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面哪一项叙述不符合这一观点()A.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在细胞这个统一的整体中才能完成

B.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

C.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完成

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不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B.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无丝分裂

C.真核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为DNA,原核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为RNA

D.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在染色体上,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在拟核中3.关于如图中a、b、c三类生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也是生物因为其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B.c中生物都有细胞壁,都有DNA和RNA

C.a、b、c中生物均有核糖体,这些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

D.b中蓝细菌和乳酸菌是自养生物,并且蓝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4.构成原核细胞的基因组比较小,基因数目较少,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细胞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无法形成较为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但可将CO2和H2O合成糖类

B.原核细胞DNA上的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也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C.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可合成自身所需要的蛋白质

D.细菌细胞壁具有支持保护作用,还可避免酒精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5.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不同细胞的元素在种类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B.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C.脂肪中C、H比例高,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D.盐析出的蛋白质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6.无机盐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中Ca2+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B.人输液时用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这说明无机盐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C.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所以属于微量元素

D.哺乳动物体内Na+含量增加,会导致肌无力7.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一定是DNA

C.若②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则②是脂肪

D.若④主要是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储能物质,则④是糖原8.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④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9.桑葚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分析可知,果实中淀粉分解是葡萄糖增加的主要原因

B.此实验中,需在果实发育的五个阶段各取一个果实进行打孔取样

C.桑葚果实风干的过程中,细胞损失的水主要是自由水

D.可分别用双缩脲试剂和碘液检测葡萄糖和淀粉的含量10.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 B.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到肽键的变化 D.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1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A、T、C、G、U5种碱基最多可以组成8种脱氧核苷酸

B.RNA具有传递信息、催化反应、转运物质等功能

C.核酸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D.念珠藻细胞内的DNA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12.某同学为表示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相互关系,绘制了如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B.甲为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C.丙为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D.乙可以是某些细菌13.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间个体数下降是由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种群A和B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④②×100%。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肯定小于⑤。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A.abcd B.abc C.ad D.bc15.分析如图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和能量④能被生产者再度利用,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16.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的最佳产卵场所,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导致了蝗虫聚群成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较高浓度的“群聚信息素”可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监测田间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C.人工降雨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

D.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17.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如图是-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19.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A.协调原理 B.自生原理 C.循环原理 D.整体原理20.温泉中含有能够分解淀粉的耐热古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该类细菌分解淀粉会形成透明圈。如图表示筛选能高效产生淀粉酶的耐热古细菌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②过程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并筛选耐热古细菌

B.配制Ⅰ号培养基时需要加入琼脂,需要调节pH<7

C.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Ⅰ、Ⅱ号培养基及培养皿进行干热灭菌

D.从Ⅰ号培养基中选择透明圈最小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21.酒的工业化生产中,大麦经发芽、焙烤、碾磨、糖化、蒸煮、发酵、消毒等工序后,最终过滤、调节、分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焙烤是为了利用高温杀死大麦种子胚并进行灭菌

C.糖浆经蒸煮、冷却后需接种酵母菌进行发酵

D.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22.科研人员研究了马铃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幼苗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育脱毒苗所依据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和细胞全能性

B.培育的脱毒苗具有抗病毒的能力

C.实验结果表明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成苗率越低

D.根据本实验,培养脱毒苗时茎尖的适宜大小为0.60mm

23.为了初步检测药物X和Y的抗癌活性,在细胞培养板的每个孔中加入相同数量的肝癌细胞,使其贴壁生长,实验组加入等体积相同浓度的溶于二甲基亚砜(溶剂)的药物X或Y,培养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培养液中通常需要加入血清

B.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肝癌细胞脱落下来并进行计数

C.对照组中应加入等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D.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X的抗癌效果较好24.高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一般都要经历“受精卵→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幼体形成”等阶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加体细胞数目

B.卵裂期细胞与受精卵所含的核酸种类和数量相同

C.原肠胚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幼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D.幼体形成后仍然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25.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就有一部分原始生殖细胞(PGC),PGC经过分裂和长距离迁移最终进入发育而未分化的生殖嵴,随着生殖嵴向睾丸或卵巢方向分化,PGC也相应地向精子或卵细胞分化,经过减数分裂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最终成为精子或卵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GC最早可能出现于原肠胚,原肠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破裂

B.PGC迁移到生殖嵴的过程中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使PGC的数量不断增多

C.精子需要获能才能与卵子结合,卵子只有发育到MⅡ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D.体外受精时,获能后的精子不需要穿过透明带,只需穿过卵细胞膜即可完成受精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E表示相关能量,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1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它们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3所示。则丙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______倍。27.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是野生型酵母菌的突变菌株,其线粒体功能丧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科研人员为获得高产酒精的呼吸突变型酵母菌进行了相关研究。

(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目的是______。一段时间后密封发酵要注意控制发酵罐中的______条件(至少答出2个)。

(2)为优化筛选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条件,研究人员设计了紫外线诱变实验,记录结果如表。表中A、B、C分别是______。据表中数据分析,最佳诱变处理的条件为______。组别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照射时间/minA1.51.52.02.02.02.52.52.5照射剂量/W1215171215B121517照射距离/cm1820222022182218C筛出率/%371351564711(3)TTC是无色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为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______,该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如果出现______的菌落则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原因是______。

(4)科研人员为检测该呼吸突变型酵母菌是否具备高产酒精的特性,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推测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依据是______。

28.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三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五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______次免疫后才能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三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______小鼠,理由:______。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______,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______。

(3)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经过两次筛选才能得到所需细胞,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选出______细胞,而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其原因是______;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选出______细胞。29.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摘取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桂冠,人胰岛素基因表达的最初产物是一条肽链构成的前胰岛素原,经图1所示的过程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此后科学家又提出了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的两种方法:AB法是根据胰岛素AB两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两种DNA片段,利用工程菌分别合成两条肽链后将其混合自然形成胰岛素;BCA法是利用胰岛B细胞中的mRNA得到胰岛素基因,表达出胰岛素原后再用特定酶切掉C肽段。这两种方法使用同一种质粒作为载体。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体胰岛B细胞内,图1中前胰岛素原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胰岛素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有______。

(2)由于密码子具有______,AB法中人工合成的两种DNA片段均有多种可能的序列。______(填“AB”“BCA”或“AB和BCA”)法获取的目的基因中不含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

(3)图2是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过程中使用的质粒及目的基因的部分结构。为使目的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在设计PCR引物时,在胰岛素基因两端可添加限制酶______的识别序列。

(4)对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酶切鉴定,若选择限制酶SalⅠ,假设所有对应切割位点均能切割,则溶液中最多能获得______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5)β-半乳糖苷酶可以分解无色的X-gal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经Ca2+处理的大肠杆菌与重组质粒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采用______法将大肠杆菌接种到添加了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出______色的菌落即为工程菌种。

(6)科学家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制出了赖脯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相比,其皮下注射后易吸收、起效快。获得赖脯胰岛素基因的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______→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3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至今HIV感染已成为全球范畴的问题。下图1为HIV病毒侵染人体辅助性T细胞及其增殖过程示意图,图2为是HIV的分子组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HIV病毒主要通过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识别T细胞,该受体最可能的成分是______。

(2)HIV病毒在结构上与大肠杆菌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大肠杆菌与T淋巴细胞在结构上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

(3)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①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②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你所学的相关知识,找出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依据是______。

(4)研究者用CD4受体修饰过的人的成熟红细胞作为“细胞陷阱”,引诱HIV病毒识别并侵染,能防止病毒增殖,原因是______,HIV病毒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

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解:A、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在细胞这个统一的整体中才能完成,A正确;

B、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B正确;

C、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完成,C正确;

D、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D。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本题考查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考生要识记并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包括病毒、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

2.【答案】A

【解析】解:A、原核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有氧呼吸所需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

D、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中,此外在细胞质中也有,如质粒,D错误。

故选:A。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类

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一般1~10um)较大(1~100um)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细胞壁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增殖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共性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B

【解析】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A错误;

B、c中生物都有细胞壁,且其中生物都是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B正确;

C、核糖体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共有细胞器,但新冠病毒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且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错误;

D、蓝细菌由于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但乳酸菌是异养生物,D错误。

故选:B。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D

【解析】解:A、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通过CO2,和H2O来合成自身有机物,A正确;

B、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自然也没有同源染色体,就不会有等位基因,原核生物DNA是环状的,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

C、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它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C正确;

D、细菌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没有支持作用,植物的才有,能够让植物长得比较高大,另外酒精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细胞壁是全透的,无法阻止酒精进入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物质是DNA位于环状质粒上。

本题考查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解:A、组成不同细胞的化学元素在种类上基本相同,含量差异很大,A错误;

B、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例如淀粉、糖原等,B错误;

C、脂肪中C、H比例高,是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C错误;

D、盐析出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未发生改变,其中的肽键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D正确。

故选:D。

细胞中的元素都来源于无机自然界,没有哪一种组成元素是特有的生命元素;按照其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但无论是干重还是鲜重,都是C、O、H、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所以这四种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本题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解:A、血液中Ca2+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A错误;

B、生理盐水与细胞等渗,输液时用生理盐水不会引起细胞失水或吸水,说明无机盐在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无机盐中也包含大量元素,如N、P、Mg等,C错误;

D、哺乳动物体内Ca+含量高,会导致肌无力,D错误。

故选:B。

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比较少,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很多无机盐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参与细胞中各种生命活动;当某些无机盐含量过多或过少时,生物体可能出现相应病症。

本题考查无机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无机盐的存在形式、生理盐水的功能以及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7.【答案】B

【解析】解:A、①的组成元素为C、H、O、N,可能是蛋白质,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A正确;

B、③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可能是核酸,若③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一定是DNA,若③为病毒的遗传物质,则③可能是DNA或RNA,B错误;

C、②的组成元素为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②是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则②是脂肪,C正确;

D、若④主要是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储能物质,则④是糖原,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①的组成元素为C、H、O、N,可能是蛋白质,②④的组成元素为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可能是核酸或ATP。

本题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分析图解可知,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A错误;

B、还原糖包括所有的单糖以及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①均属还原糖,②中的蔗糖不属还原搪,B错误;

C、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植物细胞壁纤维素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

D、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纤维素不是贮能物质,D错误。

故选:C。

图示中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不能继续水解;蔗糖不属还原搪;纤维素不是贮能物质,与果胶构成植物细胞壁.

本题考查了糖类的分类以及还原糖鉴定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单糖不能被再度水解;识记还原糖的种类;明确纤维素不属于储能物质;识记多糖的基本单位均为葡萄糖.

9.【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前一段,淀粉下降幅度较大,而葡萄糖含量升高幅度较小,后一段,淀粉下降幅度较平缓,葡萄糖含量却急剧上升,因此推测果实中淀粉分解不是葡萄糖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A错误;

B、此实验中,需在果实发育的五个阶段各取一个果实进行打孔取样,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B错误;

C、桑葚果实风干的过程中,细胞损失的水主要是自由水,C正确;

D、双缩脲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不能检测还原糖,可分别用斐林试剂和碘液检测葡萄糖和淀粉的存在,D错误。

故选:C。

由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随着桑葚果实成熟的阶段的增加,淀粉的含量逐渐降低,葡萄糖的含量逐渐增加,据此推测可能是淀粉水解产生了葡萄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

本题考查糖的种类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糖的种类和鉴定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蛋白质的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由题干得出细胞受冻和解冻时的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解答】

A、巯基(-SH)中含有S,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A正确;

B、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B正确;

C、由题干信息知,结冰时会增加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解冻会减少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结冰和解冻过程未涉及到肽键的变化,C错误;

D、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推知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解:A、DNA中没有碱基尿嘧啶(U),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则脱氧核苷酸也是4种,A错误;

B、mRNA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某些酶的成分是RNA,具有催化作用;tRNA具有转运物质等功能,B正确;

C、核酸分子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C正确;

D、双链DNA分子的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念珠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呈现环状,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正确。

故选:A。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结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一般是双链结构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一般是单链结构

本题考查了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12.【答案】C

【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A正确;

B、甲为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

C、丙为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也包括一些动物,如秃鹫等,C错误;

D、乙是消费者,可以是某些细菌,如寄生细菌,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相互关系,其中甲的箭头都是指出去的,为生产者,丁的箭头都是指进来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两者之间还缺少一个由丁到甲的箭头,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则丙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图示可知,B捕食C,A捕食B,种群C是自养生物,C为生产者,图中三个种群可组成的食物链为C→B→A,A正确;

B、种群B在第3~7年间的个体数量下降,在此期间B的食物C在逐渐减少,B的天敌A也在增加,故种群B的下降时由A的增加和C的较少导致的,B正确;

C、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种群A和种群B都是消费者,C正确;

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A、B、C三个种群中的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因为还缺乏分解者,D错误。

故选:D。

据图示分析,图中反应的是捕食关系的曲线,根据种群的个体数,可知B捕食C,A捕食B。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解:a、分析题图,图中⑤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则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a错误;

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c、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⑤,c错误;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故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d错误;

综上所述,abcd错误。

故选:A。

分析图解:图中⑤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明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明确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分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通过物质循环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

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正确;

C、能量①④为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度利用,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1、由图分析可知,能量①④为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同时伴随中二氧化碳的释放,能量②③为食物链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循环往返。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包括三部分: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难度中等,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A

【解析】解:A、“群聚信息素”可以阻止蝗虫聚集,但是不能杀死蝗虫,A错误;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监测田间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B正确;

C、人工降雨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D正确。

故选: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

2.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决定于生物的种类、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的种类多,则食物链多,它交错连接形成的食物网就复杂,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就越复杂。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两个区间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都少于乙,可见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不成立。

3.从图中可看以看出,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生物种类最少,S点后生物种类又逐渐增多,符合演替的定义,所以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演替过程,不是初生演替,所以一定是次生演替。

【解答】

①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①正确;

②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②错误;

③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③错误;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④正确;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农业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是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解答】

A、微生物分解粪便和动植物的遗体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A正确;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B正确;

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正确;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解:由题干信息结合分析可知,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故选:B。

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及实例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0.【答案】A

【解析】解:A、据图可知,Ⅰ号培养基上形成的单个菌落分布均匀,故②过程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并筛选耐热古细菌,A正确;

B、配制Ⅰ号培养基时需要加入琼脂形成固体培养基,培养细菌的pH应调节至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需要调节pH>7,B错误;

C、为防止污染需要对Ⅰ、Ⅱ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皿进行干热灭菌,C错误;

D、在固体培养基中,耐热古细菌分解淀粉会形成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为筛选能高效产生淀粉酶的耐热古细菌,从Ⅰ号培养基中选择透明圈最大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D错误。

故选:A。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1.【答案】B

【解析】解:A、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诱导α-淀粉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进而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A正确;

B、焙烤可以杀死大麦种子的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没有进行灭菌,B错误;

C、糖浆经蒸煮(产生风味组分、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灭菌)、冷却后再接种酵母菌进行发酵,防止高温杀死菌种,C正确;

D、转基因技术已被用来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属于转基因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D正确。

故选:B。

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澄清、成熟的啤酒。

本题主要考查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还涉及植物激素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有关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进行迁移应用。

22.【答案】C

【解析】解:A、马铃薯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可利用马铃薯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形成脱毒苗,所依据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A错误;

B、培育的脱毒苗不具有抗病毒的能力,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成苗率越低,C正确;

D、在茎尖外植体大小为0.27mm时,脱毒率和成苗率均较高,因此马铃薯脱毒培养中茎尖外植体的适宜大小为0.27mm,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苗的脱毒率和成活率的影响。根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成苗率越低。在茎尖外植体大小为0.27mm时,脱毒率和成苗率均较高,因此马铃薯脱毒培养中茎尖外植体的适宜大小为0.27mm。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关内容和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难度适中。

23.【答案】C

【解析】A、培养动物细胞时,细胞培养液中通常需要加入血清,A正确;

B、对于已经贴壁生长的动物细胞,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肝癌细胞脱落下来并进行计数,B正确;

C、实验组加入等体积相同浓度的溶于二甲基亚矾(溶剂)的药物X或Y,故对照组中应加入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矾(溶剂),C错误;

D、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添加药物X的那组肝癌细胞数目最少,可以初步判断药物X的抗癌效果较好,D正确。

故选C。

1、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检测药物X和Y的抗癌活性,自变量是药物X或Y,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细胞数量。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动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和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答案】B

【解析】解:A、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加体细胞数目,A正确;

B、卵裂期的细胞是由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所含DNA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RNA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B错误;

C、原肠胚细胞可以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幼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C正确;

D、幼体形成后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比如干细胞,D正确。

故选:B。

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动物胚胎发育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答案】C

【解析】解:A、PGC最早可能出现于囊胚,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破裂,A错误;

B、PGC迁移到生殖嵴的过程中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使PGC的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精子需要获能才能与卵子结合,卵子只有发育到MⅡ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C正确;

D、体外受精时,获能后的精子需要先穿过透明带,后穿过卵细胞膜,才能完成受精,D错误。

故选:C。

1、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

2、受精作用过程:

a、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穿越放射冠。

b、透明带反应:顶体酶可将透明带溶出孔道,精子穿入,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

c、卵黄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外膜和卵黄膜融合,精子入卵后,卵黄膜会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的过程[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

d、精子尾部脱落,原有核膜破裂形成雄原核,同时卵子完成减Ⅱ分裂,形成雌原核。

e、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

本题考查胚胎发育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26.【答案】光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Ⅱ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食物链或食物网

第二、三营养级

118【解析】解:(1)由图1可知,Ⅰ是生产者,m1表示的能量形式为光能,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或食物网。图3中有甲→丙、甲→乙→丙两条食物链,因此丙处于第二、三营养级。假设调整比例前,丙获得的能力为a,则消耗的甲为:12a÷10%+12a÷10%÷10%=55a。假设调整比例后,丙获得的能力为b,则消耗的甲为:23b÷10%+13b÷10%÷10%=40b。由于甲调整比例前后能量相同,因此55a=40b,故ba=5540=118(倍)

故答案为:

(1)光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Ⅱ同化的能量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食物链或食物网

第二、三营养级

118

分析图1,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少。

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

27.【答案】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

温度、气压、PH值

1.5、17、20

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

TTC

鉴别

白色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

不适宜

在8-32小时发酵时间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酒精量小于野生型

【解析】解:(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由于发酵罐密闭,故应注意发酵温度、气压、PH值等。

(2)实验设计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由表可知,照射时间和照射剂量以及照射距离的值是固定的3个,即照射时间(1.5、2.0、2.5),照射剂量(12、15、17),照射距离(18、20、22),故1、2、3组中的A照射的时间为1.5,3、6、9组中B的照射剂量为17,7、8、9组照射时间一定,对应的C的照射距离为20.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第5组诱变效果最好,即在照射时间2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的条件下。

(3)由于TTC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所以在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时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TTC作为鉴别培养基。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而出现白色菌落,则菌落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

(4)由图可知,在8-32小时内,野生型比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发酵液酒精浓度少,所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

故答案为:

(1)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

温度、气压、PH值

(2).1.5、17、20

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

(3)TTC

鉴别

白色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

(4)不适宜

在8-32小时发酵时间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酒精量小于野生型

1、实验设计的原则为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性氢,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还原性氢和二氧化碳,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能量。

本题以酵母菌突变体筛选及酒精发酵能力测试实验为情境,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细胞呼吸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是本题创新性的考查,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8.【答案】四

Y

Y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同种融合的细胞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杂交瘤

不能无限增殖

能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

【解析】解:(1)由图可知,第四次注射后X、Y、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16000以上;图示结果显示,小鼠Y的B淋巴细胞产生血清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同种融合的细胞,如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类型、骨髓瘤-骨髓瘤细胞类型;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是用选择性(或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是因为B淋巴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连续分裂(不能无限增殖);第二次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出能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故答案为:

(1)四

Y

Y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同种融合的细胞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3)杂交瘤

不能无限增殖

能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