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零点的形成与思潮解构零点迷局及其思潮解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一座废墟城市达斯塔特。1946年,在小城近郊举办了第一届夏季音乐节(SummerMusicCourse),此后,逐渐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先锋音乐发展的中心。那个时代许多重要作曲家,如诺诺、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约翰·凯奇、贝里奥、梅西安、瓦雷兹、亨策、塞纳基斯、库塔克……,以及众多音乐演奏家、评论家、出版商,在每年的夏天聚集在这里发表演讲、演出新作、讨论新音乐的发展。这里同时存在狂热的赞扬和尖锐的批评,冷静理性的音乐思考和匪夷所思的技术探索,这里更是不同的音乐理念与思想相互竞争、冲撞、融合、解构的场所。每年的音乐节结束后,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带着收获和疑问回到世界各地,并为下一年的返回进行着思考和实践。这里逐渐成为二战后新音乐思想、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最前沿。西方学者把达姆斯塔特音乐节的成立称为20世纪先锋音乐发展的“零点”,随着音乐节的影响越来越大,达姆斯塔特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著名的《当代音乐评论》(ContemporaryMusicReview)在2007年曾专门以一期的版面来发表相关的研究文章。一、现代音乐中心的建立达姆斯塔特是德国黑森州(Hessen)南部的一个小城,它位于法兰克福以南约30公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达姆斯塔特在音乐史上基本是默默无闻的。1944年9月11日和12日的夜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结束,盟军对达姆斯塔特进行突袭,几乎完全摧毁了这座小城,80%的建筑被夷为平地。一年后二战结束,小城开始了重建工作。当地的音乐家沃尔夫冈·施坦奈克(WolfgangSteinecke,1910-1961)极有耐心地说服了新市长路德维希·梅茨格(LudwigMetzger)建立一个当代音乐协会。当时的达姆斯塔特属于盟军美国部队占领区,梅茨格和施坦奈克向美国军队提出了申请并希望获得支持。碰巧美军主管文化建设方面的官员是曾毕业于哈佛大学音乐系的埃弗雷特·赫尔姆斯(EverettHelms),他迅速把申请向上级报告。美军方认为建立音乐节符合美方的文化战略,也是美国音乐和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契机,申请得到了批准,同意于1946夏天开始举办音乐节。当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人们的食物都是定额分配供给,没有军方的支持,大量人员的聚集是无法实现的。从此,达姆斯塔特夏季音乐节逐渐成为二战后现代音乐发展重要的中心,对2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音乐技术、观念、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确凿的证明表明在50、60、70年代新音乐的普遍观点占据了优势并支持了新音乐的发展,而这些新音乐的共识显然来自于达姆斯特塔……”二、“零”—现代音乐发展的“零点”达姆斯塔特音乐节被西方音乐研究学界看作是20世纪音乐发展的“零点”,其意义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社会整体状态来说,“零点”很好地描述了战后德国人民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状态:二战期间,近一半的人口死于战争,城市已经成为废墟,国家的未来掌握在盟军的手里,个人已经被贫穷撕碎。“零点”暗喻达市战后的“归零”状况。同时,在纳粹统治期间的高压种族制度下,大多数音乐都是被禁止的。比如因为勋伯格是犹太人,十二音音乐被宣布不合法;因为黑人,爵士和受爵士影响也是不合法的;像《春之祭》那样的作品也因所谓音乐的布尔什维克而被摒除;只有对宣传德国优越种族有利的音乐才会得到允许……,这些使得德国先锋音乐的发展脱离了欧洲的发展步伐,在战后几乎面临着从头开始的“零点”。并且德国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汉斯·艾斯勒(HannsEisler)、兴德米特、勋伯格、库特威尔(KurtWeill)等因躲避迫害而离开了德国,而身在德国的作曲家又必须按照纳粹的种族主义文化政策来进行音乐创作。因此在二战后,德国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在欧洲受到怀疑,大师辈出的德意志音乐文化因战争陷入了低谷。因此,“零点”更具有某种新生的含义,它意味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德国将开始新的征途和起点。而对于像后来成为达姆斯塔特主要负责人的沃尔夫冈·福特纳(WolfgangFortner)在二战前就曾是纳粹欢迎的作曲家们来说,在战后努力想以各种方式完成自己的救赎,“零点”也成为他们获得“新生”的开始。“零点”的概念最主要还是对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在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中无法替代的地位的描述。正是从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开始,德国、欧洲、全世界的主要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在这里汇集一堂,以剧烈的思想冲撞加快了现代音乐的发展。在50年代中后期,达姆斯塔特几乎成为现代音乐的麦加,是那些想获取最新知识和思想、提高自己声誉的年轻音乐家实现梦想的重要地方。50年代多次参加音乐节的作曲家康拉德·伯默尔(KonradBoehmer)曾说:“我们已经走完了20世纪,对于新音乐来说有两个绝对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是勋伯格、韦伯恩、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时代,第二个就是达姆斯塔特。”三、出给人的一般交易意图达姆斯塔特音乐节成立后,其发展的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1958年,诺诺在其演讲中首次提议把达姆斯塔特作为一个新的作曲“学派”来承接早期的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学派。1.国外艺术家的创作创作成果音乐节成立之初,尽管各方的想法和目的可能略有不同,但恢复被纳粹摧毁和扭曲的德国音乐文化以及被二战所中断的欧洲音乐交流的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节最初是打算演出和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类调性的现代主义音乐,如巴托克、兴德米特、埃尔文·舒尔霍夫(ErwinSchulhoff)、戈尔施米特(Goldschmidt)、乌尔曼(Ullmann)、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也包括对马勒和门德尔松这些曾被希特勒定性为“堕落、非法”的音乐的再研究。由于条件限制,1946年的参加者基本都来自本地,演奏作品基本都以德国作曲家创作为主,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作品并没有出现。1947年,勋伯格的音乐来到了达姆斯塔特。音乐会演出了他的声乐组曲《空中花园之篇》和《第二弦乐四重奏》。当年音乐节两位参会评论家之一的施塔肯什密特(HansHeinzStuckenschmidt)在作品演出之前就发表了关于勋伯格音乐的评论文章,称其为“新音乐的导师”以勋伯格为代表的第二维也纳音乐的“复苏”是有原因的。首先,在纳粹统治期间由于对音乐生活的高度管制,阻碍了这种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技术体系在德国的传播。这使得许多音乐节的作曲家把它们看成是新的东西。“对许多作曲家来说,他们把第一次见到的来自于这个世纪的上半叶的音乐看成了突发的,而不是传统发展的一部分。”2.整体序列主义发展50年代最能体现音乐节的基本特征是整体序列主义。该时期的音乐有两个特征:对序列主义的支持和反对并存;序列主义的发展与分裂并存。当第二维也纳乐派在音乐节上开始引起广泛关注时,人们逐渐对勋伯格和韦伯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从开始主要只关注勋伯格,到逐渐认为“是韦伯恩,而非勋伯格,代表着艺术音乐最前沿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20世纪最重要的整体序列主义作品。如梅西安创作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诺诺的作品《变化》(1950)和《中断的歌》(1956),施托克豪森的《克鲁采皮尔》(1951)、《钢琴曲Ⅰ-Ⅳ》(1952),布列兹的《两架钢琴演奏的结构法》和1954年代表整体序列主义达到了炉火纯青境地的《无主之锤》,等等。诺诺、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都在音乐节上分析过整体序列作品,还把这种作曲手法看成是音乐节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这些音乐比任何其它的音乐都更为现代,因此这些作曲家被视为现代主义的王冠,而这个地方就是达姆斯塔特。其它的作曲家们来到达姆斯塔特成为现代主义,而那些拒绝使用达姆斯塔特技术的作曲家则排除在这个圈子之外。”整体序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其置疑和反对的声音也如影随形。如著名的音乐批评家阿德诺(TheodorWAdorno)就对序列主义音乐进行了直接的批评:“这对当时在达姆斯塔特的我来说是荒谬的,有一位作曲家给我看了一部序列作品,它对我来说纯粹是无意义的。——像这样无论对音乐现象怎样处理都是没有意义的。”3.凯奇的东南角及其创作风格1958年,凯奇来到了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引起意料之外的轰动。他的音乐思想促使音乐节与会者思考一些以前未曾关注的问题。凯奇的音乐思想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以及其它作曲家与凯奇音乐思想的辩论几乎弥漫了其后的整个十年。1958年前,凯奇的音乐和思想在音乐节上了有一定的传播,他因其作品《4’33”》(1952)而声名狼藉的事情显然也引起了达姆斯塔特年轻音乐家们的好奇和期待。凯奇来到达姆斯塔特音乐节有许多预兆和缘由,但直接的起因是1958年布列兹因病在音乐节开始之前无法到来,而他主持的10个主题研究会需要有人接手。由于凯奇和音乐节的主席有着一些联系,组委会在最后时刻决定邀请凯奇来音乐节接手布列兹的作曲课程。凯奇在1958年9月3日演奏《变奏曲》时,就已经把听众分成三部分:反对、支持、不知所措。甚至有人称这场演出“已经成为欧洲序列主义和美国偶然主义之间发生的历史性丑闻了”。凯奇的到来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他以鲜明的针对性讨论了音乐中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使本来就已经处于质疑与反对声的整体序列主义加速瓦解。因为整体序列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达姆斯塔特的整体艺术特征,这就是为什么有学者把凯奇的到来看成音乐节整体美学特征终结的原因。其次,凯奇的一系列讨论讲座以及他与诺诺、布列兹、施托克豪森之间对偶然主义与不确定性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使其成为影响后来音乐节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此外,凯奇发明家式的思维使当时的作曲家和音乐家把音乐发展的眼光投向于音乐之外的其它艺术。在对偶然音乐、不确定性、开放曲式等问题的讨论中,达姆斯塔特的作曲家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思考和实践偶然音乐。凯奇重要影响之一是他促使人们对以往习以为常的音乐问题进行全新的思考。凯奇具有发明家特质的音乐思想是20世纪作曲家热衷于技术创新的集中体现,他在争议中引起越来越多的追随当然就毫不意外了。4.六十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技术变革和观念争论期把1969-1980年作为平静期或许有点武断和简单化,因为这一时期各种不同的主义、观念仍然在相互交织、产生着影响。但这个阶段的确没有一种占据相对优势的技术流派和创作理念。五六十年代那种激动人心的技术竞争和观念争论不复出现了。此外,音乐节自成立以来的首位主席施坦奈克于1961年因车祸英年早逝,他的继任者恩斯特·托马斯(ErnstThomas)是一位行政管理者而非音乐家,“主要是想让所有的事情都平平安安”。5.英国强调自命不凡的势利行为1980年,第三任主席霍梅尔上任后对音乐节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开设了更多的教育课程和更开放的音乐讨论内容,还把爵士音乐家和更多的英美作曲家引入到音乐节。这一时期有个显著的特点是英国作曲家的影响开始增大。英国作曲家从40年代末就开始参加音乐节,但在音乐节上一直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总体趋于保守的英国音乐界没有给先锋音乐留下多少发展的空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作曲家布里顿还曾说:“我认为当前许多音乐趋势都与大量的自命不凡的势利行为相关。这个国家中那些认为勋伯格疯了的人最近突然开始动摇了,并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这显然是不诚实的。”因霍梅尔出生于英国,曾在伯明翰音乐学院接受教育,他就联系了英国作曲家布瑞恩·芬尼豪(BrianFerneyhough)来主持音乐节的作曲课程,并一直持续到1994年。自此,芬尼豪和另外一位英国作曲家迈克尔·菲尼斯(MichaelFinnissy)因为大胆地探索演奏的最大可能性、把乐谱复杂化推向极致而获得了声誉,形成了“新复杂主义”。这为停滞不前的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带来了新鲜空气。新复杂主义坚定支持者之一、批评家哈里·哈尔布里奇(HarryHalbreich)曾说:“新复杂主义是从十五世纪以来英国音乐首次在欧洲以外的音乐发展中产生了影响。”然而,就在芬尼豪的“新复杂主义”占据达姆斯塔特音乐节的同时,在美国出现了简约主义、第三流派以及新浪漫主义等新的音乐风格。新的时代特征和世界音乐格局以及艺术交流的迅捷使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再难出现五六十年代那种作为先锋音乐世界中心的辉煌了。但大量的现代音乐创作、演奏、评论等方面的课程,使音乐节在推动新音乐发展、培养年青音乐家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四、“行动纲领和路线”多元性是音乐节最重要的特点,“这里没有固定的“行动纲领和路线”——你可以崇拜勋伯格或者巴托克,兴德米特或者普朗克(Poulenc),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到需要的东西”。1.从“预制”到“美”整体序列几乎可以看作是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音乐创作中最后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技术。在整个50年代,许多著名作曲家因对韦伯恩的崇拜,从而继续发展了他的序列技术和思想,其中代表作曲家是梅西安、巴比特、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即便那些不采用整体序列技术的作曲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如前文所述,在达姆斯塔特初期,勋伯格受到重视几乎是必然的,音乐节曾以高度的期待等待他的到来。然而,达姆斯塔特的年轻作曲家们在学习第二维也纳乐派时推崇的是韦伯恩而非勋伯格,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韦伯恩的序列技术在采用新的音乐组织方法的同时,对音乐的织体、结构、音色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创新。而反观勋伯格,他对十二音的使用仍然是传统的思维。整体序列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预制”,即把作曲的诸要素提前设定,从而增加作曲家对创作过程中的控制,其本质是对新秩序的崇尚。从表面上来看,韦伯恩及整体序列的流行是对全面控制的向往,但其表明背后还有更内在的文化与哲学缘由。诺诺在最初把达姆斯塔特称为学派时,并没有对该学派进行更多的技术和风格方面的定义,只是表明音乐节的主要特征是对传统音乐的反抗和对新音乐的探索。因此,“求新”是50年代当年轻作曲家掌握十二音序列后必然导向整体序列的直接原因。其次,二战后的德国以及德国的作曲家(音乐节初期的参与者主要是德国作曲家)体现出强烈的忘记过去、开创未来的愿望。第三,正是二战的疯狂,使艺术家们再次认识理性的思维和技术对于音乐创作的重要性。整体序列主义在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中,引发了音乐家对诸如高度预制与作曲家创造性的关系、技术的他律性、作品中声音与预制的非对应性等美学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激发了作曲家对美学观念的重视和思考,也从客观上促进了音乐创作思潮的发展。从音乐的表现逻辑来看,整体序列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预置,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声、旋法等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的“预置”,但它们在作品中的存在是潜在的,不具备表层识别意义。而序列音乐的预置因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象与结构是统一的,预置因素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结构功能。因此,这种新的语义结构逻辑使传统音乐中存在的音乐意义与约定性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产生了断裂。可以说这种剧烈的变化为后来的音乐发展与变革做了必要的铺垫与催化。虽然50年代以后,完全以整体序列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少,但其创作思想和数理精神已经成为20世纪下半叶音乐创作的基本基因,至今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2.凯奇的“不确定性”演讲如果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达姆斯塔特音乐节最重要的事件恐怕就是1958年约翰·凯奇的到来。1954年,凯奇和著名的美国钢琴家都铎(Tudor)一起到欧洲演出了自己的作品。但那次欧洲之行对于凯奇来说并没有收获太多的成功声,却落下了一个“音乐小丑”的名声。然而凯奇于1958年因偶然原因参加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却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凯奇“风暴”。凯奇的巨大影响是从“变化之乐”、“不确定性”和“交流”等三场演讲开始的。在“变化之乐”中,凯奇回顾了自己近十年创作中一些重要的观念转变轨迹。他总结说:“……近年来,我的作曲手段有一种倾向,就是由不受秩序观念的影响转变到根本不存在秩序的观念。从《变化之乐》开始,我近期的作品都证明了这一推论的准确性,……作曲方法,即音符到音符的途径,是随机操作的结果”凯奇的这三篇演讲内容十分丰富,但如果要总结的话,或许可以这样说:“变化之乐”是对音乐结构的瓦解和否定,至少是怀疑和拷问;“不确定性”是对音乐秩序的瓦解和否定,至少是怀疑的拷问;“交流”是对音乐意义的瓦解和否定,至少是怀疑和拷问。凯奇的演讲颠覆了许多年轻的欧洲作曲家们一直使用至今的作曲技术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欧洲从19世纪音乐美学中继承下来的音乐目的和价值。纵然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被称为“在悠久的音乐史中向前迈出的最引起人们争议和惊动的步伐之一”对凯奇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凯奇的言论和思想过于激烈,与他们固有的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的反差过大,一时难以适应,因此则以完全的否定来评论。第二类是序列主义的拥趸者,他们信仰的是从韦伯恩那里继承来的高度理性化和高度的预制与控制,而凯奇的思想是对规则和秩序的瓦解与解放,这显然是难以容忍的。第三类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凯奇对音乐意义的否定。然而,如果思考一下凯奇的言论就不难发现,他说这话的原意并不是在于否定音乐的意义,而是强调音乐即声音。既然处处是音乐,那么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并不是作曲家创造的,只是一系列不确定的声音存在。当然,凯奇也有许多支持者,这主要是一些作曲家。比如施托克豪森、诺诺等,他们在凯奇到来之前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过某种不确定性的作曲手法。但其中最重要的支持者是音乐节的负责人之一的梅茨格(Heinz-KlausMetzger),他认为:“评论家并没有认识到凯奇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韦伯恩和贝尔格之后的勋伯格的学生——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真正的音乐理论辩论。”要想准确地说明凯奇在达姆斯塔特音乐节的影响是困难的。凯奇的出现“像一个自然灾害一样横扫欧洲先锋音乐界”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凯奇在第一次参加音乐节后就再没有来达姆斯塔特,甚至连他的作品也难以上演。然而,凯奇的音乐和思想显然在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像酵母一样发酵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偶然思想本身的一种思考和发展,其独特、甚至怪异的思考方式激发那些抱有不同创作观念和美学思想的人开始重新考量和思索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这从客观上促进了音乐节观念和技术的创新速度。梅茨格曾多次提到凯奇业已成为达姆斯塔特的一个精神图腾,他认为“凯奇,是音乐的解放者”3.时效性、针对性、嘴唇性的行为达姆斯塔特音乐节上对于作曲理念和作曲技术的辩论在时效性、针对性、尖锐性上显然是超过了任何时期。因篇幅关系,仅就凯奇与其它几位音乐节重要作曲家之间的分歧与辩论为例,说明它对现代音乐重要的推动意义。(1)凯奇和布列兹关于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观点凯奇与布列兹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韦伯恩有着不同的看法。布列兹认为凯奇应该把韦伯恩看成是一种明确的音乐主张,他认为十二音序列提供的是创作材料,而非创作框架。而凯奇则认为序列只是无差别的材料源。在凯奇的解释中,韦伯恩的每一个音都是一个分离的事件,它的价值就是它自己,而不是作为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凯奇与布列兹的分歧体现在对两个词的区别上,即偶然性(chance)与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在布列兹看来,凯奇的实验主义思想是偶然性的,本质是拒绝选择,是去发现一个能让作曲家们不为自己的作品负责的作曲方法。他还指责偶然主义放弃了作曲家对作品的控制,体现了作曲家技术基础的不足。而凯奇则认为自己实验音乐的核心思想是不确定性,即对预定的材料通过概率的方法削弱其人为的控制,其本质是有控制和概率指向性的偶然。简单地说,布列兹把同时出现的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称之为偶然,而凯奇认为选择并不是偶然,只是不确定性。他们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上的分歧是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两人是对客观性有不同的理解。凯奇认为,音乐的客观性在于通过不确定性的手法使声音的组合在概率的范围内体现出其原本的趋向,而只有通过对特定因素的不确定性操作,才能排除主观的禁锢,尽可能地达到这种客观性。而对于布列兹来说,客观性则意味着通过高度预制的材料,只有在理性推演和数理控制的基础上才能摈弃主观,从而达到客观性。当然,两人在对偶然性的问题上曾有过相似之处。如凯奇认为自己的不确定性手法其实是在某种控制之下的,无论是以不确定性手法决定组合方式的那些对象材料,还是不确定性得以实现的概率范围。而布列兹也曾一度认为:“假定全序列作品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基于预制原则基础上的极其推算的结果,而这个预制原则的选择,像其它非数字的类似的原则,同样承担着某种随意的决定。”(2)凯奇及其关于施托克豪森1958年9月8日下午,凯奇在达姆斯塔特音乐节主持演讲音乐会中曾演出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XI(KlavierstuckXI)和他自己的变奏Ⅰ(VariationsI)。两部作品基于相似的作曲方法,这表明凯奇是基本认同施托克豪森的偶然作曲方法的。不过,在音乐会开始时凯奇在其著名的文章“不确定性”中比较了施托克豪森的《钢琴Ⅺ》和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并认为“相比巴赫,施托克豪森作品中的创新代表的仅仅是种类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扩展”实际上,两人各自都讨论过对方的作品与思想,而且施托克豪森一度还是凯奇思想的推崇者。然而,凯奇的《变奏Ⅰ》和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Ⅺ》却明确地体现了两人在偶然性上的明显差异。凯奇的不确定性手法是给予演奏者即兴组织特定材料的权力,其实质是在概率控制下融入了类似即兴似演奏,在实现声音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演奏者的潜意识或者是集体无意识,虽然这种意识或多或少会体现出时代通识和惯例思维的束缚。而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Ⅺ》其实是开放曲式,即乐曲的各个部分内部是确定的,但演奏家在演奏时可以任意选择各个部分的次序。在凯奇看来其实并没有体现不确定性,因为其演奏过程中声音的任何局部都是确定的。而且,开放曲式一旦演奏完成后其形成的音乐是确定的,可以复制的。这显然与凯奇的不确定性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作为开放曲式最早的探索者之一,施托克豪森显然是受到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的活动雕塑(mobilesculptures)(3)凯奇和诺诺的分歧凯奇和诺诺在技术观念上基本是一致的,诺诺经常是以支持凯奇的立场出现。诺诺是具有明显左翼倾向的作曲家,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对固有秩序的挑战及对自由的追求,他曾说:“真正的革命是……让已经存在的结构崩溃,从而为新事物和已经出现的事物提供空间。”总结来看,两人的分歧主要在于:在凯奇的音乐中,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不能总结出具体的主张。他只是用一种不能忍受严格规定的秩序维护他音乐中的新奇和激进主义,并拒绝重要的哲学观点。诺诺则强调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创新的实质是人类对历史发展的追求,是对固定的等级制度权力的一种挑战,即对人自身解放的追求。此外,诺诺认为凯奇的“音乐仅仅是声音”的观点剥夺了作曲家表达的能力与权利,使作曲家成为了声音的奴隶。很明显,诺诺关于凯奇的文章很明显针对的是他的作曲哲学,而不是音乐本身。诺诺把他与凯奇的分歧争论引入了哲学范畴,这与当时达姆斯塔特音乐节中关于音乐哲学辩论的兴起相关。4.哲学思考与具体作品的研究在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大量对新音乐怀有抱负的音乐家们汇集一堂、新音乐作品密集上演、作曲研讨会此起彼伏……这使得对音乐思想、创作理念、作品评价的辩论成为音乐节组成部分。音乐节的辩论主要是发生在作曲家之间,讨论的对象也主要是作曲家和作品。然而在每年的音乐节上,音乐批评家逐渐成为了必有的组成部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阿德诺。他的著作《新音乐哲学》(ThePhilosophyofNewMusic)被认为是达姆斯塔特后来发展最主要的催化剂,其主要思想是宣称作曲可以并必须遵照哲学的要求。作为哲学家的阿德诺在评价音乐作品时自然不会以作曲家的方式去分析具体作品,他把每部单个的作品看作是仔细阅读的对象,关注的是其可能产生的美学意味与历史位置。这种哲学角度的音乐阐释显然与具体音乐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距离,这也是许多作曲家或抨击或忽视阿德诺观点的原因。贝里奥就曾指出:“把阿德诺的哲学和作曲家的作品来直接比较忽视了‘哲学美学和音乐诗学的不同’,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哲学的范畴是由他们作品的技术结构来勾勒的,而非具体的对应。”阿德诺从总体上是支持先锋派音乐创新的。1962年,他在纪念施坦奈克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说:“音乐的创造在于持续地探索音乐本身,音乐永远不会允许自身沉淀压抑性因素,音乐总是寻求用新的方式思考自身。”对音乐哲学的关注和讨论使音乐的创作成为证明某种哲学观念的过程,这与传统音乐中哲学是从作品中概括总结出来的观念有所不同。像布列兹、诺诺和施托克豪森这样的作曲家都开始思考他们作品中的哲学含义,并通过作品宣示自己的哲学主张,使他们可以有意识地从传统共识范畴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一些参会者认为这种辩论可能会削弱对音乐本身的关注。比如音乐节的重要负责人曼德纳曾说:“我坚信作曲家应该做,而不是说。施托克豪森避免讲述美学问题,诺诺避免讲述社会学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5.对艺术要求的质疑。现代音乐创作是对大量声乐作品的实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很早就开设了演奏讨论单元,并逐渐成为音乐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音乐演奏的高度重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是新的创作新技术和记谱法的出现,对演奏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是作曲家对自己的音乐作品的音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作曲不仅在创作时要研究演奏的可能性,还要把自己的要求传递给演奏家;第三,偶然音乐与不确定性音乐出现使演奏家成为音乐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另外,音乐节有许多渴望接触新音乐、想在演奏上获得成功的音乐家。研究新的演奏问题同样令他们兴奋。针对演奏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突出地位作用,演奏研究工作室对各类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性能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如怎样发现新音色,怎样以文字和符号规范新的记谱方式,木管乐器有多少种复合音的可能性,弦乐器的不同弓弦接触点的声音变化,等等。而真正把演奏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显然是以凯奇为代表的偶然主义作曲家。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了演奏家,允许他们在作品中去按自己的喜好去演奏,赋予他们自主处理音乐对象的尊严”6.音色的演奏风格在达姆斯塔特音乐节建立之初,美国军方就认为这是在德国和欧洲传播美国文化的机会,在他们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美国音乐作品出现在音乐节中。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引起了一些音乐节作曲家的兴趣,开始把流行音乐充满活力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并把注意力扩大到拉丁美洲等地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为作曲家带来了新的乐器、音色、组织方式,以及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偶然主义和不确定性的即兴式演奏风格。如施托克豪森在达姆斯特塔的许多作品中都吸收了美国流行音乐和爵士乐因素。创作于1955年的《群》(Gruppen)使用了打击乐、电吉它、钢琴和铜管合奏,其形式和风格都与爵士乐密切相连。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面包砖生产线技术改造升级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屋顶花园人工草皮养护合同3篇
- 2025个人股权转让与环保责任承担协议:绿色企业股权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应收账款保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道路桥梁改造工程承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投资项目融资合同范本
- 课题申报参考:南越王墓出土凤图像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梅兰芳戏曲教育思想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民政协议离婚案件调解与法院速裁离婚案件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煤炭电商平台合作开发合同4篇
-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 2024届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生物高一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公务摄影拍摄技巧分享
- 仓储中心退货管理制度
- 丰田锋兰达说明书
- 典范英语8-15Here comes trouble原文翻译
- 六安市叶集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一章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概述
- 清华大学考生自述
- 人机工程学与眼镜
- 中层后备干部培训心得体会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