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与环境法的生态人理论_第1页
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与环境法的生态人理论_第2页
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与环境法的生态人理论_第3页
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与环境法的生态人理论_第4页
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与环境法的生态人理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与环境法的生态人理论

法律研究和立法活动应明确具体定义法律汇编对象的人,并根据人的假设制定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产生规范和用人单位行为的法律效果,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和职能。这一假设就是法律的人性预设(又称人性假设、人性假定)。环境法作为法律同样如此,也需要对其所欲规范的人提供一种预设,这就是“环境法的人性预设”。环境法人性预设的缺失可能导致环境法律制度所欲规范对象的偏离,使环境法成为“无用的法”甚至“恶法”。近年来,“生态人”理论和环境法人性预设理论的研究已在国内悄然兴起,这昭示着环境法基本理论研究正在走向深入。但同时,笔者发现,将“生态人”这一具有理想型的“人之形象”作为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倾向也初见端倪,有的学者直接表明这一观点。另外,从诸多学者的“生态人”理论中,也能推断出他们认为可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这些观点的论证过程几乎采用相同的思路,即首先认为传统的人性预设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导致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需要发展革新,而“生态人”人性预设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应该采用这种人性预设,即从“需要如何”直接到“应该如何”的论证思路。在笔者看来,此种思路没有顾及环境法作为法律所应有的属性。具体到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来说,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应当符合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忽视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论证所得出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违背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从而造成谬误。笔者试图反思环境法上“生态人”的人性预设理论。主流“生态人”观点主要基于对“理性经济人”、“社会人”等西方法律史上人性预设的批评,那么,笔者首先认真对待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人性预设理论,认真理解并归纳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内涵,然后根据这些基本内涵确立基本要求,以此作为工具反思环境法“生态人”的人性预设。一、环境法人性预设的特性法律的人性预设,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的上位概念,其特性直接决定环境法人性预设的特性。考察法律的人性预设产生和变更的过程可以准确把握其特性,归纳其内涵,进而依据其内涵确定当代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法律的人性预设的法学研究法学研究和立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作为法律规范对象的“人”进行人性预设。人性预设是法学研究的任务。法学研究确定法律的人性预设并服务于、应用于立法。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和意识水平不同,法律的人性预设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人性预设导致法律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正如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说:“对于一个法律时代的风格而言,重要的莫过于对人的看法,它决定着法律的方向。”(二)西方法律人性预设的历史考察现在讨论的法律的人性预设,主要是西方大陆法系法律的人性预设。本文的反思对象(即“生态人”)的成立也是基于对西方法律原有人性预设的批判。对西方大陆法系法律的人性预设进行历史考察,首先需要给整个历史时期分段,分段的依据是人性预设的重大转折点。纵观西方法律人性预设的历史,法律人性预设并非法律内部自生自发地转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整体的转折而转折。经由“3R运动”1.法律的人性预设古希腊时期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城邦主义色彩,有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倡导自然主义的自然法,鼓吹“与自然一致的和谐生活”。按照自然的生活,认为自然是诸神的启示,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按照神的旨意去生活。诸如“强者的正义”、“人生而不平等”等非平等人格的法律产生,可以认为此时的法律没有什么人性预设。不过如果从人性论角度去解读,倒可以发现一些代表人物对人性有所认识,并据此提出了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例如柏拉图早期认为人性善,因此愿意选择“哲学王”之治,这是一种人治的理想社会。后期的柏拉图则对“哲学王”的寻找心灰意冷,而愿意选择次优的法治。亚里士多德相信“人一旦脱离了法律与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2.空间里的市民社会经过“3R运动”及启蒙运动的西方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让·博丹、霍布斯、黑格尔的理论中公民与市民出现了分化,公民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市民则是极端自私的、性恶的,“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并且是它们二者共同跟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舞台”古典经济学领域,早在1705年,荷兰人伯纳德·曼德维尔就出版《蜜蜂的寓言》一书。书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场景,当人们都自私地追求豪华、虚荣的时候,整个社会兴盛繁华,而当他们不再奢侈,却造成许多人的失业,民生凋敝。所以,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运行有赖于个人的自私自利动机。经济人假设如何进入法学视域的呢?民法中的行为能力制度实质是对“人是理性的并依理性来赋予权利义务”这一观念的确认,而这一以民事行为能力表达的观念在古典经济学中是以经济人假设表达的,因此,拉德布鲁赫、星野英一等学者认为经济人就是传统民法的人性预设,是一个自利的、精明的强而智的人的形象。3.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历史流变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经济人假设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20世纪前已经有人表示质疑,如新历史学派的施莫勒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并不限于满足物质方面的欲望,还有满足高尚的、完美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法学界存在类似的论述。拉德布鲁赫认为,“自由主义法律时代主观设想出来的经验的(人)平均类型是何等地异想天开。可以肯定地是,人绝不总是能够认识自己的利益或总是能够追求其已经认识到的利益的,人也绝不总是仅仅在根本上受其利益驱动的,而且当人们对困境茫然无措和轻率放任这样的情况出现时,一个仅仅为精明的、自由的、自利的人类做出安排的法,必定使人的另一半同种并生的类群陷入灭绝”;“新的人类形象,与自由权利时代抽象的自由、自利和精明的(人)图式相比,是一种更加接近生活的类型,在此同时考量的是法律(权利)主体的智识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实力状态。自此以后,法律上的人不再是鲁滨逊或亚当,不再是离群索居的孤人,而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一个集体人”。从上述两条不同的方面来看现代社会法律上的人,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逐渐的认识到法律“经济人”人性预设的本质缺陷,认为法律应该面对现实,从现实中的人的客观状况抽象出法律的人性预设。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并且依附于一定社会组织的,一般被称为“社会人”。社会人的立足点不同于传统法学的个人主义的平等、自由、权利,而是立足于社会本位,更多的考虑利益的平衡。此时政府和国家的地位浮现出来,政府和国家更多渗透在政治生活中,尽管公权力还是恶的,但离开公权力更多干预的社会会更恶,因此逐渐开始依赖公权力,赋予公权力以家长性立法的职能去弥补有限理性的人的可能过失,劳动立法、环境立法就是此类。总之,可以将现代社会法律的人性预设称为“有限理性的社会人”。(三)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对法律的人性预设做历史考察,目的在于归纳法律人性预设的本质特征,解读其内涵,寻找确立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近代以前,立法不需要特定的人性预设,人们认为人类应该循着自然去生活或按照神的启示去生活,立法也应循着自然和神的启示。“自然”和“神”的存在以信仰的形式完成了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功能。当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认识的扩展,理性破除了这样非理性的信仰,循着“自然”与“神”去立法已经不具有正当性。因此,立法时需要依据对人性的认识,确定一个法律的人性预设作为人的形象,然后按照这个预设去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古典经济学根据对当时资本主义初期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客观认识,提出“经济人假设”,这一假设恰好提供了立法所需要的人性预设,被引入立法作为法律的人性预设。这对资本主义世界人们平等、自由具有重要价值。于此,我们可以发现,人性预设是立法的需要,破除了自然和神以后,立法必须有一个人性预设。这是法律的人性预设的第一个内涵。在近代法律人性预设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哲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法律规则与伦理规则的区别,进一步论证了法律规则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即法律的规则依市民社会中市民那样的较低的人性标准,伦理规则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性标准,但不能和法律相混淆;二者不同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二者的人性标准截然不同。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分野决定了法律人性预设区别于伦理道德的人性预设,法律必然是反映客观的较低的人性标准。忽视这一点,就意味着对人性预设的认识处于19世纪以前的水平,尚未走出法律与道德混淆的泥淖。这是法律的人性预设的第二个内涵。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现代法律捉襟见肘,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的“经济人”人性预设不能客观反应现实中的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环境法等被称为“社会法”的新兴法律部门的产生弥补了“经济人预设”的固有缺陷,以不同于传统法律人性预设的“有限理性社会人”人性预设立法,同时逐渐接受设定公权力家长性职能的立法,矫正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因此,法律的人性预设必须基于客观现实的人性做出,不能把期望和现实混淆。这是法律人性预设的的第三个内涵。法律的人性预设的三个重要内涵决定了任何法律部门的人性预设寻找的基本要求,法律人性预设的寻找必须符合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内涵。法律人性预设的第一个内涵为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必要性,就本文而言,此观点已经作为前提存在,因此,再将其视为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已经没有意义。所以,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简单表述为以下两点。第一,法律的人性预设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后者可以提出较高的人性标准构建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并用以评价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劝人向善,但前者应确定相对较低的人性标准。第二,法律的人性预设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不能凭空捏造,不能以理想代替现实。通过对西方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历史考察和内涵解读,我们发现了确定法律的人性预设的两点基本要求。由于这两点基本要求是法律人性预设的本质要求,任何一个法律人性预设结论违背这两点,就意味着失其本质,是不合理的,并且可能导致据此所立之法律的无效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应当竭力避免。二、考虑到环境法上“生态人”的人性预测性(一)法律的人性预设的选择原则环境法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探索,是法律的一个分支,不应违逆法律的本质。同时,环境法的人性预设须满足法律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基于前述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对于作为法律的环境法,其人性预设的选择应满足以下两点。第一,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二者标准不同。环境法具有法律属性,要按照法律的本质去确定环境法中的人性标准,不能直接以“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作为“环境法的人性标准”。这是法律与道德分化的重要成果,不能否定,不容忽视。第二,确定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必须忠于客观现实。权威机构所立环境法只有适用于现实中人的行为方能产生预期效果,准确地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才能使作用于人的行为的环境法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果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不符合客观现实,就会致使环境法失效或造成法律的悲剧后果。这是法律的人性预设应有之义。笔者归纳的以上两点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可以作为审视理论界相关观点的工具。(二)环境法上的“生态人”预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上述两项基本要求检视学界所主张的“生态人”观点,考察“生态人”能否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无论“生态人”是基于生态法域的理论提出的,是以“人的模式”理论提出的,还是从人性的进化角度提出的,都是指环境立法和环境法理论建构中关于逻辑建构的主体的“人的形象”,都具有环境法人性预设的意味。国内有不少学者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生态人”。最早使用“生态人”概念的大概是郑少华。他基于社会人理论提出生态人理论,认为可以将社会人中以生态利益为追求的一类人称为“生态人”。生态人是理性人,是以生态理性为目的的理性人,是以追求生态利益为唯一目的人。这些关于“生态人”作为环境法人性预设的论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生态人”往往表达了学者们的一种理想和愿望,即以应对环境危机的理想的人的形象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如果意识到法律功能的局限性以及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功能分工,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就远没有如此简单。尽管环境问题如此严峻,人们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对行为进行规范,但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不仅有法律规则,还有法律外的规则,如伦理道德的规则,规则之间互有区别,既构成互补,又都不能越俎代庖。“需要——应该”的思路可以适用于广义的规则论证过程,但具有到法律规范,则应三思而后行。其次,都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这些观点大都认为环境法应该考虑环境伦理思想的积极影响,甚至以环境伦理思想的要求为环境法人性预设的要求,即“生态人范式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生态伦理的新认知”、“生态法法域上人形象的生态人是‘大自我’观下的人”。这种从伦理的人性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