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家族院模式考述_第1页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家族院模式考述_第2页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家族院模式考述_第3页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家族院模式考述_第4页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家族院模式考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家族院模式考述

一、高昌王国多民族驱动模式自汉代西域以来,吐鲁番与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争继续,大量汉族迁往中原。从河西及陇右地区迁徙而来的大姓望族发展壮大并占据了吐鲁番社会的主体。随着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发展,公元5世纪时,以中原大族为首的高昌王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建立起来。高昌原系车师前部地,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屯田,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东汉、魏晋沿袭其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其间先后更换过阚氏(460-491年)、张氏(491-496年)、马氏(496-499年)、麴氏(499-640年)四个政权,麴氏享国最久,至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高昌王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成分的政权,汉族方面,既有从中原迁来的王、唐、崔、郑等姓,又有从河西陇右一带迁来的麴、李、张、袁等姓;其他民族,如有昭武九姓之后的康、史、安、何、石、米等,又有西域其他地区的人民,如善姓,焉耆王族之后的龙姓,龟兹王族白姓及疏勒王族裴姓等,还有铁勒、突厥族的柯寒等姓。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的戈壁上,高昌故城西北(图一)。该墓地使用时间长,主要是从公元3世纪中期至公元8世纪中期。本文研究的聚族而葬的家族茔院模式出现于6世纪初期至8世纪中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麴氏高昌王国时期至唐西州初期(499-640年),第二阶段为7世纪中期至8世纪初期(唐西州中期),第三阶段为8世纪初至8世纪中,即武周以后(唐西州晚期)。阿斯塔纳古墓群共有古墓葬500余座,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区域分明。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考古人员对阿斯塔纳古墓群的发掘始于1959年,至1975年共进行了13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后来,又作了数次小规模的清理。仅1972-1973年就清理墓葬达120余座,其中麴氏高昌(499-640年)豪门张氏家族茔院出土相关墓志共50方,墓葬65座,墓门全部向东,家族茔院的时代处于麴氏高昌至唐西州时期。二、雄家族的发展演变和家族成员的墓葬排序从张雄与其妻麴氏墓志、张怀寂墓志、张礼臣墓志可以看出张雄家族的发展演变和家族成员的墓葬排位。另外,张雄家族延续时间长,茔院的营建和使用时间跨度大(高昌延和六年至武周长安二年),从茔内墓葬变化可以窥视茔院历史变迁。1.张雄家族在高昌的经营《张雄妻麴氏墓志》载:“君讳雄,字太欢,本南阳白水人也。……跗萼散于前庭,波澜流于右地。因家遂久,避代不归,故为高昌人焉。”前庭,即汉时车师前王庭,后为高昌国。据以上麴氏及张礼臣墓志可知,张雄家族族源南阳白水。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动荡不安,频繁的战祸迫使大量汉族人口向西迁徙躲避祸乱,苻坚灭北凉后,曾为避难之所的凉州也陷入战乱,张雄家族就由凉州继续西迁至高昌。《张雄妻麴氏墓志》有云:“属奸臣作祸,伪诈将颠。一出乾侯,兵缠绛邑。君执奉羁勒,经始艰难。功冠却燕,勋隆复郢。伪王返国,宠命偏优,拜威远将军兼都官郎中,答勤劳也。寻迁左卫大将军兼兵部职。”张雄是高昌王麴伯雅的内侄,又有助高昌王麴伯雅复国的功勋,曾被授予左、右将军,都棺郎中等重权显职。另外,张雄妻子出身于高昌麴氏王族,曾被封为永安太郡君,她的祖、父先后袭任高昌宁朔将军、横截太守,张雄的姑母则为高昌王的太妃。张雄长子张定和生前任唐前庭府折冲都尉,次子张怀寂则历官唐中散大夫、行茂州司马、上柱国。《张怀寂墓志》谓:“贞观之际,率国宾王。”指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后,将高昌贵族内迁事。2.张雄家族内墓葬排列资料显示,张雄的墓葬、张雄之子张定和与张怀寂之墓、张怀寂之子张礼臣墓,都为斜坡墓道的洞室墓。吴震先生在《麴氏高昌国史索隐———从张雄夫妇墓志谈起》中根据出土墓志,绘测了张雄家族茔院的墓葬分布从图2可见,张雄祖父墓居于最后一排,其父母墓居第二排,张雄夫妇墓在第三排,张雄长子张定和、次子张怀寂由右及左居于第四排,张氏家族茔院内的墓葬主要按辈分高低进行排列,辈分高的居后,辈分低的居前。3.和随葬品上的商标张雄家族茔院内墓葬时间跨度从麴氏高昌至唐(高昌延和六年至武周长安二年),其中延续至唐西州时期的张怀寂墓(632-693年),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其变化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张雄家族墓以合葬为主,多见夫妻合葬墓。如张雄墓夫妇合葬墓,很明显表现出了墓葬形制的前后差异。张雄墓原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后在墓道尽头用弧形土坯增建了甬道,两壁建了壁龛。随葬品也是分前后两次埋入,壁龛中的木俑为盛唐风格,为麴氏下葬时所放。张雄死于唐贞观七年,其妻麴氏死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前后相距55年,两人是相隔55年后被葬在一起的。张雄死时,唐政权还未直接控制高昌,麴氏死时唐朝在此经营已久。张定和、张怀寂在朝为官,熟知唐朝礼制,麴氏下葬遵循唐制而行,因此后期出现了改建和增筑现象。三、张雄家族的庭院与吐鲁番阿斯塔纳家族的庭院之间的关系1.交河沟西墓地院附室院早期学者称聚族而葬的墓地为“茔圈、茔园、茔地”等。古代文献中家族墓被称为“冢次、先茔、旧茔”等,而“茔院”之称始于原发掘报告。“茔”《说文》载“茔,墓也。”《广雅》:“茔,葬地也。”《汉书》《后汉书》中的“茔”与现代汉语一样,都指的是墓地。关于“院”字,《广雅》曰:“院,垣也。”《玉篇》:“院,周垣也。”该地区家族墓地以围墙的形式圈划界域,且留有门道门阙,似院落门庭,称为“茔院”。据现有资料看,未见阿斯塔纳张氏家族茔院规模形制相关的图例介绍。此处选择交河沟西墓地康氏家族墓地茔域,它属于麴氏高昌国晚期至唐西州早期(593-662年)。分布图直观、清晰,具有代表性。茔院近长方形,东西现长52.6米,南北宽49.4米,茔院东北角被另一茔院打破,东围墙已被破坏,范围不明。砾石块砌筑的院墙局部被沙土覆盖,墙宽0.7米,残高0.3米。茔院内共有墓葬33座,其中30座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地表均可见用砾石漫铺出的封堆和墓道,墓葬均东向,行、列排布有序(见图3)。黄文弼先生在研究交河沟西墓地(属于吐鲁番地区)时言:这些家族茔院“均用石块排设一线作栏,成为一茔……合若干冢为一茔”,“类皆方形,前开一门,二线平行,长3米许,方向不一”,“皆为一族一姓之人,从无异性滥入之事”,“石线栏者,界域之义也”,“每一茔中,冢数不一。少者一二冢多至数十冢,排比颇有条理。”家族茔院的平面形制多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长10~60多米,宽10~60米左右,规模不一。茔院划分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围墙为界,以藏青色卵石或以灰黑色砾石铺砌成方形围墙。二是以围沟为界,茔院外侧开挖有宽约0.1~0.5米,深0.5米(残存)围沟以明确家族墓地范围。茔院前部有较长门道,最长可达27米,茔内墓葬数量不一,位次清楚,排列有序。墓向与茔院方向基本一致,茔门方向多样,西北向少见,以北、东、东北居多。事实上,这种形制的家族茔院在甘肃敦煌、吐鲁番阿斯塔纳、雅尔湖地区都有发现,成为魏晋至唐时期西北地区具有共同特征性的家族墓地。2.内墓葬排葬时代关于西北地区家族茔院内墓葬排序有几种观点,黄文弼先生认为墓葬多从茔院的一个里角开始,或斜行或横行向山门方向排列。九州大学的冈崎敬先生认为交河沟西墓地茔院中最后排最右的墓葬一般年代较早,最后排最左或次左的墓葬也可能最早,最靠前排的墓葬年代越晚。倪润安先生则认为交河沟西墓地是尊者居右居后的排葬。从张雄家族墓葬排位看,符合冈崎敬先生所说的最后排最右的墓葬一般年代较早,最靠前排的墓葬年代越晚的叙述,和倪润安先生的尊者居右居后的排葬也较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家族茔院内墓葬排序依然遵循以尊者为上的原则,先确定祖穴所在,最后排最右辈分较高,往前辈分逐渐降低;遵循尊者居右、居后的排葬方式,与中原地区宗法礼制有着相通之处。四、张雄家族的庭院与中原家族的墓地关系1.家族墓地的确立和流行时段家族墓地产生发展经历了氏族墓地、公共墓地、公墓、邦墓以及大贵族家族墓的转变过程。商周时期实行“族坟墓”,是以严格的宗法礼制为宗旨,墓葬位置按照等级关系行昭穆之制。春秋战国时期,族坟墓在诸侯国间仍然保留。然而,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已经对宗法制度的实行产生冲击,“僭越”现象屡有发生。政治上新兴地主势力的崛起加快了宗法制度的解体,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族葬制度也随之减弱,墓地的自由买卖标志着族葬制度彻底崩溃。独立王陵和贵族家族墓在东周时期已出现。西汉时期涉及土地买卖的案例屡见不鲜。东汉时期,宗族豪强变为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地主豪强间的家族联合,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家族墓地也多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豪强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特权,把持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聚族而葬成为世家大族的丧葬文化,家族墓地普遍出现。家族墓地的最终确立和流行时段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门阀制度密切相连。吐鲁番家族茔院多出现于5-8世纪,与中原地区家族墓的流行时段相符合。2.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西北地区茔院围墙的设置可能与中原地区的陵园制度有关,墓葬陵园制度最先是皇室贵族的墓葬规划,之后被大姓豪强所效仿。中原地区有茔域标志的墓地始于东周时期,目前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的兆域铜板上标明的“中宫垣”“内宫垣”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而陕西的秦雍城、芷阳陵区多用隍沟围绕墓室,应当是茔域的封沟。3.张雄家族院制度的由来西北地区家族茔院与同时期中原家族墓的研究,可从墓葬形制、墓葬选址、随葬品种类及组合、葬俗等多个方面考虑。这里从家族墓地内墓葬分布和家族墓地的营造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脉络关系。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河西地区经济稳定,地方豪强割据一方,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家族茔院,并成为一种风尚,十六国以后围墙式的茔院家族墓依然盛行。阿斯塔纳地区茔院至麴氏高昌时期出现,一致延续到唐代。1960年敦煌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发现的前凉时期的张氏坟院中的五座墓,由左向右呈斜行排列,东南角的墓为年代最晚的张弘妻墓(369年),这五座墓墓道都向西,茔院以沙石围砌茔墙,南向开门(图4)。与张氏家族墓葬排列及营造方式相似的墓葬还有1980年在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发掘的五凉时期的墓,M1、M2在一个坟圈内,圈内墓葬7座,墓道均向西,东西长85米,南北宽80米,以沙石垒砌圈壁,宽约2米,南向开门。60-M1和80M1、M2所在茔院在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墓葬形制(多斜坡道洞室墓)、茔内墓葬排序遵循理念等方面,都与张雄家族茔院较一致,只有墓道与茔门方向呈90°与其相反。张雄家族与前凉敦煌张氏等世家大族有着密切联系,张雄家族茔院制度应是在佛爷庙—新店台墓群中家族墓地的影响下产生的。前面提到,现有资料未见吐鲁番阿斯塔纳张氏家族茔院规模形制相关的图例和文字信息介绍,因此选择交河沟西墓地康氏家族茔院图作为例子,与陕西潼关吊桥东汉至魏时期的杨氏家族墓(图5)、西安洪庆家族墓(图6)在茔内墓葬整体布局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虽然杨氏墓群以土墙围沟,但墓道均南向,整齐划一,与康氏及其东西两处家族茔院内墓葬全部东向、排列规范化的整体布局是非常吻合的。五、张雄家族院与中原家族计算吐鲁番地区修筑墓垣和聚族而葬的家族坟院是逃避战乱的中原人带过去的汉文化,以拥兵自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