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碎片损害的责任类型_第1页
空间碎片损害的责任类型_第2页
空间碎片损害的责任类型_第3页
空间碎片损害的责任类型_第4页
空间碎片损害的责任类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间碎片损害的责任类型

随着外层空间活动的发展,空间碎片的增加和对空间活动的实际或潜在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研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公平、有效地解决由空间碎片造成损害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空间碎片造成的损害事故,会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上导致产生法律责任,并由此引出如何将不同的法律责任加以正确划分的问题。一、国际法适用于民事主体的诉讼中国已有学者对空间碎片造成的损害情形做出了初步划分,认为可划分为碰撞损害和环境污染损害两大类。所谓碰撞损害,是指空间碎片与空间物体、飞行器和地球表面发生碰撞或可归因于空间碎片而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损害则是指空间碎片对地球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核动力卫星所携带的核材料的泄漏所带来的放射性污染,空间碎片发生碰撞、解体或再入大气层所产生的化学污染等。首先,国际法和国内法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相互区分的事实,本身就为空间损害事故存在不同的法律适用情形预设了前提。虽然,在国际法上,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关系构成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形成了所谓一元论、二元论等不同的经典学说,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立场,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关系的问题,其存在的前提是国际法和国内法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而存在的。这种区分在法律争端的解决实践中表现为:当空间碎片造成损害时,由于受害者、有权提出求偿的主体、责任主体等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相应的案件可能通过国际法上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可能通过国内法庭的侵权诉讼途径来处理。在前一种情形下,无论是国际仲裁还是通过国际司法机构进行诉讼,由于争端当事方为主权国家或国际组织,案件的处理主要是国际法的适用;而在后一种情形下,争端当事方是以国内法上的法律主体资格开展诉讼的,虽然法律适用的情形会根据案件情况变得更为复杂,而且不能排除国际法律规则的适用,但对国内法的裁判仍会作为主要依据。例如,空间碎片与正在执行外空任务的空间物体,如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探测器、空间站、运载工具及其部件以及其他人造物体发生碰撞时,由于1967年《外空条约》第7条和1972年《责任公约》第2条都规定了发射国对空间损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当上述事故发生时,就会在空间碎片事故负有责任的发射国和受害空间物体的发射国之间产生因空间碎片事故引起的国际争端。而当有关国家欲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种争端时,国际仲裁或诉讼是通常的选择,相应的国际法律规则的适用则是这一选择的直接后果。但是,由于空间碎片引起的事故并不仅限于上述一种情形,而是还存在着其他更为复杂的情况,如空间碎片造成地面人员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时,受害者无论是自然人或法人,均无国际法上的出诉权,因此,受害者在国内法庭提出侵权诉讼则是首要的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责任公约》第8条的规定,受害者国籍国、损害发生地国家或遭受损害的当事人的永久居住国,可以以国家的资格提出诉讼求偿诉讼,在此情形下,由空间碎片造成损害而引起的争端则上升为国际争端,在处理这类争端时,在法律适用的问题上,自然以国际法为准。但是,《责任公约》第8条并不能被解释为排除作为受害者的自然人或法人,在国内法庭提出侵权诉讼,因此,同样的损害事故仍然可以通过适用国内法来加以处理和解决。其次,随着空间活动私营化的不断发展,非国家实体参与或从事空间活动的情形也逐渐增多。从空间碎片引起损害事故这一角度来看,非国家实体成为空间碎片事故的责任主体也自然会不断增多。在由此引起的法律争端解决上,法律适用问题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尽管1967年《外空条约》规定发射国应当承担责任,但这是由国际条约加以确立的规范,属于国际法的范畴。根据现有的一般国际法原则,非国家实体还不能成为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非国家实体在国内法上根据侵权法的一般原则,并不能规避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根据民法上物主应当对其物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的一般原理,非国家实体发射或参与发射的空间物体,可以基于所有权的事实,承担空间碎片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侵权责任。当然,在非国家实体参与或从事空间活动的情形下,国内法的适用也往往需要解决一些与国际私法规则相关的法律问题,包括管辖权的确定,利用冲突法规则确定准据法以及生效裁判的承认与执行的问题等。因此,不同国家对于空间活动私营化条件下,空间碎片损害法律诉讼的政策导向对于国内法是否能够得到适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当某一国家刻意坚持适用现有国际条约,对国内法律诉讼持消极的排斥态度时,国内法的适用就会受到阻碍。可以说,在空间活动私营化条件下,以国内法来解决空间碎片损害事故法律争端,还需要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接受。再次,与国际法不同,由于国内侵权法的规定比国际法更为周延,从而能够为解决相关法律争端提供更为充分的法律依据。例如,中国学者认为,虽然1969年《责任公约》第2条和第3条确定了空间物体损害的绝对责任和过失责任,但是在有关空间碎片特别是碎片颗粒的属性没有得到法律上确认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其损害赔偿责任。此外,《登记公约》对空间碎片的识别和损害责任主体的确认作用有限。二、违法国家的责任纯粹国际法上的空间碎片损害责任,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应当对空间碎片造成的损害承担国际法上的责任的情形。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凡是违背国际法义务或条约义务的行为都是国际不法行为,违法国必须为此承担国际法上的后果,即国际法上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在前一种情形下,空间碎片滞留于外层空间,对于地球轨道的利用产生影响,对空间物体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但是,与一般的环境污染不同,空间碎片造成环境污染的对象是特殊的,即近地轨道或静止轨道。该区域属于人类共同财产,类似于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的主权管辖范围。因而,在外层空间出现的空间碎片问题,是出于全球公域范围内的问题。“全球公域”是一个相关性的概念,与国家领土和国家可控制的领域相并列,指的是不在国家管辖和控制下的领域。三、发射国的损害赔偿纯粹国内法上的空间碎片损害责任,是指对于此类损害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仅以国内法为依据加以解决,并无国际法适用之余地。纯粹国内法上的空间碎片损害责任主要发生在下列两类情形中:第一,本国发射的空间物体产生的碎片,不论是否由国家实体还是私人实体发射,对本国国家或私人实体发射的另一空间物体造成损害,或者在对本国管辖范围内的地面上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由于当事主体双方不具有跨国性,对于此类事故引起的法律问题当然应当适用该国国内法来加以解决,国际法并没有适用的可能性。根据1972年《责任公约》第7条第1项的规定,该公约不适用于发射国的空间物体对发射国的国民,以及对“在空间物体从发射至降落的任何阶段内参加操作的、或在空间物体从发射至降落的任何阶段内,应发射国的邀请而留在紧接预定发射国或回收区地带的外国国民”造成的损害。需要指出的是,该条的上述规定不应被解释为发射国的空间物体对上述人员造成的损害不承担法律责任,而应解释为有关损害的法律责任不适用公约加以解决。换言之,发射国的空间物体对上述人员造成的损害并非不承担责任,而只是不应根据《责任公约》来确定。由此,可以合理地推断认为,此类损害责任应当通过适用国内法或者其他国际法规则来处理。然而,对于发射国的空间物体对本国国民造成的损害,显然应当依据发射国的国内法来处理。在空间碎片被解释为空间物体的组成部分时,上述推论同样适用。第二,发生的空间物体产生的碎片对他国对于发射国的空间物体产生的碎片对外国国民造成损害。具体而言,空间碎片对外国国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造成的损害既可能是对地面国家国民的损害,在空间活动私营化的情况下,还可能是对私人发射的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害。对于这两种损害,根据目前国际法的通说,私人没有国际出诉权,当遭受损害的外国国民在提出赔偿请求时,通常会诉诸国内司法机关来加以处理。无论是在受害者本国,还是在发射国国内法院提出诉讼,其所要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属于国内法的性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责任公约》第2条和第3条规定了发射国的绝对责任和过失责任这两种责任形式,但这两条均没有提及发射国应向谁承担责任,这里的问题是,发射国究竟是向受害国或者受害人所属国承担责任,还是应对实际遭受损害的自然人或法人承担责任。就《责任公约》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条约这一性质而言,应当认为该公约确立了国家间责任的原则,而不能扩大解释为发射国根据该公约对私人承担法律责任。在外层空间活动领域,国家是否对私人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目前还只能根据国内法来加以确定。特别是,从《责任公约》第4条第1段的措辞来看,即“任一发射国的空间物体在地球表面以外的其他地方,对另一国的发射物体,或其所载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害,并因此对第三国,或第三国的自然人或法人造成损害时,前两国应在下述范围内共同和单独对第三国负责任…”,该公约仅仅明确了发射国对受害国承担责任,而对发射国是否应对私人承担责任的问题并没有作出规定。对此,应当合理地推断为,发射国因为空间碎片损害事故对私人的法律责任应由国内法来调整。另外,《责任公约》第8条第1段规定了遭受损害的任一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可向发射国提出赔偿损害的要求。但该规定并未明确构成发射国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是国际法和国内法,更没有指出受害人提出赔偿损害要求的途径是什么。因此,从这一规定上看,无法得出受害人是根据国际法向发射国提出求偿。特别是在实践中,受害人向发射国提出求偿所涉及的复杂法律问题,也不仅仅是援引《责任公约》的上述原则性规定就能够得以充分解决的。另外,该条文看似为授权性条款,即赋予私人向发射国求偿的权利。但实际上,即便没有该条规定,私人受害者依旧可以援引相关国内法利用国内司法救济途径向发射国提出求偿。因此,从效果上看,《责任公约》第8条第1段的规定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授权意义。若将这一条款从公约中省却掉,也不会给私人行使求偿权造成任何影响。上述公约第8条第1段的规定,其主要意义还是要结合该条第2段来分析,即除受害的自然人或法人可以提出求偿外,其国籍国、损害发生国、作为受害者的永久居民的居住国也有在一定条件下提出求偿的权利。而这种求偿就会转化为纯粹国际法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但是第8条第1段使用的措辞为“遭受损害的国家,或遭受损害的任一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可向发射国提出赔偿请求。这里需注意的是,在受害国和受害私人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或者”关系,即要么由受害国提出求偿,要么由受害的私人提出求偿,二者不应同时进行。在前一种情况下,构成纯粹国际法上的损害赔偿,而在后一种情形下,则构成纯粹国内法上的损害赔偿。在这两种损害赔偿之间并不存在竞合的关系。四、私人实体的损害赔偿问题国际法与国内法竞合型的空间碎片损害责任,是指同一空间碎片造成的损害事故,同时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法律体系内引起相应的法律争端并各自根据不同的法律适用标准而得到解决的情形。正如前文所述,在以国家为主体从事空间活动的前提下,竞合型的空间碎片损害责任并不会发生。但是,随着空间活动私营化的出现和不断发展,由非国家的私人实体发射空间物体产生空间碎片,并由此造成损害事故的情形下,就会发生竞合型的损害责任。这是因为,根据《外空条约》第6条的规定,发射国对本国在外空的活动负责,其中包括对本国私人实体在外空的活动。因此,发射国对私人实体发射的空间物体产生的碎片,当其造成损害时就应当根据《外空条约》承担责任。根据上文的划分,当受害国提出求偿时,这种责任便属于纯粹国际法上的损害责任。但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私人实体是否也应当直接承担损害责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究竟由谁来提出求偿?当然,在国家本身遭受损害的情况下,受害国通常会援用《外空条约》第6条,通过国际求偿来维护其权益。但是,包括《外空条约》第6条在内的国际法规则,并未排除受害国利用国内法上的法律救济途径提出求偿的权利。需要说明的是,《责任公约》第11条第2段规定,当一国已在发射国法院、行政法庭或机关提出了赔偿损害的要求,就不得根据本公约或其他公约对有关给各国有约束力国际协定,为同一损害再提出赔偿要求。根据这一规定,似乎受害国只能在提出国内求偿和国际求偿间进行选择,而不能同时提出两种求偿。然而,上述解释并不具有说服力。原因在于《责任公约》的缔约方为主权国家或国际组织,而不包括私人实体,因此,即便该公约第11条第2段禁止受害国同时提出国内和国际两种求偿,这仅限于受害国针对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求偿而言的,并不包括国家对私人实体提出求偿的情形。根据这一解释,理论上,受害国家可以一方面针对发射国并根据《外空条约》和《责任公约》在国际层面上提出求偿,同时,还可以在国内法上,以一般民事主体的资格,对私人实体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当然,对于受害国而言,这种理论上可行的损害赔偿请求的竞合通常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利益。但是,当私人实体发生空间物体及其碎片给其他私人实体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时,竞合型的损害责任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对于私人实体受害者而言,虽然他们的国籍国、损害发生国或居住国能够提出国际求偿,但是,这对于私人受害人来讲是相当不幸的,因为他们必须等待国家提交其损害赔偿请求,并且根据《责任公约》规定,国家求偿是以外交途径进行的,其最终结果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五、解决与解决争端解决的程序问题将空间碎片的损害责任进行分类,其意义在于明确不同类型的损害责任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区别。首先,这一区别体现在程序上,具体为当空间碎片造成损害事故时,需要在法律上明确责任,无论是通过司法或准司法的途径解决相关主体之间的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