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_第1页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_第2页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_第3页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_第4页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探讨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视察、描述试验的实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主动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行歼灭的。只能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化。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试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试验中的仪器美,化学试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宠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概念(区分)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推断一个改变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改变。

疑点:

物质改变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方法:

(1)通过视察演示试验,列表记录试验现象,由学生探讨而得出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探讨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改变的区分。

三、试验及教具打算: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留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如,化学改变和物理改变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改变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找寻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视察化学试验。

首先要视察改变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留意视察改变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视察试验,将有助于我们思索改变的缘由,推想改变的原理,总结改变的规律。

五、课时支配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探讨什么的?

[学生探讨]化学是探讨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分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探讨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其次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探讨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探讨物质改变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改变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学问都是通过试验形成的,因此必需学会视察试验的方法。

老师讲解视察试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需重视试验,留意培育视察实力、动手实力、分析实力、思维实力、表达实力、主动培育学习化学的爱好。视察试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改变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改变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改变、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改变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试验时应留意语言清楚、精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视察几个演示物质改变的试验,主要视察改变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试验现象。

二、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

[提问]试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试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试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推断物质发生物理改变的依据。

3、4这两个改变的共同特征是改变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推断化学改变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的概念。

板书:物理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改变。

化学改变:改变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探讨]这两种改变有什么本质区分和联系?

在化学改变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经常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有没有化学改变发生,但不能作为推断一个改变是不是化学改变的依据。

[探讨]推断一个改变是化学改变还是物理改变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探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改变肯定是化学改变

B、固体变成气体肯定是物理改变

C、化学改变过程肯定伴随着物理改变

D、物理改变过程肯定伴随着化学改变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试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聚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解并描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分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须要发生化学改变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改变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干脆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改变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探讨]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依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分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推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改变?哪些是化学改变?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改变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分。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改变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须要肯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探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留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试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视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学问。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探讨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改变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视察试验的方法:

[投影]改变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改变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改变、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改变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

物理改变: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改变。

化学改变:

改变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相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探讨、沟通,增加学生归纳学问、获得学问的实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协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习的效果。

3.情感、看法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奇妙,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实力;

(2)树立“结构确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1,O8,Na11,S16,Mg12,He2,Ar18。

(三)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探讨]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犹如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常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常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全部电子是杏都常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靠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沟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依据上述学问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探讨]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探讨]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讨]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殊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亲密。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探讨]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A、D;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E;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D、E;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B。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长]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C)

A.m+n+aB.m+n-a

C.a-n-m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肯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B.不肯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D.肯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改变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

A.水受热后汽化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

A.X=Y=ZB.Y>Z>X

C.X>Z>Y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C)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C)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

A.6B.8

C.10D.12

8.(20xx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简单失去电子的是(A)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提升实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推断,正确的是(C)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全部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A.1B.2

C.8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觉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C(填序号)。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其次部分通过试验和探讨,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分通常的燃烧。

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其次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驾驭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沟通和探讨──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相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其次,学生对试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试验探究的意识、信念及方法步骤,须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加、提高和驾驭。

第三,学生对试验现象的视察还刚刚起先,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视察程序,对试验的视察和描述做到系统、精确,是须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依据学生相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试验,让学生有了感性相识,为增加效果,并对试验作了肯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纳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知欲。通过试验探究和探讨沟通,相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试验信息的分析,相识化学改变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视察试验和试验探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视察、试验等方法获得信息。

二、教案

课题氧气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相识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相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相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对试验的视察、分析推断实力及动手试验实力。

2.学会视察试验现象,会分析试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育学生对试验现象描述及表达实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详细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敬重科学,敬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看法。

3.逐步树立“性质确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育学生主动视察、思维、动手试验实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精确性。

3.培育学生由浅到深,由简洁到困难逐步相识物质的实力。

4.培育学生对学问与生活亲密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讨归纳,科学试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设并定格。

问: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

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确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氧气的性质。

[电子板书]课题2氧气

纷纷带着新奇心观看,思索并回答:氧气。

引导学生从熟识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活动一如何区分空气和氧气?

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分呢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讲解并描述:在刚才的试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电子板书]

试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讲解并描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探讨它的性质;首先我们来探讨它的物理性质。

思索得出结果:不能。

自己试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活动二视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解并描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改变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电子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

颜色(无色)、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g/L)、熔点(-218℃)、沸点(-183℃)、溶水性(?)

[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确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准确

我们可不行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肯定的感性相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因为鱼儿要生存须要氧气。

学生思索并认同。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洁起先,让学生逐步形成相识物质的方法;培育学生树立科学探讨的严谨看法。活动三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从学生中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上次探究活动已布置了的探究题)

[电子板书]探究程序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试验,并提示学生留意视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电子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肯定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初步驾驭科学的试验探究步骤。

学生通过对试验的视察得出结果:

现象:复燃

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加深对试验探究的意识,熟识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试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活动四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电子板书]试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多媒体]以木炭燃烧试验的视频为例介绍视察程序。

[电子板书]视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别生成物质的检验。

运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协作演示试验以作对比)演示试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试验的详细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试验信息多

确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光明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讲解并描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电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留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白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事实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猛烈。

1.它说明白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猛烈。

2.也说明白氮气不支持燃烧。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驾驭视察试验的程序。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协作做试验。

学生通过视察后,主动描述试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索,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驾驭视察试验的程序,并驾驭试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活动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电子板书]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电子板书]试验详细内容及步骤(运用视频展示台)演示试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电子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猛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确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须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电子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猛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确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试验。

参照试验详细内容来视察、分析。

并描述所视察到的现象。

然后一起回答,老师打出电子板书]反应前物质: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思索,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探讨,并得出可能的结果。

探讨并主动发言。

探讨,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通过探究试验,让学生从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思索,培育学生对试验的视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化。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气体无味1.429g/L-218℃-18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猛烈

点评

本课题依据学生实际状况,结合教学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化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意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试验实力的培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学问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实力也得到了培育,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阅历动身,依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实力,充分利用试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细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象在各个学问点的学习上,也多用试验、探讨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纳了投影并结合试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初中化学教案4

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改变中的种类和个数的改变状况,真实的相识一个奇异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化地相识身边的物质,初步相识物质改变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识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改变、水的自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识的一些宏观改变现象的本质的相识,继而在相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改变时的改变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改变的相识,这种相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化探讨物质的探究欲望。为了培育学生用化学方法相识物质世界的实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试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化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学问的相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相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学问有了肯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改变,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晰或相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相识有肯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视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学问相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学问与技能:

1、相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相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识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索,来探究微观世界,相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探讨,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向深化,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改变,进一步从化学改变中相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增加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新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2、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实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实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相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实力的培育。

:1课时

教学过程: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削减?温度上升,削减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爱好,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说明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的确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视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假如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须要300万年)

(假如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渐渐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渐渐削减

⑤湿衣服晾干

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改变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改变状况?

①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③物质“三态”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改变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改变状况?

①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改变时,它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改变时,分子发生了变更,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更,分子个数不肯定变。

在化学改变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在化学改变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很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改变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改变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改变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改变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改变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改变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改变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改变中的状况:在化学改变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数目不肯定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5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试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说明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运用方法、适用范围。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一、学问打算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知道很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视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须要同时满意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依据你的视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试验探究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须要的条件。

依据上面的3组对比试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须要的条件:

学问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珍贵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索与沟通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宏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肯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闻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突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觉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许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真取火胜利,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索:(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胜利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胜利?

2.阅读P.89图4-2的试验,你能说明手帕“烧不坏”的缘由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

4.阅读P.93.最终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假如你遭受火灾时,你应当实行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珍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觉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说明下列试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试验

试验现象

试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肯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改变都叫燃烧D.燃烧肯定是化学改变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泡沫灭火器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试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试验,视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得到以下试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试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须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试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需达到肯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试验事实是。

(3)“化学试验的绿色化”要求试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当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试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试验的绿色化追求。

六、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6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学问有了肯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驾驭了学习方法,如:试验视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试验探究方面的实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学问试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试验探究方面的实力加强了,许多重要的学问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试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识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爱好。

教学方式:视察总结、试验探究、沟通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1、依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加反应,总结出酸相像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

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改变,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缘由。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沟通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运用浓酸应留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

引入新课

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厌烦的现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

练习运用化学用语

试验探究

1、第一组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其次组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总结归纳

多识一点

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7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珍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爱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应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爱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1)试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留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试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改变:

物理改变、化学改变或化学反应。

(1))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的本质区分: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改变时,分子是否改变。

(2)化学改变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学问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改变,其中都属于化学改变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裂、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干脆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心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缘由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爽的空气B、无色透亮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全部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肯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改变,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学问,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试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初中化学教案8

一、课标要求

1、学问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爱护的有关学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阅历,相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试验探讨,激发学习和探究的爱好,培育合作和勤于思索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胜利的乐趣。

二、试验打算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索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洁的试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的确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试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老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沟通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探讨(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依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相识。你能够联系生活阅历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爱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视察图2-8,小组探讨: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探讨(第28页)

初中化学教案9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动身,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富好玩味并有肯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剧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供应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意渗透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教化,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意“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探讨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相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育,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合作沟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学问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相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学问与技能:知道化学是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改变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探讨沟通,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新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育学生亲近化学、酷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相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探讨沟通的方式绽开,开放式教学,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绽开教学;

2.特殊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意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沟通中表现的情感、看法的发展。对参加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情愿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沟通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敏捷性和创建性。

(2)对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事实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须要经过猜想、探究、沟通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刚好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沟通,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改变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探讨沟通,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新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育学生亲近化学、酷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相识化学的价值。

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育。

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探讨沟通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很多学问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很多学问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试验。(课件展示课题)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激励。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原委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委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原委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通过了解一些奇异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什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说明。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改变等内容,揭示化学的探讨对象。

小结:化学是……

思索,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探讨内容。

设疑,激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爱好。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每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观看感受。

思索、探讨。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索、探讨、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阅历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绽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探讨。

老师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学问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小结:生活中到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簇新鸡蛋浸入盛有200mL食醋的透亮茶杯中,记录你所视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像)。请记录下你视察到的`现象和你的试验设计。

记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试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育试验探究实力。

初中化学教案10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自然水区分,会用简洁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视察和操作净化水的试验,通过与同学沟通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洁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洁的探究试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试验探究和探讨,培育学生的视察描述实力、沟通合作实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加,教化学生关切、爱惜、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加水净化过程的试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主动意义,增加学习化学的爱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忱和探究欲。

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实力,解决简洁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试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老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探讨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老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探讨

学生思索

学生深思

总结教化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亮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实行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洁净化的?

老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老师先举例,后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别;用沙层滤水等

(老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倾听、总结

试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老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澄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老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改变?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

p57~58

,用自己打算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老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确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