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轮复习_第1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轮复习_第2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轮复习_第3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轮复习_第4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带有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 B.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C.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过渡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南宋时期,朱熹积极兴建书院,认为“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为忠为孝也”。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开篇就提到《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求学在于求知而不在于求利。这说明()A.书院与统治者意志相违背 B.书院承担教化育人功能C.商品经济推动书院的兴盛 D.宋代理学成为主流思想3.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旋即出版“最新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借鉴日本教科书的体例,在国内首次按课程门类分级分册编写,并配套出版分科分级“教授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端。这表明,商务印书馆()A.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 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C.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D.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4.抗战前,由于大学教育主要由中央拨款,中学教育由省府拨款,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中学教师在40—150元之间,大学教授月薪可达300—600元(与公务员相当),最低级的助教也可拿60—180元。这主要反映出()A.小学教师生活水平最低 B.大学教师工作条件优越C.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 D.国家严重忽视基础教育5.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6.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这表明当时()A.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B.教育领域完成“拨乱反正”C.基础教育发展成效较大 D.“科教兴国”战略成果显现7.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A.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C.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8.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而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无从增加起来。……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及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D.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9.古代图书馆的建筑形式就是一间大房子,主要用于藏书。近代图书馆采用“工”、“山”、“回”、“土”字等形状,书库在后,阅览室在前,二者之间分区明确,便于管理。这一变化说明,近代图书馆()A.保存了大量历史遗产 B.由私立变为政府公立C.对社会上层免费开放 D.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10.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种状况()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有助于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11.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12.截至2022年6月11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达到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1985—2021年,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年均旅游收入超140亿。这反映了现代中国()A.文物保护立法得到了落实 B.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C.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突出 D.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13.下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条目规定第六条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第七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第十八条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A.肯定了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B.是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C.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1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自1972年公约正式通过后,截至2017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加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A.有利于维系各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B.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C.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D.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15.我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共性是()A.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实物和场所 B.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自然景观C.依靠世界各国集资整修与保护 D.备受我国各族人民的珍视和保护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谐教育。子路曾经问孔子何谓“成人”,在孔子看来,“成人”的最高标准是“成圣”。所谓圣人,实际上就是有德有为的圣王。到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家形成了人人皆可学做圣人的观念,周敦颐在《通书》中自问自答:“圣可学乎?日:可。”朱熹直接继承儒家明人伦的教育观,这对明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阳明猛烈抨击当时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为了追逐功利,老师所教,学生所学,都完全失去了“明人伦”的立学本意。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士感怀山河破碎,明确提出以天下为已任的观点。——摘编自李斌《论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材料二:曹魏正始年间,玄学开始流行。玄学家本意在于批判当时名教虚伪化、形式化的堕落倾向,在思想上致力于儒、道的合流。淝水之战后,儒学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南学主要承袭魏晋玄风,北朝主要承袭东汉之遗风。在佛教盛行的唐代,许多儒家学者不断以儒学理论为基础,或以辨别华夷,或以强调忠孝,或以对社会的实际效果等方面,来反对佛教的.教义。安史之乱后,唐皇室虽已趋于衰落,但仍保持了以儒为本,和合三教的基本格局。——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儒家和谐教育的目标。(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当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国语教科书,小学中普遍使用民间出版发行的翻译教科书。课文采用现代文,贴近生活,深入浅出,教育学生要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勤奋刻苦。除此之外,还有地理、历史方面的内容。1886年,文部省规定对小学国语教科书实行审阅制度,规定通过审阅才能出版发行。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此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进行整合,编纂了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其中《国语教科书读本》水平最高,以后编暴的国语教科书多参考此书。1904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制订了国定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1941年,国语成为“国民科”的一个分支,以“培养皇国忠实的臣民”。——摘编自张尚弘《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辑特色、编辑方针述论》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近代教科书的编写。1897年南洋公学陈懋治等人模仿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编写了《蒙学课本》(蒙:启蒙之意),被视为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书中既有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有中国最根本的思想理念,从自然科学到日常礼仪,从历史故事到地理知识,几乎无所不包。课文用浅显的文辞、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道理融汇于儿童生活,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的发蒙之作。一些蒙学课本还继承了传统蒙书描述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历史悠久等特点。1906年,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102册,其中民营出版机构发行的就有85册。——摘编自毕苑《从蒙学教科书到最新教科书》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编写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编写。(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教科书编写的因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改为王宫,路易十四继位后认为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回归原状。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随后成立公共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扩建规模空前,存放了拿破仑东征西伐中所得的大量艺术珍品,后虽归还一些,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宫内。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摘编自郑欣淼《故宫纪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所作出的共同贡献。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其中礼、乐是核心”可以判断出是礼乐制度,而西周的礼乐制度正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A项为正确选项。2.答案:B解析:材料朱熹认为书院教育强调“忠”“孝”,陆九渊认为“求学在于求知而不在于求利”,这说明书院承担教化育人功能,B项正确。3.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刚颁布最新的学制,商务印书馆就能根据最新学制内容编写出最新的教科书。而癸卯学制的一些内容借鉴了西方近代的教育内容,最新的教科书也能体现近代教育的内容,教科书是面向全国适龄孩子的书籍,可知这有利于开启明智,所以说商务印书馆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D项正确;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是包含近代教育的一些内容,没有重点强调科学知识,不能说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排除A项;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就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务印书馆编写有近代教育内容的教材以有利于国民民智的开启,不涉及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故选:D。4.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至抗战前,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大中学校教师工资整体水平远高于小学教师工资,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极少,反映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忽视,D项正确;小学教师工资低不代表生活水平最低,排除A项;大学教师工资收入高不等同于工作条件优越,排除B项;“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本属于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B解析:由材料时间“19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即将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再根据材料“工科系”“多科性工业大学”可知,这种调整是为工业建设培养人才,故选B项。此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大学,“国民”的范围太大,排除C项。高校的院系调整并不仅仅局限于天津地区,同时也不单纯是为了天津的经济建设,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政府积极扩大地方教育自主权,加强基础教育法制化,这推动了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拨乱反正”工作已完成,B项错误;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材料“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显示部分政府官员认为保存历史文献更有效的方式是增添副本,而非用更加密闭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献,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广泛流行为历史文献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C项正确。8.答案:D解析:由“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中国的棉纸……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活版印刷术和中国棉纸的出现促进了西欧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即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D项正确;中华文明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A项排除;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虽有不足却是逐步深入,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先有蔡伦革新造纸术,后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项排除。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书库在后,阅览室在前,二者之间分区明确,便于管理说明近代图书馆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D正确;ABC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0.答案:C解析:18世纪时,欧洲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有利于传播文化和提高公众文化水平,故C项正确;欧洲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一17世纪,排除B项;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11.答案:A解析:19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科技转化生产力无关,排除C项;这不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B解析:目前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对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也与经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B项正确;材料与文物保护立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由“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世界遗产基金”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C项正确;该公约肯定了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A项排除;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B项排除;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以本国保护为主、国际援助为辅,D项排除。14.答案:D解析:文化和自然遗产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材料看到,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国家数量非常多,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因此D项正确。A项“悠久”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排除B项。“加速”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均是古代中国的文化遗址,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实物和场所,A项正确;材料中的遗产不是自然景观,排除B项;材料中的遗产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是依靠世界各国集资整修与保护,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16.答案:(1)培养兼具品德和知识的人才(或者“培育圣人”);以礼规范人际关系(或者“明人伦”);使儒学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或者“世俗化”);致力于服务现实生活和社会(或者“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者实现“天人合一”)。(2)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明清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在坚持核心理念的同时,积极学习与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强调修养与思辨;受到政治环境的巨大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第(1)问,要求指出古代儒家和谐教育的目标。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是提纲挈领的总结,考生需要将其具体化。孔子认为每个人除了要有仁、信、勇、刚等品行外,还要好学,否则就会有危害,因此他强调品德和知识皆重的观念。材料中多次提及明人伦,要求规范人际关系。到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圣人可学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的世俗化倾向加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儒达到圣人的境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儒学流于空谈,部分儒家学者呼吁“学以致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人与自然方面,儒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第(2)问,要求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从时空观念素养看,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延续不断。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儒学既有其仁、礼的核心思想,也融合了佛、道的观念。根据材料二中的“淝水之战后”“安史之乱后”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受到政治环境的巨大影响。17.答案:(1)变化:由翻译教科书为主到自主编纂;从自由选择、编纂教材到国家加强审查管控、统一编订教材。说明:“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全盘学习西方,此时的小学普遍使用翻译教科书;此后日本政府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教材审阅制度并统一编订小学国语教科书;二战前,日本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小学国语教材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2)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和日本教科书的影响;清末新政对教育体制的变革;新式学堂的涌现;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推动。影响:传承民族文化;传播西方文化;开启民智,推动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3)因素:传统文化的影响;文明的交流互鉴;政治变革的推动;国家意志的推行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解析:(1)变化:根据“当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国语教科书,小学中普遍使用民间出版发行的翻译教科书”、“文部省规定对小学国语教科书实行审阅制度,规定通过审阅才能出版发行。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此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进行整合,编纂了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4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制订了国定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等信息可从教科书的选择和教科书的编撰两个方面进行回答。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正值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实行全盘西化,因此小学普遍使用翻译教科书;而19世纪末期,日本政府想要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因此加强了对教科书的审阅和编订;“培养皇国忠实的臣民”等信息则反映了二战前,日本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因此教科书带有明显的军国主义色彩。(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进行分析。背景:根据“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近代教科书的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