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执业医师考试-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50题)1.手套的应用指征2.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3.疟疾的预防和控制4.细菌性食物中毒5.请简述免疫球蛋白A的种类,以及免疫球蛋白A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6.霍乱鉴别诊断7.我国南方家鼠的鼠疫疫源地,自1980年这片疫源地重新开始活动以来,鼠疫已从怒江以西的边境地区蔓延到云南南部,并侵入广西和贵州,而且有继续向东扩散的趋势。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鼠疫突发事件?8.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2岁,工人,因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半年而就诊。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饮食量增加,由原来每天400g逐渐增加至500g以上,最多达700g。而体重逐渐下降,半年内下降达5kg以上,同时出现烦渴多饮、尿量增多、乏力等,曾看过中医,口服中药治疗1个多月无明显好转,未曾进行任何化验检查。病后大小便正常,睡眠可。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查体:T36℃,P80次/分,R18次/分,BP130/80mmHg。皮肤黏膜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巩膜未见黄染,双眼晶状体透明,未见混浊。甲状腺(-),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未见水肿,Babinski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25g/L,WBC6.5×109/L,N0.65,L0.35,PLT236×109/L;尿常规:尿蛋白(-),尿糖(+++),酮体(-),镜检(-);空腹血糖:11.6mmol/L。请简述诊断结果?9.2005年10月16日,湖南省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接诊一例"重症肺炎"病例。贺某女,12岁,汉族,湖南湘潭县射埠镇湾塘村和平组人,初中一年级学生。10月8日: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咽痛。10月12日:到镇中心卫生院一门诊点就诊(体温39℃)。10月13日:入住镇中心卫生院,体温40.4℃;血常规:WBC5.8×l09/L,N0.62,L0.38,拟诊"重症肺炎",予抗感染等住院治疗两天,体温下降至37.2℃。10月15日: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黑褐色稀便,4~5次/天,精神反应差,气促明显,中心卫生院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10月16日:因病情进一步加重,于上午9时入住湖南省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入院诊断:重症肺炎并ARD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早期)。10月16日12时:贺某转往湖南省儿童医院。10月17日8时:贺某死亡。 10月17日18时: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收治贺某之弟贺某某。 贺某某:9岁,湘潭县某小学三年级学生。10月10日:发热、轻咳,镇中心卫生院一门诊点就诊,服药2天症状好转(具体不详),未再继续治疗。10月15日:再次出现发热、咳嗽,继续在该门诊点治疗。10月17日:症状不见好转(但无呕吐、腹痛和腹泻等),因其姐已病故,患儿家长直接将其送往湘潭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救治。查体:T39℃,R24次/分,P108次/分;血常规:WBC4.6×l09/L,NO.48,LO.44;支原体抗体IgM阴性。 以头孢他啶、阿奇霉素、鱼腥草抗感染,补液等治疗,体温仍持续39℃以上。X线胸片示右肺尖区、左锁骨下区见片状模糊阴影,双下肺少许斑点影。 诊断:支气管肺炎。 该院10月16、17日,先后收治2例分别为"重症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贺家姐弟患者(贺某、贺某某),姐弟俩为湘潭县某村人,贺某(姐姐)转入湖南省儿童医院后于17日8时死亡,患者家中所养的鸡、鸭在两名患者发病前出现死亡,无法排除不明原因肺炎。 当晚19时左右,湖南省CDC专业人员分两组分别赶赴湘潭现场和省儿童医院,分别会同湘潭市CDC、湘潭县CDC、岳塘区CDC、长沙市CDC、雨花区CDC专业人员再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鉴于上述情况,你认为该医院(接诊医生)应该开展哪些工作?10.大气污染危害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12.传染病暴发调查资料统计分析13.硫化氢中毒预防要点14.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影响15.糖尿病治疗原则16.高血压进一步检查17.麻疹鉴别诊断18.请简述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19.根据下图,请简述大叶性肺炎及其X线表现 20.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操作方法21.预警22.病例摘要:男性,60岁,农民,因昏迷半小时来诊。 半小时前晨起时儿子发现其父亲叫不醒,未见呕吐。昨晚还一切正常,晚饭照常进食,未用任何药物,卧室内未见异常药瓶,但有一煤火炉,患者一个人单住。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和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C,P94次/分,R24次/分,BP130/80mmHg。 患者昏迷,呼之不应,平卧位,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樱桃红色,颈软无抵抗,甲状腺(-)。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Kernig征(-),Brudzinski征(-),双侧Babinski征(+),四肢肌力对称。 实验室检查:Hb135g/L,WBC7.2×109/L,N70%,L30%,PLT180×109/L;尿常规(-);ALT381U/L,TP68g/L,Alb40g/L,TBil18μmol/L,DBil4μmol/L,Cr95μmol/L,BUN7.0mmol/L,血K+4.2mmol/L,Na+142mmol/L,Cl-100mmol/L。以及治疗原则?23.登革热疫情处理24.2005年5月30日中午,某市一大学有400多学生在该校食堂进餐。当日下午17时开始,学生中陆续有100多人到校医院看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一般5~8次/天),头痛、体温升高多在38℃以上。经调查,发病者中午都在该食堂用餐,中午没有在食堂用餐者,没有发病。你需要采集哪些样品进行检验?25.灭鼠方法26.1998年12月12日,某县CDC接到基层报告:某自然村8月上旬至12月下旬发生类似病例37例,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及体征,首例病人被县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该自然村有8个村民组,人口2195人,居住集中,交往频繁。村旁有一所小学、一家食堂、数家百货日杂店和数家饮食摊点,此处为村民茶余饭后聚散之地。全村卫生条件差,厕所和畜圈多建在户外,畜粪随处拉撒。为控制本次疫情,你准备采取哪些控制措施?27.有机磷杀虫剂中毒28.请简述血清脂蛋白*脂蛋白(a),LP(a)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29.简要病史:女性,3岁,发热4天,伴皮疹1天。初步诊断:麻疹。请简述现病史?30.流行性感冒进一步检查31.患者,男性,36岁。因发热2天,头痛、腰痛1天,呕吐胃内容物1次于4月20日入院。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9℃,伴全身不适,腹泻3次,稀便,自服"消炎药"后无明显好转。1天前出现头痛、腰痛,尿量减少,家属发现其眼睛发红。入院前半小时呕吐胃内容物1次。2周前曾回河北探亲,家中有老鼠活动。查体:T36.5℃,P122次/分,R24次/分,BP70/4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颈部皮肤充血,左前胸散在条状出血斑。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四肢远端凉。化验检查:WBC25×109/L,中性粒细胞80%,异型淋巴细胞12%,血小板84×109/L。导尿100ml,有膜状物,尿蛋白(+++)红细胞(++)。32.高血压诊断依据33.2006年11月8~16日,某县某小学某班发现5个学生出现高热,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发病4~5天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于未对患者隔离和及时进行疫情报告,该小学陆续出现多数病例,累计发病125例。县CDC10月20日接到疫情报告,进行现场调查及疫情处理,经确认为麻疹暴发。调查处理本起疫情前,请你拟定一个调查方案?34.食物中毒的分类、特征35.简要病史:患儿男性,3岁,高热,头痛伴呕吐3小时。初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相关病史?36.艾滋病检测样品的采集处理和送检37.2007年6月10日以来,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平均每日因发热等症状到校医务室就诊的学生人数达23例,为平日就诊数的3倍;目前累计就诊人数已达138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畏寒、流涕等。卫生部门经调查和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3型流感。你在撰写本次疫情调查报告时,准备报告哪些内容?38.请简述尿常规酮体(Ket)的参考值39.1990年5月初,郑小弟住院,家属主诉郑小弟1周前开始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畏寒、高热(39.5℃)、小便量减少、嗜睡、食欲差,入住儿科病房治疗,5月9日下午4时左右,郑小弟全身抽搐,怀疑脑膜炎转加护病房做腰椎穿刺,抽脑脊髓液送检,5月15日脑脊髓液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进行相关检查后,当日确诊郑小弟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报告给相关部门。疾病控制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做哪些调查工作?40.手动压缩喷雾器操作方法41.食物中毒样品采集要求42.高血压43.职业中毒现场应急处理内容和步骤44.2005年4月28日某疾病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某皮革厂陆续有9人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并伴有记忆力减退、失眠,去医院就诊。体检:心肺(-),皮肤苍白、干燥,咽部炎症,牙龈出血,结膜苍白,四肢末端有程度不一的瘀点和瘀斑。实验室检查:血糖、血尿素氮、血红素正常;Hb100g/L;血细胞比容0.326,RBC3.32×l012/L,WBC1.5×l09/L,血小板50×l09/L,X线胸片可见高密度阴影,血尿(-),心电图正常。中毒患者的处理原则。45.病例摘要:男性,36岁,干部,因发热、腹痛、脓血便3天来诊。患者因出差有不洁饮食于3天前回来后突然发热达38.2℃,畏冷,无寒战,同时有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和腹泻,每天排便10余次至数十次,为少量脓血便,以脓为主,无特殊恶臭味,伴里急后重,无恶心和呕吐,自服黄连素和退热药无好转。发病以来进食少,睡眠稍差,体重似略下降(具体未测),尿正常。既往体健,无慢性腹痛、腹泻史,无药物过敏史。无疫区接触史。查体:T38.5℃,P96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急性热病容,无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咽(-)。心肺(-),腹平软,左下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实验室检查:Hb124g/L,WBC16.4×109/L,N88%,L12%,PLT200×109/L;粪便常规:黏液脓性便,WBC多数.HP,RBC3-5个/HP;尿常规(-)。46.急性有机磷中毒事故现场处理47.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处理。48.请简述尿常规酸碱度(pH)的参考值49.最近3年,云南每年新检查出来的血吸虫病人人数增加了1.7倍,局部地区甚至还发生了暴发性流行。与众不同的是,云南的血吸虫疫情发生不是在江河纵横的平原地区,而是集中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现欲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该病目前的流行现状。若派你去进行这次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哪几方面?50.伤寒、副伤寒伤寒治疗原则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正确答案: 1.清洁手套的应用指征: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 (2)接触污染物品时。 2.无菌手套的应用指征: (1)医务人员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时。 (2)接触病人破损皮肤、黏膜时。 (3)接触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的病人时。2.正确答案: 1.支持疗法为主,强调早期卧床休息。 2.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适当补充维生素。 3.适当使用非特异性护肝药及退黄药,如肝泰乐,茵栀黄注射液等。 4.急性丙型肝炎还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条件具备时)。3.正确答案: (一)目标全球消灭疟疾是防治的最终目标,但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要在短期内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疟疾防治过程大体可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降低发病率阶段,其目标应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控制暴发流行,减轻危害程度; 第二阶段为控制流行阶段,其目标应是进一步降低发病率,逐步控制流行,使年发病率降至并稳定在低水平,如1/万以下,防止暴发流行; 第三阶段为消除疟疾阶段,其目标应是阻断疟疾的传播,因可能还有残存病例和输入病例,所以要防止继发感染病例发生,使疟疾不再成为当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四阶段为巩固阶段,其目标应是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二)防治策略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把疟疾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以传染源监测控制、媒介防制、人群防护和环境改造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落实各项措施,通过不懈防治,逐步降低发病率,控制流行,达到消除和最终消灭疟疾的目标。4.正确答案: 1.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国内外最常见的一类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发;中毒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大多数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预后较好;但也有少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死率较高。 (2)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1)致病菌污染: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受到致病菌污染; 2)贮存方式不当:被致病菌污染的食品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下长期存放,致病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或产生毒素。 3)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未能杀灭致病菌或破坏毒素。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按照发病机制不同,可以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1)感染型:人摄入了含致病菌的食品后,致病菌在肠道内继续生长繁殖,侵犯消化道黏膜,引起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性病理变化,死亡的病原菌可放出内毒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使机体出现消化道症状和发热。 2)毒素型:病原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条件下在食品中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如肠毒素、神经毒素等,人体因摄入含外毒素的食品而发生食物中毒,出现相应外毒素的特殊临床表现。 3)混合型: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除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性病理变化外,还可产生外毒素如肠毒素引起急性消化道症状,这类由病原菌对肠道的侵入和产生肠毒素协同作用引起的食物中毒其发病机制为混合型。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 1)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是否符合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2)患者的潜伏期和中毒表现是否符合细菌性食物中毒特有的临床特征; 3)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物、与中毒食物相关的物品、病人的样品进行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以便对病因做出判定。 细菌学检验如果从可疑中毒食物和病人粪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相同或血清学型别相同的病原菌可以确定诊断。 血清学检验如果对病人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中毒后2~3周)血液和从病人粪便或呕吐物或可疑中毒食物中分离出的菌株(抗原)进行血清凝集实验,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血清凝集效价)比发病初期明显升高(一般4倍以上)时具有诊断意义。针对细菌毒素检验可通过动物实验和免疫学实验。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细菌性食物中毒通常采用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措施救治病人。2)特效治疗:细菌性食物中毒通常可不使用抗菌药物,对中毒症状较重、考虑为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人可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对于肉毒中毒患者则应及早使用A、B、E三型肉毒抗毒素血清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挽救病人生命。 3)排出毒物:对于某些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可以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尽快排除体内的毒素。 (6)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1)防止致病菌污染食品:在"从田野到餐桌"的整个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避免食品的生熟交叉污染,做好对所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工具、容器、食具等的清洗消毒,防止其污染食品。加强全民的食品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的烹调和饮食习惯,食品从业人员要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及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严格执行相应的卫生操作规范和卫生制度,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单位的监督管理,杜绝致病菌污染食品的各种隐患。 2)控制致病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致病菌一旦污染了食品,只有达到足够的菌量才能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因此,为了抑制致病菌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应在低温条件下短时间保存食品,新鲜的食品原料应及时加工,加工后的熟食品要立即食用,剩余的食物尽可能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并尽早食用,不要存放时间过长。 3)彻底加热食品,杀灭病原菌和破坏毒素:大多数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不耐热的,彻底加热食品可以杀灭或破坏其中所污染的不耐热的致病菌和细菌毒素,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加热食品时应注意保证加热的温度和时间能足以杀灭食品内部的病原菌。5.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 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母乳、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0.7~3.5g/LSl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6.正确答案: 1.非O1群霍乱弧菌性肠炎临床症状较典型霍乱轻,鉴别主要依靠粪便细菌学检查。 2.急性细菌性胃肠炎包括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致病性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由于细菌在食物中产生肠毒素,人进食后即发病。本病起病急骤,同食者常集体发病,且往往是先吐后泻,排便前有阵发性腹痛。粪便常为黄色水样便或偶带脓血。 3.病毒性胃肠炎常由人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等引起。患者一般有发热,除腹泻、呕吐外可伴有腹痛、头痛和肌痛。少数有上呼吸道症状。粪便为黄色水样便。粪便中能检出病毒抗原。 4.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患者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脓血便,易与霍乱鉴别。轻型患者仅腹泻黏液稀便,需与轻型霍乱鉴别,主要依靠粪便细菌学检查。7.正确答案: 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能发生鼠疫突发事件: (1)鼠疫病人旅行进入非鼠疫地区; (2)受到敌对势力的生物攻击; (3)自然条件变化造成鼠疫自然疫源地扩展进入无鼠疫地区; (4)早期诊断失误造成鼠疫的人间传播等。8.正确答案: 2型糖尿病9.正确答案: 接诊医生首先判断疫情性质,其次接诊医生应填写相关报表,向相关部门报告这一疫情,同时根据病人主诉,提出诊断意见,考虑引起疾病的原因,向科室有关人员报告并由科室组织专家会诊。10.正确答案: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 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病发病率的增加; 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 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11.正确答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1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12.正确答案: 1.资料整理查看所有个案调查表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诊断是否正确;其他资料是否齐全。 2.描述分布对疫情全貌及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如对本次疫情波及的地区、时间范围进行描述,计算总罹患率;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发病地区及是否具有某种生活习惯或经历等分组,分别收集具有某一特征的总人数及本次疫情发病人数,计算各组的罹患率、感染率;对各组率进行比较等。 3.确定流行类型 (1)一次同源暴露:暴发为一次暴露时,受感染的人是同次暴露于某个共同传染源,病例常集中在一个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发病高峰往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的日期前后。 (2)多次暴露:暴发为持续暴露时,人们多次暴露于传染源或暴露因素,发病日期持续较久,发病时间曲线表现为有两个以上高峰或持续性高峰。 (3)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大规模暴发,多表现为当地多发,呈家庭内续发。大多数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这一形式的传播会同时存在。 4.暴露日期推算根据最短、最长潜伏期可推算出暴露日期,一次同源暴露的第一个病例往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或最后一个病例往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就是大概的暴露日期。 因为暴发曲线一般呈对数常态分布,故通过几何均数或中位数可计算平均潜伏期,进一步推算出暴露日期。 5.流行因素分析 (1)对计算出的各组率之间的差别是否有显著性进行检验,以确定这种差别是否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最常用的方法就是χ检验,根据P值的大小确定各组率间的差别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 (2)对比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病例发生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如饮用某一水源、食用某一地点或某种食物、居住在某一环境人群罹患率高于其他人群,即可提出发病可能与这一水源、食物、环境有关的线索或假设。 (3)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的中心内容是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暴露者的比例,并由此估计暴露与疾病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估计差别与联系由随机误差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常用OR值估计疾病与暴露因素的关联强度。 (4)队列研究资料可分析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及由于暴露增加或减少的发病率(死亡率)数值。常用指标RR。 (5)通过检测可疑环境标本(食物、水、器具涂抹等)、患者生物标本等的病原学指标,通过病原学上的一致性,来进一步证实食物、水在暴发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及患者间的传播关系。 (八)调查报告提纲撰写及主要内容暴发调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写出书面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查报告是对整个暴发疫情发生及调查处理经过等的全面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应简明扼要,一般应包括疫情性质及发生地点等内容。 2.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经过包括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的单位或个人(医院、疾控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公众等)、发现的渠道(网络、电话、疫情报告卡片等)、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病地点、病种、数量等)、接报时间、接报单位等内容。 3.发病经过及三间分布包括首例患者情况,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患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等。 4.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患者中各种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发生情况、一般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特异性或病原学指标检测结果等。 5.流行因素分析包括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患者之间的传播关系等的调查结果、采用的调查方法及主要调查过程。 6.采取措施及效果评估已经采取的防控措施,对疫情是否起到了控制作用。 7.经验教训提出建议总结从本次疫情得到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防止类似疫情的发生提出建议。13.正确答案: 1.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2.实行密闭化生产,定期检修设备,防治跑、冒、滴、漏。 3.加强通风排毒加净化措施,H2S及含硫废气、废水排放前均须净化。 4.认真执行职业卫生标准(10mg/m3)规定。 5.做好生产环境监测,设置报警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应用,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备和监护措施。 7.对疏通阴沟、下水道等有可能产生H2S的密闭环境,进入前须强制性充分通风换气,佩戴供气式防毒面具,并有专人监护方可进入工作。 8.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9.坚持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体检。 10.把握就业禁忌证,包括明显的呼吸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及心、肝、肾疾病。14.正确答案: 1.煤烟: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物),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 2.硫酸烟雾:对皮肤、眼结膜、鼻黏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严重患者如并发胃穿孔、声带水肿、狭窄、心衰竭或胃肠刺激症状均有生命危险。 3.铅:略超大气中含量允许浓度以上时,可引起红细胞损害等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 4.二氧化硫:浓度为1~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长期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5.氧化氮: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致肺坏疽;对呼吸道黏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6.一氧化碳:对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亲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严重缺氧症状即煤气中毒。约100ppm时就可使人感到头痛和疲劳。 7.臭氧:其影响较复杂,轻者表现肺活量少,重者为支气管炎等。 8.硫化氢:浓度为100ppm吸入2~15分钟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中毒而死亡。 9.氰化物:轻度中毒有黏膜刺激症状,重者可使意识逐渐模糊,随强直性痉挛,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氰化物中毒后遗症为头痛、失语症、癫痫发作等。氰化物蒸气可引起急性结膜充血、气喘等。10.氟化物:可由呼吸道、胃肠道或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使骨骼、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牙齿以及皮肤黏膜等受到侵害。重者或因呼吸麻痹、虚脱等而死亡。 11.氯: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引起人体中毒。当空气中氯的浓度达0.04~0.06mg/L时,30~60分钟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mg/L时,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15.正确答案: 1.降糖饮食治疗、降糖药物治疗、适当运动、监测及教育。 2.并发症的治疗眼、肾脏、神经等。 3.合并症的治疗降压、降脂等。16.正确答案: 1.眼底检查。 2.尿常规、肾功能、血糖及电解质化验。 3.心脏X线及多普勒超声,必要时可做运动心电图。 4.血脂分析。 5.动脉多普勒超声如双肾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股动脉等,必要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6.双肾及肾上腺多普勒超声。17.正确答案: 1.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黏膜斑,皮疹散在,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 3.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B溶血性链球菌。 4.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18.正确答案: 1.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测定: (1)参考值:斑点杂交法和RT-PCR法: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 ①HCV感染的早期诊断,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转阴提示HCV复制抑制,预后较好。 ②动态观察HCV-RNA和抗-HCV的变化,可作为预后判断和干扰素等药物疗效的评价指标。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 ①抗-HCV阳性是有传染性的标志,_并不是保护性抗体; ②慢性丙型肝炎时,抗-HCV的阳性率约为70%~80%,故阴性者不能排除患丙型肝炎的可能; ③IgM主要用于早期诊断,持续阳性可作为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指标,或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并有复制能力; ④IgG阳性提示有HCV感染,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指标。19.正确答案: 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也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理上大叶性肺炎的典型改变分为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消散期。 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反映了病理上4个阶段的大体形态改变。 1.充血期:病变的早期X线检查可为正常表现,或仅可见局限的肺纹理增强。比较明显的异常表现为肺内局限性的毛玻璃密度阴影及边缘模糊的淡片状阴影。 2.红色及灰色肝样变期:整个肺叶、大部分肺叶或肺段呈高密度的阴影,阴影的密度均匀一致,在大叶阴影内常可见含气管、支气管影像。各个肺叶的实变在后前位X线胸片上有特征性的表现。右上叶实变时,阴影的下缘以水平叶间裂为界,边缘平直,界限清楚。右中叶实变时,阴影的上界以水平叶间裂,平直清楚,自上而下阴影密度逐渐减低,由于边缘掩盖效应,右心缘模糊,右心膈清楚。右下叶实变时,阴影上界模糊,密度自上而下逐渐增高,右心膈角消失。左上叶实变时,其上界模糊,从上至下密度逐渐减低。左下叶实变时上界模糊,从上至下密度逐渐增高。在侧位胸片上很容易显示各个肺叶实变的边界,以相应的叶间裂为界。 3.消散期:表现为病变的范围逐渐减小,阴影的密度减低,但密度不均匀,呈散在斑片状阴影。病变多在2周内吸收。临床症状减轻一般比阴影吸收较早。 4.大叶性肺炎常合并胸腔积液,一般为病变同侧的少量积液,使肋膈角变钝。20.正确答案:(1)启动前的准备:检查各部位安装是否正确、牢固。如为新机,须首先排除缸体内封存的机油。其方法是:卸下火花塞,用左手拇指堵住火花塞孔,然后用启动绳拉几下,将多余油喷出。检查压缩比,用手转动启动轮,观察活塞接近上死点时,曲轴是否能很快地自动越过死点一个角度;检查压缩气体对活塞的向下推力大小。检查火花塞跳火情况,一般蓝火花为正常。检查油路系统是否通畅。(2)启动:在油箱内加入按规定配制并经沉淀过滤的混合油,首次或夏季使用,汽油与机油的比例为15:1,其他时间按20:1配制使用;打开燃料油门开关;启动拉线门开关至1/2~1/3位置;适当调节阻风门,冷机及新机应关闭2/3,热机可全开;按压加油针,直至出油;启动拉绳,将启动轮向上缓拉3~5次,使混合油进入汽缸,最后迅速拉动即可启动;启动后将阻风门打开。(3)试喷:确认发动机及风门正常运转工作后,应先加清水试喷,检查各连接处有无渗漏,喷雾功能和各个部位工作是否正常。(4)喷雾操作:将药液加入药箱内,药液量不要太满,盖紧盖子;加药液时可使发动机低速运转;将机器背在背上,适当调整发动机油门,使其达到额定转速并稳定工作;打开喷液开关,药液呈雾状喷出。3.维护保养每日工作结束后,应将箱内残存的药液(粉)倒出,用清水洗刷药筒和管道;清理机器表面的尘土和浊污;检查各连接处有无漏水、漏油,各部位零件、螺丝有无松动;机器应放置干燥、通风及清洁的地方,避免日晒和高温。21.正确答案: 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先兆,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流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严重威胁或苗头,发布预警,快速做出反应,达到预防事件发生或控制事件蔓延的目的。 (一)制定监测信息的早期预警指标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低级别的预警线指标。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影响区域范围、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等因素,设定分级预警指标。 (二)早期预警指标的敏感性各级应通过对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的历史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预警指标的敏感性。预警指标敏感性过低,将起不到早期预警目的;预警指标敏感性过高,会使应急响应过度;预警频繁,会产生预警疲劳,降低预警的响应性。适宜预警指标的设定,需要通过实践、评价、验证、再修订、再实践、再评价、再验证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最终达到建立科学预警的目的。 (三)实时预警系统的实现及时收集准确的事件及相关因素监测信息、分析信息、并报告分析结果,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先兆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为决策部门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建立的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是该类预警系统的成功实践之一。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初步实现基于时间和空间自动探测技术,使用固定阈值法、时间模型探测法和空间模型探测法,实现对重要传染病异常信号的自动预警。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根据监测疾病资料分析和异常信号探测,快速发出预警信号,有助于重要疾病和暴发苗头的早期发现和确认,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正确答案:治疗原则(1)吸氧。(2)对症治疗。(3)防治脑水肿。(4)改善脑组织代谢。(5)防治并发症和预防迟发脑病发生等。23.正确答案: 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登革热的疫情处置 1.针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各级医疗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登革热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应在诊断后24h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一旦发生疫情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进行报告。即责任报告单位发现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事件后应在2个h内用电话等方式向属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属地疾病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h内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同时迅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检、实验室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病房的医院隔离治疗;对首发病例、首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其他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追踪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热患者;对于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期限至少为15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1)防蚊、灭蚊:防蚊、灭蚊是防控登革热最重要的措施,应由政府统一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孳生地,以疫点(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m之内)为中心,在一定区域、时间范围内实施分层次、分级别的杀灭成蚊及幼虫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措施。 (2)环境整治:开展以灭蚊防蚊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活动,发动群众清除室内外各种小积水,管好饮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加强对轮胎和竹筒树洞的治理,减少伊蚊幼虫孳生地。 3.针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1)健康教育: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标语、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登革热预防知识,使群众了解登革热的有关症状,有发热、头痛、全身疼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就近医院诊断治;动员群众防蚊、灭蚊;卫生宣教要普及全体居民,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病能力。 (2)进入疫区人员(包括旅游、出差、工作等)应携带使用驱避剂等防蚊用品,尽量避免野餐、露营等野外活动,防止蚊媒叮咬传染。 (3)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与人群流动。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4)进入疫区调查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应戴口罩、帽子、穿防护衣,鞋套等。进行疫区灭蚊时,皮肤暴露处应涂布驱蚊剂等防护用品,以防止蚊虫叮咬。 (5)对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要积极地进行消毒处理。24.正确答案: 应采集的样品 (1)剩余食品、食品原(配)料; (2)食品加工的用具和食品容器等(刀、墩、案板、盆、盘、碗)涂抹样品; (3)操作人员的手涂抹样品; (4)操作人员的血液及粪便。 (5)病人的呕吐物、粪便、血液、尿液。25.正确答案: 1.生态学灭鼠是通过改良环境,包括防鼠建筑、断绝鼠粮、农田改造、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鼠类隐蔽处所等,也就是控制、改造、破坏有利于鼠类生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使鼠类不能生存和繁衍。 2.生物学灭鼠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天敌灭鼠,鼠类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黄鼬、猫、狐、猫头鹰蛇类等。二是使用能引起鼠间疾病流行、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微生物灭杀鼠类。 3.物理学灭鼠法又称器械灭鼠法,包括应用各种专用捕鼠器,如鼠夹、鼠笼,粘鼠器等捕鼠。物理学灭鼠的特点是对简单易行,对环境无污染。 4.化学灭鼠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是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种灭鼠方法。化学灭鼠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灭鼠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避剂和绝育剂等。化学灭鼠的优点是投放简单、工效高、灭效好、见效快,是大面积控制鼠害普遍使用的一种灭鼠方法。 使用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人、畜中毒事故。 化学灭鼠法分为毒饵灭鼠法和熏蒸灭鼠法。 (1)毒饵灭鼠法:是将药物混入诱饵中,使鼠食入致死的方法。常用的灭鼠药物为 1)磷化锌:磷化锌为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灭鼠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避剂和绝育剂等。化学灭鼠的优点是投放简单、工效高、灭效好、见效快,是大面积控制鼠害普遍使用的一种灭鼠方法。使用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化学灭鼠法分为毒饵灭鼠法和熏灭鼠剂。鼠食后在胃内遇酸产生磷化氢,作用于神经系统,破坏代谢功能,药物作用时间快,吃药多的鼠,半个小时即可死亡,多数死亡时间为3~10h。磷化锌对人畜的毒性与鼠类似,无特效解毒剂,误食中毒应立即催吐、洗胃、尽快送医院治疗。 2)灭鼠优和灭鼠安:作用机制是能抑制烟酰胺的代谢,使鼠类出现严重的维生素B缺乏症,后腿瘫痪,行动困难,呼吸衰竭,导致死亡。通常使用浓度为0.5%~2.0%,烟酰胺和胰岛素是解毒剂。 3)敌鼠钠盐:属茚满二酮型抗凝血灭鼠剂,药物进入鼠体内,使凝血酶原失去活性,凝血时间延长,毛细管通透性增强,引起内脏和皮下出血而死亡。敌鼠钠盐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慢性药,对人畜毒性较低。 4)杀鼠灵:是第一个被推广使用的慢性药,属羟基香豆素型抗凝血灭鼠剂。毒理作用和使用方法与敌鼠钠盐类似,是慢性杀鼠剂。维生素K,是特效解毒剂。 5)大隆:大隆是抗凝血剂中毒力最强的一种,通过胃肠道吸收,适口性好,能有效地毒杀抗药性鼠种,是目前灭杀鼠类最安全的药物,维生素K,是特效解毒剂。 6)氯鼠酮:氯鼠酮的急性毒性比较大,它是唯一油溶性的抗凝血灭鼠剂,用油剂配制毒饵很方便。 (2)熏蒸灭鼠法:是使鼠类吸入有毒气体而致死。 这种方法适用于仓库、轮船、火车、下水道及野外灭鼠。常用的熏鼠剂有如磷化铝、氯化苦及硫磺等。 1)氯化苦:为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催泪性,氯化苦易挥发,扩散性强,挥发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温度高时,药效显著,一般在20℃熏蒸比较合适。一般用棉球蘸3~5ml药物,投入鼠洞,用黄泥封住洞口,使其产生毒气在洞内熏蒸灭鼠,氯化苦气体在鼠洞中能保持数小时,随后被土壤吸收而失效。杀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呼吸道黏膜。其蒸气被肺部吸收,损伤毛细血管和上皮细胞,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形成肺水肿。最终由于肺部换气不良,造成缺氧、心脏负担加重,而死于呼吸衰竭。 2)磷化铝:灰绿色药片,无味,易潮解,本品遇水或酸产生磷化氢而中毒。使用磷化铝灭鼠是利用产生的磷化氢气体比空气比重大的特点,气体可以深入鼠洞,一般每洞用药0.5~1片,用小匙把药片送入洞内,用土堵严洞口。如在药片投入鼠洞后,加少量水,使药片迅速分解放出磷化氢,药效更快,灭鼠效果更好。 3)硫磺:硫磺经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鼠吸入后,使咽喉水肿、痉挛、呼吸麻痹,窒息而死。此方法适用于仓库、轮船和下水道灭鼠。26.正确答案: 准备采取的控制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源进行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环境消毒以及卫生宣教。 (3)保护易感人群: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易感人群进行甲肝疫苗接种预防感染。27.正确答案: 有机磷酸酯农药(organophosphoruspesticides)主要用作农业杀虫剂,少数品种用作杀菌剂、除草剂或脱叶剂等。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具有抑制胆碱酯酶(ChE.活性的有机磷杀虫剂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 一、概述 (一)理化性质 本类农药除少数为固体外,多为易挥发的油状液体,有异臭;大多数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而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一般对光、热及氧较稳定,但遇碱性物质易分解破坏。进入市场的成品剂型有乳剂、油剂、粉剂、喷雾剂和颗粒剂等,可采用喷洒、熏蒸、拌种、浸种、涂茎等方式施药。 (二)毒性 有机磷杀虫剂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侵入途径等有密切关系。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属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类,不仅经口毒性很大,而且几乎所有品种都有很高的经皮毒性作用。 (三)接触机会 在有机磷杀虫剂的生产、包装、贮存、搬运、供销的各个环节,以及防治病虫害、蚊、蝇等过程中,从事有机磷杀虫剂的配制、喷洒、涂茎、施药工具修理等劳动者,可经皮肤污染和呼吸道吸入引起职业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此外,误服、误用、污染食物或自服等,可经口引起生活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滥用有机磷治疗皮肤病或喷洒、浸泡衣物灭虱,可经皮吸收发生中毒。 (四)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是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有机磷杀虫剂后,引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有机磷杀虫剂对神经系统毒作用可有三种临床表现,即抑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引起的急性胆碱能兴奋或危象,表现为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表现为屈颈肌和四肢近端肌肉、脑神经支配的肌肉以及呼吸肌的肌力减弱或麻痹;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表现为以肢体远端为主的运动及感觉障碍。 有机磷杀虫剂急性中毒事件院前和院内医疗卫生应急处理主要涉及急性中毒和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 1.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性中毒潜伏期与有机磷杀虫剂侵入途径、品种、剂量及机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经皮肤接触中毒者多在2~6小时发病,经口服中毒者多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经呼吸道吸入者潜伏期亦较短。不需代谢活化直接抑制ChE活性的敌敌畏、甲胺磷等中毒,发病较快;反之需经代谢活化的马拉硫磷、乐果等中毒,发病相对较缓慢。吸收量越多,发病越快。一般来讲,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急性有机磷中毒临床上主要出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三方面的症状与体征。 (1)毒蕈碱样症状与体征: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多汗、视物模糊、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严重者出现肺水肿,大小便失禁。 (2)烟碱样症状与体征:出现肌束震颤,多见于面部肌肉、胸大肌和四肢肌肉,重者全身肌肉强直痉挛。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头痛、头晕、乏力、焦虑、烦躁、意识模糊,重者出现昏迷、抽搐、中枢性呼吸衰竭等。 经皮肤吸收中毒者,首先出现多汗、流涎、烦躁不安。由呼吸道吸入中毒者,视物模糊和呼吸困难出现较快。经口中毒者,往往以恶心、呕吐、腹痛为首发症状,接触量大者迅速陷入昏迷,并可发生肺水肿,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两肺满布湿啰音等。在发生肺水肿和意识障碍等严重中毒者,常可合并脑水肿、心肌损害或心律失常等。少数经口中毒重症患者尚可出现肝功能异常,个别可合并急性胰腺炎。 2.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某些有机磷(如倍硫磷、乐果、氧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二嗪磷等)急性重度或中度中毒后1~4天,个别发生在第7天,患者急性胆碱能危象已基本消失,意识清醒,却出现脑神经支配的肌肉、屈颈肌和四肢近端肌肉,以及呼吸肌的力弱或麻痹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因其发生在急性胆碱能危象消失之后和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之前,临床上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故称之为"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可危及生命,如未及时发现并迅速救治,病死率高,必须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识别和警惕。 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主要有下述三组肌肉的肌力弱或麻痹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1)屈颈肌和四肢近端肌肉对称性肌力减弱:肌力常为2~3级,致平卧时不能抬头,上肢和下肢抬举困难,四肢肌张力偏低或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2)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常可累及第Ⅲ~Ⅶ及第Ⅸ~Ⅻ对脑神经支配的部分肌肉,出现睁眼困难、眼球活动受限、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面部表情活动受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转颈和耸肩无力或伸舌困难等运动障碍。 (3)呼吸肌麻痹:出现胸闷、气短、呼吸肌活动度减弱、肺部呼吸音减低、并因进行性缺氧而表现焦虑、烦躁不安、大汗和发绀等,常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严重的低氧血症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二、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一)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调查人员和现场采样人员进入有机磷杀虫剂生产、储存泄漏现场调查采样时,必须穿戴A级防护服,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一次性橡胶手套)、眼罩、鞋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护和转运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时,可穿C级或D级防护服、戴医用口罩、防护手套(一次性橡胶手套)。 (二)现场调查的内容 1.对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泄漏事故的调查:现场调查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前应首先找到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安全、卫生部门负责人,说明来意,获得同意和配合,初步了解事故概况(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能的毒物品种、中毒人数和抢救情况)。若事故现场尚未得到控制,则应对控制事故扩大、救助中毒患者脱离现场、清点中毒人数、分拣病员、急救急送和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设置隔离带、疏散人员等方面提出意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调查。如事故现场已得到控制,则开展以下调查:①向工程技术、安全技术人员了解该单位原料、产品和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资料;②现场观察了解厂房结构、设备布局、化学物跑冒滴漏程度、通风防护状况;③了解事故现场毒物或可疑毒物存在状态,并进行浓度检测和(或)采集空气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如现场浓度已被稀释,仍可测定用于评估,也可在事后利用模拟现场进行检测。④询问现场目击人员以了解事故发生经过,是否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有无设备故障、有无违章操作,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龄,事故发生时的感觉和印象,主要症状、体征和抢救经过。⑤通过临床资料了解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以及抢救经过。⑥采集患者的皮肤污染物、血液、尿液,测定有机磷原形或其代谢产物。 2.对经口中毒事件的调查:在接到中毒报告后,应尽快携带应急处理所需物品前往现场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 (1)询问中毒病人及同餐进食而未中毒者进食的食谱,通过分析两组人员进食食物的差别,来确定可疑的中毒食品。 (2)向中毒事故有关人员询问就餐的人数,食用食物的来源。 (3)对可疑中毒食品的加工过程及其加工场所进行调查:①详细了解可疑中毒食品加工、制作的流程,分析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②检查食品的原(配)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和储存情况。③现场周围环境和生活习惯的调查。 (三)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中毒事件的确认应符号以下3条: 1.中毒患者均有确切的有机磷杀虫剂接触史。 2.中毒患者出现以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发现血ChE活性降低或血、尿中检出有机磷原形或其代谢产物。 (四)中毒事件的鉴别 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需要与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急性胃肠炎、中暑、安眠药中毒等事件进行鉴别。与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的鉴别主要依靠接触史,此外,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被抑制的ChE活性恢复较快。与其他常见疾病的鉴别要点见表3-1。 (五)提出现场控制措施的建议 经过现场调查初步确认为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后,应立即向中毒事件指挥部提出封锁现场、采集工作场所空气样品或泄漏物、收集并封存所有引起中毒的可疑食品和其他可能导致中毒事件的物品以及患者呕吐物、血液、尿液和其他救治患者的医疗废弃物的建议;所有直接接触者(包括没有个体防护的调查处理人员)都应被列为观察对象进行至少24小时医学监护。 最终确认为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后,应立即向中毒事件现场指挥部提出处置封存物品的建议,并提供患者呕吐物、血液、尿液和其他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案。 三、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一)采集样品的选择 中毒患者血液是首选采集的样品。如系经口中毒事件,应加采患者所食食品、呕吐物和洗胃液。并可根据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卫生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应采集的空气、水或其他样品。 (二)样品的采集方法 1.空气样品:参见GBZ/T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 2.血液样品:使用具塞的抗凝试管盛放,采血量为5~10ml。 3.呕吐物、固体食品和半流质食品:使用广口瓶或塑料袋盛放,采样量在50~100g。 4.液体样品(血液除外):使用具塞或加盖的塑料瓶或桶盛放,采样量在100~200ml。 (三)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生物样品采集后宜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冷藏保存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小时内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备份的样品3个月,以准备实验室复核。 四、中毒现场的医疗救援 (一)现场检伤分类 1.绿标:为轻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头晕、头痛、多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腰痛、视力模糊、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 2.黄标:为重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步态蹒跚,嗜睡或意识模糊,甚至昏睡和谵妄,癫痫样抽搐,肌束震颤,精神症状明显;轻度发绀、气急、哮喘、明显咳嗽、咳痰;脉搏大于120次/分,微循环恢复试验大于1秒,大动脉搏动微弱;畏寒发热、皮肤黄染;瞳孔缩小。 3.红标:为危重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昏迷,癫痫持续状态;重度发绀,三凹征明显,鼻翼扇动,呼吸大于30次/分,剧烈咳嗽并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哮喘持续状态;寒战高热,脉搏小于50次/分或大于150次/分,微循环恢复试验大于2秒;瞳孔缩小。 4.黑标:为濒死或死亡患者,同时具备下列指标: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现场医疗救援 1.清洗: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物,用肥皂和温清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包括皱褶部位)、毛发、指(趾)甲;眼部受污染时,应迅速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0分钟以上,洗后滴入1%后马托品(homatropinE.数滴。清洗皮肤时,水温不宜太高,以免因皮肤血管扩张而加快农药吸收。 2.催吐:经口中毒者,如果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配合治疗,可以用催吐法使患者呕吐,将胃内农药排出,催吐有机械催吐、温盐水催吐和吐根糖浆催吐等。一般对意识清楚、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且强烈挣扎的患者注射阿扑吗啡催吐。催吐时一定要避免呕吐物反流,被误吸入气管。 3.洗胃:绝大多数经口中毒患者应该立即洗胃。昏迷和短期内可能陷入昏迷的患者洗胃前应先插入带气囊的气管插管保证气道通畅。洗胃必须反复进行,直至洗出液变清、无农药异味为止。总洗胃液量一般为20~30L。常用的洗胃液有温清水、1%~5%碳酸氢钠溶液。用温清水洗胃结束后,可注入5%碳酸氢钠溶液250ml。服入量大的重症患者,洗胃结束后可将胃管暂留置胃内,以观察流出的液体是否仍有农药,是否需要再次洗胃,也可观察有无胃出血。 4.给予解毒剂:按病情轻重,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品和氯解磷定。 (1)轻症患者(绿标):①肌内注射阿托品1~2mg,1小时后再用0.5~1mg。②肌内注射氯解磷定0.5g,必要时2~4小时后重复一次。 (2)重症患者(黄标):①立即肌内注射阿托品2~4mg,10~20分钟再给1~2mg。②立即肌内注射氯解磷定0.75~1.0g,2小时后重复注射0.5g。 (3)危重症患者(红标):①立即肌内注射阿托品5~10mg,隔5~10分钟重复注射3~5mg;②立即肌内注射氯解磷定1.0~1.5g,30分钟后重复注射0.5g。 5.对症和支持治疗: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出现发绀、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时,立即给氧和给予机械通气;发现心律紊乱时,心电监护;心跳停止时,按常规心、肺、脑复苏处理。 (三)患者的转运 1.红标患者:首先应在中毒现场急救点进行急救处理,症状得到初步控制后立即转运至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2.黄标患者:在给予现场急救措施后,立即转运至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3.绿标患者:在给予现场急救措施后,首先应在中毒现场急救点留置进行医学观察,在黄标和红标患者转运完毕后,再转运至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五、医院内的医疗救援 (一)核实中毒患者的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 中毒患者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接收,急诊科急救组负责医生与救护车负责转运的医生进行中毒患者交接。交接完毕后,急诊科急救组应当立即通过向中毒患者或陪患人员询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确定中毒患者的诊断,并按《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8--2002)进行病情的诊断分级。 (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急诊科对所接收的中毒患者核实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轻度和中度中毒患者可在急诊科观察病房治疗或送往普通病房住院治疗,重度中毒患者立即送至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六、卫生学评价 在封存中毒事件现场收集所有可疑中毒物品后,应当再次对现场中相关物品进行采样,送相关实验室检测。现场空气中有机磷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或所采样品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开放启用现场。 重度中毒患者治愈后,应进行医学随访观察,每周1次,共4~5次,以观察有无发生迟发性周围神经病。 七、注意事项 1.本方案适用于具有ChE活性抑制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处理,不适用于无ChE活性抑制作用的有机磷农药(如草甘膦等有机磷除草剂)中毒事件。 2.当发生以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群发性突发事件,且病例集中在数小时内出现时,应高度怀疑为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 3.因投毒、误用、滥用、自杀等原因经口摄入有机磷农药或被污染的食物、饮水等而造成的食源性中毒事件占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绝大多数,但也有用有机磷作为化学恐怖事件的毒剂,如神经性毒剂沙林、梭曼、塔崩、维埃克斯(VX)等可经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造成重大中毒事件。生产和使用有机磷引起的急性中毒也十分常见,但以散发多见,出现群发性严重中毒事件几率较低。 4.对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累及者,除进行常规体检外,应重点检查意识状态、心、肺和神经反射,并必须记录有否瞳孔缩小、出汗、流涎和肌束震颤等。 5.疑似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病例以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ChE活性下降,但确诊尚需进行毒物检测,以排除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 6.在采集手指和耳垂血标本检测血ChE活性时,一定要彻底清洗皮肤,预防有机磷污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在进行中毒鉴定时,应采集静脉血检测。 7.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在抢救重度中毒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呼吸机是接诊医院必须具备的条件。 8.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事件的最终确认必须有国家认定的实验室毒物鉴定结果支持。对于出现死亡病例,或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或发生在特殊场合和人群的事件必须有两家国家认定资格的实验室相同结果的检测报告确认。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不能作为确认依据。28.正确答案: [参考值]<300mg/L [临床意义]脂蛋白A.升高已作为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9.正确答案: 现病史 (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1)发热的温度,体温为骤然上升还是缓慢升高,发热有无规律性; 2)皮疹的出疹顺序,是否突出皮面,皮疹的大小,压之是否退色; 3)发病的诱因; 4)是否有寒战、咳嗽、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出血等伴随表现; 5)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改变。 (2)诊疗经过 1)发病后有无进行过相关检查,结果如何; 2)有无进行相关治疗,疗程和疗效如何等。30.正确答案: 1.病毒分离有助于确定诊断。 2.血清学检测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3.胸片可提示有无下呼吸道感染。31.正确答案: 1.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本例初步印象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2)诊断依据 1)病前2月内进入疫区,曾食用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史。 2)有发热、充血和出血以及少尿症状。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经过。热度下降后全身中毒症状并不减轻或反而加重。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红细胞(++)有膜状物。2.鉴别诊断 (1)中毒型菌痢可有发热、休克、白细胞升高,便常规及培养阳性,出血热抗体阴性。 (2)感染性休克血培养出致病菌可以鉴别。 (3)急性肾炎可有少尿,尿蛋白、红细胞。但无充血、出血等临床表现,出血热抗体阴性。 3.进一步检查 (1)血清、白细胞和尿沉渣细胞中检出EHF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EHF病毒特异性IgM、IgG阳性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检测患者双份血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诊。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 (3)心电图、胸片、腹部及肾脏超声。 4.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利巴韦林。 (2)根据各期特点综合治疗。32.正确答案: 1.在不同时间测量3次血压,均高于正常。 2.除外症状性高血压。 3.高血压分期、分级。 4.重要脏器心、脑、肾功能估计。 5.有无合并可影响高血压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的情况,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33.正确答案: 调查方案的拟订包括以下几点: (1)调查目的:核实麻疹疫情,认清疫情严重程度。 (2)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 (3)调查内容:患者临床检查,密切接触者调查、监测。 (4)调查表的设计:病人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疾病转归。34.正确答案: 1.食物中毒的分类按病原物质可分为四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含有大量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通常较高,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死率较低,中毒菌量都比较大,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最多,主要有沙门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等。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食用被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发病的季节性和地区性都比较明显。比如,霉变甘蔗中毒常见于初春的北方。 (3)有毒动植物中毒: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而引起的中毒,如河豚、毒蕈、木薯、四季豆、发芽马铃薯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都比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而季节性、地区性明显。例如河豚中毒常见于清明稍后,河海交界地区,病死率很高。毒蘑菇中毒较多见于春、秋暖湿季节,丘陵地区,多数病死率也较高。 (4)化学性食物中毒: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用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的季节性、地区性都不明显,但是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比如有机磷农药,某些金属或类金属化合物,亚硝酸盐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的特征食物中毒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症状也各异,但发病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来势急剧,呈暴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 (2)所有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较短。(3)食物中毒的发病与食物有关,有明确的关系,中毒患者在相近的时间内都食用过同样的中毒食品,未食者不中毒。 (4)患者对健康人没有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5)发病曲线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的趋势,无余波,这与传染病不同。35.正确答案: 相关病史 (1)流行病学史:是否到过乙脑流行区,有无被蚊虫叮咬史,有无接种过乙脑疫苗。 (2)有无药物过敏史,既往有无类似情况,有无糖尿病、结核病史等。36.正确答案: (一)HIV抗体、抗原检测 最常使用的样品是血清或血浆。 1.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3~5ml静脉血,室温放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离心,尽可能地吸出血清备用。 2.血浆样品采集和处理:抗凝剂最常用的是K2EDTA,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3~5ml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或直接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反复轻摇,室温放置,血浆和血细胞会分层,尽可能地吸出血浆备用。 3.送检要求 (1)经HIV初筛实验室进行初筛检测后,若需上送的样品,只送血清或血浆,标本量要求达到1ml,最少不能低于0.7ml,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将可能被拒收。标本用螺口的血清管装,在管外标记好病人姓名;每份标本需填写"HIV复检送检单",表格内资料要填写齐全,送检时与标本分开放置。 (2)应采用WHO提出的三级包装系统 第一层容器:装样品,要求防渗漏。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试管上应有明显的标记,标明样品的编号或受检者姓名、种类和采集时间。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随样品应附有送检单,送检单应与样品分开放置。 第二层容器:要求耐受性好、防渗漏、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将试管装入专用带盖的容器内,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第三层容器:放在一个运输用外层包装内,应易于消毒。在第三层容器外面要贴标签(数量,收、发件人)。 (二)HIV核酸定性检测 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清、血浆或血细胞。 1.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同HIV抗体、抗原检测。 2.血浆和血细胞样品采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厂车间出租合同
- 2024年个人房产交易协议样本解析版
-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供应商货物供应详细协议版B版
- 佳木斯大学《英语阅读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研发合同
- 2024云服务器租赁合同
- 商场2024年度租赁合同终止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技术服务与支持合同4篇
- 银行业务培训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学情分析(每一课都有)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本) 终结性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征地拆迁审计讲义
- LANTEK兰特钣金软件手册(下)
- 供水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国家开放大学《药物治疗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题 (2)
- 行政许可法课件
- 运营安全管理方案
- 城市道路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方案
- 天然气水合物科普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