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问题_第1页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问题_第2页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问题_第3页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问题_第4页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问题

1999年,陈卫华以《电脑商情报》为例,未经批准在个人网站上发表文章。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委员会的第一个浙江省。一、网络著作权侵权救济制度的新挑战互联网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为侵犯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时空条件,网络空间网络著作权侵权给民事法律提出了诸多新课题,传统民事法理论遭遇了强有力的挑战,对这些新行为类型,传统民事法理论难以准确分析与规制,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两个方面。(一)反映在实践中的挑战1.数字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不确定我国《著作权法》和《实施条例》关于作者的规定为确定网下案件中的著作权人提供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可是,对于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确定却“爱莫能助”。主要体现有二:一是网络作品是数字化之后的结果,有时根本不存在作品原件,作品原件的合法持有人就无从谈起,所以,对于作者身份不明的网络作品,很难确定著作权人。二是有时网络作品不署真实姓名,而是署以“假名”,如笔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确定作品的真实权利人是谁,给真实权利人维权带来很大困难。因为权利很难证明其与被侵犯的作品具有真实的创作关系。2.护的“作品”与“兜底条款”《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了8种法律所保护的“作品”形式,并辅以第9款“兜底条款”的规定。《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不因其载体的方式不同而改变其性质。3.理论和实践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著作人身权理论和实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数字网络时代,传统的著作人身权面临适格性困惑、基本概念模糊、合理性质疑和实施困难等诸多挑战。(二)反映在编程方法上的挑战侵犯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在民事程序法上主要涉及证据和民事司法管辖两个突出的挑战。1.电子证据是将知识产权人脆弱的电子证据使民事诉讼的证明困难重重。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多属于电子证据,电子证据也应适用普通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可采性标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数字性,诉讼证据的收集变的困难重重。即使电子证据能够证明侵权事实的存在,但是,行为人可以利用技术措施删除存在过的电子记录。目前当事人在进行涉及网络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一般是先去公证机关公证下载的网页内容,随后向法院提交这些经过公证下载的网页内容。“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网络著作权侵权的电子证据同样适用该规则。但是,在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同时,要充分考量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即网络著作权侵权不同于普通的著作权侵权,权利人在网络环境下属于举证困难的弱势群体,应当按照互联网管理的相关规定,准确地分配举证责任。2.地域管辖的不确定性“原告就被告”是民事案件管辖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由于网络的国际性使得传统著作权的地域性大大削弱,传统以地域划分为标准的地域管辖面临着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确定网络著作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地,是网络著作权保护面临的一个挑战。在网络环境下,管辖地法院与网络中的侵权行为之间缺少物理联系。由于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侵权行为人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完全相同的侵权行为,这样侵权行为地就变得难以确认。二、中国现行网络版权状况的民事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民事法律保护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条例在国家层面有《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但是,缺少专门规定侵犯网络著作权的法律。最高院的解释虽然是就网络著作权问题的专门性规定,但是,其中很多不足,诸如,缺少涉外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规定,对网络服务者侵权的规定也不完善,多个法院同时具有管辖权时该如何处理亦没有规定等等。(二)民事法律制度缺乏对网络版权的保护1.要求受害人证明侵权行为人的过错对于网络终端用户的侵权行为应适用何种归责原则,我国《解释》未作明文规定。对于网络提供者的侵权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之规定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要追究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必须要证明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行为人的主观情况无法判断的,要求受害人证明侵权人的过错是很困难的。侵权人也很容易在过错责任原则下,逃脱责任的追究,比如,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主张,其无法对大量的网页信息进行审查,或是其已经进行了审查并未发现侵权事实,从而逃脱责任。另外,对于连续的侵权行为,要立即停止侵权,如果要待证明行为人主观有过错之后才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责任,这将进一步扩大权利人的损失。2.侵权主体难以确定网络著作权的侵权主体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网络用户,一类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其一般是较具规模的公司,在工商部门有可以查到较为详细的登记信息,比较容易确定侵权人。对于网络用户而言,他们上网所留下的身份信息很可能是虚假的,甚至是盗用别人的,所以,网络用户的不确定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著作权的侵害人难以认定。另外,从技术的角度看,获取其他人的个人主页的密码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实际侵权人可以通过获得别人密码的方式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所以,这些都给确定侵权人带来困难,使得侵权主体不易确定,难以维护网络著作权人的权益。另外,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作为侵权主体,承担侵权责任,我国现行法律亦规定不明确具体。3.保护网页的著作权我国目前受网络著作权保护的作品除了《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了8种“作品”的数字化形式,而且最高院《解释》之规定还包括“其他智力创作成果”。虽然,《解释》以兜底条款的形式对网络著作权的客体做出了规定,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与模糊之处。比如,网页、域名等是否应受网络著作权的保护。一个网页一般涉及两个内容,一是网页中具有原创性的文字、图象、动漫、FLASH以及音乐内容,二是网页的整体版式。对于前者,因为具有原创性和可复制性,所以应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这个一般没有疑问。对于后者则不无疑问。笔者认为,网页的整体版式是文字、图像、音乐等要素的编排方式,不同的编排方式能起到不同的效果,创作人为了追究一定的效果,会在网页整体版式上付出劳动,符合“额头流汗”原则,所以,网页的整体版式亦应受到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此外,网络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的保护我国法律亦没有规定。4.侵权行为的类型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现行法律缺少对侵权行为类型的规定,使得侵权行为的认定的模糊,不利于网路著作权人针对相应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一般认为,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主要有上载、下载、复制、链接等类型。对于各种类型侵权行为的认定,现行法律缺少规定,比如对于链接行为的认定,链接一般可以分为门户网站的链接和搜索引擎的链接,前者如搜狐网的链接,后者如谷歌的搜素结果所显示的链接。链接起到一种信息定位的作用,帮助网络用户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网信息。对于链接行为的认定,笔者认为,提供链接的行为虽然不能直接侵害网络著作权,但是其为直接侵权行为提供了帮助,可以构成间接侵权行为。但是,现行法律缺少对链接行为的规定。(三)民事诉讼法制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1.保存网络文件的文件网络著作权侵权诉讼中的电子证据一般是指存储于计算机或因计算机系统运行而生的、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在的、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主要包括:保存在磁性介质、光盘或者计算机以及类似设备中的电子数据、数字化图像、录像或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记录等。普通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标准同样也应适用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电子证据。2.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网络的全球性与虚拟性给传统地域管辖理论面临着挑战,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制定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该解释,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和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填补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地域管辖方面的空白,但是,该解释仍然存在局限性。该解释的规定立足于国内案件的管辖,对于涉外案件的地域管辖,并没有做出规定。三、完善我国网络版权的民事法律保护(一)与一般法律、法规的规定的网络环境著作权保护的条约为顺应了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趋势,我国先后于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这将有助于我国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解决网络侵权所带来的版权保护新问题,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这两个国际条约中有涉及保护客体、权利种类、权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比如前者规定了复制权,完全适用于数字环境;后者规定版权保护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程序;二是数据或数据库。因此,这两个条约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有关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数量不少,主要有《著作权法》、200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0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但缺乏系统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尽快制定《网络著作权法》系统规定网络环境中出现的著作权的各种问题。比如对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及权利保护期,归责原则,合理使用,复制,网络服务者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二)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依法规定1.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虽然有人对知识产权侵权中确认严格责任持有异议,比如蒋志培法官那种将Trips协议第45条第2款的规定作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国际法依据的观点是值得再次斟酌的。因为在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所负民事责任性质、范围及所依据的法律关系等是十分有限的。笔者认为,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应该确认严格责任原则。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般处于连续和正在进行的状态,法律的救济的关键首先在于停止对权利的侵害,其次才是恢复权利,只有适用严格责任,无过错也要承担停止侵害的责任,这样才能切实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我国在网络著作权侵权中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其与“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情形应有所区别。过错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与赔偿有关的侵权责任,而无过错责则主要适用于与停止侵权有关的侵权责任。这种做法可以符合国际条约的规定,1994年TRIPs协议第45条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了在要求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人停止行为是,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确定是否应该赔偿被侵权人的经济损失时,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仅如此,这样做还可以防止过度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符合著作权法的协调著作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2.著作权集体管理随着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日益多样、使用范围日趋扩大,使得著作权人无法确切掌握自己作品的使用情况,更谈不上收取使用报酬,因此,需要一个代表具体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来实施和管理他们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通过代表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授权使用者使用作品并收取报酬分发给著作权人的活动。在网络环境下,对于著作权的的形式亦存在类似问题。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及利用作品的人数巨大,使得个人实施和管理权利的方式成为不可能。而集体实施和管理权利的方式,对于实施和保护创作人的精神和经济利益,则成为最好的方式。3.我国立法关于数字版权立法的不完善相关规定支持不足间接侵权,又称为第三方责任,它是指法律基于某些特定的条件而使第三人为直接侵犯版权之人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确立了三种类型的间接侵权制度。分别是《解释》第4条简单地规定了教唆侵权和帮助侵权,其具体适用规则则依托于民事侵权理论。《保护条例》为规避技术措施的设备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了间接侵权制度。但是,我国的立法并不能为我国数字版权争端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我国通过的《解释》和《保护条例》对此制度进行了初步规定,但是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利于保护网络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首先,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的适用对象狭窄。这些规定只适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设备提供者,对于其他引诱或帮助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则无法直接适用。其次,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的规定较为抽象,给实践带来不便。比如对帮助、教唆的认定,对于归责原则的适用等等,都存在争议。有必要扩大目前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的适用范围,将该制度更加细化,以便使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下获得适当保护。(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1.完善电子证据法中相关规定电子证据的运用是涉网诉讼中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案件的事实不清楚,法律的适用就无从谈起。所以,有必要修改传统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相关规定,增加并完善电子证据的规定,或者专门制定电子证据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虽然规定了视听资料是证据种类的以一种,但是视听资料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一般仅指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电子证据,比如网络聊天记录,服务器网络记录等,且视听资料也易被伪造、篡改,所以同样面临着对视听资料的审查与判断。2.国内法院管辖的不足笔者认为,我国《解释》是立足于国内诉讼的一个解释,对于涉外诉讼没有涉及,使得当被告住所地在国外或侵权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