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总说明书_第1页
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总说明书_第2页
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总说明书_第3页
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总说明书_第4页
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总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渠口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S1-02PAGE3第1页共18页总说明书1、概述1.1项目分布概况本项目为渠口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交通部分,包括道路硬化、采摘步道完善、新建景观亭三部分。1.1.1道路部分道路部分路线全长2935m,包含九条道路及七条入户支路,其中一号线(1020m)为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其余道路为产业道路,其路线分布情况见表1-1。渠口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交通部分道路路线分布表表1-1路线名称路线起点路线终点路线长度(m)路面、路面宽度(m)道路功能一号线卿合军屋旁青钢兜12024.5农村公路一号线支线一号线K0+807居民院坝1823.5产业道路二号线赵富贵屋旁黄左国屋前2843.5产业道路三号线陶昌高屋旁王叔国屋旁2113.5产业道路三号线支线三号线K0+073蒋名权屋旁1323.5产业道路四号线黎昌勇屋旁陈代余屋旁983.5产业道路五号线何前生屋后何前章屋旁1443.5产业道路六号线陈立周屋旁曹贵祥屋旁1703.5产业道路七号线赵伟屋后李中能屋旁1383.5产业道路1#入户支路接已硬化村道陈善强293.5产业道路2#入户支路接已硬化村道张农平273.5产业道路3#入户支路接已硬化村道陈光民763.5产业道路4#入户支路接已硬化村道廖圭成543.5产业道路5#入户支路接已硬化村道小河沟723.5产业道路6#入户支路接已硬化村道廖战国603.5产业道路7#入户支路接拟建七号线廖战涛563.5产业道路合计29351.1.2采摘步道部分本项目采摘步道共十条,全长4244.47m,步道宽度均为1.0m,采用C30彩色混凝土铺装,采摘步道各路线分布见表1-2。渠口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交通部分采摘步道路线分布表表1-2路线名称路线起点坐标路线终点坐标路线长度(m)路面、路面宽度(m)道路功能采摘步道一X=3447165.193Y=544125.591X=3446857.619Y=543679.413696.13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二X=3446978.502Y=543827.197X=3446975.767Y=5437377.46589.96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三X=3447049.181Y=543890.403X=3447058.362Y=543509.849516.15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四X=3447277.660Y=543719.133X=3447256.646Y=543428.5741001.87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五X=3447119.343Y=543676.883X=3447369.978Y=543842.095377.85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六X=3447187.545Y=543821.298X=3447176.377Y=543821.29840.5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七X=3447151.237Y=544036.511X=3447386.339Y=544174.357377.41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八X=3447264.501Y=544140.404X=3447386.339Y=544174.357184.26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九X=3447242.362Y=544112.288X=3447366.104Y=543956.022875.141.0采摘便道采摘步道十X=3447395.374Y=544373.728X=3447479.845Y=544362.59685.21.0采摘便道合计4244.471.1.3景观亭根据渠口乡村旅游振兴需要,拟设置景观亭4座,其中直径4.5m六角景观亭两座,5m×5m四角景观亭两座,均为木质结构。1.2项目现状及建设方案1.2.1道路部分本项目各道路除局部路段外,路线平面线型良好;一号线现状路基宽度4.4m~5.2m,其余路线路基宽度3.2m~4.1m,各道路经多年使用,路基稳定性较好;现状道路均无路面铺装,仅少数路段有土边沟,沿线涵洞分布较少,使路基路面排水不畅,影响车辆通行;全线无交通安全设施,使车辆通行有较大安全隐患,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推进。本次设计拟将既有道路路基整治后,采用C30混凝土对其硬化,并完善道路排水设施、交安设施等。(对纵坡在12%-14%段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增加标志标牌,增加加强型波形护栏,加密减速带等措施)。1.2.2采摘便道采摘便道主要分布在果园内(李子),现状有少量生产便道,无路面铺装且杂草丛生,不利于果园生产管护及采摘。本次设计根据果园分布并综合考虑既有产业道路分布,结合当地农户推荐采摘道路路线,布设采摘步道路网,并采用C30彩色透水混凝土硬化,采摘步道路基宽度均为1.0m。1.3上阶段批复执行情况建设里程:初步设计批复产业道路计划里程约2844.392m,本次设计里程2935m,采摘步道批复4246.3m,本次设计里程4244.47m;2、路基、路面宽度:初步设计中卿合军屋旁至青钢兜路段路基路面宽度4.5m,施工图阶段执行初设批复,其余路段初步设计路基宽度4.0m,施工图阶段调整为3.5m;采摘步道执行初步设计批复,路基宽度1.0m;3、建设内容:施工图阶段道路及采摘步道执行立项批复,道路采用C30混凝土面层+5cm厚碎石调平层,并完善路基整治、排水工程、安全设施。采摘步道采用C30彩色透水混凝土+5cm厚碎石垫层。景观亭由初步设计中3处增加为4处,增加毛坪村大榕树处景观亭。1.4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本项目预算总金额为403.2750万元,其中工程建安费364.0030万元资金来源为:拟全额申请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2、任务来源及设计依据2.1任务来源经重庆市开州区渠口镇人民政府委托,由中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本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2.2设计依据设计主要采用的相关规范和文件:《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3)《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交计[2019]121号)(4)重庆市“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设计通用图(重庆市公路局2018)(5)《重庆市通组公路管理办法(试行)》(渝交委计[2018]84号)(6)《重庆市农村通组管理验收指南》(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8)《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3)《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1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1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20)我公司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书》3、测设经过及现场调查我公司接受业主的委托后,成立项目组对现场进行了全面踏勘,结合业主的建设意见,确定了主要控制点及布线原则,拟定平、纵控制指标,于2022年8月底,对开州区渠口镇渠口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进行了详细勘测。外业勘测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沿线1:1000带状地形图,通畅工程现状路基支挡结构物调查、现状涵洞调查、沿线地质调查等。2022年9月初,外业结束后,我单位总体组对外业测量成果、路线方案、调查资料进行了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组根据外业期间提出的路基横断面、挡墙、桥涵等方案,组织人员进行了工地核对,确保了外业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外业勘测完成后,我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加紧开展本项目的设计工作,于2022年9月底全部完成本项目设计工作,并提交送审文件。4、项目技术标准及总体设计方案4.1项目技术标准本项目设计标准参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重庆市四好农村路(通组路)”执行。应业主相关要求并结合项目资金情况,本项目按《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中“四级公路(Ⅱ类)执行。项目主要按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要求控制设计标准,部分特殊地段且无中型载重客车及中型客运车辆通行时降低标准(按括号内数字适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标准值采用值1设计速度km/h15152路基宽度m4.54.5(3.5)3行车道宽度m3.53.54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20165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12(10)166最大纵坡%12(14)13.97最小坡长m4545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752509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7525010设计荷载公路—II级公路—II级11桥涵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涵洞、路基1/15涵洞、路基1/5注:标准值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4.2总体设计方案本项目属于四好农村路工程,建设规模不大,投资有限。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运用技术指标,既要使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又要避免因过份追求高标准而破坏环境、增大工程及投资。全路段原则上为山岭区农村公路进行设计,计算行车速度15km/h,路基宽度4.5m,路面宽度4.0m,沿线设置混凝土排水边沟,完善安全设施,根据各路段水系分布布置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及PVC管过水涵。5、沿线地质项目区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既有道路沿山布设,据现场实地踏勘,道路区内无断层、滑坡、软弱夹层、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现状斜坡暂未发现变形迹象。适合道路建设。6、路线本项目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6.1路线平面设计6.1.1设计原则积极贯彻合理设计,注重环保的理念,遵循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通畅路段尽量利用旧路,避免大挖大填。平面线形最大限度利用旧路,局部路段进行新建和裁弯取直,平曲线不顺适处调整顺适。路线技术指标尽量采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中的下限标准。设计上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生态原貌,尽量避免高填深挖。6.1.2设计技术指标本项目设计全长约2935m,依据尽量少占地、减少投资的布线原则。路线线形连续、均衡、协调、超高及加宽的配赋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路线设计线型比较舒顺,通视良好,施工方便。本次设计平面线形一般由直线、圆曲线组成。设计时采用了基本型、S型等平面线形。本项目的路线方案是根据建设单位意见,经进一步的实地踏勘,同沿线村社协商后确定。6.1.3平面设计成果路线名称路线长度路线增长系数直线最大长度(m)平曲线平均每公里交点(个)平曲线占路线长度(%)最小平面曲线半径(m/处)路线一4981.081100.13218.07241.31720/1路线二6851.07059.41017.51846.18535/2路线三1001.17325.57420.00056.56921.902/1路线四3181.08764.26425.15748.04320/3路线五2491.48168.19820.08046.63016/1路线六1501.27626.28926.66659.59720/26.2路线纵断面设计6.2.1设计原则尽量利用旧路道,为了避免大填大挖,减少水土流失,对于受限路段,采用技术指标下限,尽量不占用有限耕地资源和诱发新的路基病害和地质次生灾害。尽量不破坏原有路基,在满足最短坡长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坡长,以减小工程量,减少工程投资。为保障行车安全,在长陡坡、高岩、陡坎等路段两端设置警告标志、安全护柱等安全设施。6.2.2设计技术指标纵断面设计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桥涵、路基稳定等因素,合理采用坡率、坡长,力求指标均衡,凸凹曲线设置合理,视觉顺适。在纵坡设计时,对居民集中路段结合排水系统及居民出行尽量少抬高现有路面的设计高程。本设计文件中纵断面高程为硬化后路面中心线顶面高程。其中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以满足驾驶人员视觉要求和路容美观为宜,尽量选择满足视觉需要的值。当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线坡段不长,合并成单曲线或复曲线。6.2.3纵断面设计成果路线名称路线长度竖曲线占路线总长(%)最大纵坡(%/处)平均每公里纵坡变坡次数(次)最小坡长(m)凸竖曲线最小半径(m/处)凹竖曲线最小半径(m/处)路线一49861.92713.9/114.056501000/21500/1路线二68553.93112.166/111.67850250/1250/1路线三10043.20011.3/110.00050/1500/1路线四31857.48212.5/112.57845400/1500/1路线五24920.5554/14.01660/1500/1路线六15030.52510.7/6.66670/300/16.3横断面设计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等调查情况,分段确定土石比例和边坡坡率。1、设计荷载:公路-II级。2、路基横断面布置及超高过渡方式:2.1根据相关规范及立项批复文件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项目一号线采用4.5m宽路基,路幅为0.25硬路肩+4.5米路面(面层满铺)+0.25m硬路肩(两侧路肩均置于路面下);其余产业道路采用3.5m路基,路幅为0.25硬路肩+3.5米路面(面层满铺)+0.25m硬路肩(两侧路肩均置于路面下),产业道路设置安全设施路段路基加宽至4.0m,保证路面净宽不小于3.5m。本项目所有路段路拱均采用1.5%单向横坡,最大超高按6%控制。2.2路线设计标高为路面中心线顶面标高。2.3路基超高过渡方式:平曲线半径小于90m时设置超高,绕道路中心线超高。超高渐变率不小于1/75,最大超高不应大于6%。2.4路基圆曲线加宽:结合开州区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并》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中对曲线加宽的规定,本项目一号线参照“四级公路(Ⅱ类)”对半径15≤R<20段加宽至6.1m;其余路线参照“四级公路(Ⅱ类)(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规定半径10≤R<15加宽至5.2m,15≤R<20加宽值4.7m,各路线半径R≥20m曲线段不加宽,加宽渐变段长度不小于10m。2.5路基超高加宽过渡段宜在直线内全部完成,并采用线性方式过渡,若直线长度不够时,伸入曲线部分的长度应小于过渡段总长的一半。2.6单车道道路需设置错车道,且本项目路面宽度为3.5m/4.5m,会车困难,本次设计错车道按照每公里3-5个控制,其路面硬化工程已经单独计列。错车台有效长度不小于10米,宽度加宽至6.5米,错车道过渡段首尾设置9米。6.4交通安全设施设计6.4.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原则根据公路技术标准、交通量、功能、服务水平等的要求,结合本项目具体情况进行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力争做到醒目、牢固、实用。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给道路使用者提供明确、准确、及时和足够的信息,使其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顺利、快捷、安全地抵达目的地。6.4.2标志设计1、设置原则1.1急弯路段平曲线半径小于20m且停车视距小于20m时的路段,应设置急转弯标志。相邻两个反向曲线的半径均小于或其中一个小于20m且停车视距小于20m,相邻两曲线间距小于40m时,应设置反向弯路标志。连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反向平曲线,其平曲线半径均小于或有两个半径小于20m且停车视距小于20m时,且各圆曲线的间距均小于40m时设置连续弯路标志。当连续弯路总长度大于500m时,应重复设置。可在连续弯路标志下附加连续弯路长度的辅助标志。急弯标志可以和建议速度标志或限制速度标志联合使用。条件允许时,可考虑采用开挖视距平台等措施改善视距。1.2陡坡路段陡坡标志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小心驾驶。当纵坡大于10%时,在纵坡坡脚适当位置设置上陡坡标志,在纵坡坡顶适当位置设置下陡坡标志。当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纵坡大于10%的路段坡顶前适当位置,可设置连续下坡标志。当连续下坡总长大于3Km后,应重复设置。1.3其他标志其他路段可根据现场条件、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限制速度、注意落石、道路变窄、注意村庄、注意行人、慢行、注意危险、鸣笛等标志。各种标志适用条件及设置方法详见《道路标志和标线》GB5768.2相关要求。2、技术要求2.1交通标志应满足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对标志颜色、图案和形状的要求;2.2交通标志结构形式宜采用单柱式;2.3交通标志汉字字高宜采用25cm,数字宜和汉字等高,字母高度宜采用汉字高度的1/2。2.4本次警告标志边长采用70cm,圆形禁令标志直径采用60cm,三角形禁标志边长采用70cm,指示标志的直径或短边边长不应小于60cm。6.4.3护栏1、设置原则本项目根据车辆驶出路外有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等级,在主路高填方路侧、急转弯路段、道路纵坡较大路段设置C级护栏,行车道外侧3m内有以下情况时,必须设置护栏:①深度30m以上的悬崖、深谷、深沟等路段;②江、河、湖、海、沼泽等水深1.5m以上水域;③小半径曲线外侧3米内或填方边坡坡底有居民房屋的路段。2、技术要求①波形梁板(热浸镀锌前厚度为t≥2.5mm)、托架、端头、连接件、立柱均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的规定。②拼接波形梁的螺栓采用防盗螺栓和防盗压紧螺母,其技术条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3632-2008)的规定。③托架采用型钢制造,其技术条件应符合《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条件》的规定。④波形梁护栏的所有冷弯型钢构件均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热浸镀锌所用的锌应为《锌锭》(GB/T470-2008)中所规定的0号锌或1号锌。所有金属构件均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镀锌量应《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蚀技术条件》(GBT18226-2015)的以下规定:波形梁接件镀锌量平均为500g/m2,平均镀锌厚度为70μm板、立柱、端头镀锌量平均为600g/m2,镀锌厚度为84μm;托架、螺栓、螺母、垫圈、紧固件的镀锌量为350g/m2,镀锌厚度为49μm。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在热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镀锌应均匀平滑,不得有粘接、麻面、空隙和流淌堆积现象。镀锌层应具有耐化学腐蚀性和耐侯性,防腐处理措施均应符合交通部交通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等有关规定,经试验合格,并通过交通部交通工程检测检验验收合格,方可进行安装施工。⑤护栏端头贴以红白相间颜色反光膜。⑥护栏宜设置在路肩上,可设置与等于或缓于1:6的边坡上,路肩宽度不足,且边坡陡于1:4时,应对路肩进行加宽;特殊情况下,也可设于坡度在1:4~1:6的边坡上,设置时应保持护栏在路面以上高度不变,护栏迎撞面于路肩外边缘间水平距离应小于0.75m,并应保证结构外侧的土压力,护栏迎撞面前的边坡应平整、没有突起部分。⑦波形护栏一般路段立柱间距4m,设置加强型路段(注:加强型路段是指纵坡在12%-14%处)及每段护栏两端各12米立柱间距为2米。6.4.4示警桩示警桩设置在公路路肩上进行视线诱导,其设置要求如下:1、本项目示警桩均埋置于土路肩上,其间距4m,高度140cm,施工埋置深度60cm,露出地面高度80cm,自上而下贴上反光膜。本项目采用φ114钢管混凝土示警桩,管内采用C20混凝土浇筑。2、示警桩仅起警示诱导的作用,一般用于路侧危险程度不高的路段,不能将示警桩作为防护设施使用。6.4.5减速带当纵坡大于等于10%时应设置嵌入式卵石减速带,减速带的宽度为0.5米,按每处不少于4块间距5米进行设置,卵石嵌入路面不小于5cm,外露2cm。6.4.6道口桩1、道口桩主要用于主路与支路交叉处,以提示该处为交叉路口。在主路与支路交叉处两侧2m处,各设置2根道口桩,间距为2米。道口标柱中心距路基外侧边缘20cm,不应埋设在路基边坡上。2、道口桩表面必须按设计图纸要求涂刷红白相间反光油漆,或贴红白相间的反光膜,采用φ114钢管混凝土道口桩,管内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所有安全设施设置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D81-2017)中的有关规定的要求。路基、路面7.1路基设计7.1.1一般路基设计路基的土石方数量扣除了路面结构部分的体积。1、填方路基设计填方优先利用挖方中的合格材料。全线路堤填方利用挖方中的块石土、坡积碎石土、漂卵石土等符合要求的材料填筑,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要求的土不得用作路基填料。1.1一般路基填方边坡设计由于本项目填方高度均小于8m,填方边坡坡率均采用1:1.5;路基的填方首先采用路基挖方中的土、石(I类土除外),路堤填料不得采用有机土。当采用风化严重的软石、粉土作填料时,应采用土质改良措施,低填处要考虑地下水和毛细水的作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路基稳定。1.2陡坡路基陡坡路堤设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斜坡地段,当地表横坡为1:5~1:2.5时,应清除表土,并在基岩面挖成向内倾2%~4%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施工时严禁挖倒坡,以保证填料和地基结合紧密,以利填方稳定。地表横坡陡于1:2.5时,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路堤稳定性检算,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是否采取支挡措施。1.3压实度及填料要求对于较大粒径的填料必须采用较为大型的压实机具,通过碾压试验证明可行,并确定施工工艺和检测办法后方可采用,否则较大的石料必须改小才可作填料。对于挡土墙等构造物的台背(墙背)填料应优先选用内摩擦角值较大的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回填由近至远应分别采用人工夯实,小型至中型和大型压实机具作业,既不能对构造物产生不利影响,又必须达到压实度的要求。对大型机具难以压实的地方,应采用小型的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薄层碾压。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如下表: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表7-1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上路床0~0.3≥94510下路床0.3~0.8≥94310零填及挖方0~0.3≥945100.3~0.8≥94310上路堤0.8~1.5≥93315下路堤1.5以下≥90215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95%。2、挖方路基设计路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根据本路段实际情况,挖方边坡坡比按下表所列数值采用。土质路堑边坡坡率表7-2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密1:1岩质路堑边坡坡率表7-3边坡岩体类型风化程度边坡坡率H<15m15m≤H≤30m灰岩、裂隙发育较少砂、页岩边坡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1~1:0.3弱风化1:0.1~1:0.31:0.3~1:0.5灰岩、裂缝较少的砂、页岩及泥岩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3~1:0.5弱风化1:0.3~1:0.51:0.5~1:0.75岩体较完整、裂缝较多的灰岩、砂页岩及泥岩未风化、微风化1:0.3~1:0.5弱风化1:0.5~1:0.75岩体较不完整,裂缝较多的岩质边坡弱风化1:0.5~1:1弱风化1:0.75~1:1沿挖方边坡高度每隔8m~10m设置一道平台,平台宽度不小于2.0m。3、路基验收指标和验收实测项目验收时应根据《重庆市农村通组公路验收指南》为依据进行验收。7.1.2路基防护因地制宜采用防护结构,节约工程造价。1、一般路基防护土质路堑边坡可采用撒播草籽等植物防护措施。岩质路堑边坡应视岩质情况采取自然裸露、护面墙、喷混凝土封闭等防护措施。根据建设单位意见,本次设计未考虑路堑边坡防护,若需防护时,另立项目实施。2、挡墙防护2.1护肩:由于部分地段地面横坡较陡,路基设计时根据实地情况设置护肩墙,采用M7.5砂浆强度不低于MU30的片石进行砌筑。护肩基础应置于坚实的土基上,每隔10~15米设置一道沉降缝。基础埋置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要求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2.2路肩挡土墙:由于部分地段地面横坡较陡,路基设计时根据实地情况设置路肩墙,路肩挡土墙采用M7.5砂浆强度不低于MU30的片石进行砌筑。路肩挡土墙基础应置于坚实的土基上,每隔10~15米设置一道沉降缝。基础埋置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要求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2.3路堑墙:在路基挖方边坡稳定性较差处修筑路堑墙,墙身材料同路肩墙一致。路堑挡土墙基础应置于坚实的土基上,每隔10~15米设置一道沉降缝。基础埋置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要求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2.4修筑在斜坡地面上的挡土墙,基础前趾埋入地面的深度和距地表的水平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7.1.3路基排水本次边沟对于边坡稳定性较差处(土质边坡)采用宽40cm,高35cm的矩形边沟,对于石质边坡采用宽40cm,高35cm的半梯形边沟。不易冲刷路段以土质边沟为主,特殊情况(房前屋后及排水量较大的易冲刷路段)砌体边沟。支路搭接交叉部位,下部排水可用钢筋混凝土管。排水沟、截水沟等因地制宜设置。全线路基主要采用边沟、排水沟、涵洞等综合排水,边沟、排水沟、涵洞及自然沟渠共同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边沟、排水沟纵坡应不小于0.3%。路面采用1.5%路拱横坡自然排水。边沟:全段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完善的排水边沟,路面水及部分挖方边坡雨水排入路基边沟,通过边沟就近排入天然沟渠或涵洞,其余地表水体排入自然沟渠。具体结构形式详见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图。根据项目特性,路基边沟不易冲刷处主要采用土边沟进行形排水,边坡稳定性较差处采用C15砼,个别是入户、道路搭接交叉等路边采用预制钢筋砼圆管涵通过。7.1.4取、弃土方案本项目弃土由村、社自主解决。7.2路面7.2.1技术及设计标准1、设计荷载:公路-II级。2、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100KN的单轴荷载作为标准轴载,使用年限10年。7.2.2路面设计本项目全线均属于小交通农村公路,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及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经验,拟定本项目全线路面结构如下:面层:C30水泥混凝土,厚度20cm;调平层:级配碎石,平均厚度5cm;路基弯沉不大于280(0.01mm)(若达不到设计要求,换填50cm石渣进行补强);土基回弹模量E≥40MPa。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根据“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管理办法,将其调整到4.0MPa。7.2.3筑路材料1、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以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产生综合疲劳损坏作为设计标准,以纵缝边缘中部作为临界荷位,综合疲劳应力不高于水泥混凝土板的弯拉强度作为控制指标,对路面厚度进行了计算。中湿段的路面总厚度不小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防冻最小厚度。路面混凝土基本板块尺寸为:400cm×400cm(长×宽)。水泥混凝土板厚为20厘米,设计弯拉强度不小于4.0MPa,路面面层弯拉弹性模量为Ec=25000Mpa,要求使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旋窑硅酸盐水泥,水泥等级为42.5级,水泥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42.5Mpa,所用石料必须满足有关规范对石料强度指标的技术要求,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0-3.5之间。路面的抗滑以构造深度不低于0.6mm,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46,掺用的外加剂应经配合比试验应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假缝上部的槽口用切缝机进行切割。构造物横穿公路时,混凝土面板应根据构造物顶面至板底距离采用钢筋网补强。材料要求:1.1水泥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技术标准规定,并附带厂家提供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单及合格证等证明。1.2细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细度模数宜在2.0-3.5之间。细骨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表7-5、7-6。细集料技术要求表7-5项目技术要求含泥量(冲洗法)(%)≤2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0.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颜色不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标准级配范围表7-6砂分级方筛孔尺寸(mm)0.150.300.601.182.364.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粗砂90~10080~9571~8535~655~350~10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细砂90~10055~8516~400~250~150~101.3粗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最大公称粒径31.5mm,碎石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表7-7、7-8碎石技术要求表7-7项目技术要求碎石压碎指标(%)<30岩石抗压强度(MPa)水成岩≥60变质岩≥80火山岩≥100针片状颗粒含量(%)<15硫化物及硫酸含量(折算为SO3)(%)<1含泥量(冲洗法)(%)<1标准级配范围表7-8级配类型粒径(mm)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1.4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1.5接缝材料填缝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龟裂,负温拉伸量大,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等性能。混凝土路面的构造缝必须用专用填缝料灌缝,填缝料的性能应满足下表中技术要求。加热施工式道路石油沥青类填缝料质量标准表7-9试验项目技术指标针入度(25℃,5s,100g)(0.01mm)60~80软化点(R&B)(℃)≥4510℃延度(cm)≥1525℃弹性复原率(%)≥40质量变化(%)≤±0.8残留针入度比(25℃)(%)≥61残留延度(25℃)(cm)≥62、级配碎石调平层2.1级配碎石表面应平整,并具有规定的路拱。2.2对未筛分碎石,摊铺平整后,应在其较潮湿的情况下,将石屑卸置其上,人工均匀摊铺在碎石层上。2.3检查材料层的松铺厚度,必要时,应进行减料或补料。2.4级配碎石调平层中碎石为二级以上,粒径不能大于3.15cm。7.2.4路肩本项目路基两侧设置25cm×25cmC15混凝土路肩,置于路面下。7.2.5路面排水排水系统由路基边沟、排水沟、路面排水及桥涵排水组成。本项目排水本着整体考虑、局部设计、排水通畅、兼顾环保的原则来布置。在路基综合排水系统的设计上,从保证路基稳定、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尽量减少对沿线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及环境的特殊要求,对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设置排水设施,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为原则,同时完善对进出水口的处理,使各项排水设施衔接配合,确保排水通畅和养护工作量最小。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结合桥梁、涵洞设置情况,全线在挖方路段设置了边沟、在填方路段纵坡较大的情况下设置了排水沟等排水设施。路面排水包括路面表面排水和路面内部排水,结合路线所处区域降水量的特点,路面表面排水采用分散漫流排水方式,直接由路拱横坡向两侧边沟横向漫流导出路基。7.2.6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项目区沿线大部分地段基岩出露,可用于一般路基填料的材料较为丰富,圬工用的片石、块石可就近开采。施工单位进场后需对料场分布进行调查并采样试验复核。1、砂卵石、砂、碎石砂、碎石、砂卵石可在开州区渠口镇铺溪村砂石厂购买,运距约15Km。2、块石、片石块石、片石可在项目沿线就近自采。3、水泥项目所需水泥可在温泉镇购买,运距约52km。4、钢材刚材可在距项目所在地约15Km的开州城区购买,通过公路运输至工地。5、施工用水项目沿线溪沟、堰塘众多,水源丰富,水质较好,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可就近取用,但需与权属单位联系。7.3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7.3.1路基施工工艺、工序及注意事项1、填方路基施工本项目路基填料,主要为碎石土。填筑工艺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4.2.2的有关规定。碾压后路基外观质量标准为:路基表面无明显空洞;大粒径颗粒不松动,铁锹挖动困难;中硬、硬质石料土石路基边坡码砌筑紧贴、密实,无明显空洞、松动,特别注意路基边角部分要碾压充实。2、新老路基衔接、陡坡路堤及填挖交接2.1新老路基衔接、陡坡路堤本项目主要为改建工程,设计时对旧路线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所以新老路基拼接情况较多。在拓宽原有路堤时,在原有路堤坡面开挖4%的向内倾斜台阶,台阶宽度≥1m;当拼接宽度<0.75m时,需翻挖原有路基,增加拼接宽度,以消减新老路堤拼接拓宽的差异变形。2.2纵向填挖交界路段在纵向填挖交界路段,挖成宽不小于2m,向内倾的4%的台阶。农村公路受总造价控制,特殊地段视情况,可在路床地面及路床顶面30cm各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以加强路基填挖交界处的整体性。土工格栅采用每延米极限抗压强度≥80kN/m,纵、横向标准抗压强度下的伸长率≤10%,糙度大,且满足规范对路堤筋强度要求的双向土工格栅。3、挖方路基设计与施工一般挖方路段,边坡设计是根据沿线地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路堑边坡高度、土石方填挖平衡和该地区其他已建公路挖方边坡坡率及形式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安全为原则,在尽量不增加特殊加固措施的前提下,减少对自然边坡植被的破坏。3.1恢复定线,放出边线桩,对不同路段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3.2路基开工前,应考虑排水系统的布设,防止在施工中线路外的水流入线内,将线路内的水迅速排出路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3.3对设计中拟定纵横向排水系统,要随着路基的开挖,随时组织施工,保证雨季不积水,并及时安排边沟、边坡的修整和防护,确保边坡稳定。4、桥涵路基为减少路堤段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不平整,减少跳车现象,提高公路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涵洞两侧路基填筑进行了特殊处理,处理范围:涵洞底部为2米,上部1.5x(H-1)+2,H为涵洞的高度。填料要求:桥涵台背路基要求采用开山石碴、碎石土等粗颗粒填筑。台背路基要求从填方基底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不小于95%。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料含量应小于5%。当路桥的施工顺序要求采用先填筑路基后施工桥、涵台时,其压实机具要求同一般路基;当施工顺序采用先施工构造物后填筑路基时,对大型机具难以压实的地方,应采用小型的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薄层碾压,对涵顶50cm以内填土尽量采用轻型静载压路机压实,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标准。5、路基防护施工5.1施工前做好地貌排水和安全生产的准备工作。5.2基坑开挖后,若发现地基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按实际情况调整设计。5.3挡土墙需待圬工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回填背墙填料,分层填筑夯实,不允许向着背墙斜坡填筑,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到较大冲击。5.4在挡墙路段不可使用振动压路机,同时在距挡土墙2米范围内,只能使用小于8t的压路机,为达到压实度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碾压次数。5.5路堑墙开挖基坑时,不能整段开挖,应采用跳槽隔开分段开挖,保证施工安全。6、路基施工其他注意事项6.1路基应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随意变更设计,如遇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我公司,以便及时处理。6.2路基施工中应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少破坏原有植被及地貌。清除的杂物,必须予以妥善处理,不得倾弃于河水流域中。6.3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耕植土、含有机质等不适宜作填料的土层、水田、水塘地段的淤泥。在填筑期间,应加强地表及地下排水,特别是防护工程施工时,应先作好排水措施,以防地表水流入施工现场。6.4路堤应在清理场地后,必须达到压实度要求后方可进行填筑。6.5路基填土的压实度必须达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要求。6.5排水沟沟底置于填土上时,排水沟以下的填土压实度不得低于路基压实标准,以防排水沟开裂渗水。6.7半挖半填路基和挖方路堑与填方路基交界处,均要挖台阶,设置过度段,保证路基强度均匀变化。6.8未尽事宜,按现行有效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路基施工规范》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执行。7.3.2路面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1、混合料拌合、运输、摊铺及养生1.1在浇筑混凝土面层前,应将监理工程师认可的基层表面上的浮土杂物予以清除,并进行必要的修整。1.2凝土应采用机械拌合,其容量应根据摊铺机械的性能、工程量和施工进度配置,混凝土混合料的运输宜采用自卸汽车,当运距较远时,宜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合料从搅拌机出料后运到铺筑地点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应根据实验室的水泥初凝时间及施工气温确定。并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4)的规定。装运混合料的容器不应漏浆并防止离析。出料及铺筑时间的卸料高度不应超过1.5m。1.3使用小型机具施工时,模板宜采用钢模板,也可采用质地坚实变形小的木模板。模板应连接牢固、紧密,不允许漏浆,并应按要求的坡度和方向安设。混合料摊铺前应对模板进行全面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1.4混凝土混合料应采用小型机具配合人工摊铺。摊铺时应以缓慢的速度均匀地进行,以保证摊铺机的连续操作。1.5中途如因故停工,应设施工缝,摊铺厚度应考虑振实预留高度,采用人工摊铺时,严禁抛掷和耧耙,以防离析。1.6对混合料的振捣,每一位置的持续时间,应以混合料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并泛出砂浆为准,不宜过振。振捣时应铺以人工找平,并随时检查模板有无下沉、变形或松动。1.7表面平整时,应选用较细的碎(砾)石混合料,严禁用纯砂浆找平。1.8做面时严禁在混凝土面板上洒水、洒水泥粉,当烈日暴晒或干旱风吹时,宜在遮荫棚下进行。表面抹平后应按图纸要求的表面构造深度沿横坡方向采用机具刻槽,或采用拉槽器、滚动压纹器等合适的工具在混凝土表面沿横向制作纹理,无论何种处理方法,均应保证混凝土路面的抗滑要求。1.9混凝土板做面完毕,应及时养生,养生应根据现场情况和条件选用湿治养护或喷洒塑料薄膜养护剂等方法,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2、接缝2.1横向缩缝横向缩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并符合规范要求。A、横向缩缝采用切缝法施工。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6~12Mpa时,可以进行切缝,一般气温在30℃以上时,8~10h切割;气温27℃~30℃时10~12h切割;气温在20℃-27℃时12~20h,最多不超过24h。B、横向缩缝的切割,切缝深度6cm为宜,避免切缝深度不足,引起不规则的断板。2.2胀缝A、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必须垂直并符合规范要求。B、胀缝的缝隙宽度必须一致,缝中不得连浆。缝隙上部应浇筑填缝料,下部应设置胀缝板。2.3横向施工缝A、每天工作结束或浇筑工序中断超过30min混凝土已初凝时,应设置平接横向施工缝。B、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宜与胀缝或缩缝设计位置吻合,与路面中心线垂直。2.4填缝A、面板所有接缝凹槽都应规定执行,用填缝料填缝。填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的能力、便于施工的材料。可选用聚氨酯类、橡胶沥青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料。B、缝槽应在混凝土养生期满后及时填缝,填缝前必须保持缝内干燥清洁,防止砂石等杂物掉入缝内。填缝前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C、填缝料应与混凝土缝壁粘附紧密,其灌注深度宜为缝宽的五倍,当深度大于30~40mm时,可填入多孔柔性衬底材料。在夏季应使填缝料灌至与板面齐平,在冬季则应稍低于板面。D、在开放交通前,填缝料应有充分的时间硬结。2.5畸形板及不规则板A、这些板是接缝间或接缝与自由边之间的混凝土面层的实体部分。B、如果图纸上没有详细表明,则畸形的和不规则的板应该用焊接钢丝网加固,在安放钢丝网时,应使用至图纸所示的竣工表面有5~6cm保护层,钢丝网应避开计划好的横向和纵向的接缝,C、如板的长边尺寸超过50%或如接缝型式使相邻两边夹角小于80度,则此板应认为是畸形的,板的尺寸可按垂直与平行纵向接缝量测的平均值计。为排水结构断开的板也应认为是畸形的,要求补强。D、当任何接缝遇到不是一块整板,则该板应认为是不规则的板,畸形板和不规则板,只在没有代替方案时才采用,其设置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意见。3、冬季施工和夏季施工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水泥混凝土面板的施工应按冬季施工。当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在30℃~35℃时,混凝土板的施工应按夏季施工。4、三辊轴机组整平三辊轴机组铺筑面层工艺流程宜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规定顺序施工。有专人指挥车辆均匀卸料,布料与摊铺速度相适应。混凝土拌和物布料长度大于10m时,可开始振捣作业。三辊轴整平机按作业单元分段整平,作业单元长度为20-30m,振捣机振实与三辊轴整平两道工序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三辊轴滚压振实料位高差高于模板顶面5-20mm,过高时铲除,过低及时补料。三辊轴整平机在一个作业单元长度内,采用前进振动、后退静滚方式作业,分别滚压2-3遍。最佳滚压遍数经过试铺确定。在三辊轴整平面作业时,专人处理轴前料位的高低情况,过高时,辅以人工铲除,轴下有间隙时,使用混凝土找补。滚压完成后,将振动辊轴抬离模板,用整平轴前后静滚整平,直到平整度符合要求,表面砂浆厚度均匀为止。表面砂浆厚度控制在4±1mm,三辊轴整平机前方表面过厚、过稀的砂浆必须刮除丢弃。采用3-5m刮尺,在纵、横两个方向进行精平饰面每个方向不少于两遍。刮尺、刮板、抹刀饰面的最迟时间不得迟于规定的铺筑完毕允许最长时间。5、混凝土板做面水泥混凝土做面应符合下列规定:5.1混凝土做面时,应设置移动式遮阳棚,防止烈日暴晒;5.2做面前应做好清边整缝、清除粘浆、修补掉边、缺角。做面时严禁在面板混凝土上洒水、撒水泥粉;5.3做面宜分二次进行。先找平抹平,待混凝土表面无泌水时,再作第二次抹平,混凝土板面应平整、密实;5.4抹平后沿横坡方向拉毛或采用机具压槽,以增加路面的抗滑性。采用拉毛养生机进行拉毛处理,槽深3~5mm,槽宽3mm,槽间距在12~24mm之间随机调整。6、防滑处理施工时,可用棕刷顺横向在抹平后的表面轻轻刷毛,也可用金属丝梳子梳成深1~2mm的横槽;若路面已已硬结,可用锯槽机将路面锯成5~6mm、宽2~3mm、间距20mm的小横槽。7.3.3级配碎石施工工艺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摊铺前,应该检查路基情况,路基碾压密实,不得有松散现象,若路基处于水田、鱼塘等路段需设置垫层或进行路基补强处理。2、摊铺结合开州区农村公路施工经验,摊铺宜选用推土机、挖掘机配合人工进行摊铺,保证调平层的均匀性及施工后平整度,便于混凝土面层施工。3、碾压3.1本结构层仅起调平作用,结构受力作用有限,调平层可利用挖掘机等道路施工机械碾压。3.2严禁道路施工器械在已经摊铺成型的或者正在摊铺的级配碎石路段上掉头或者急刹车,级配碎石铺筑完成后,进行洒水养生。7.3.4路面验收路面验收时应根据《重庆市农村通组公路验收指南》为依据进行验收。8、桥涵工程8.1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采用公路-Ⅱ级。2、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15。8.2设计原则及要点根据本路段沿线筑路材料分布情况,本着就地取材、节省工程造价的原则,不降低原有河沟功能,尽量不改变原有自然条件及环境,以满足泄洪、农田排灌及配套水利设施的需要。通过现场勘察、资料分析和经济比较,选择桥涵型式和孔跨布置。涵洞设计视填土高度、地基承载力和泄洪能力而定,本项目采用钢筋砼圆管涵。8.3桥涵分布情况本路段新增涵洞16道,其中路新建φ0.50m涵洞14道,新建φ0..75m涵洞2道。项目实施后,全线涵洞的设置能较好地满足排洪及农灌等的需要。8.4主要材料1、管节:C30混凝土;2、基础垫层:C15混凝土;3、洞口墙、河床铺砌、隔水墙:M7.5浆砌片石;4、勾缝:沥青麻絮;8.5设计要点及施工要点1、设计要点1.1本涵洞设计标准图采用容许应力、极限应力两种方法分别对截面进行了应力与裂缝计算。1.2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计算,半无限弹性体理论核算。1.3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面分析,采用双向配筋管壁设置内外圈两层钢筋,管节配筋由裂缝控制设计。1.4土重:按土柱理论计算,土容重γ=18KN/m3,内摩擦角为35°。1.5管节基础采用C15混凝土。2、施工要点2.1管节为标准管节,长度为1.0m,施工时须注意管涵的全长与管节的配置及端墙位置的准确。2.2管节接头构造:节间缝隙用沥青浸过的麻絮填塞,外面裹两道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2.3管节在对头拼接时,填塞缝隙的麻絮,上半圈应从外往里填塞,下半圈应从里往外填塞。2.4管节预制、运输、存放时,应注意轻放,堆放的底面应平整,必要时铺设5~10cm的砂垫层,使受力均匀,以免管节开裂。2.5洞顶填土厚度为0.5m~1.0m时,管顶路基及管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应采用保持最佳含水量的级配砂石料,分层夯实。2.6涵洞全长范围内每3~5m设置一道沉降缝。2.7施工期间,当管顶覆土厚小于50cm时,应严禁重型车辆通过。2.8孔径为0.8米圆管涵基底地基承载力必须大于0.15MPa,孔径为1.0米圆管涵基底地基承载力必须大于0.25MP,若不足则采取换填,换填深度由计算确定。8.6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实施。2、涵洞施工前,务必核实涵洞进出口标高,确保进出口与原沟衔接顺适,进口应作好水流集纳处理,涵底高程比入口处高程低20-30cm,出口应作好水流疏导和消能处理。3、预制管节采用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订制。4、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85%后方可脱模、堆放和运输。5、涵洞顶上及涵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土须填卵石土对称夯实,压实度达到95%。6、在保证水流顺畅、引入方便的前提下,涵洞的进出口型式,可根据地形并结合路基边坡酌情调整处理,由监理工程师认可实施。7、施工开挖后,如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可视开挖后的实际情况根据基底承载力的要求,酌情调整涵底标高,由监理工程师认可实施。8、本说明未尽事宜请按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办理。9、平交口9.1概述1、公路等级:四级公路(Ⅱ类)2、设计速度:15km/h。3、路基宽度:路基宽度为4.5m。4、路拱横坡:行车道单向坡1.5%。与本项目路线相交的共有8处,其中路线二起点平交口已实施,本次需处理各路线交叉口共7处。9.2设计要点1、由于四级公路(Ⅱ类)的建设标准低,交通量小,并结合本路的使用功能及特点,除设计路线平交口按加铺转角进行设计外。其余均为入户道路,对此类型平面交叉口根据现场情况自然接顺即可。2、根据外业调查,目前各处平交互转交通量不大,多为农用车,车速亦不高,被交叉线的平面线形基本为直线,因此采用加铺转角式Y或T型交叉。3、为避免交叉工程量的增加,一般交叉位置均选择在现有交叉位置,主线设计时尽量考虑与被交叉道的平纵衔接满足规范要求。通村公路由于交通量极小,对于沿线被交叉道路的平面交叉接线长度一般不小于5m。4、平交范围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组合与主路的结构相同,平交范围内的路面工程数量计入《平面交叉工程数量表》中,在施工中按实际工程量为计量依据。10、安全文明施工结合本项目的交通条件、建设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