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章 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犯罪_第1页
(11)-6章 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犯罪_第2页
(11)-6章 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犯罪_第3页
(11)-6章 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犯罪_第4页
(11)-6章 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犯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犯罪(第六次课)国家规定“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的行为受到刑罚的否定评价和刑事处罚,目的在于规制毒品的非法扩散和非自愿传播。在刑法中一般不处罚个人私权自治范围内且不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例如吸毒行为,由于吸毒行为出于吸毒者的自主意识的决定,也欠缺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仅仅被归于行政违法行为。而国家通过司法控制的方式管制毒品,主要是针对毒品的供给或非法的扩散行为,因为上述行为可以扩大毒品的消费者数量,引起对吸毒者的个体以及社会的危害。因此通过某种方式,不正当的扩大毒品消费,引致他人的毒品消费欲望或者诱导、强迫他人在不自主的情形下被动消费毒品,或者为吸毒者提供用以逃避行政执法和处罚的便利,或者给吸毒者提供用以吸毒的毒品,是我国刑法所需要给予否定评价的行为。毒品犯罪一般而言属于刑法理论上所谓“无被害人犯罪”,因为客体都是国家对于毒品的管制,唯有本章所规定的“致使、帮助他人施用毒品”的行为中,由《刑法》353条所规定的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和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属于有被害人的犯罪。因此本章所涉罪名,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正当的扩大毒品消费或者导致他人在意思不自主的情形下进行的毒品消费的行为,包括: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而另一部分则是为毒品消费者提供帮助,从而扩大了消费毒品群体,造成了社会危险的行为,包括: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一、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概念和构成特征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是指故意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我国的毒品管制和公民的身心健康。犯罪对象是没有自愿吸食毒品而受到引诱、教唆或欺骗吸食毒品的自然人,但由于未成年人对毒品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低下,所以刑法特别规定加重对引诱、教唆、欺骗未成年人吸毒的行为。(二)犯罪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取引诱、教唆、欺骗的方法,促使他人在非自愿的情形下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1.引诱。引诱是指以宣扬吸毒后的感受进行诱导或者以金钱、物质利益鼓动他人,使之产生吸毒的欲望,并进而在自愿和明知的前提下,吸食毒品的行为。在构成引诱的过程中,被引诱者是出于自愿而吸食了毒品,这也是引诱与强迫的本质区别。同时,被引诱者对于所吸食的物质应当明知是毒品而进行吸食、注射。如果吸食者对于所对吸食的物质不明知是毒品,那么行为人构成欺骗他人吸毒罪。2.教唆。教唆是指通过言语或行为引起他人吸食毒品的意愿,或者坚定他人吸毒决意的行为,从而导致他人吸毒的行为。教唆与引诱存在一定的重叠,但也具有明显的界限。“引诱”与“教唆”的根本区别在于引诱行为是以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后所获得的精神或物质回报为诱饵而实施的,而教唆行为则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其特征在于刺激他人自愿尝试吸食,或者加固他人已有的吸食意愿。教唆行为一般分为两种:一是针对本来无吸毒愿望的人,二是针对有吸毒愿望但尚不坚决的人。教唆的方法是除诱惑以外的任何方法,如激将、劝说、请求、怂恿、建议、示范等。3.欺骗。欺骗是指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原本没有吸毒意愿的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非自愿的吸食毒品。例如把毒品掺入香烟,或者用毒品换掉药片等行为,受害人在不知情的情形下吸食了毒品,对身体造成损害,而对于欺骗的目的在所不问。例如甲为使乙加入其贩毒团伙,数次将微量海洛因掺入到乙的水杯中,导致乙吸毒成瘾,而后为再获得毒品加入到甲的贩毒团伙中,甲的行为成立欺骗他人吸毒罪。注意在这个选择性罪名中,引诱是指诱使他人,即受害者吸毒时知晓是毒品,但是吸毒的意愿是出于行为人引诱而产生;教唆是唆使和鼓励;而欺骗则是在受害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形下使之吸毒。(三)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成立本罪。(四)犯罪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具有致使通过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直接故意,而对于行为人的动机则在所不问。学界曾有关于间接故意能否构成本子的讨论,有论者认为通过提供吸毒环境或有倾向性的对毒品加以描述而导致他人吸毒可以构成本罪,但该论影响力不足,因为若仅仅提供毒品吸食环境或者对毒品进行有倾向性的描述在客观上并不足以使吸毒者产生独立的吸毒欲望,若此时吸毒者进行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仍是出于自主意愿的表达,所以与本罪的立法目的相悖。因此间接故意不能成为本罪的故意类型。二、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认定(一)引诱、教唆、欺骗吸毒罪与非罪界限若行为人欠缺引诱、教唆、欺骗吸毒的故意,只是在教学、科普活动中介绍毒品的知识而诱发他人吸毒的自主意愿,进而导致他人吸毒的,不成立本罪。若行为人引诱、教唆、欺骗已有吸毒习惯的人吸毒,由于吸毒者并非出于不自愿或不知情前提下的吸毒,一般不构成本罪,但如果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没有吸食过的毒品种类,例如吸毒者吸食海洛因,但引诱、教唆、欺骗其吸食冰毒,可以成立本罪。同时若对方已经戒毒或处于戒毒期间,通过引诱、教唆、欺骗行为而导致复吸的,应当按本罪论处。本罪处罚未遂,行为人引诱、教唆、欺骗行为已经完成但没有导致他人吸食毒品,应按本罪未遂论处。本罪是选择性罪名,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行为个数来确定罪名。(二)引诱、教唆、欺骗吸毒罪与罪界限1.本罪与贩卖毒品罪区别。本罪与一般的贩卖毒品罪较易区分,但是在以贩卖毒品为目的,通过引诱、教唆、欺骗手段致使他人吸毒,扩大毒品消费,之后再进行贩卖毒品的行为,成立贩卖毒品罪和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牵连犯,应当依据牵连犯的处断原则以贩卖毒品罪论处。“行为人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后,又向吸毒者贩卖毒品的,应以贩卖毒品罪论处。”例如某甲以贩毒为生,为把生意做大,其经常笼络一些在校学生一起混迹于酒吧和KTV,将毒品掺入到香烟、啤酒中引诱他人染上毒瘾,然后再向其兜售。甲的行为是牵连犯,其以欺骗他人吸食毒品为手段,以贩卖毒品为目的,两个行为之间存在着牵连关系,应当以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择一重罪处理。显然,贩卖毒品罪的法定刑高于欺骗他人吸食毒品罪,因此对于甲应当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然而,在实践当中,吸毒者的瘾癖发展到依赖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且对于某些种类的毒品,吸食者可能并不会产生依赖或者与毒品的提供者发生毒品的交易行为。因此通过引诱、教唆、欺骗的方法并不一定导致吸食者成为行为人的消费者,在这一情形下,若吸食者仅仅吸食了用以引诱、教唆、欺骗的毒品,而未进行后续的毒品交易,则应以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论处。2.教唆他人吸毒罪与教唆犯罪行为区别。教唆犯是我国刑法总则规定的共犯类型,按照我国《刑法》第29条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同时,“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教唆犯罪并非罪名的表达,教唆犯的行为性质从属于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教唆罪所教唆的犯意。而教唆他人吸毒罪则是一个独立的个罪,在罪名中的“教唆”,与教唆犯中的“教唆”具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唆他人吸毒罪中,教唆行为本身得到了刑法的否定评价,因为吸毒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在法律制度比较宽松和人性的国家及地区,一般都将吸毒行为作为个人的自主选择,但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进行预防、引导和控制,但国家需要控制对吸毒人群不正当扩大的行为,在教唆他人吸毒罪中,教唆者通过鼓励、怂恿的方法致使不具有自主意识吸毒的人选择了吸毒,因此具有刑法上的可罚性,此时的教唆行为具有独立评价的性质。所以教唆他人吸毒罪的犯罪对象一般为具有认识理解自己行为性质的人,如果完全不能自主思考或不了解自己行为性质的人,如教唆完全没有辨识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吸毒,则成立强迫他人吸毒罪。三、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处罚本罪是行为犯,根据《立案追诉标准(三)》第9条的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应予立案追诉。因此,只要有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行为并导致他人吸毒的,不管他人有无吸毒成瘾或造成其他后果,都应当予以刑事处罚。根据《刑法》353条第1款的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刑法》353条第3款的规定,引诱、教唆、欺骗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此处的未成年人应当理解为存有辨识或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若完全没有辨识或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其不具备自主的意识,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性质没有任何预见与判断,例如引诱、教唆、欺骗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吸毒,应当成立强迫他人吸毒罪。第二节强迫他人吸毒罪一、强迫他人吸毒罪概念和构成特征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由于与前罪规定在同一法条中,因此本罪的客体、主体和主观方面与前罪一致,只是客观方面表现出的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就单独确定构成要件并且加重了法定刑。本罪的构成特征:(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我国的毒品管制和公民的身心健康。犯罪对象是他人,即不愿意吸食、注射毒品的人。(二)犯罪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背他人的意愿,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这里的“强迫”表现为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1.暴力。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的足以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和自由的行为,并且这一行为客观上导致了被害人的心理强制,使其不能反抗或不敢反抗,从而非自愿的吸食、注射毒品。一般的暴力形式包括殴打、伤害、捆绑、拘禁等。但是本罪的“暴力”与《刑法》所规定的其它犯罪例如抢劫罪中的“暴力”具有明显的区别,显然此处的“暴力”与强迫吸毒的目的和社会危害要有契合和匹配,因为强迫他人吸毒的罪量最严重只有有期徒刑10年,而暴力所造成的侵害在刑法中的评价显然有比有期徒刑10年的罪量衡量更高,例如抢劫罪中的暴力,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至死刑。所以在本罪中的“暴力”程度需要与本罪的法定刑匹配,按照故意伤害等罪的法定刑判断,应当在致人重伤以下。因此若使用强迫他人吸毒造成重伤以上结果的,应当构成牵连犯,按照牵连犯的一般处断原则,应当按照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2.胁迫。“胁迫”是指行为人通过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恫吓,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或者受到精神上的强制,进而不敢反抗而屈服于行为人,从而吸食、注射毒品。常见的胁迫行为,主要有以受害人的生命、健康、名誉、隐私或者近亲属、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上述权利作为要挟,与暴力的最大区别在于,胁迫行为的内容指向受害人的心理而非身体,目的在于使被害人心理产生强烈的强制从而不敢抗拒行为人提出的吸毒要求。胁迫的内容并不要求具有客观上的精神强制性,只要对特定的被害人心理产生强制并且非自愿的吸毒就可以构成胁迫。例如被害人对老鼠特别害怕,行为人以老鼠玩偶威胁被害人使其吸毒,同样可以构成胁迫。3.其他强制手段。其他强制手段是对于本罪的兜底条款,在司法机关进行自由裁量时,认为属于强制被害人心理并且导致被害人吸毒的,可以援引“其他强制手段”作为定罪的根据。(三)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成立本罪。(四)犯罪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具有致使通过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致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直接故意,而对于行为人的动机则在所不问。二、强迫他人吸毒罪认定(一)强迫他人吸毒罪与非罪界限强迫他人吸毒罪与前款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虽然都规定在同一法条下,但是罪行表现形式有较大差别,由于强迫的强度和社会危害远在引诱、教唆、欺骗之上,所以法律加大处罚力度。在一般意义上,强迫他人吸毒罪是行为犯,只要有客观的强迫行为并致使他人吸毒,主观上有通过强迫手段使他人吸毒的故意,就成立强迫他人吸毒罪。但是在实践中,若他人吸毒与强迫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他人的吸毒行为并非是基于强迫行为造成的心理强制而是自主意愿的结果,或者强迫的强度并不足以使人客观上产生心理强制,吸毒者的吸毒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或者强制与自主意愿兼而有之,就不能认定为强迫他人吸毒罪。譬如甲乙二人是情侣,甲男吸毒成瘾,为了让女友乙与其一起吸毒,以分手为由劝说乙吸毒,乙为了不失去甲而吸毒,这一行为虽与甲的强制有关系,但是分手一般不能成为强制心理的手段,作为乙来说,也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乙的吸毒行为,仍旧与其自愿的选择有关,而不能归责于甲。(二)强迫强度强迫他人吸毒罪的最高法定刑是10年有期徒刑。因此本罪中强迫的强度应当限制,否则可能造成量刑上的不均衡。如行为人通过强迫的方式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但行为的手段却造成他人重伤或死亡的结果,最终仍按强迫他人吸毒罪来定罪处罚,明显罪刑责不均。因为从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客观危害性看,该行为的最终结果是让毒品损害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有可能造成被害人的机体受损或死亡,此时的重伤或是死亡只是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且不是“强迫”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方式能够直接造成他人重伤或是死亡,并且行为人持放任态度,那么这种“强迫”的行为方式将不能再认定为强迫他人吸毒罪中的强迫行为,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该罪所承担的危害结果。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情形,被害人因为经济利益或是感情因素而屈从于他人的“强迫”,因而吸食毒品。例如,在一笔涉及几千万标的的商业交易中,被害人为了拿下项目因而吸食毒品。在此情形下,所谓的“强迫”还不具备刑法上的评价意义,因为被害人可以选择吸毒与否,而非因为心理的强制而必须吸毒。(三)强迫他人吸毒罪与罪区别“强迫”行为与“引诱、教唆、欺骗”行为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具有外化的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行为,而后者一般表现为和平的行为,但对于受害人来说,吸毒都是出于不自主的意志。但是在某些情形下,行为人既通过和平的方式,也通过强迫的方式,共同促使被害人吸毒,应当如何定性,值得探讨。例如既通过言语恐吓,又通过描述吸毒的种种“好处”怂恿被害人,导致了被害人吸毒;或者将毒品伪装放入卷烟当中,但当被害人不吸烟时,在不告知被害人烟中有毒品的前提下,强迫被害人吸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强迫”行为与“引诱、教唆、欺骗”行为是并列的罪名,而数罪并罚显然不符合刑法的立法原意,且易造成重复评价,导致罪刑不均衡。此时应当分析,对于被害人来说,是心理的强制还是引诱、教唆或者欺骗导致了其吸毒,需要作出明确,以导致被害人吸毒的直接原因来定性犯罪人的行为。三、强迫他人吸毒罪处罚本罪同样是行为犯,根据《立案追诉标准(三)》第10条的规定,违背他人意志,以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应当立案追诉。这意味着只要有强迫他人吸毒的行为并且导致他人非自愿的吸毒,不管他人有无吸毒成瘾或造成其他后果,都应当予以刑事处罚。而且由于行为手段上表现得较为激烈,社会危害大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所以法定刑较之要严厉一些。根据《刑法》353条第2款的规定,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第3款的规定,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第三节容留他人吸毒罪一、容留他人吸毒罪概念和构成特征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允许他人在自己管理的场所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吸食毒品还是传染病和滋生其他犯罪的温床,而容留吸毒则实为对吸食毒品的纵容和帮助行为。(二)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客观上表现为允许他人在自己管理的场所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的行为。容留行为既可以是主动实施的,也可以是被动实施的,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刑法》上并未对容留行为作为解释,但是在《立案追诉标准(三)》第11条中,对于容留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场所的界定。容留他人吸毒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在于其为吸毒行为提供了庇护,使之难以被外人发现和逃避相关部门的处理。所以,凡是能与外界隔离并相对封闭的场所均可认定为容留地。实践中有在自己的出租车内容留吸毒而被定罪处罚的案例。“容留”二字还内在地要求容留者对容留地享有一定的权利。此权利可为所有权,如在自己的家中容留;可为管理权,如在自己经营管理的店堂馆所内容留;也可为使用权,如在自己租借的场所内容留。2.容留人数、次数、对象及目的。本罪属于行为犯,即只要有容留他人吸毒的行为即可构成本罪,容留吸毒的人数和次数的多少,以及容留时间的长短,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是应当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结合容留者与被容留者的关系、容留的目的和动机,根据《立案追诉标准(三)》第11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容留他人吸毒罪定罪处罚: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两次以上的;一次容留三人以上吸食、注射毒品的;因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被行政处罚,又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以牟利为目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其他情节严重的。(三)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四)犯罪主观方面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表现为积极主动地为吸毒者提供场所。间接故意表现为明知对方在自己的有权场所内吸毒而放任其吸毒,不加阻拦或举报。因此本罪在主观方面应当具有明知他人在行为人所提供场所里吸毒的事实,或者明知他人有可能在行为人所提供的场所里吸毒而不加以劝说或制止。若提供场所者并不知晓被容留的人吸毒,则不构成本罪。例如在一案件中,刘大和张三素有交往,某日张三突然来访并在刘大家留宿,适逢公安机关缉毒行动,查出张三在刘大家中卧室吸食冰毒。刘大为张三在家吸毒客观上提供了场所,但是在主观上并无提供场所以供吸毒的故意,因此不应当构成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本罪犯罪目的和动机多种多样,司法实践中有:毒友间为共同享乐而相互容留吸毒;为自己免费吸食而容留他人吸毒;碍于情面而被动容留他人吸毒;为牟利而容留,既可是直接从容留他人吸毒中牟利,也可是从吸毒者其他伴随行为中牟利,典型如娱乐场所经营者容留吸毒;为实现其他非法目的而容留,典型如为了便于贩卖毒品而容留吸毒等。二、容留他人吸毒罪认定(一)容留他人吸毒罪与非罪界限本罪理论上是行为犯,只要提供了供他人吸食毒品的场所就能够构成本罪,我国《刑法》第354条的表述为“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语义学来说,该罪状包含两个行为,即容留行为和吸食、注射毒品行为,主观上具有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故意,客观上仅有容留行为,而未发生吸食、注射毒品结果的,不符合犯罪既遂的全部要件。然而由于司法解释给本罪设定了更为明确的条件,因此本罪的构成并不像《刑法》第354条的描述,仅仅具有容留他人吸毒的行为还不能构成本罪,而是需要达成本罪的追诉条件。因此本罪的认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主观上有容留他人吸毒的故意,且至少是放任他人吸毒的间接故意,同时又符合《立案追诉标准(三)》第11条的条件之一,才能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二)容留的场所范围容留的场所,应当作广义的解释,泛指一切可以供吸毒的空间,如住宅、旅店、办公室、娱乐场所等等。在实践中,相对封闭的交通工具等场所,也可以成立容留他人吸毒罪所指的场所。例如在下述一案中,某日晚上10时许,出租车司机张某搭载乘客李某、孙某,二人上车后让张某驾车在城里转,上车不久便拿出毒品在车内吸食,张某发觉后未表态,仍继续行驶,二人吸食完毕后在车内逗留了半个多小时才下车,如数支付车费,并多给了张某20元。该出租汽车司机张某作为出租车的管理人,在明知他人在出租车上吸毒而提供该车作为吸毒场所,可以成立容留他人吸毒罪。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利用虚拟空间提供所谓的“场所”,能否成立容留他人吸毒罪,值得研讨。现在较为流行行为,是在网络上提供或建立聊天室,供吸毒者在一起交流吸毒经验或增加吸毒气氛。这一行为不能认定为容留他人吸毒罪。因为根据容留他人吸毒罪的立法原意,在于吸毒本身是违法行为,因此对于违法行为提供隐匿的场所,有助于吸毒者逃避法律制裁,增大执法机关的打击力度和执法效果,从而导致吸毒行为客观上的泛滥和毒品滥用的程度。因此场所的作用,在于藏匿和掩饰吸毒者的行为,为其提供吸毒的机会。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吸毒行为,本身并未增大执法机关的执法难度,也未对吸毒者逃避惩罚提供有利机会,只是提供了供吸毒者交流的虚拟空间,因此不符合容留他人吸毒的立法原意。同时,本罪要求提供场所者对场所需要有一定的管辖或管理权。例如在下述案件中,赵丽是某宾馆的服务员,其男友王某吸毒,赵丽多次利用其管理宾馆房间的便利,私自提供宾馆房间给王某和他的朋友吸毒。同时,还帮助王某到毒贩手中购买毒品共75克。赵丽的行为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赵丽虽然对宾馆房间没有所有权或使用权,但是利用管理的权利提供给吸毒者使用,可以成立容留他人吸毒罪。(三)容留他人吸毒罪与相关罪名区分本罪的可罚性在于为吸毒者提供场所,以此客观助长了毒品的滥用和非法扩散的趋势。在这一立法原意的指导下,本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分较为明显。但若行为人将容留作为手段,向被容留人贩卖毒品,则应根据牵连犯的一般处断原则,定性为贩卖毒品罪。例如在下述案件中,某甲开设了一家会所,生意一直不好,于是以提供场所供他人吸毒来招揽顾客,久而久之,顾客为了降低风险,劝说某甲可以贩卖毒品,提供更多的服务,也可获取更大的收益。于是某甲向赴会所吸毒的人员贩卖毒品,直至案发。在本案中,某甲的容留行为虽然也可单独处罚,但是其容留他人的行为是手段,贩卖毒品是目的,应当以贩卖毒品罪处罚。但是若某甲向所有吸毒者都提供场所容留其吸毒,却仅仅向特定的吸毒者如关系较好者贩卖毒品,则应根据其行为数罪并罚。三、容留他人吸毒罪处罚根据《刑法》第354条的规定,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第四节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一、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概念和构成特征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是指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或人员违反国家规定,不是以牟利为目的,向明知是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合客体,一方面是国家对于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法律管制,要求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上述药品进行合法合理的管理而不使其非法扩散;另一方面是对于吸毒人员身心健康的侵害,国家保护吸毒人员的权利并努力使其脱离毒品的危害,所以即使其已经染上毒瘾,也不容许对其提供非法的帮助。(二)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1.违反国家规定。本罪在客观方面的前提是“违反国家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规定,具体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卫生、医药等有关机关和部门依法制定的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规定。首先,违反省级政府规章和地方性行政法规的规定不能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其次,国家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规定不仅仅体现于法律、行政法规中,还包括在国家主管行政部门的行政规章中。2.提供。行为人在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过程中,必须出于无偿而不可出于牟利的目的,不可获取任何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例如,医院的医生明知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但在处方中为其开具某种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没有谋取经济利益的,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为了牟利而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则构成贩卖毒品罪。3.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本罪所指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应当以2013年公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为准。(三)犯罪主体根据《刑法》第355条规定,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制、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且已满16周岁、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及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制、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单位。通常司法实践中,医生、科学研究者、教授相关知识的教师以及学习该知识的学生等合法使用、储存、搬运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者,戒毒所、公安机关有关禁查接触毒品者,以及缉毒犬训练人员,随车押运作为证物的民警等主体都可构成本罪。单位规定为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的主体,是因为出现某些依法从事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运输、管理和使用的单位,为谋取单位的利益,置国家与社会的利益于罔顾,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之流入社会的情况比较严重。作为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进行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运输、管理和使用的单位进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活动,其影响是相当恶劣的。单位作为主体,可提供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较自然人个体而言,都可能更多且更为便捷,危害也更为广泛。(四)犯罪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吸毒人员而利用“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制、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身份,为其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同时,故意的内容不含有牟利目的,而含有其他特定目的则在所不问,如医生看吸毒人员毒瘾发作身心痛苦,于是私自为其提供杜冷丁供其使用,虽然医生的主观目的在于减轻吸毒者的病痛,出于怜悯的心理的,但仍构成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认定(一)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与非罪界限按照《刑法》第355条的规定,本罪是行为犯,即只要存在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即可成立本罪。然而《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三)》第12条对本罪的构成设置了数量标准。因此,本罪的构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若仅仅提供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但不符合下列量化标准,也不能构成本罪。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个人或者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提供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非法提供鸦片二十克以上、吗啡二克以上、度冷丁(杜冷丁)五克以上(针剂100mg/支规格的五十支以上,50mg/支规格的一百支以上;片剂25mg/片规格的二百片以上,50mg/片规格的一百片以上)、盐酸二氢埃托啡零点二毫克以上(针剂或者片剂20ug/支、片规格的十支、片以上)、氯胺酮、美沙酮二十克以上、三唑仑、安眠酮一千克以上、咖啡因五千克以上、氯氮卓、艾司唑仑、地西泮、溴西泮十千克以上,以及其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数量较大的;2.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两次以上,数量累计达到前项规定的数量标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3.因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被行政处罚,又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4.向吸食、注射毒品的未成年人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5.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其他情节严重的。(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与相关罪名区别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界限在于,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主体主观上是否具有牟利的目的。按照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或者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向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