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_第1页
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_第2页
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课程学问的学习必需遵循“意义标准”,即不能满意于“领悟学问的客观内涵”,而是要在“把握”学问的过程中,进一步与学问建立起“意义关系”,关注人的“精神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必需对课程及其设计作出新的理解。

人们常常批判把课程视为“学问”,忽视了儿童生活阅历,导致了学科分隔,造成了课程与生活的对立。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问题的表现,而非问题本身。它的真正问题在于:把作为“客观文化”的学问直接等同为“课程”,事实上取消了课程设计,也使课程成为“死”的“学问筐”。

新课程观强调学问与人的互相开放,课程中的学问必需作为“对话者”,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势和明显的倾向性。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学问”改造为“课程学问”,而不是取消学问、降低学问的作用,从而误导一种新的学问无用思潮。

1.课程越来越捉摸不定

国内近年关于课程的种种“新思维”使课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这里我们只选择近年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三种课程观,对它们的恰当性作简要反思。

1.课程作为“学问”或“科目”

观点:这种课程观把作为“客观文化”的学问直接等同为“课程”,事实上取消了课程设计,也使课程成为“死”的“学问筐”。在这种课程观的视野里,“课程设计”就是把选择好的学问直接摆放到被叫做“课程”的筐子里,学问仍以其冷峻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

点评:视“课程为学问”的课程观没有看到“客观学问”与“课程学问”的区分。其实,“课程学问”与“客观学问”存在着区分。区分在于:“客观学问”是自由化的、相对静止的;而“课程学问”则是经过改造了的、“动姿化”的。我认为,课程学问不应是冷冰冰的“学问块”,而应是灵动的、热切的、表现出趋向性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势。只有这样的学问,才能较好地参加人的精神生活,与人建立起意义关系,使学问的获得到达“意义标准”。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把“客观学问”改造为“动姿化”的课程学问,从而使学问可以与人对话。课程中的学问作为“对话者”,必需是开放的,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势和明显的倾向性。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学问”改造为“课程学问”。

2.课程作为“教学大事”

观点:把课程视为一种“教学大事”,这也许是近年课程“新思维”中最激进的一种。这一术语是在课程与教学走向整合的思路下提出来的,在这种观点看来,课程不再是一些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之外开发出来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大事”。这种观点确实从根本上消解了我们以往对课程的基本熟悉:课程既然是一种“教学大事”,那么它就不再具有实体性和任何确定性,而完全是过程性的和未知的;教科书和教材也好像是有害的;“课程实施”的概念也被取消了,由于在教学之前我们根本不行能开发任何课程。这种课程观反对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课程讨论与教学讨论的彻底分别,它提倡解放同学,鼓舞同学在教学中去主动理解和主动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