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山西土盐生产的兴衰_第1页
建国后山西土盐生产的兴衰_第2页
建国后山西土盐生产的兴衰_第3页
建国后山西土盐生产的兴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国后山西土盐生产的兴衰

山西盐历史悠久。《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宋代在并州设永利监专管土盐的生产和税收,以资军费;明清时期“太原、汾州、宁武三府属,辽、沁、平、保、忻、代六州属,皆食本处土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土壤盐生产的原因建国后山西土盐生产多存在于晋中北地区的农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道备村盐碱地情况盐碱地大面积分布。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影响形成大面积盐碱地,集中分布于大同、忻定、太原、运城四大盆地,以中北部居多。平遥县道备村地处太原盆地腹地的西南,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春旱夏涝、年蒸发量大,且土壤自身含盐量高,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多。据统计,1953年道备村盐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1956年占7.6%,1958年占8.7%,1959年占19.8%,1960年占20.7%,1961年占24.8%,平均每年增加168.7亩,重碱地面积占11.8%,提苗成数多在3成以下,颗粒无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故建国后道备村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客观上为土盐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二)社会因素1.土盐的历史习惯山西在汉代已有食用土盐的记载;清代平遥是山西土盐中型产地之一。2.农村食盐价格高,家庭劳动时间长1953年起,农业生产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互助合作到人民公社制,农民被迫强制参与集体劳动,挣取工分,定量分粮。据调查,道备村村民一年的基本口粮为280斤,而劳力少人口多的家庭,辛勤劳作一年反欠款于大队,根本无钱购买食盐,只能自产土盐食用。此外,土盐价格低于市场食盐价格。1950年全国食盐零售价为每500克0.176元,1951年降为0.1418元,1952年为0.1441元,3.土地利用程度低,生产资源量薄弱1958年,运城盐池遭受建国以来最大洪灾,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产盐量日益减少。全省盐业运销工作下放到省副食品管理局盐业科管理,使盐运力量薄弱;同时工业用盐量迅速增长;此外,山西主要盐源—芦盐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丰歉不定。60年代初,首先在太原、大同等重点城市控制食盐销量,后来中小城市也实行凭证定量供应,而农村自然不在供应范围内,只能依靠生产土盐满足需求。可见,建国后山西盐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多次出现产不敷销、供应紧张、食盐抢购的局面,此时土盐便成为农村盐业市场的“主力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盐业市场。4.b.政策规定建国后,国家在执行土盐“禁制禁销”综合治理方针的前提下,针对生产历史悠久的山西中北部地区,提出“加强管理,暂时维持现状,然后逐渐创造转业条件”1950年山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山西土盐管理的决定》指出:“凡在本省境内熬制土盐户,应先到当地县人民政府申请批准,获得熬盐许可证,并在税务机关登记后,始得开工”,1959年《国务院关于恢复和发展土盐生产的指示》中明确规定:“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结合当地农、林、水利进行统一规划,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土盐生产,特别是盐碱地多、当地又急需农牧业用盐的地区,更应当抓紧此项工作。土盐生产一般应当以人民公社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关于土盐税收问题,采取减税或者免税”(三)生产分四步完成的工艺条件和技术条件一般人都具备生产土盐的能力土盐生产工艺简单。山西土盐生产技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成熟。建国后道备村土盐生产分四步完成,即刮盐土、挖盐池、滤盐水、熬土盐,都是费时费力的体力活,生产技艺一般人易掌握;且生产工具较简易,都是农村常见的大铁锅、水桶、铁锹、柴薪等,所以基本每个小队都具备生产土盐的条件和能力。总而言之,建国后山西农村土盐持续生产的根因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所致。二、道备为农盐生产服务的专业代表建国初期,国家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使盐的用途由传统的民食为主转变为民食和生产并重,原盐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各方面增长的需要,致使土盐生产出现最后的“回光返照”。1.迅速萎缩:1950—1958年的山西土盐建国初期,山西盐务管理局专门针对盐滩分布面积广、熬盐户数多的应县、山阴、左云和清徐、太原、榆次、平遥等地,开展查封锅炉和裁废土盐生产的工作,使山西土盐生产迅速萎缩,且1949—1953年山西盐源已实现多元化,以芦盐、内蒙古吉兰泰盐和潞盐为主,而土盐销售仅占到5%。平遥县道备村的土盐生产同样被列入查封的范围。建国初期道备村停止土盐生产除遵循国家盐业政策外,还因建国初收兑银元券的措施未能深入农村,盐农的积蓄一夜间变成废纸,失去了土盐再生产的资金投入。道备村村民刘建武家就是一例,其祖父从民国初年即以熬制土盐为生,父亲是平遥县小有名气的盐农,而一夜间父亲一生的积蓄化为乌有,无奈之下只能将它粘于粮缸外整整三层,起防虫功效,至此道备村规模最大的土盐场宣告“破产”。2.短暂复苏:1958—1965年的山西土盐1958—1965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盐业生产进入“大跃进”时期。1958年全国盐务生产会议提出,“保证食盐、工业用盐、渔盐、畜牧盐及出口盐需要,对于沼气、煤球用盐、猪羊吃盐、农肥用盐,希望有些地区各级党委发动人民公社,生产土硝盐解决”。首先道备村大面积的盐碱地为土盐生产提供了原料。刮盐土是生产土盐的第一道程序。春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中盐分随蒸发运动聚集于地表,是刮盐土的最佳时期,所以每到春季,道备大队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以刮取表层一厘米厚度的盐土为佳。另外刮取盐土的地域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农田盐土和田间道盐土各占一半,特别是各小队的重碱地,常放弃耕种专用于刮取盐土。其次,土盐生产是以各生产队为单位,独立组织生产销售,采用记工分制,自负亏盈。道备大队位于汾河灌区,是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税收任务重,加上“浮夸风”的左倾错误,使大队社员生活日益贫困,而土盐生产不但可以解决食盐所需还能挣取工分,所以很受社员欢迎。土盐生产的后三步为挖盐池、滤盐水和熬土盐,劳动强度高、消耗体力大,一般由年轻力壮的全劳力完成,挣得工分自然是较多的。资料记载,道备大队社员刮取每公方盐土记14个工分,填挖一个盐池记12个,熬盐每锅记20个工分,而农业劳动每人每日平均记8个工分,且熬制土盐多在冬季,不耽误农业生产。再者,土盐生产成本低,利润可观,市场需求大。道备大队下设10个生产小队,除第一、五小队外,其它小队都设有盐场,组织生产销售土盐,尤其是八、九、十小队盐场规模略大,每小队至少有三个盐池,盐池大小相差不多,长约3米,宽1米,高0.8米;每年十月下旬开始熬盐,持续3至4个月;每熬一锅土盐需耗时24小时,产土盐约120斤,地油约150斤。1964年,第八小队仅11月份产氯化钾15830斤,土盐1916斤,地油6000斤;1967年,道备大队共产土盐12000斤,1970年产15000斤。当时土盐售价对本队社员是0.06元,外售价为0.08-0.1元,可估算道备大队平均每年土盐销售收入约1200元左右,这对当时经济落后的农村是很可观的收入。此外每当盐业市场紧缺、定量供应时,土盐不但销售于周边农村,也大量流入中小城市,成为食盐的替代。此外,土盐生产的副产品———地油是无成本的农业肥料,弥补了农村农业化肥的短缺。然而,1961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基础下及试办盐业托拉斯的新探索下,山西盐业供应紧张的局面很快结束,政府再次禁止土盐生产销售,使山西土盐市场再次萎缩。但“文化大革命”对盐业的干扰、1976年唐山地震及芦盐的连年歉收,又导致盐业生产下降、运输受阻、市场告急,致使土盐生产没有彻底废止,时紧时松。道备大队在1965年后仅有第八、九小队仍在熬制土盐,但多为自产自食,后逐步转为生产销售农肥原料———氯化钾。3.历史终结:1980—1990年的山西土盐1979起山西主要食盐源芦盐大幅度减产,且1985—1987年全国盐业产不敷销,盐业市场出现产盐难、运盐难、买盐难、卖盐难的困境,盐成为全国性供求失调的产品,抢购风波及21个省市,山西大同、忻州、太原、榆次等地发生持续半个月的抢购风。这使山西土盐生产再次复苏。“进入八十年代,少数村庄,如上、下桥头,刘霍庄的少数盐民,仍然在熬制土盐……产品销于怀仁、山阴、朔县、左云、右玉等县。”山西土盐历史的终结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建国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使大面积的盐碱地得到改良,土盐生产失去基本原料。道备村的土盐生产在八十年代没有二次复苏的很大原因在于1977—1978年沙河治理工程使道备村4500亩盐碱地得到根治。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且盐价不断下调,农民购买和食用食盐成为可能。再者,“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观念深入农村。山西省碘盐供应工作在八十年代是与地方病普查和普治工作相结合开展的,农民愿意相信医生对土盐危害性的解说,开始自觉废止生产和食用土盐。至此山西土盐生产历史宣告结束。三、土盐在山西的复苏期民国到20世纪20年代侯晓东指出:“历代王朝不论对全国盐政作出怎样的变革和调整,但就山西土盐区域而言,其基本的原则就是依据其实际情况,运用可行的政策予以管理。”首先,土盐用途的改变。起初山西土盐是解地方百姓淡食之苦,以食用为主,而1950年第二届盐务会议制定《关于稳步进行部分盐场废场转业的决定》中以土盐不符合食用盐标准为由,限制其为工农牧业生产所需。官方文件指出“由于土盐质量很差,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一般不应当供作食用,主要可用于农牧业的需要。但经过提高技术操作,质量却已合格者,也可供作食用。”第二,建国以后,山西土盐生产的复苏期与盐业市场的紧缺期是相契合的,体现了土盐在山西食盐结构中角色的转变。民国以前,河东池盐和山西土盐经历了长时段争夺销售市场的激烈斗争,在国家政策调整、交通运输受限及盐税改革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双方形成各自的销售区域,山西南部以销售池盐为主,中北部以土盐为主,可以说土盐是山西中北部食盐销售中的“主角”。但民国始,蒙盐、芦盐和吉盐逐步进入山西中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