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_第1页
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_第2页
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_第3页
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_第4页
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020CCS

P

50DB42 DB42/T

1877—2022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Code

demarc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42/T

1877—2022 前言

................................................................................

III1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体要求

...........................................................................

25 划定流程

...........................................................................

36 划定成果

...........................................................................

4附录

A(资料性) 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6附录

B(资料性)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

9附录

C(资料性) 城镇等级结构分析方法................................................

11附录

D(资料性) 城镇空间格局分析因子与方法..........................................

12DB42/T

1877—2022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负责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红、位欣、涂美义、陈涛、肖宁玲、陶文铸、邹鹏、董文、吕婧、邓双富、黄海茵、祝芸依、王欠、王岳枫、徐雯、张媛、陆文婷、李雅静、严山艾、巴希、田涛。本

疑问

然资

源厅

箱:1185939090@。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联系电话邮箱:471903270@。(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一路47号,邮编470071)。IIIDB42/T

1877—20221 范围县级市、县和神农架林区,以及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城镇开发边界划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

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CJJ

132-2009城乡用地评定标准TD/T

1064-2021 城区范围确定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城镇开发边界 urban

boundary为城镇集中建设区、城镇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城镇开发边界空间关系如图1所示。图1 城镇开发边界空间关系图DB42/T

1877—2022城镇集中建设区 urban

concentrated

area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城镇弹性发展区 urban

elastic

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特别用途区

area域空间。4 总体要求划定原则4.1.1 安全为本,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安全与发展,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空间格局。4.1.2 实事求是,适度承载。确保数据真实、过程真实、判断真实,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城镇发边界。4.1.3 节约集约,紧凑布局。发挥好城镇周边生态功能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对城镇“摊大饼”扩张的向内涵提升式转变。4.1.4因地制宜,刚弹结合。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城镇发展规律,结合当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力,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考虑城镇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可能的发展留有合理的弹性空间。4.1.5 “三线”协调,明晰边界。城镇开发边界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交叉、不重叠、不落到实地,做到清晰可辨、便于管理。划定层次内的城镇开发边界,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街道)、其他建制镇、各类开发区等。DB42/T

1877—2022要求,同步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整合形成城镇开发边界“一张图”。划定期限发边界。调整勘误调整等确需调整的,按国土空间规划修改程序进行。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后,不视为边界调整。5划定流程一般规定划定等5个流程。其中资料收集与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工作一并开展。资料收集然资源、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方面资料。成划定现状基数。用地评定求和建设条件,宜按照CJJ132-2009进行用地评定,对城镇建设适宜区进一步进行多因子细化评价,深不宜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地域空间,明确适宜开发建设区域的潜力和优先次序。规模预测5.4.1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附录A;通过以人定地、以地定地等方法科学预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低效用地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见附录B。5.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DB42/T

1877—2022基于主体功能定位、人口增长特征、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及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建设项目的影响,城区和各乡镇。城镇等级结构分析方法见附录C。城镇空间格局分析态。城镇空间格局分析方法见附录D。边界划定5.6.1 基本要求30镇可适当降低。5.6.2城镇集中建设区划定按照

1064-2021整的地域划为现状城镇集中建设区。域划为规划城镇集中建设区。中建设区。5.6.3 城镇弹性发展区划定开发的地域空间,基于城镇空间格局分析,合理划定城镇弹性发展区,做到规模适度、设施支撑可行。间,并作专门说明。5.6.4 特别用途区划定状的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或湿地等,可一并划入特别用途区。6 划定成果技术报告要求6.1.1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报告必备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基础和“双评价”“双评估”结论;水资源承DB42/T

1877—2022积与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以及边界围合范围内的现状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情况。6.1.2报告采用

+行政区名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报告.pdf”

6

6

后面用

0

补齐。技术数据要求6.2.1 坐标系统采用“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

)”,高程系统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国家标准分带,存在跨带的,采用经纬度坐标。6.2.2 各级行政边界统一使用全国国土调查使用的行政区划边界,各个行政区之间不重不漏,与全国国土调查县级行政区代码和名称保持一致。6.2.3 表格数据采用

文件格式。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表格.mdb”的规则命名。其中行政区代码为

6

位,不足

6

0

补齐。6.2.4 矢量数据采用

+行政区名称+其中行政区代码为

6

位,不足

6

位的后面用

0

补齐。其他材料报告、基础资料、会议纪要、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公众参与记录等。

𝑃𝑡

= 𝑃𝑚

𝑃0−1)𝑒−𝑟𝑡

(A.3)DB42/T

1877—2022

𝑃𝑡

= 𝑃𝑚

𝑃0−1)𝑒−𝑟𝑡

(A.3)

附 录 A(资料性)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方法A.1 常住人口规模预测A.1.1 综合增长率预测法设定某一时段内,常住人口按某一固定速度增长,其计算见公式(A.1):𝑃𝑡

=

𝑃𝑜+𝑡

(A.1)式中:P0

Pt

r

——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A.1.2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法10得到预测结果。计算见公式(𝑃𝑡

=

𝑎𝑡

+𝑏(A.2)式中:Pt

——a、b

——系数;t

——年份。A.1.3 Logistic模型预测法Logistic模型考虑到人口增长必将受到环境的约束,在指数模型中加入表征环境约束因子的二次项,并经过数学变换得到Logistic预测模型见公式(A.31+(𝑃𝑚式中:P0

估计的初始值;Pm

区域饱和人口即最大人口容量;r

——内生增长率。Pm0.95A.1.4经济相关分析法)计算:𝑡𝑃𝑡

(A.4)𝑡式中:Pt

——DB42/T

1877—2022a、b

——系数;Yt

目标年总量。A.1.5 以水定人预测法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得出常住人口规模。计算见公式(A.5):𝑛𝑃𝑡

=

𝑊·𝑥 (A.5)𝑛式中:Pt

——W

——上级政府下发给本地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x

——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n

——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应根据GB

50013-2018A.2 城镇化率预测A.2.1 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法通过选用直线函数,用过去10年以上的城镇化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城镇化率未来的变化趋势,得到预测结果。计算见公式(𝑃𝑈𝑡=𝑎𝑡+𝑏

(A.6)式中:𝑃𝑈𝑡

——为目标年常住人口;a、b

——系数;t

——目标年份。A.2.2 联合国法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期保持不变,则外推可得预测期的城镇化水平。计算模型见公式(、):=

1−𝑃𝑈=

1−𝑃𝑈2

𝑒𝑟𝑡(A.7)1−𝑃𝑈𝑡

𝑃𝑈

2r

=

𝑛

r

=

𝑛

∙ln(1−𝑃𝑈2

⁄1−𝑃𝑈1

)

(A.8)2 1式中:PU1

——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城化水平;PU2

——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城化水平;PUt

预测期末的城市化水平;r

——城乡人口增长率差;n

——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数;t

——预测期到第一次普查的年数。A.3 城镇人口规模确定DB42/T

1877—2022根据上述方法测算并确定的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计算得出城镇人口规模。𝐴𝑦

= ·𝑛

𝐴𝑦

= ·𝑛

(B.3)

附录B(资料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B.1 以人定地按照附录A测算的城镇人口规模,依据GB50137-2011中对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测算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计算见公式(𝐴𝑦

=

𝑃

×𝑎

(B.1)式中:𝐴𝑦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𝑃

——规划期末的城镇常住人口数;𝑎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取值。B.2 以产定地B.2.1 经济相关分析法收集不少于10年的每年城市经济总量(GDP)、人均收入及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数据,根据经济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相关性,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见公式(𝐴𝑦=𝑎𝑡+𝑏

(B.2)式中:𝐴𝑦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a、b

——系数;t

——规划期末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20352020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测算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B.2.2单位地耗法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对单位GDPGDP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推算规划期末的,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推算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占总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计算见公式(𝐺𝑔式中:𝐴𝑦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𝐺

——规划期末的GDP;𝑔

——规划期末的GDP地耗;𝑛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DB42/T

1877—2022B.3 以地定地B.3.1 用地增长趋势测算法10模,按照年均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测算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计算见公式(𝐴𝑦

=

𝐴𝑥

+𝑆

×(𝑦

−𝑥)

(B.4)式中:𝐴𝑦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𝐴𝑥

——基期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𝑦

——规划期末的年份;𝑥

——规划基期的年份;𝑆

——年均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B.3.2 年均批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测算法10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计算见公式(、𝐴𝑦

=

𝐴𝑥

+∑𝑥𝑖=2010𝑆𝑖

÷(𝑥

−2010)×(𝑦

−𝑥)

(B.5)∑𝑥𝑖=2010𝑆𝑖

=

𝑆2010

+𝑆2011

+𝑆2012

+𝑆2013

+𝑆2014+𝑆2015

+𝑆2016

+⋯+𝑆𝑖

(B.6)式中:𝐴𝑦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𝐴𝑥

——基期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𝑦

——规划期末的年份;𝑥

——规划基期的年份;∑𝑥𝑖=2010𝑆𝑖

——年批地数量总和;𝑆𝑖

——第iB.4 综合分析的最高值。10DB42/T

1877—2022

附 录 C(资料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方法C.1 定量分析方法方面的数据,研判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综合比较各城镇发展实力。据等)等分析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等方法,计算各城镇的发展实力和潜力,从而确定未来城镇等级结构。C.2 定性分析方法城镇等级不完全由其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决定的,而是受区位交通、政策、重大项目的影响。因此,需要借助定性分析方法辅助判断城镇等级结构。重大政策对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分析重大项目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力。C.3 综合分析基于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城镇等级结构,依据城镇等级,合理分配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11DB42/T

1877—2022

附 录D(资料性)城镇空间格局分析因子与方法D.1 空间格局分析因子D.1.1 空间形态向、用地结构变化强度、边界及用地空间重心迁移等子指标。D.1.2空间联系联系潜力强度、经济流强度、金融流强度、互联网关注度等子指标。D.1.3 空间组织指标。D.1.4 产业布局移强度等子指标。D.1.5 活力空间变化等子指标。D.1.6 设施布局间可达性、服务质量评价等子指标。当前比较科学和成熟的技术方法是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模型及其改进模型未来城镇用地模拟模型(Future

Land

Use

FLUS)等,以及情景模拟分析等方法。图D.1

城镇格局分析图12DB42/T

1877—2022D.2 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