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斯塔那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_第1页
新疆阿斯塔那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_第2页
新疆阿斯塔那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_第3页
新疆阿斯塔那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_第4页
新疆阿斯塔那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阿斯塔那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国家文物局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墓前后进行了14项大规模挖掘工作。从墓中出土了多数晋唐时期的纺织品,有麻布、素绢、绮、绫、锦、纱、丝、棉布、毛织物等面料,数出土的织锦最多,被用在头套面衣、胸衣、手套、大袍、枕、囊、褥边、袖口、鞋袜之类上。它们尘封在地下一千多年依然色泽鲜艳明亮,其上的联珠纹及主题纹样更是丰富异彩。文中分别从马尔克·奥雷尔·斯坦因(MarcAurelStein)的著作《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第三卷、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丝路学术论坛会议、国内所出的纺织品著作及相关硕博期刊的论文中,收集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出土的联珠纹对称纹样织锦,约40件。将对纹样中所体现的中原文化意蕴与外来文化传入的改造及外域宗教进行讨论。一、阿斯塔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地名概念。阿斯塔那有维语“首府”之意自然环境。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西距吐鲁番市42千米,南距高昌故城约5千米人文背景。西汉时期,统治者便在吐鲁番设“戊己校尉”进行军事屯田。二、阿斯塔那—考古出土的织锦联珠对称纹样早期于1914年,斯坦因在阿斯塔那发现了墓葬34座,并攫取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些精美的织物,如联珠花树对鹿纹锦、联珠对孔雀对鹿纹锦、联珠对孔雀对狮对鹿对兽纹锦、联珠对天马纹锦等,这些织锦后来在斯坦因编撰的《亚洲腹地》一书中出现。国内对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进行考古工程始于1959年10月至11月,由当地权威的博物馆组织,进行了近半个月的考古工作,并将其中清理的六座墓从中整理的资料发表于《文物》杂志上据统计,考古工作者前后共清理了近500座墓,可见发掘基数大。墓葬发掘的年代集中在20世纪50年-80年代,其后考古工作有断层,21世纪后,陆续因施工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考古所出纺织品大部为死者御寒遮羞装饰的衣物,难以保存,而从导致出土文物的资料信息杂乱。需从诸多纺织品中提取联珠纹织物对称纹样的信息,并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是困难。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考古发掘报告中摄取有关织物的资料,并做了粗略整理,分析了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形式与题材及艺术来源,最后发现纹样中似乎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为了解其所然,应先关注吐鲁番织锦的产地。三、关于织锦为蜀锦的问题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所出织锦的产地众说纷纭。上世纪80年代,武敏先生在《吐鲁番出土蜀锦研究》一文中对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出土的丝织品就产地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选取了八件南北朝时期的丝织品和十五件隋唐时期的丝织品,首先在织锦的工艺组织与纹样风格上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其后又分别从我国织锦产地的史料记载、蜀锦的纹样特点、蜀地与高昌地区的商业交通等方面考证,加之结合出土实物的旁证,最后武先生认为:在文中分析的二十三件织锦为蜀锦对于织锦产地的问题,主要分国外和国内两种观点。西方学者阿克曼,只是通过考古发现的壁画图像以及只言片语的文献资料记载认为:具有萨珊艺术典型特点的联珠纹圈单只和双只对称动物纹样的织锦产地在波斯,但至今在伊朗极少发现相似的实物出土,很显然他的观点不妥。国内学者,则通过织物经线起花的织法与西方的纬线斜纹织法进行比拟,以及文献资料佐证认为:具有中国传统纹饰特点的织锦以及具有西方特色的双只对称图案织锦产地在蜀地或黄河中下游一带。从出土的实物资料以及文献资料来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综合因素考虑,联珠纹对称纹样织锦在内地生产的可能性更高。也正因为内地的生产,使得织锦中夹杂着浓浓的汉文化寓意,即使织锦中有外域艺术特色。也带有浓厚的汉文化因素。四、鸭的文化内涵织锦中反映汉文化的典型纹样有龙、凤、鸭、鸳鸯,下文将一一赘述。龙。在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鞋履上有对称的龙纹。鞋头上的龙形象不仅是人们心目中能够呼风唤雨迎接福祉的瑞兽,它也是古人在祭祀中沟通天、地、神、人的神祇。有关龙的形象描述,在古籍《尔雅翼》中云:“龙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凤。与龙相比,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装饰题材里的重要元素。它的流行,皆因象征平安与吉祥鸭。初唐晚期阿斯塔那墓中出土了两面联珠对鸭纹织锦。一面对鸭联珠纹锦,另一面对鸭联珠遮胸纹锦。鸭纹在织锦上时常出现,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斗鸭活动有关。在汉史中有斗鸭的记载,如鲁恭王好斗鸡、鸭……鸳鸯。阿斯塔那墓出土了一面联珠对鸳鸯纹锦。有关鸳鸯《西京杂记》中曰:赵飞燕为皇后的时,赠贺的礼物就有鸳鸯被等物件。南朝诗歌也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合欢锦鸳鸯鸟,同心绮袖连理枝由此,织锦中的汉文化因素是中原文化西传后的体现。龙、凤纹样频繁出现在织物上,成为人与神沟通的神祇,也是象征美好、富贵、平安的瑞兽。在织物中出现的对鸭纹样是唐代贵族社会财富充足的体现。鸳鸯出现在织物上也是古人情感美好之表达。织锦纹样中汉文化传达的内涵,实则反映了封建社会牲畜兴旺的农耕文明下人们安稳和谐且别具风味的生活意趣。五、联珠纹织锦当为佛教所配的材料北朝时期,阿斯塔那墓中就有珍禽异兽的纹样出现在纺织品上。主题纹样中有孔雀、骆驼、狮子、大象、翼羊、翼马、大角翼鹿及牵驼胡人、狩猎骑士、胡人对坐对饮、胡人吹琴弹奏、宗教神祇人物,辅助纹样有忍冬纹、小团花、双斧纹、新月纹等装饰。这些外来纹样从西方进入华夏民族,因其形象美好或因其在艺术上表现独特或有特定的宗教寓意而在华传播。孔雀。在阿斯塔那墓中共出土了六件北朝至唐代的孔雀纹饰织锦。文献中“金钱孔雀文罗”的记载与出土实物联珠纹对孔雀纹锦吻合。孔雀来华与佛教传入有关。在印度,孔雀本为不动明王菩萨的坐骑,其以吃毒虫为生,人们认为它有断尽一切烦恼恶毒和除却病灾延年益寿的功能。孔雀被进贡来华后,与凤凰一样,视为尊贵高雅的瑞兽,甚至与美好寓意的文字结合装饰在织锦上,象征富贵与和谐。如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联珠对孔雀“贵”字和联珠对孔雀“同”字纹锦狮子。阿斯塔那出土有联珠纹对狮织锦。狮子入华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狮子从波斯进贡入华。如文献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安息王遣使者进贡狮子来华,到汉和帝元年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再次献狮子来华象。与狮相似,在织锦艺术中时常出现。据记载,自汉以来,大象被进贡我朝。大象的艺术表现时常也与佛教相连。在敦煌第329窟壁画中,有佛本生故事《乘象入胎》典故马。联珠纹对马的织锦,马带翅膀,时常为西域艺术题材。它们在古代伊朗神话中,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表征,常常与征战、杀戮相关联鹿。斯坦因从阿斯塔那唐墓获取的花树对鹿纹织锦,从残片可以看出:两只对称的大角鹿,鹿身有翼,由土黄、天蓝以及淡绿色组成。鹿纹脖子上与立鸟纹一样都有绶带,姜伯勤先生认为它是一种神话符号可知,这些外来动物进入中国后,与汉文化融合与改造被古人寄予吉祥、富贵、好运、力量、胜利等美好,在织物上艺术表现频繁有之。其中的一些形象也赋有特定的宗教寓意,欣赏者也只是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之人。六、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内涵联珠圈中翼狮、天马、大象、骆驼、立鸟等,实则为琐罗亚斯德教中一一对应的神祇。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人或粟特人信仰的宗教。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中的多种母题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宗教含义。考察伊朗后,对吐鲁番织锦中的琐罗亚斯德教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分别从定义与不灭之火、主旨、动物象征以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精神几方面来阐述。(一)波罗的海主义的定义与毁灭之火无关琐罗亚斯德教又名拜火教,也称阿维斯陀教,因其唯一的教义经典《阿维斯陀》而得名(二)万恶之神安格拉曼纽,信托的神的素质与神的行为琐罗亚斯德教的主旨是光明与黑暗两种本原争锋相对的二元论。即善良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认为世界一切美好根源于善良,而万恶之神安格拉·曼纽则认为一切晦气产生于邪恶,两者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论。其中天神是自然法则的确立者,日月星辰都是他的眼睛。在琐罗亚斯德教艺术中,各司其责的动物则是诸天神的化身。阿斯塔那墓群织锦中的含绶鸟、带翅膀的鹿与马图案皆有深刻的琐罗亚斯德教寓意,且本文所探讨的纹样都是对称对应排列,实则也是琐罗亚斯德教中二元对立论的表现。(三)织锦纹样方面,提出琐罗亚斯德教相关神兽以丰富联珠纹织锦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或粟特人,将鲜明的艺术,经丝绸之路带入新疆、洛阳、长安等地。粟特墓葬遗址石棺床和墓室壁画上人面鸟身的祭司就是典型的艺术表现。人面鸟身形象实则是《阿维斯陀》中“森木夫”的概念通过森木夫还衍生出各种带翅膀的动物神兽都在联珠纹织锦中出现。在琐罗亚斯德教中,带翅膀的动物皆为诸神的化身,也有与之对应的动物坐骑在丝绸之路活跃带新疆吐鲁番地区,纺织品上诸多联珠纹主题纹样动物形象,有些显现有琐罗亚斯德教因素。实则这些动物可能也是农耕社会里,人们祈求庄稼丰硕多产,猎物增多,家畜兴旺的愿望,亦或是特定的动物为胜利之神与幸运之神的象征。(四)阿尔塔5号唐代国王的出现琐罗亚斯德教的精神贯穿于伊斯兰文化入侵前的古波斯中。神明阿胡拉·马兹达拥有特殊的力量,会为他的国王赐福。波斯遗址帝王谷中石刻,伊朗人每年聚集在这里来寻找他们与失落文明的联系。惊叹于古代统治者的骄傲和力量。这块浮雕上右侧的人物是国王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他是琐罗亚斯德教萨珊祭司的后裔,也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开国之君,也是将拜火教奉为波斯的国教的君主。石刻上薛西斯坐在马背上,由神明马兹达亲自为他戴上象征王权的头冠,也看到国王靠近神明,神明给他戴上一顶环。戴环实则是赋予了国王神圣的本质以及无限的魅力与光芒,并且一直附加于身上。此种无形的光芒,人们把它描述为一道光晕,并转嫁到基督教艺术、佛教艺术甚至穆斯林艺术当中,所以这种思想非常深入地渗透到其他宗教当中,这就是琐罗亚斯德精神之所在。农耕文明与牧文化的互动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