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_第1页
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_第2页
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_第3页
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_第4页
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

在中国,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这四种方法的范围和应用条件不同。我国进入了知识产权纠纷的高发期,诉讼虽然是解决知识产权争议的最主要的方式,但其弊端也不断的暴露出来。新时期,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知识产权与仲裁的特点知识产权已经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但是知识产权诉讼却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利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纠纷的有效解决。如知识产权具有技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通常都有愈来愈强的技术性,对其争议的解决难度加大。同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性和复合型的要求,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法官很难达到。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仲裁。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近代,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仲裁作为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仲裁制度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更能体现其优势。仲裁与知识产权诉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仲裁程序比民事诉讼程序更为简化,仲裁的一裁终局制使纠纷得到了尽快解决,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2.仲裁程序比民事诉讼程序更为高效,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特点之一是时效性强,如果不及时制止侵权,权利主体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仲裁程序在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的高效性优点,是为纠纷双方尤其是权利人所乐于接受的。3.对处理案件人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能力的要求不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解决常涉及复杂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仲裁机构的仲裁员的选定和聘任大都是本行业的专家,仲裁员往往比法院普通法官更具有专业权威性。4.仲裁程序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秘密和隐私。仲裁程序除当事人有相反约定之外,其审理程序均不公开,这就大大减少了泄露商业秘密的机会。5.仲裁机构多为民间组织,不像法院那样直接隶属于国家,而是完全独立于各国司法体系之外的。所以在裁决的涉外承认与执行上比法院要便利得多,有利于克服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和地方保护主义。可见,仲裁制度为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提供的是一种更便捷、更公正和更高效的手段;而知识产权的仲裁处理模式则可以扩大仲裁的适用范围,扩大其影响。知识产权与仲裁的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二、第二,可仲裁性问题可仲裁性(arbitratalility)指的是仲裁的适用范围问题,即哪些纠纷可以用仲裁制度解决,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1)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可见,我国仲裁法在可仲裁性问题上,持保守态度,要求两大标准:主体标准要求纠纷双方是平等主体;性质标准要求纠纷性质是财产性的纠纷。这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适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知识产权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知识产权的纠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一类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我国《著作权法》第49条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1条都明确了著作权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在我国,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的逻辑前提是当事人间订有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但实践中,当事人所订立的仲裁协议往往存在某种瑕疵,缺乏法定内容,对其效力如何认定,我国法律规定的很不明确。如,对于既约定仲裁,又约定诉讼的知识产权仲裁协议和选择两个或多个仲裁机构的知识产权仲裁协议所产生的问题,我国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或“函”来规范,其效力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笔者认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已经把知识产权定性为私权,意思自治原则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中仍是最根本的原则。当事人所订立的仲裁协议存在瑕疵的,应允许当事人在仲裁庭人员选定之前进行补正。1998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给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中体现了这种立法思想,该批复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实施后重新组建仲裁机构前,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只约定仲裁地点,未约定仲裁机构,双方当事人在补充协议中选定了在该地点依法重新组建仲裁机构的,仲裁协议有效;双方当事人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但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院的批复,会让人怀疑其效力的普遍适用性。建议在未来仲裁法修改中放宽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范围,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作为确定可仲裁性的基本原则。(二)知识产权与侵权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大多数学者持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往往涉及知识产权本身效力的确定、权利的归属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而这些事项显然是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有错误之处。首先,根据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的规定“非合同关系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纠纷也可通过仲裁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可以归类于非合同关系纠纷,也具有可仲裁性。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侵权纠纷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纠纷可提交仲裁。1994年颁布的《仲裁法》也承认“其他财产纠纷”的可仲裁性,然而“其他财产纠纷”是否包括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并不明确。建议在我国即将进行的仲裁法修改中,对其他财产纠纷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单纯的侵权案件不可能存在事先达成仲裁协议,而出现纠纷之后,更不容易事后达成仲裁协议”的观点是错误的。知识产权是专有权而非支配权,知识产权纠纷最后很容易通过达成使用许可协议的方式解决。这在专利法领域内更为明显,因为,现在的大公司往往会申请海量的专利,而不管他们对自己是否有用,其目的就是在于权利方想通过达成使用许可协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由于该项专利属于必要技术专利,侵权方公司要想拓展业务,必须打破专利灌丛(patentthicket),其最好的选择就是同权利方订立许可使用协议,实现双赢所以,否认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的观点是错误的。鉴于仲裁具有一裁终局、快捷便利、无地域性和管辖权限制等优势,在未来的仲裁法修改中,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作出规定。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合理性(一)知识产权私权化的机理在仲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思自治原则是仲裁制度最根本的原则。仲裁程序的发起直到裁决的执行,无不体现意思自治的内容,意思自治原则贯穿了仲裁整个过程的始终。第二,意思自治原则是仲裁与诉讼相区别的特有原则。仲裁与诉讼是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中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诉讼更强调法律规定、更强调法院的制控权;而仲裁则强调当事人的合意、当事人的自治权。因此,两者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仲裁制度中当事人享有极大的自治权。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在序言中宣示“知识产权为私权”。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不同于古代的封建特许权。特许权的保护是一种“钦定”的行政庇护,而不是法定的权利保护。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意味着知识产权与其他有形财产所有权一样都处于同样的私权地位,从而在理念和制度上可以为知识产权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思自治理念。私权的赋予使权利主体获得了自主性,权利人可以自己选择用诉讼或仲裁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解决模式是其权利私权性的体现。(二)民间裁决与私权保护在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上,有国家的法律否认其可仲裁性,原因在于知识产权具有国家授予性,有些知识产权要经由登记才能取得,仲裁庭无权裁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当事人也不能处分或交由仲裁机构处分应该由国家确权的权利。如阿根廷民商事法律中就规定“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及“反托拉斯案件”不能提交仲裁,意大利法律也做了相似的规定但是,知识产权仲裁机构能否就权利的有效性作出裁决呢?因为虽然知识产权纠纷中常涉及的知识产权效力的认定、权利归属是行政权决定的事项,但在纠纷解决中却无法绕开。笔者认为,虽然根据当前中国的仲裁事业发展现状,提倡运用这样的制度还为时尚早,但是知识产权制度瞬息万变,日本已经准备开启知识产权确权案件法院的广泛管辖,美国开创了知识产权有效性的仲裁制度,规定仲裁庭可以裁决专利有效性问题。我们可以开展审慎的理论探讨与论证,借鉴他国经验,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仲裁事业的发展。所以,知识产权的国家授予性并非否认知识产权可仲裁性的正当理由。四、多起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方法和仲裁机构的专业化(一)第二,仲裁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程序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和调解中心建立于1994年,其所采用的由主要专家在跨国界争端解决进程中制定的争端解决程序,被公认是解决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娱乐业和其他方面争端的极其适宜的手段。该机构的仲裁程序是完全开放性的,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只要在本国具有完全的民事主体资格,无论其是否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国民,均可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与调解中心”仲裁。该仲裁机制中还设立了调解程序。调解程序一方而可以是与仲裁程序截然分开的独立程序,另一方面也可以前置于仲裁程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争议解决机制,即调解——仲裁程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是唯一一个世界性的知识产权专门仲裁机构。它的建立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产生了巨大影响。更令人期待的是,该解决机构使仲裁模式和调解模式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必然会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诉讼,仲裁和调解等多元解决机制的建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著作权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从《反家庭暴力法》上看,主要是诉讼机制从总体上看,我国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模式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我国1991年《著作权法》第49条第一款规定“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调解,也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著作权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修正后第54条第一款规定“著作权纠纷可以调解,也可以根据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或者著作权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可见《著作权法》修改后的相应条文中提到的可仲裁的著作权纠纷既包括了修改前条文中的“著作权合同纠纷”,又增加了“著作权侵权纠纷”。这不但是一种认识的深化,更是一种立法机关的自信的表现。我们从著作权合同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中看到了仲裁机制相对于诉讼机制的优点,并很有信心地把其可仲裁性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另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仲裁解决机制的专门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2007年2月份,厦门市成立国内首个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不仅可以选择解决机构、专业仲裁员,还可以选择适合具体争议内容的仲裁程序,甚至开庭地点,极大地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压缩了成本。2007年4月15日,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仲裁院——武汉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院成立,设在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但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专门仲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