右,但技术被日本NGK垄断,适用于电力系统调峰和调频应用。液流电池的典型功率在10MW以上,适用于大容量、高功率的储能系统,目前最成熟的是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于电网调峰和大型分布式储能。3、铅炭电池经济效益好,锂电需要进一步压缩成本铅炭和锂电进入示范应用阶段。普通铅酸储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在发电厂和变电站作为备用电源已使用多年,但性能特点决定了其应用领域的局限性。除普通铅酸,其他多数电化学储能电池还达不到商业化应用的要求,国外大部分储能也属于示范项目性质。目前国内铅炭电池和锂电池已分别进入新能源微网储能及风光储能示范项目,进行技术指标验证,未来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储能应用的两种重要技术路线。铅炭电池性能优越,有望商业化推广。铅炭电池将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有效结合在一起,既保持了电池的高能密度,又具有超级电容器高功率、快速充放、长循环寿命的特点。该产品的循环寿命相比传统铅酸电池大幅提高,投资成本优于锂电池,大幅降低储能系统的综合成本。我们预计,铅炭电池将比锂电更早实现商业化应用。除通讯基站储能,锂电短期难以商业化推广。从经济上看,锂电储能的价格高达4000元/kwh,是普通铅酸和铅炭电池的3倍和4倍,暂不具备商业化推广的价值。从技术上看,随着储能量的提高,锂电对BMS的要求非常高,成组后的性能和单节的性能差异较大,存在安全隐患。长期看,锂电仍有发展潜力。锂电能量密度大,比功率高,可应用领域广,而且国内外对锂电在动力和通讯领域的研发投入将加快锂电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这是其他电化学储能电池所不具备的。目前锂电在通讯基站领域对铅酸电池已实现部分替代,并成为国内风光并网储能示范项目的主要配套电池,在国外的户用储能中也有广泛应用。三种锂电池的性能预计将在10年内有较大突破。根据NEDO(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路线图的规划:到2023年动力锂电池的性能将较当前有明显突破,能量密度和使用年限均翻倍,而功率密度也将明显增加;到2023年储能电池的循环次数将达现在的4倍、使用寿命15年,2030年将可完全达到工业领域20年的要求。二、国内储能处于示范期,具有千亿元的市场潜力1、储能近期应用增长:锂电在通讯基站的渗透率提升锂电在通讯基站储能领域逐渐替代铅酸电池。3G/4G网络基站的耗电量少,基础设施体积小,适合使用锂电储能,目前磷酸铁锂已被中移动和联通作为3G和4G基站的储能电池。GBII预测3G/4G基站占比将从2023年的38.2%提升至2023年的54.5%,受益于中移动4G基站建设和锂电成本的下降,锂电的渗透率将稳步增长,2023上半年通讯锂电储能市场规模增长超过100%。高工锂电:在LTE网络建设中,电源主要采用直流远供与小型电源结合的方式。同时,新型网络制式的普及对电池容量、存放空间和循环寿命的要求都会提高。在使用固定型大容量电池的同时,还将对锂离子等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池产生旺盛需求。目前移动和联通已确定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作为3G/4G基站储能电池。传统铅酸电池厂家转型生产锂电有优势。国内三大运营商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通讯后备电源,对产品规格的一致性和售后服务要求很高,入围供应商被中途更换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采购渠道壁垒可阻挡中小锂电厂商的进入。双登集团和南都电源等传统铅酸电池厂家通过与运营商多年的合作掌握渠道优势,在锂电渗透率提升的趋势下转型生产锂电,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风光并网储能短期以示范项目为主,中长期潜力大(1)目前尚不具备经济效益,以技术验证为主两大储能项目建成运行。风光储能用于平滑和稳定可再生能源的输出,目前以示范项目为主,主要目的是验证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2023年底,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深圳宝清储能电站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张北项目配备100MW风电、40MW光伏和20MW储能电站,期望解决新能源的储能和消纳问题。2023年将启动二期工程,配备400MW风电、60MW光伏和50MW储能电站,直接招标锂电、钒流和铅酸电池。锂电在风光储能的应用具有潜力。张北和宝清示范项目配备磷酸铁锂电池为主,附少量液流电池和铅酸电池,反映出电网对锂电储能技术路线的认可和重视。但鉴于锂电仍存在安全和技术问题,成本也比较高,预计短期仍以示范项目为主。风光储能电站目前不具效益,弃风现阶段仍较为经济。以张北项目的投资为例,提升10~20%的风电利用率每年可增加电费约1000~2023万元,而仅储能电池的每年折旧就达4000万元。同样,假设10MW的调峰电站可减少3MW的火电厂投入,电池成本在1500万元/年,而节省的火电投资+燃煤约在650万元/年,也不具有经济效益。因此目前来看,大型风光储能电站还只能进行示范性的初探,经济效益不能体现。(2)2023年风光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达120亿元我们认为,2023-2023年风光储能仍停留在技术验证的示范项目阶段,随着成本的下降和技术的成熟,2023年以后风光储能有望逐步放量应用,2023年以3%的储能配备比例和2023元/kwh的成本测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亿元。关键假设:1.2023年大型光伏电站和风电累计装机达20GW和100GW,2023年达50GW和200GW;2.2023年和2023年大型光伏电站与风电场配备储能比例达1%和3%。3.由于目前风光储能示范项目配备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价格以锂电均价测算;5-10年锂电价格下降一半。3、分布式储能短期以海外市场为主,国内市场等待政策落地(1)家庭储能针对海外市场欧洲FIT下降使得用户更倾向于自用。德国FIT经历下调后,已降至0.1欧元/度附近,低于0.24欧元/度的居民用电价格。而其他欧洲国家的补贴下调以及光伏发电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将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向于自用电而非销售给电网。德国出台分布式光伏储能补贴。德国于2023年5月1日出台分布式光伏储能补贴新政,针对小于30kw的光伏设施,给予新安装光伏发电同步建设的储能设施最高不超过600欧元的补贴,给予既有光伏发电加装储能设施最高不超过660欧元的补贴。给予储能补贴后,进一步提高安装储能系统后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收益率,提升安装储能设施积极性。日本家用蓄电系统需求量大增。由于日本核电退出后电力紧缺,家用蓄电系统的需求量大增。日本经济产业省从2023年3月30日起对容量1kWh以上的蓄电系统给予1/3的购臵补贴,补助政策将在2023年度底或支付额达到预算的210亿日元时截止。据估计到202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450亿日元,是2023年的563倍。(2)国内分布式储能有放量潜力,工商业示范项目先期导入储能较为昂贵,需要给予额外补贴。例如1kw的光伏系统,如果按3~4小时的有效日照计算,约需配备500~1000Ah的储能,使用锂电储能成本7元/w,铅酸储能4元/w,仍然比较昂贵。因此,先期的导入市场仍将是以离网式或高端住宅项目为主,以海外为主。预计国内工商业储能项目优先发展。由于国内工商业电价比居民电价更高,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好于家庭储能,推广的优先性的更高。另一方面,近期国内分布式光伏以工商业示范项目为主,分布式居民项目的经济性不具备太强吸引力,也限制了户用储能的放量。国内分布式储能项目需等待储能补贴。国内东部地区工商业白天电价平均为0.8-1.0元/度,高于0.40元/度的火电脱硫电价,在同样的0.42元/度的度电补贴下,用户倾向于自发自用。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加储能设施后可降低对电网冲击,并提升自发自用比例,但自发自用比例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足以覆盖4~7元/w的储能成本,其市场化推广需要等待储能补贴政策的落地。4、调峰调频储能:国外的商用电站市场化进度快于国内(1)化学储能在电网调峰调频中的渗透率提升抽水蓄能应用占比将下降。目前抽水蓄能占比99%以上,化学储能尚未大规模推广,但受限于地域环境,抽水蓄能无法完全满足北方的调峰需求。此外,传统火电调峰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趋势。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电池凭借其削峰填谷的能力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将广泛引用于电网调峰。关键假设:1.电网调峰调频比例占装机容量5%。2.2023年和2023年电化学储能占比分别达0.2%和2%。3.电化学储能电池包括锂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等,2023年电池均价以3500元/kwh测算;5-10年锂电价格下降一半。(2)需求市场以国外为主,国内商业电站尚不具备经济效益各国的峰谷电价差别较大。各国的昼夜峰谷电价比基本都在2~4的区间内,差别不大;而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价绝对值普遍较高,导致其昼夜价差普遍高于国内0.3~0.5元/度的水平。商用储能电站利用昼夜差别电价实现盈利,并从需求侧平抑负荷波动。建立大型商用储能电站,可以在夜间利用低价电力充电,在白天放电进行高价销售,从而实现自身的获利。同时,商用储能电站的规模化也可从需求侧平抑每日的负荷波动,缓解电网调峰的压力。以目前锂电池的成本水平,至少需要电价差在0.8元/度以上,因此我们认为大型的商用储能电站将最先在国外规模化出现。商用储能电站与电动汽车电池回收的结合将更具推广价值。由于储能电站不要求深度大功率充放电,循环次数可以远远超过动力电池组目前的1000次水平。利用旧的电动汽车电池建设商用储能电站,可在利用电池剩余价值的同时解决回收问题,也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5、国内电化学储能潜力大,需求有望在“十三五”快速增长储能的商业化应用尚待时日。尽管储能的发展潜力很大,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只能停留在示范应用阶段,主要目的是验证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未来由示范项目逐步过渡到商业化项目。储能大规模发展仍需要如下触发因素:1.国家出台针对储能的补贴政策;2.提升储能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降低成本;3.完善储能的技术路线和行业标准。预计电化学储能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放量。综合2.1-2.4章节的假设和论述,我们预计电化学储能需求在2023年和2023年分别达到187亿元和497亿元,锂电储能需求将在“十三五”期间快速增长,预计由2023年的3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22亿元,主要驱动力为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三、储能高成本制约其大规模应用,补贴是关键据测算,储能市场化应用的目标成本为200美元/kwh。假设系统每年工作300天,每天充放电1次,每年附加5%左右的管理和利率成本,折旧以20年计,不考虑充电成本,传统电价以0.1美元/kwh计,当储能的安装成本小于200~300美元/kwh时,储能的LCOE小于当前电价,即达到平价上网的目标。电化学储能应用需要补贴以维持经济性。除了抽水蓄能,大部分储能技术的成本还达不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按铅酸储能4000元/kwh、锂电储能4000~7000元/kwh(磷酸铁锂)的成本测算,两者的安装成本需分别下降70%和70%~82%才能达到储能系统的平价上网。按照锂电的成本下降趋势,至少2023年以后锂电储能才能具备经济效益。现阶段储能的市场化发展仍然需要政策补贴,以覆盖2/3以上的初装成本。注:GBII认为磷酸铁锂在使用4-5年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效率衰减,如果考虑磷酸铁锂充放电性能衰减的问题,在不依赖政府补贴的前提下,储能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所需的时间更长。锂电池成本下降途径。1、现有电池材料的规模化生产;2、新型电池材料的使用;3、电池性能的提升降低单位成本;4、BMS的规模化生产。四、储能扶持政策处于启动初期1、国外储能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行业先期发展美日欧储能政策较为完善。美国和日本对储能电池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都给予较大扶持,通过税收优惠、研发经费支持和家用储能系统的资金补助等推动行业先期发展,其中美国政府拨款24亿美元用户支持包括大规模储能在内的电池技术研发,德国也在2023年5月推出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补贴。国外储能扶持政策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储能和新能源一样都属于政策驱动的行业,美国和日本作为储能扶持政策的先行者,在储能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占比合计超过80%。因此,政策的扶持力度是促进储能行业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因素。2、国内储能规划及补贴政策有待推出国内对储能的政策仅为指导性质。《可再生能源法及修正案》首次提及储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称储能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增强电网优化配臵的依托技术,《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把动力电池和储能列为重点产业化领域。储能被国家作为战略性发展方向,但目前出台的政策都是框架性的支持政策,没有细化政策,缺少补贴优惠(如减税、初装补贴和电价补贴等)和技术路线。预计近期储能扶持政策仍以示范为主。目前储能的技术尚不成熟,技术路线和标准未定,国网对储能的需求预计在2023年左右迎来拐点,目前仍是提高储能技术和降低成本的阶段,因此我们预计当前储能扶持政策主要针对示范项目在内的产业研发层面,类似大规模支持风电和光伏的补贴政策仍有待时日。中长期看,明确补贴额度并建立补贴资金池至关重要。2023年风光并网储能和户用储能装机容量预计4GW,假设储能时间4h,合计储能量16GWh。假设2023年锂电储能系统成本降至2500元/kwh,需要补贴800元/kwh,粗略估计资金需求:800元/kwh*16GWh=128亿元。除财政补贴,其他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国内储能可完善的政策体系包括:制定储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峰谷电价(峰谷价差超过0.8元,储能的大规模应用相对容易推广)、配套的管理规则和技术标准、贷款优惠和税收减免等,并明确储能产业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发电商、电网公司、用户端和第三方储能企业等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储能产业。五、储能上市公司:短期业绩难爆发,但可提升估值未来国内储能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多种储能技术将在不同应用领域并存发展。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储能技术包括:铅炭、锂电和液流电池。国内在储能电站的发展方向上领先的锂电池厂商有比亚迪、中航锂电、东莞新能源和珠海银通等,涉及到的上市公司有比亚迪(002594)。锂电储能短期难以商业化推广,但中长期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钠硫电池为日本NGK一家垄断,国内尚无技术较为成熟的生产商;钒流电池为北京普能公司,通过收购VRB成为全球领先的钒电池生产商,大连融科依托中科院大连物理所跻身国内领先的液流电池厂家;锌溴液流电池为ZBB(美国上市),与鑫龙电器(002298)合作设立安徽美能储能公司进行产能建设。铅炭电池在微网储能等示范项目中,综合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比较突出,预计是近几年最切实可行的储能技术路线之一。铅炭电池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企业掌握,南都电源(300068)是国内唯一掌握铅炭电池的公司,将直接受益国内储能市场的发展。储能对上市公司短期业绩提升有限,但提升估值。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政策环境尚未明朗,市场在短期内难以爆发性增长,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拉动有限。但基于储能市场的巨大空间,理应给予估值溢价。建议关注储能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财政补贴及配套细化政策落地带来的主题性投资机会。受益标的包括:南都电源(300068)、比亚迪(002594)、思源电气(002028)和鑫龙电器(002298)等。

2023年IPTV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 3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 3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 4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 6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7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 7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 8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 9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 9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 9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 11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 12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我国“三网融合”方案提出、试点已有多年,从目前三网融合进程中来看,电信系更占优势,IPTV是电信系进入视频领域重要的成功战略。电信系网络运营商在现有网络上开展IPTV视频业务也非常平滑。我国拥有超过4亿多电视用户,网络用户近2亿,宽带网络用户为IPTV的潜在客户。三网融合试点的第一阶段(2023-2021年)已经收官,即将迈入推广阶段(2022-2020年),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已经包括全国大部分重要省市,覆盖人口超过3亿。在电信、视频网站、广电等各利益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数已从2022年的470万户发展到了2021年底的2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有40%-50%的增速,2022年底用户数有望达到3400万的规模。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带宽决定着IPTV是否能够实现高清内容的传输,进而决定IPTV的用户体验。今年四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22专项行动的意见》:目标2022年新增光纤入户覆盖家庭3500万户,同时宽带接入水平将有效提升,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70%。各省级网络运营商也反应迅速积极,出台相关规划。IPTV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动宽带升级服务的重要卖点。运营商的推广积极性高。例如2020年上海电信发布的"二免一赠一极速"的"城市光网"计划,与百视通联手推出IPTV3.0视频业务,共同发力高清IPTV业务。电信与百视通的合作使得此次宽带升级实施顺利,上海IPTV用户也发展到了百万规模。而带宽约束被打破后,高清点播也将成为IPTV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从IPTV存量的广度上来看,我国IPTV当前的区域性明显,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江苏一省就已经发展了430万的客户规模,占比18.9%。这种情况与中国电信在发达地区宽带基础建设优异相关。西部和北部地区市场依然广阔,有待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发力。宽带及光纤业务作为中国电信目前最为核心的一块领域,其市场领先的优势由来已久,相比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北方省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积极性是行业的最大变数。2021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宽带业务方面积极发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1年中国移动新增FTTH覆盖家庭超过180万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端口320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家庭超过120万户。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IPTV最直接的竞争者是各地的有线电视。价格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公益属性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这也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化程度低、升级换代困难,“三网融合”中竞争能力弱的原因。IPTV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或VOD网络体系,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如要实现视频点播和双向互动则必须将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从技术角度看,IPTV成本较高,难以与有线电视比拼价格。但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而与宽带的捆绑销售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各地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下,IPTV与宽带捆绑营销,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宽带赠送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则可以订制,包月、按频道等,灵活而更有针对性。而“三网融合”进程中的电信系宽带接入商的强势,使用户在互联网光纤一线入户后,较为自然的选择IPTV作为电视方案。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由于电视内容播控属于国家宣传范畴,监管较为严格。根据广电总局43号文规定,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牌照由中央电视台持有,而分平台牌照由省级电视台申请。广电总局要求通过IPTV集成播控平台及各地分平台来达到“可管可控”的方针。与央视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将解除市场对百视通IPTV业务政策性风险的担忧。过去拥有IPTV全国性运营牌照四家分别是:上海文广(百视通)、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月18日,百视通和央视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中央级集成播控平台。其中百视通股权占比45%。合资公司同时减少了与地方台和有线网运营商的沟通成本。IPTV的发展对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冲击最大,43号文再次强调IPTV总分二级播控平台的落实,城市台丧失了内容的运营主导权,收入分配权掌握在省平台手中;而IPTV是网络运营商直接抢占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客户。CNTV在广电系统内有良好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公司一方面与CNTV合资成立全国集成播控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电信为主的网络接入运营商的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市场经验。长期的市场运营环境使电信运营商在产品推广、业务计费、系统维护、客户服务方面有相对广电系统比较显著的优势。百视通合作心态开放,在与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市场经验。从历史上看,在IPTV市场的第一轮抢占中,机制灵活的百视通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迅速地抢占了市场;而具有显著资源和内容优势的CNTV却受体制制约,用户开发非常缓慢;IPTV市场最终形成了以百视通用户为主体的局面,为统一播控平台合资公司中具体条款方案的商定创造了条件。百视通与其它牌照商也有较多合作,如2021年5月,百视通与国广东方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源加快自己的国际化策略。百视通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1)一体机:2020年4月,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此外,公司与康佳、三星、夏普均有智能电视方面的合作。2)互联网电视机顶盒:2021年1月,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最终影响用户选择的还是内容之本。百视通注重在影视内容上的投入,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约为3-5亿,持续的投入建成了较大的网络视听版权库,节目总量超过40万小时,其中高清节目总量超过5万小时,覆盖了70%的热播剧和国内外强档电影。以美国的Netflix为例可以看到精品内容的重要性,2022一季度年Netflix业绩大幅超预期,自制剧和独播剧是重要推力,根据Netflix的统计,平台上最为热播的top200部剧中有113部为独有,尤其是2月1日独家上线13集的自制内容“纸牌屋”受到热捧为网站吸引了大量流量。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百视通7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IPTV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4.2亿,同比增长73%。截止2021年末,公司IPTV用户数已达1600万,同比增长60%;ARPU值增长8.3%,达88.62元/年。不同于网络视频用户,电视用户转换成本高,客户粘性大。根据CSM和艾瑞的调查,IPTV用户有较高的忠诚度,基本养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习惯,优酷和PPS一周之内所有访客平均使用天数均不如IPTV。而IPTV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电视机前,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即将凸显。IPTV的收入模式包括:用户基本收费、高清、广告、按部点播(PPV)、增值服务等方面。过去,用户基础收费一直是IPTV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外IPTV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将实现收入模式由基础服务费向多样化增值业务转型,有利于整体提升IPTV业务ARPU值。宽带提速和智能终端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随着带宽约束逐渐被打破,高清点播将成为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年报显示,百视通2021年已在上海等地发展50万高清用户。而OTTTV等智能终端的引进,也增强IPTV的服务扩展能力,有助于多样化的增值业务的引入。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用户认可,开始贡献收入。在业务开展前期,直播功能延续了用户的传统收视习惯,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活跃用户比例的提升,用户对IPTV操作熟悉程度越来越高,点播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收视方式,且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用户使用电视的习惯能够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逐渐转变,特别是高清、按部点播等功能发展潜力巨大。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将有广泛的发展空间。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OTT((OverTheTop,泛指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是2021-13年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中最热门的概念。2021年6月,百视通在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中率先发布自主研发,具有高清、智能、3D功能的OTT机顶盒“小红”;11月份,百视通宣布获得国内200万端、国内最大规模OTT牌照序列号审批;12月份,百视通OTT获得放号,首批规划突破100万。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产品丰富,乐视盒子、小米盒子、百视通小红、华数彩虹等产品充分竞争,Tplink、PPTV等厂商也在不断推出产品。大多数电视盒子、一体机制造商和视频网站着重抢占入口,期许只通过用户规模来吸引资本或者谋求广告收入,缺乏有差异化的独有版权内容,繁华过后必然大浪淘沙。我们认为,在平台端拥有内容优势的乐视盒子和百视通小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与乐视盒子、小米盒子主打互联网营销不同,我们预计百视通小红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推广,在用户订阅费用落实上会较有优势。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OTT对于IPTV来说是继承中的演进,两者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并存。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OTT,新的概念和术语背后是不同利益方为谋求市场拓展所寻求的不同切入点产生的不同称谓。OTT目前依然处于基础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培养新用户、推动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的销售量仍是大多数厂商的首要目标。而IPTV的增值业务已经历经多次变革,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多款应用都经过了用户考验。我们认为仅有产品的OTT,既达不到广电总局“可管可控”的要求,也难以发展可靠的付费模式,只能靠硬件微薄盈利,难以形成产业。作为最早进军OTT的企业之一,百视通团队提出“借鉴IPTV收费经验进行OTT运营”,布局“一云多屏”搭建了百视云平台。百视通的“云电视”平台采取动态码率等技术,可以同步对接IPTV专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G/4G、NGB、WIFI等各类网络,可服务IPTV、智能电视OTT/一体机、PC、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能够初步实现公司新媒体业务的集约化运营。百视通最近于电信日推出的高清IOTV版本的“小红”则是一种综合OTT与IPTV功能的新型产品,意图将IPTV的成熟商业模式和付费优势与OTT的创新能力形成互补,从电信的渠道大力推广。

2023年胰岛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 PAGEREFToc368763251\h4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PAGEREFToc368763252\h4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 PAGEREFToc368763253\h5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763254\h5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PAGEREFToc368763255\h7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 PAGEREFToc368763256\h8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 PAGEREFToc368763257\h9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 PAGEREFToc368763258\h9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 PAGEREFToc368763259\h10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 PAGEREFToc368763260\h13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 PAGEREFToc368763261\h14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 PAGEREFToc368763262\h15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 PAGEREFToc368763263\h16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 PAGEREFToc368763264\h17四、基层需求推动二代胰岛素放量 PAGEREFToc368763265\h181、二、三代胰岛素聚焦市场不同 PAGEREFToc368763266\h182、二代胰岛素在定价和医保报销方面具备优势 PAGEREFToc368763267\h193、价格合理使得国产二代胰岛素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 PAGEREFToc368763268\h204、基层放量,提前布局是关键 PAGEREFToc368763269\h21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是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人体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用以提供能量,血糖是人体最为直接的能量供应物质。血糖的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血糖含量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病变,而过低的血糖含量则会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生晕厥等症状。胰岛是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关键脏器,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用于提升血糖浓度,分泌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浓度,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糖尿病患者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使得体内血糖浓度过高。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引起,占比较小约为5%;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生活习惯联系紧密,占比较高,在90%以上。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但保健意识未相应跟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人群已达9,000万。巨大的患者人群也为糖尿病治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升,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推升糖尿病发病率。从糖尿病发病的绝对人口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病数量较农村略多;但是从潜在人口来看,农村患前驱糖尿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人口远多过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治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胰岛素最初是从猪和牛等动物脏器中获取,但是动物源性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之后会引起较强的排异反应,效果较差,这是第一代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体外合成人胰岛素,由于与人自身胰岛素结构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逐步替代动物源性胰岛素,这是第二代胰岛素。到2023年的时候,人们发现通过改变体外合成胰岛素的结构,能够控制其在体内发挥效果的时间,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胰岛素衍生物应运而生,这是第三代胰岛素。那么在国内这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第一代动物源性的胰岛素由于疗效问题在国际上基本已经被淘汰,在国内仅在农村地区使用;第二代胰岛素由于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较高,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主力品种;第三代胰岛素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使用。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第一代胰岛素来自于动物,主要从屠宰场猪和牛胰腺中获取。从第二代胰岛素开始,人们首次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体外合成胰岛素,目前主要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种菌类为载体合成,通化东宝和礼来通过大肠杆菌培养体系合成,诺和诺德通过酵母合成。第三代胰岛素同样以微生物为载体合成,在第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基因修饰,即基因片段与人体内合成胰岛素的基因片段不完全一致,具备不同的功效,所以也叫胰岛素类似物。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I型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终生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对于占患者大多数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疗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口服降糖药来进行治疗,在治疗后期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不敏感的时候才转为胰岛素治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类口服降糖药的机理,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分别从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来降低血糖。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有一个耐受的过程,胰岛β细胞在药品刺激下超负荷运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之后可能会逐步丧失功能,一旦体内无法分泌正常所需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个时候就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果控制效果仍不够理想,需要逐步加大胰岛素的使用量,直至完全使用胰岛素。随着病程的推移,大部分糖尿病人在病程的中后期都会开始使用胰岛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使用胰岛素病人的比例处于提升的过程之中。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因此临床胰岛素的分为基础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保持体内胰岛素含量稳定,而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进餐后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迅速降低血糖。从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餐时间几乎同步,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应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在进餐时注射起效快短效胰岛素,而用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浓度,理论上凌晨3-4点应该是体内胰岛素含量最低的时候。根据上图我们大概可以将外源注射的胰岛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餐后快速控制血糖的短效胰岛素,一类是用于维系体内胰岛素浓度的长效胰岛素。对于短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迅速吸收,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短期类达到波峰,用于降低餐后体内迅速上升的血糖,而在血糖波峰过后,又能够快速代谢掉,避免出现低血糖风险;而对于长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在体内稳定的释放,不出现明显的波峰与波谷。那么胰岛素类药品为什么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胰岛素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体外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在溶液中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单体后发挥作用。超短效胰岛素就是通过改变胰岛素部分结构,但保留有效部位,这样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单体发挥作用,较短效的六聚体更快。后面科研人员又发现胰岛素与大分子的鱼精蛋白结合能够大大延缓体内释放速度,由此便形成了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这是在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添加大分子蛋白形成聚合物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中,科研人员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其释方速度变慢,形成了长效产品,详细原理请见下面表格。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目前胰岛素的注射分为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注射器两种,胰岛素注射器相对便宜一些,但携带不太方便,并且每次注射前需要抽取胰岛素,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逐步被淘汰。各厂家生产的胰岛素注射笔基本区别不大,胰岛素注射笔上标有剂量刻度,每次使用能够较为精准的定量,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因此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和患者的精神负担。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由于胰岛素在脂肪组织中吸收较快,而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吸收,所以胰岛素一般需要注射至皮下脂肪组织。由于腹部脂肪较多,所以一般使用短效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的时候优先考虑腹部;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时候,由于希望胰岛素缓慢的释放,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脂肪组织相对较少的上臂,臀部或大腿。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接下来我们会对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做一个测算,以便使得投资者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测算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胰岛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群体有多大,使用胰岛素的费用有多高。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人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约占患者数量的5%,按照9200万的患者数量来计算,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大概在460万人。II型糖尿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患者约占患者数量的90%,约为8,200万人,部分II型糖尿病人需使用胰岛素,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会在口服胰岛素逐步失效的情况下,开始加用胰岛素。具体使用胰岛素的II型糖尿病人比例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我们在走访临床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接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上面我们测算的II型糖尿病患者8,200万人,那么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1,600万人。合并以后,我们认为国内需要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市场上胰岛素分为三代,每一代之间的价格差别比较大,并且国产胰岛素与进口胰岛素之间也有价格差别。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来进行价格的比较,国产选取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为主),进口选取诺和诺德(占据国内胰岛素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对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价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一个糖尿病人一天应该使用多少胰岛素呢?在临床上医生对糖尿病人胰岛素用量的方法比较复杂,个体差别较大,为了便于计算,我们采用简易的计算方式——按病人体重来测算。对于病情较轻的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使用量为0.4-0.5IU/kg,对于病情较重的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使用量为0.5-0.8IU/kg,我们择中选取0.6IU/kg,假设糖尿病人的平均体重为65kg(男性,女性患者体重平均数值),一个糖尿病人每天平均使用量约为40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