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_第1页
高考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_第2页
高考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_第3页
高考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_第4页
高考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每当自己很累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好的。”有人说:“每当自己很累的时候,一定要停下脚步,学会休息,明天才会更好。”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宝贵的东西是无法分享的,一旦分享,即会有所损失。也有人说,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外泄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成长就是由“我们”不断地走向“我”;也有人说:成长就是由“我”不断地走向“我们”。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请结合你的成长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也有人说:“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下才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6.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有人倾向于和想法相同的人共处,因为会产生共鸣;有人则倾向于和想法相异的人共事,因为能引起争鸣。对此,你有何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不同人关于疲惫的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累的时候要坚持,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变好。这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在身处困境、面对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而应坚持到底,方能迎来柳暗花明。还有的人认为累的时候要停下脚步,学会休息。这启示我们,要意识到休息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恢复力量,走更远的路。在人生面对困境之时,要懂得休息,停下脚步,总结经验。从以上两种观点中可以提炼出“坚持”和“休息”这两个关键词。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坚持”与“休息”的关系,考生需要认识到,坚持和休息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在关键之处坚持,在适当时停下休息,如此方可走得更远,助力成功。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持与休息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坚持与休息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大学生村官杨宁在扶贫过程中多次遇到阻碍与磨难,但她没有放弃,而是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到底,同时她懂得适时停下脚步总结经验、梳理思路,最终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坚持到底与停下脚步休息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铸就成功。也可以引用《十宗罪》中“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的观点,论证坚持的实质与意义。还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过度“内卷”等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适时休息,长久坚持。2.辩证看待坚持与休息,助力人生行稳致远。3.张弛有度,智慧人生。4.停下脚步,是为了走更远的路。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共有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的关键词是“分享”,是指与他人一起享受、使用、行使某些内容。材料中所说的分享的对象,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是物质分享,也可以指精神分享。对于宝贵的东西,有人认为可以分享,有人认为不能分享。由此,可以展开“可以分享”和“不可以分享”的论辩。为什么“不可以分享”呢?因为从这个观点来说,分享就意味着失去。人都有损失厌恶,既然分享带来了损失,理应停止、拒绝、反对分享,然而真实世界里有人慷慨解囊损自身济他者,如何解释呢?由此,又可以思考为什么“可以分享”?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而非失去。比如,我们常认为物质财富不可分享,但有的时候,精神财富却因为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性,我们应该通过分享,将其发挥最大效益。而对有的人来说,分享并不仅仅只为自己,而是出于无私的仁爱之心,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与善良,出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信念。所以,材料二才会说“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所以,写作时,可以不仅仅是对能否分享展开抽象的思考,而是可以为“分享”本身找一个判定系统。其实分享还是不分享,取决于个人价值观念;乐于分享的人认为分享的同时也能得到,不愿分享的人或许是想珍藏自己的“宝物”;分享的“收支”能否平衡,在于其内心对于事物价值的衡量。有人乐于分享,更重视精神上的满足;有人不愿分享,看重物质上的得失。有些事物可以分享,正所谓“千金散去还复来”;有些事物难以分享,如寄托了个人重要情感的纪念品等。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应一概而论。立意:1.分享,失去的同时也是得到。2.分享,并不仅仅只为自己。3.爱分享的人,也有不能分享之物。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不同就在于词语顺序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使两段材料的内涵不同。要深入理解几个关键词:“成长”“成熟”“我们”“我”。“成长”,指的是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成熟”,指的是思想上成熟。“我们”指的是大家一起,依靠集体等。“我”指的是能够独立自主不过多依靠别人等。从材料来看,第一种观点是:成长就是不断摆脱依靠,能够达到独立自主的目标,成熟则是自己达到眼中心中有别人,能够包容别人,考虑别人的感受,有集体感等。第二种观点是:成长就是由只想自己而学会了考虑别人,心中有了别人和集体等,成熟则是由依靠别人,依靠集体不断地走向独立自主,能够自立自强。写作的要求是“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有道理,请结合你的成长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从要求来看,要选定其中的一种观点,然后再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进行写作。以第二种观点为例,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成长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走向“我们”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然后展开论述,一是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的力量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增强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体。三是集体意识与责任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在参与集体活动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立意:1.自立才算成长,心怀他人才算成熟。2.包容别人才是成长,自立才是成熟。3.不依靠别人是成长,心怀他人才是成熟。4.例文:舍得的智慧放下了江河,你还有小溪;放下了群山,你还有森林;放下了星海,你还有月亮;放下了蓝天,你还有白云;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放下是另一种坚持的延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晨朝露挂在嫩草翠绿的尖叶上,小鸟在林间的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鸣叫。林间小溪哗啦啦地流淌。一名两鬓斑白的老人,背着竹篓,走在山间,清晨的微露沾湿了长袍。傍晚夕阳西下时,只见他悠然的哼着小调,走在回家的路上,竹篓里装着淡黄色的野菊花,正如“山气日为佳,飞鸟相与还”,没错,他就是田园诗人陶潜,他为了田园生活放下了为官,何尝不是一种对心中理想的坚持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滚滚江水,浪花滔天,白浪翻腾,微风拂面。一位长发冠束的男子临风而站,微风掀起了他的白衣,满头青丝随风拂动,英姿勃发。可微湿的面庞,一脸的愁苦哀伤却在白光中若隐若现,像是痛恨小人的狡诈阴险,又像是在怨念楚怀王的荒淫无道,又像是哀叹自己“美政”的难以实现。他就是“哀民生之多坚”的屈原。他虽然放下了生命,但却深深地扎进人们的`心中。他对生命的放下何尝不是对执着的坚持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草屋一间,小桥流水,一阵寒风吹来,卷走了屋顶的茅草。一位白发老人跟随在其后,一拐一拐的在追着茅草,茅草渡过江飞到彼岸,有的挂在树上,有的飘落在水中。小小孩童欢喜地抱着草跑了。老人放下了追赶,笑了,自己失去了,却为别人带来了欢笑。没错,他就是因“乌台诗案”遭贬的诗人苏轼,人生虽遭不测,东陂却没有怨言,虽然远离了官场,却换来了闲适安宁的生活,这何尝不是对美好愿望的坚持呢!有时放下也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坚持,放下了表面,你还有内心的。放下了物质上的,你还有精神上的。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极力的去守住,有时候放下了,反而坚持了得到了你原本就想实现的。正如陶潜放下了官场,却真正的走进了他的心灵,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园生活,坚持了他生命的底色;正如屈原,放下了生命,却坚持了他的理想,而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正如苏轼,本才华横溢,最终却被贬黜,他放下了做官,却保留了美好的祝愿。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有时候放下也是一种对净土的坚持,放下与坚持相互制约,上演着一场场青春的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表达两种观点:一是坚持不懈终有成果,二是有时候需要放下。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或者坚持,或者放下,当然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关于坚持,自古以来因为坚持而成功的人很多,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都源于坚持。从自然界来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都是坚持的例子,包括在《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坚持的证明。从古代来看,无论是王羲之还是司马迁,也都是因为坚持而有所成就的。从国外来看,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成就的人也都是因为坚持,比如爱迪生、牛顿、瓦特等人。所以说,一些奇迹的创造往往源于坚持,那些半途而废者往往会抱憾终生。关于放下,指的就是在坚持没有意义的时候,人就需要放弃前面的执念,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陶渊明在仕途上选择了放弃,放下了官职,从而归隐田园,躬耕于自然当中,他获得了心灵的解放。比如苏轼也是选择放下,在达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最终成就“三赤”名篇。由此看来,放下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当然,把二者结合起来也可以,就是说,当坚持处也要坚持,当放下时也要放下。灵活选择更有利于人生的发展。立意:1.放下是一种选择。2.坚持定会有收获。3.坚持还是放下这是人生的选择。4.坚持该坚持的,放下当放下的。5.例文:起于小处,却不能尽于小处有人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们认为个人的成功必定起于微末,正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讲的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小经验积攒到大目标,而不好高骛远。可是古语也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更多的是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把握好一件事情或一个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以免犯下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这所以,两者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着眼于小处,这是对精益求精的执著。《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干好一件事已经不易,干到极致则需要更多耐心、细心和匠心。“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专家;“古籍医生”廉成春,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里,让一本本虫蛀、受潮的古籍重获新生,化腐朽为神奇。凡是成大业者,其做事为人必起于“小处”,尽其“精微”。正如廉师傅所言,学技艺更是学做人,无论是科研克难,还是脱贫攻坚,都需要发挥“绣花针”的一丝不苟精神,在锤炼自身本领中拓宽人生之境,所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正是这个道理。同时,不能尽于小处。成大事者考虑问题不拘小节。我们提倡的是一种做大事应具备的价值观,战略眼光和思维方式:从大局入手,分清主次,把握核心,不为细枝末节所束缚,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大刀阔斧,放手去做。不拘小节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适当放弃较小利益,然后选择较大利益,取舍之间,“舍”与“得”拎得很清,因此,无论何时,成功者都能全身而进,亦能全身而退。在热带丛林中存在一条生存法则:被毒蛇咬伤四肢的人,只有5-10分钟的时间救治,倘若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得不到救命血清,被咬的人就只有一个选择——砍断被咬伤的肢体。壮士断腕,这里面更深的,其实是一种理智,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成大事者的优秀素质。韩信忍气吞声,承受耻辱,从小混混的胯下钻过,只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伸能屈,不拘小节。成大事者,必要有一颗宽广的心,若对生活小事斤斤计较,是断难成大事的。我们要起于小处,却不能尽于小处。就像我们当今的学习,优秀的成绩来自一点一滴的认真积累,要想学好,必须起于小处。可是,学习,并不是题海战术,更需要我们学一题,会一法。唯有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练成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奥义。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关键,领悟方法的精髓。唯有如此,才不会困于小处。因此,要想成功,必须大处宏观把控,小处做好细节;一个成功的人,必是起于小处的人,也必定不是只立于小处的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前句的观点是做大事不要拘泥于那些不重要的“小节”,后半句的观点则是认为做好小事是做好大事的基础,而忽视细节往往酿成祸患。由此可知,前半句从宏观角度强调把握大局和方向的重要性,后半句强调细节对于全局的影响。由此看来,这两者并非完全矛盾的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审时度势地准确把握。这说明做事情时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落实,相互配合才能达成目标。不管做任何事,只注重大局忽视小节或只看细节而目无全局,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唯有在大局观下关照好细节,事情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写作时,只强调“大局”或只强调“细节”其实都较为偏颇。考生可从文化、历史或社会实际的层面进行发掘,结合领导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言论进行思考,说明大局与细节的辩证关系:或聚焦思辨,阐幽发微;或借鉴前史,提要钩玄;或联系现实,褒善扬美。如之前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本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的防控理念,在疫情爆发初期当机立断,从全局考虑决定进行“封城”,这样的总体部署才使得疫情没有在全国大规模蔓延。但是,封城的决定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落实和共同努力,针对封城期间人民群众的饮食、就医、娱乐等各方面需求尽可能满足。唯有从总体出发的部署到细节的落实,才能最终实现控制疫情传播的目标;如对于个人而言,说明我们既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要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立意:1.致广大而尽精微。2.大处宏观把控,小处做好细节。3.战略上不拘小节,行动上落实细节。6.例文:没有争鸣,何来共鸣?很多人都希望和想法相同的人共处,得到别人的共鸣,当自己的创意或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心里会无比舒畅,得意满满。但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其实,没有争鸣,何来共鸣!只有在争鸣的前提下,共鸣才有意义。思想和观点只有在不断碰撞中,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一个人的认知往往有限,而在争鸣当中,个体的局限性会不断的暴露,最终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实。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身子的人说大象就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根绳,摸到大腿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把扇子。每个人都对,但每个人又不全对。在争鸣的过程中,大象的整体轮廓也就渐渐清晰。没有争鸣的共鸣不是共鸣,是一言堂,是曲意逢迎,只能离真相越来越远。当我们或迫于形势,或慑于权势不敢说话,不敢说真话,这个世界将变得虚伪而可笑。假如摸到大象身子的那位盲人是一言九鼎的决策者,容不得任何其他声音,那么,所有人就都必须认为大象是一堵墙的样子。此时,看似全是共鸣,甚至有人还口称“高明”甚至“英明”,实际上荒唐无比。明代杨继盛云:“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毛泽东曾深赞此联,他说:“我从年轻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其实这一方针也是我党长期革命政策的缩影,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明确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倾听群众的声音,永远和群众产生共鸣,是我们取得胜利和不断前进的法宝。争鸣不是吵架,不是拆台,而是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群策群力得出最正确的结论。无数事实证明,文化的争鸣,能够带来思想的解放,文艺的繁荣,政治的争鸣,可以使政治清明,少走弯路。不允许争鸣,只会万马齐喑,只会随声附和,只会误入歧途。不怕人人都说话,就怕无人去说话。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不让人说话,才会死气沉沉。争鸣是共鸣的因,共鸣是争鸣的果。文化在争鸣中,取长补短;观点在碰撞中,去伪存真;政策在争鸣中,日臻完美。我们应该有“闻争鸣则喜”的胸襟和魄力,广开言路,广交诤友,只有人人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