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火烧点火方式的文化解读_第1页
奥运会火烧点火方式的文化解读_第2页
奥运会火烧点火方式的文化解读_第3页
奥运会火烧点火方式的文化解读_第4页
奥运会火烧点火方式的文化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运会火烧点火方式的文化解读

1开幕式上的圣火点燃奥运的圣物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和正义。传达和牺牲协会是奥运会最具仪式感的环节。奥运圣火体现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不断完善的神圣过程。奥运会历史上,圣火的传递和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是对神圣的奥林匹克运动文明规则的认可仪式,它体现了体育与艺术、科技、智慧的完美结合,唤起人们对勇敢、光明、和平和正义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情感和期盼。历届奥运会让全球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最为期待、记忆最深刻的环节,莫过于开幕式上的圣火点燃。1912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这样说:“火炬手接受了火炬,也接受了传递奥林匹克圣火的神圣使命。”1934年,国际奥委会做出决定,在奥运会期间,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都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火种采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奥林匹亚,然后圣火以火炬传递的形式传到主办城市。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点燃圣火就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上最为重要的仪式,开幕式上圣火点燃过程便成为奥林匹克系列仪式中的最强音,具有特别的象征涵义。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国都会在圣火点燃方式上煞费苦心,力求使点火方式既能展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主办国的国家力量,也能契合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对历届奥运会的圣火点燃方式演进过程的回顾,从国家政治诉求、科技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展示、奥运精神诠释等多角度分析创意多元的圣火点火方式,从而更好地、多角度了解奥林匹克文化,更深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2前奥运会的开幕式设计2.11创作背景:二战之后1896年现代奥运会诞生。当时国际奥会做出规定:每届奥运会都要在主会场点燃火炬。虽然有了点火仪式,但从1900年第2届到1932年第10届奥运会都没有固定的点火仪式。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出现火炬传递和圣火点燃仪式。在那一届奥运会上,当时德国男子田径选手弗里茨•希尔根点燃了奥运圣火台。自此,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圣火的仪式被延续下来,而点燃圣火的方式就成为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最为人期待的部分,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1948年,伦敦举办了二战之后的第14届奥运会。英国选手马克·约翰在温布利球场点燃奥运圣火。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伴随着三千只象征和平的白鸽飞上天空,芬兰长跑名将帕沃·鲁米点燃圣火。从这一届奥运会开始,主办国开始在主会场搭建巨型的火炬台。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澳大利亚田径选手罗·克拉克点燃火炬。1960年,罗马奥运会。圣火由船只运输经地中海登陆亚平宁半岛,此时燃料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进。意大利田径名将佩里斯点燃了圣火。1964年,东京奥运会。由当时19岁的日本青年坂井义则点燃象征和平的奥林匹克圣火。坂井义则出生在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当天,选择他点燃圣火,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由当时20岁的女田径运动员德索特洛点燃了奥运会的圣火。她也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位点燃圣火的女性。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田径运动员冈特尔·扎恩在开幕式上点燃了火炬台。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16岁的女孩亨德森和15岁的男孩普雷方泰恩共同点燃奥林匹克圣火。这是奥运会史上的第一次由两人共同执行这一光荣的使命。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圣火台已经变得高大、先进,点火仪式在当时看来,也显得异常特别。前苏联著名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最后完成了点燃圣火的使命。2.21点燃圣火台:创意叹难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开始,圣火的点燃方式更加充满神秘感,更加体现组委会的创意和科技的创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不但开启商业手段办奥运之先河,圣火的点燃仪式也变得更加新颖而独特。当满场观众望着高高耸立在“城门”顶上的火炬台、猜不透火炬手如何爬上去时,只见美国运动员约翰逊把火炬向“城门”下轻轻一靠,点燃了五环标志的火炬,门柱上即呈现向上串烧的“导火索”,火炬台霎时烈火熊熊。1988年,汉城奥运会,首次出现了奥运会历史上的三人点火。主办国另辟蹊径,在赛场边筑起25米高的火炬台。当火炬手走到台下,人们担心如何登上那光滑的圆柱时,只见火炬手脚下缓缓升起,很快就到达火炬台边,这令人不得不惊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残奥会射箭金牌得主雷波略点燃了圣火。他坐在轮椅上用圣火引燃箭头,然后准确地射向70米远、21米的高的圣火台,箭射点火。全世界都为西班牙人这一奇特的点火创意赞叹不已。这也是奥运史上历来被称道的最有创意的点火方式之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百年奥运点燃圣火的是曾获得奥运金牌,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传奇拳王阿里。当他用颤巍巍的手点燃圣火台之际,全场观众随之疯狂欢呼,奥运精神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澳大利亚土著人弗里曼手持火炬,走向潺潺水池,圣火台突然从水中慢慢升起。主火炬冲破瀑布,熊熊燃烧着升上火炬塔。一时间,水火交融,甚为壮观。水中生火的过程让观众们惊叹不已。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天空中突然出现手持火炬的运动员,从四面八方“飞奔”至场中央上方汇合。场地中心上空出现三个大的互相交叉的圆环,“飞奔者”点亮圆环上的“奥林匹亚”字样。紧接着更多的“飞奔者”从运动员中间升起来。最后一个“飞奔者”把体育场门前面的希腊文“雅典”字样点亮。此时,与奥运火炬形状一样的“针鼻”形圣火台开始向场内倾斜,希腊帆板选手尼古拉斯·卡拉马纳基斯用手中的火炬点燃圣火。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承载着国人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强烈企盼,高擎着手中被点燃的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作出跑步姿势,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随着他的步伐,一幅“祥云”卷轴徐徐展开。并在主火炬塔下点燃奥运圣火。那一刹那,全场欢声雷动,气氛达到了开幕式的最高潮。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由快艇载着著名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送至主会场,赛艇奥运5金得主雷德格雷夫接过火炬,在经过一段传递之后,交给7名普通年轻人互相传递,这恰好与本届奥运会的口号“激励下一代”相辅相成。最后他们一起跑至体育场中央,点燃了送给每个代表团的“花瓣”,这些花瓣最终升起,合拢在一起成为主火炬。3关于奥运会的加热方法的研究3.1创意点火方式的仪式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某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精神、意识、观念、习俗、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与总体印象。“形象和声誉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其每一个仪式化的过程都是一种国家政治表达的诉求,这不仅仅是体育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类战争”形式为政治所钟爱,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体育的巨大影响力。体育的影响力是体育政治化的基石与根本。造就体育影响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体育的仪式化过程。奥运会的仪式,既要庄严隆重,又要遵循一定的礼节礼仪。运动员宣誓、奥运会开幕式、奥运圣火的传递与点燃等,既构成了奥运会主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节庆方式。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的创意点火方式的仪式则是整个开幕式上最为闪亮的部分。政治家看到了体育的潜在可利用的政治价值因素,通过体育能够“团结人民”、能够“划分敌友”,通过体育的影响力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体育平台上,国家之间通过政治博弈来实现各自的利益,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奥运会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平台,各个国家都期望通过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例如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联合抵制。奥运会一方面象征着“和平、友谊、进步”的人类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各国积累政治实践的平台。无论有没有举办过奥运会,体育都是各个国家政治活动的展示窗口,是政治伸展的“触角”,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政治荣誉与威望。在当今媒体全球化时代,因为政治对抗与体育比赛对抗互相匹配,因为政治和民族元素与传媒的结姻,通过媒体的宣传,人们很容易陷入国与国之间政治、意识形态的对峙想象空间。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体育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良好展示平台。政治是渴求表演的,现代奥运会正是一个巨大的表演场所,为所有的政治和政治家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体育表演又集中地代表了政治的诉求。奥运一百多年历史中,几乎每一届奥运会都会受到国际或者国内政治事件的或大或小的影响。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大型演出以及创意点火方式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力量展示的良好平台。例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点燃圣火台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19岁的学生坂井义则,他出生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那天,让他点燃圣火象征着日本人民对和平的向往;2000年,悉尼奥运会,由土著运动员点燃圣火,体现了澳大利亚民族对土著人的尊重和友爱,也体现了澳大利亚各民族日益融合的事实;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宁点燃圣火,他是中国体育由弱到强的见证者,他是面对人生坎坷不屈的抗争者。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也必然强化“李宁”作为民族品牌的形象,使“李宁”成为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体育品牌抗衡的民族品牌阵营的旗帜。以奥运会开幕式的关注度,李宁点火将大大地提高国产品牌“李宁”的国际知名度,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进程。3.2开始至今的高科技历程一部奥运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科技发展的历史。综观历届奥运会的圣火创意点燃方式,必在高科技上做功夫,而高科技的运用往往又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再完美的点火创意也难以实现。历届奥运会上让人震撼的点火过程中,串烧的导火索、可升降的台子、在水中点火、射箭点火、空中漫步等都要有科技的保障。按科技发展影响的程度来划分,奥运点火仪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36年至1972年的常规阶段、1972年到1988年的巨型火炬塔阶段和1992年开始至今的高科技阶段。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次开始火炬传递和圣火点燃开始,直至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这一阶段的圣火盆高度基本都在2到3米左右,而点燃圣火的方法都是由最后一棒的火炬手直接将火炬探入圣火盆来点燃。在这一阶段由于科技水平受限,点火方式没有太多的改变。从1948年伦敦奥运会开始,火炬传递的主题愈发明确,而当届和平的主题也成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52年芬兰奥运会、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1960年罗马奥运会都有各自明确的主题,点燃主火炬的人选大多是运动员。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由于科技的进步,主火炬塔开始变得更加巨大,从此奥运会的点火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火炬在奥林匹亚点燃后,通过传感器将圣火的热能转换成电波并经卫星直接传至加拿大,最后由一男一女两人共同点燃火炬。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主火炬塔变得更高、更大,从此开幕式的点火方式也变得玄幻莫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拉•约翰逊点燃五环形状的主火炬塔,开创了全新点火方式创意的先河,也使得主火炬塔不再拘泥于圣火盆的形状。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内容和点火得以再次升华,东方文化、朝韩手拉手、由象征体育、科技和艺术的邓善万、金元卓、孙美廷三人共同点燃主火炬塔。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至今,高科技的运用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圣火点燃的重要辅助手段,从此圣火点燃开始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最终的点火方法也成为了每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最终悬念。而点火方式也成为整个开幕式中保密级别最高的部分,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方式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的攻关项目,保密程度非常高。3.3民族文化是现代奥运开幕式的核心元素民族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民族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创新不可分割。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全民族的人民在思想领域内通过共同的努力,对创造了他们并维持了他们生存的过程进行的描绘、辩护和赞颂。奥运会开幕式不仅是奥运会的一个程序和简单的仪式,实际上它已经越来越成为主办国与主办城市向世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与世界进行文化对话的大好机会。为此主办国都会尽其所能把本民族优秀的特色文化在开幕式上展示。奥运会不仅是体育活动,其所拥有的诸多超体育的附属价值更为主办国看重。例如在中国,中国人将参与奥运会当成融入世界主流社会的一种方式。热衷于在各种常规的文化类型中强力地提炼出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信仰性元素,奥运会在中国就变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因子,并成为具有理论高度的奥运主义,且逐渐演化为一种中国人的文化信仰。纵观历届奥运会,其成功举办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和民族文化的宣传卓有成效,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奥运会的涵义远远超乎一项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相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所传递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而言,民众与奥运更多的心理联系反而集中在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方面。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断在改造、创新。尤其是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圣火点燃方式,更是突出表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点火仪式都极具民族民俗特色,这些民族文化表演都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呼声日益高涨。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世界的发展再也不能被看作一个单一的、直线型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必须选择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途经,并鼓励各主办城市发挥各自的文化创造力。而“尊重多元化,尊重文化平等”正是奥林匹克提倡的“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只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才有可能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3.4点燃奥运宗教的教育,人的根《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圣火是经国际奥委会授权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的火焰。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高象征,代表希望和梦想,光明和欢乐,友谊、和平、平等以及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坚韧不拔、奋斗为乐的价值理念。奥运圣火的神圣不仅蕴含着奥林匹克运动公平竞赛的神圣,更蕴含着人类从野蛮向文明演化,不断完善的神圣,圣火点燃和传递是让参与者对神圣的奥林匹克运动文明规则的认可仪式。点燃奥运圣火这一传承体育文明的具象事物经过影像媒介的传播,已成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会唤起人们对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