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1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2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3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4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理学——中国大中型城市1城市地理学的兴起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自18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出现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就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由于城市是一种空间,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也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因此,自20世纪以来形成了很多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也包括了城市地理学。西方国家的城市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相比之下,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2城市化(城镇化)研究城市化并不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在中国却受到高度的关注。改革开放后,学术界率先提出中国城市化(或称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城市化也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者最早和始终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由此引起中国城市地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其中许学强较早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省际差异,通过因子分析,认为影响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两个主因子分别是工业化因子和人口密度因子。进入90年代后,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不再局限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规律问题,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机理研究,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和郊区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这是因为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更趋复杂和多样性,这是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的现象,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理论予以解释。90年代起,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郊区化的问题。郊区化是继城市化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都市区形成的动因。但与城市化着眼于宏观、区域的乡—城人口迁移过程不同,郊区化主要从单个城市的角度考察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扩散。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盛于50年代以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阶段。但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上海、北京等个别城市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郊区化现象,90年代后郊区化现象扩散到更多的城市。宁越敏认为,造成沿海大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村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转移,使得沿海地区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二是90年代后沿海城市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大量户籍人口从中心城区向郊外迁移,导致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中国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导致“时空压缩”效应,使一些大城市在较短的时间里就从城市化阶段进入到郊区化阶段(以常住户籍人口为衡量标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区域人口产生拉力,对城市(中心区)人口产生推力。两种不同迁移力量的互动,使90年代中国大城市同时出现人口集聚的城市化和人口扩散的郊区化两种现象,其后果是大大促进了都市区的形成。3城市体系研究城市体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西方城市地理学对城市体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空间结构等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上多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的手段,并形成中心地学说等重要的理论。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是因为英美等国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国家对区域发展的调控大大减少,这使得西方国家城市体系研究缺少应用的领域,二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出现了向社会、文化方向的转型,使城市体系传统领域的研究也随之势微。早期中国城市体系的研究借鉴了西方城市体系的研究传统,但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城市规模体系的研究开展不多,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数量与城市的实体地域范围有关,随着中国城市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特别是撤县(市)设区的广泛实施,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已难判定,从而影响到城市实际人口规模的判断,进而影响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国的城市职能研究与西方国家有明显区别,一方面我们较少进行城市职能的分类研究,另一方面伴随各地的城市规划,地理学者广泛参与了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定位的研究。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城市职能分类是在国家或区域层面对一群城市的职能进行比较,因此需要比较详细的城市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我国城市统计长期缺乏分行业的就业数据,只提供相应的产值数据。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发展,轻服务业的发展,工业是绝大多数城市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若不对工业行业加以细分,必然使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失去意义。以上这两个原因使得中国学者很难照搬西方学者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模式。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是城市体系研究中最具理论色彩的部分,中国学者对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更为强调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并与80年代以来各种区域层面的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因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区和中心城市的研究。二是都市连绵区的研究。三是创立了城镇体系规划。4城市经济和社会地理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传统城市地理学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80年代初起,中国城市地理学家开始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地域结构、市场空间结构、中心商务区、感应结构、社会区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体系更为完善。90年代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这使中国城市地理学家对单个城市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从80年代初起,国际城市学界就开始关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了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新的概念。我国地理学界对新国际劳动空间分工、世界城市等理论的关注起步于1990年代初。宁越敏最早系统介绍了这些理论,其后提出产品内分工已成为新国际劳动分工新的表现形式的观点。伴随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美国著名学者卡斯特尔率先开展信息化城市的研究。我国学者阎小培在19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研究信息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她对信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结构变化和城市地域结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刘卫东、甄峰分析了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潜在影响。最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城市研究也开始兴起。汪明峰、宁越敏尝试建立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趋于均衡,节点可达性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类型、城市阶层关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社会空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顾朝林率先开展城市社会极化的研究。王兴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柴彦威研究了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特征和时间利用特征。刘玉亭以南京为实证,全面系统剖析了我国转型期城市贫困的产生机制、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贫困阶层的居住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和感知空间。5结论和展望中国城市地理学在近三十年中已得到飞快的进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1)形成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伍。近年来,老一辈城市地理学家虽已逐步退休,但仍在关注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并予以积极的指导。中青年城市地理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已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中坚力量。在研究力量分布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大学和中科院的地理学院所集中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力量,但其他一些城市的城市地理学研究队伍也在壮大。此外,以海外华人学者为主体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队伍也已形成一定规模。(2)形成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特色。由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中国,导致城市地理研究的许多领域必然率先形成于西方国家。因此,起步时期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需要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但是,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转型,这就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城市地理学家在中国城市化、郊区化动力机制以及都市连绵区研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中国城市地理学家还对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