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章 戒毒管理毒品与艾滋病预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1.gif)
![(15)-10章 戒毒管理毒品与艾滋病预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2.gif)
![(15)-10章 戒毒管理毒品与艾滋病预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3.gif)
![(15)-10章 戒毒管理毒品与艾滋病预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4.gif)
![(15)-10章 戒毒管理毒品与艾滋病预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3824c77c09f1ac42e5a955677384f56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戒毒管理(第十次课)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吸毒问题远远不能通过社会自发途径予以有效地解决,故吸毒行为必须受到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戒毒管理法的规制,以减少其社会危害。将吸毒行为视为一般违法行为而予以行政制裁是我国禁毒立法上的一贯立场,这种立法例首先是对吸毒行为通过一定的行政处罚追究吸毒者法律责任。但是,吸毒者具有多重角色,其是违法者同时又是病人和受害者,因此对吸毒行为法律评价后果并不仅仅局限在一定的行政处罚即治安管理处罚上,也可能体现在一定的行政矫正性教育措施即戒毒上,后者就是本章所要介绍的戒毒法律制度。第一节戒毒管理概述一、戒毒管理法及戒毒体制的演变禁毒是一场人民战争,戒毒工作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国戒毒管理法在立法上正在经历以强制性戒毒制度为主导的戒毒体制向社区戒毒制度为主导的戒毒体制的法律制度转变,二者的分水岭为2008年6月1日《禁毒法》的实施和2011年6月26日《戒毒条例》的实施。(一)我国原有的以强制性戒毒制度为主导的戒毒法从以往我国的戒毒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原有的戒毒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分两种:一是自愿戒毒;二是强制性戒毒,其又主要分为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其中,以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为内容的强制性戒毒是我国最主要、最普遍的戒毒管理法律制度,这也就构成了我国传统以强制性戒毒制度为主导的戒毒管理法。自愿戒毒制度和强制性戒毒制度的最主要区别为戒毒机构的设立主体和运作方式有所不同。从戒毒机构设置来看,“自愿戒毒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原则上设在各地的精神病医院,个人和民办医疗机构不得从事戒毒医疗工作。自愿戒毒由卫生部门主管,由公安机关监督”;而强制性戒毒机构主要包括公安机关的强制戒毒所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劳教戒毒机构,其主管机关分别为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从运作方式来看,自愿戒毒机构属于民间组织,其与吸毒人员之间为平等主体的民事医疗关系;而强制性戒毒机构属于政府行政机构的公共设施,其与吸毒人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行政管理关系。因自愿戒毒费用较高、时间较短、复吸率较高,故其在我国整个戒毒体制中起补充作用。1.强制戒毒。所谓“强制戒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行政措施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强制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法制、道德教育,使其戒除毒瘾”。强制戒毒是一种由公安机关决定的、具有国家强制性的、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的行政强制措施。其存在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8条第2款和国务院《强制戒毒办法》。我国的强制戒毒制度最开始由地方立法加以确立的。鉴于强制戒毒与吸毒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人身自由在强制戒毒中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地方立法对于强制戒毒的性质、适用条件、适用人群以及强制戒毒期限的规定并不统一,这势必造成强制戒毒在实践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执法恣意。故之后中央立法统一对强制戒毒作出规定,这就是1995年国务院出台的《强制戒毒办法》与2000年公安部公布实施的《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它们从强制戒毒的主体、适用条件、执行程序以及强制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等方面对强制戒毒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遗憾的是,具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戒毒并未由法律而是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加以规定。2.劳教戒毒。根据《关于禁毒的决定》第8条以及2003年《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劳动教养必须由基层公安、保卫部门提出,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批,方可进行,因此劳教戒毒的本质仍为劳动教养。《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中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至3年。复吸者在这样一段较长的劳教期限内边劳动、边戒毒;边接收思想教育、边治疗。把握劳教戒毒与行政强制戒毒的各自作用对象,是正确认识劳教戒毒的关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劳教戒毒的适用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吸毒人员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使用劳教戒毒:一是行为人故意吸毒已经形成瘾癖;二是行为人因吸毒成瘾被适用过强制戒毒;三是行为人再次故意吸毒。(二)现行的以社区戒毒制度为主导的戒毒法《禁毒法》在“戒毒措施”一章规定了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戒毒制度,其中对吸毒成瘾者予以戒毒的首要制度为社区戒毒。社区戒毒整合了家庭、社区、公安机关、司法行政以及卫生行政、民政等力量和资源,使吸毒人员在社区里实现戒毒,这较我国原有的戒毒体制有很大改变。社区戒毒对于戒毒者的人身自由、通信自由等限制较为宽松,使其有机会在亲属、社区的帮助下自主戒毒,当然这种戒毒方式不是“自由”戒毒,是以一定的公法合同(即社区戒毒协议)的履行为前提的,并且受到公安、卫生和民政部门的帮教、监护和监督。如社区戒毒中公安机关享有对戒毒人员的强制检测权,并可根据情势变更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社区戒毒的具体制度由《戒毒条例》调整,社区和戒毒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社区戒毒协议书》加以确定。强制隔离戒毒是《禁毒法》中一种重要的戒毒制度,同目前运行中的强制戒毒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从法律层面将强制戒毒资源与劳教戒毒资源整合,使之更适合符合特殊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的戒毒。实践证明,强制隔离戒毒是现阶段对于符合特殊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最有效的戒断毒瘾的方式。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主体为公安机关,期限为二年,在法定情形下可延长一年;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机构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禁毒法》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检查权以及看护和治疗的义务,同时也保护了戒毒人员的基本权利,包括不受体罚、虐待或者侮辱,被探视权以及获得应有劳动报酬的权利等。社区戒毒较之于强制隔离戒毒,更能够营造内在的类似市场的竞争压力,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更能够用公共服务换取相对人的责任或义务,形成公安机关和社区、相对人之间良好的互动互助关系,故立法者将之确立为现行戒毒法律制度的根本。二、戒毒工作体制、原则和体系(一)戒毒工作体制根据《戒毒条例》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戒毒工作体制。在职权划分上,确立了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管理,确立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负责戒毒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确立了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对涉嫌吸毒人员进行检测,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并依法实行动态管控,依法责令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职责,确立了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管辖内的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等职责,确立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方面提供康复和职业技能等指导和支持职责。在经费保障上,确立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戒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度。在戒毒场所设立上,规定了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设置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批准程序,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吸毒监测上,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禁毒委员会可以组织公安机关、卫生行政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吸毒监测、调查,并向社会公开监测、调查结果。(二)戒毒工作原则《戒毒条例》第2条第2款规定,戒毒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戒毒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理念的确立主要是基于对吸毒者身份的正确界定。吸毒者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和特殊病人,而且多数是青少年,这就要求戒毒工作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对吸毒人员的教育挽救放在第一位。“科学戒毒”是戒毒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的确立主要是基于对吸毒行为及其戒毒规律的正确把握。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脑疾病,吸毒反复是发病规律和病态特征的表现形式,戒毒治疗需要多次反复。“应当把吸毒成瘾者复吸行为看作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失调,经治疗可以好转,实现长期的戒毒可能必须要有几个疗程”。“科学戒毒”原则在《戒毒条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比如根据戒毒规律和需要设置了不同戒毒措施,不同戒毒措施的治疗时间根据戒毒治疗的实际需要做出规定;强化了戒毒场所的医疗功能,突出了医生的作用等。“综合矫治”是戒毒工作的措施保障。这一原则的确立主要是基于对戒毒过程准确理解。完整戒毒过程包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三个阶段。“生理脱毒只是戒毒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部分。脱毒之后必须有康复跟上,引导吸毒人员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学习如何使生活过得有意义,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如何正视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而不再求助于毒品麻醉自己。”“治疗吸毒成瘾者时不应当忽视源于精神病理和社会心理的成瘾因素,因此需要给予吸毒人员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综合矫治”原则在主要体现在《戒毒条例》所确立的戒毒工作体制、体系和各项戒毒措施中。“关怀救助”是戒毒工作的宗旨。这一原则的确立主要是基于国家对吸毒人员关心和帮助。《禁毒法》和《戒毒条例》所确立的各项戒毒制度不具有行政处罚属性,而是立足于挽救吸毒人员的行政措施。在《戒毒条例》中,不仅规定了保障对吸毒人员的治疗条款,而且为帮助戒毒人员重返社会设置了明确的救助性措施。比如《戒毒条例》第7条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对戒毒人员的个人信息依法保密,对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不再实行动态管控等。(三)戒毒工作体系《戒毒条例》第2条第2款规定,戒毒工作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工作体系。戒毒工作体系具体内容将在其他章节中阐述。三、吸毒检测、登记和成瘾认定根据《戒毒条例》和相关规定,公安机关负责对涉嫌吸毒人员进行检测,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对吸毒人员进行吸毒成瘾认定。(一)吸毒检测1.吸毒检测概述。根据公安部制定的2010年1月1日施行的《吸毒检测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所谓的吸毒检测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涉嫌吸毒的人员进行生物医学检测,为公安机关认定吸毒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吸毒检测的对象,包括涉嫌吸毒的人员,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被公安机关责令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以及戒毒康复场所内的戒毒康复人员。吸毒检测分为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三种。2.样本采集、送检和检测规则。根据《吸毒检测程序规定》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应当采集被检测人员的尿液、血液或者毛发等作为检测样本;采集样本应当使用专用器材;采集、送检、检测样本,应当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女性被检测人尿液检测样本,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采集的检测样本经现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当分别保存在A、B两个样本专用器材中并编号,由采集人和被采集人共同签字封存,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保存期为2个月。如果被检测人员拒绝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对其进行强制检测。3.现场检测。现场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进行。现场检测器材应当是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生产或者进口的合格产品。现场检测应当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实施检测的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的印章。现场检测结果应当当场告知被检测人,并由被检测人在检测报告上签名。被检测人拒不签名的,公安民警应当在检测报告上注明。4.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被检测人对现场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之日起的3日内,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检测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申请后的3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被检测人。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检测决定后的3日内,将保存的A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或者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5日内出具实验室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后,送委托实验室检测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告知被检测人。5.实验室复检。被检测人对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后的3日内,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复检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复检申请后的3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被检测人。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复检决定后的3日内,将保存的B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接受委托的实验室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5日内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专用鉴定章后,送委托实验室复检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告知被检测人。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检测机构或者实验室复检机构认为送检样本不符合检测条件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由公安机关根据检测机构的意见,重新采集检测样本。另外,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得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被检测人是否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办理。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6.检测费用。现场检测费用和公安机关直接决定进行的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被检测人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申请人承担,但具有《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73条第1项至第5项情形之一或者其他违法检测情形的除外。(二)吸毒登记1.吸毒登记概述。根据公安部制定的《吸毒人员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所谓吸毒人员登记是指公安机关对吸毒人员自然状况、吸毒情况、处理情况、戒毒治疗情况及其变更情况等加以记载和管理的活动。吸毒登记的对象包括主动到公安机关进行登记的,公安机关发现和查获、采取戒毒措施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戒毒措施的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采取戒毒措施和发现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在对吸毒人员登记过程中应当保护被登记人员的隐私权,对吸毒人员的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2.身份核实。公安机关应当对吸毒人员的真实身份进行核实。对于拒不交待真实身份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应当利用全国人口信息库、在逃人员信息库、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以及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指纹库、DNA库等信息资源库进行比对,与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核实等方法,核实身份。对暂时无法核实其真实身份的吸毒人员,经办单位需采集其照片、指纹和DNA信息留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禁毒部门将吸毒人员登记信息统一汇总,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查明其身份后,原经办单位应当及时对吸毒人员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予以更新,并将核实更新情况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禁毒部门备查。3.信息登记。公安机关按照"谁发现、谁登记"的原则,将经核实认定的吸毒人员信息,真实、准确和及时地填写相应的吸毒人员登记表格,经登记单位主管负责人审核后与有关证明材料一起归入吸毒人员档案,同时将吸毒人员的登记信息按要求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医疗机构采集并填写相应的吸毒人员登记表信息,定期提供给同级公安禁毒部门统一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4.维护统计。公安机关按照"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对登记台账和吸毒人员数据库及时更新维护。吸毒人员登记情况的统计实行"月、季、年"定期汇总制度。基层科所队、县(区)、市(州、盟)、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的登记吸毒人数应当按照"全国禁毒信息系统"的吸毒人员数据库记载进行统计汇总。(三)吸毒成瘾认定1.吸毒成瘾认定概述。根据公安部和卫生部2010年11月19日发布并于2011年4月1日施行的《吸毒成瘾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所谓吸毒成瘾认定是指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戒毒医疗机构通过对吸毒人员进行人体生物样本检测、收集其吸毒证据或者根据生理、心理、精神的症状、体征等情况,判断其是否成瘾以及是否成瘾严重的工作。2.认定主体。吸毒成瘾由公安机关认定,因技术原因认定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戒毒医疗机构进行认定。公安机关作为吸毒成瘾认定的责任主体,其具体认定人员应当具有人民警察资格,并同时符合具有二级警员以上警衔及2年以上相关执法工作经历,经省级公安机关、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培训并考核合格两项条件。戒毒医疗机构作为吸毒成瘾认定的受托主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公安机关指定,其具体认定人员应当具有医师资格,并同时符合《戒毒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从事戒毒医疗工作不少于3年,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项条件。3.认定标准和依据。公安机关和戒毒医疗机构分别根据不同标准对吸毒人员是否吸毒成瘾进行认定。吸毒成瘾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严重标准。其中,一般标准是可以适用社区戒毒的必要条件,严重标准是可以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选择性条件。吸毒人员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情形的,公安机关认定吸毒成瘾:一是经人体生物样本检测证明其体内含有毒品成份;二是有证据证明其有使用毒品行为;三是有戒断症状或者有证据证明有吸毒史,包括曾经因使用毒品被公安机关查处或者曾经进行自愿戒毒等三种情形。戒断症状的具体情形,参照卫生部制定的《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和《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确定。吸毒成瘾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认定其吸毒成瘾严重:(1)吸毒成瘾人员具有曾经被责令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含《禁毒法》实施以前被强制戒毒或者劳教戒毒)、社区康复或者参加过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再次吸食、注射毒品;(2)有证据证明其采取注射方式使用毒品或者多次使用两类以上毒品;(3)有证据证明其使用毒品后伴有聚众淫乱、自伤自残或者暴力侵犯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等行为。戒毒医疗机构认定吸毒人员吸毒成瘾的依据是:依照诊疗规范、常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吸毒人员的病史、精神症状检查、体格检查和人体生物样本检测结果等。4.认定程序。公安机关认定吸毒成瘾,应当由2名以上人民警察进行,并在作出人体生物样本检测结论的24小时内提出认定意见,由认定人员签名,经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核,加盖所在单位印章。有关证据材料,作为认定意见的组成部分。公安机关委托戒毒医疗机构进行吸毒成瘾认定的,应当在吸毒人员末次吸毒的72小时内予以委托并提交委托函;超过72小时委托的,戒毒医疗机构可以不予受理。公安机关应当到场协助戒毒医疗机构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协助提供现场采集的检测样本。戒毒医疗机构认定工作应当由2名医师进行,应当自接受委托认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出具吸毒成瘾认定报告,由认定人员签名并加盖戒毒医疗机构公章。认定报告一式二份,一份交委托认定的公安机关,一份留存备查。认定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社区戒毒社区戒毒就是让吸毒成瘾人员在其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戒毒,其“出发点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最大限度教育挽救那些吸毒时间不长、成瘾程度不深、本人有戒毒意愿且具备家庭监护条件的吸毒人员”。它是在总结我国戒毒工作和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经验以及借鉴西方戒毒理念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创建一种新的戒毒措施。它是我国以人为本戒毒理念和“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制度体现。它在整个戒毒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公安机关决定对吸毒成瘾人员适用强制隔离戒毒否定性条件。一、适用条件和对象(一)适用条件根据《禁毒法》第33条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也就是说,吸毒成瘾是适用社区戒毒的前提条件。吸毒人员经公安机关或者受托的戒毒医疗机构依法认定为吸毒成瘾后,公安机关才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如果经依法认定吸毒人员吸毒不构成成瘾,公安机关只可以依法给予治安行政处罚,不能进行社区戒毒。(二)适用对象根据《禁毒法》规定的“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要求,经依法认定的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法定条件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或者强制隔离戒毒。由于《禁毒法》和《戒毒条例》仅规定了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和不适用的具体对象,而没有明确规定社区戒毒适用的具体对象。那么,对社区戒毒适用具体对象的把握就应当从不符合、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具体对象角度进行思考。根据《禁毒法》第33条、第39条和《戒毒条例》第31条规定,社区戒毒适用具体对象是除了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法定条件,而依法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具体包括:一是查获的不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二是吸毒成瘾严重,且通过社区戒毒可以戒除毒瘾的人员;三是依法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包括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健康状况不再适宜回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所外就医人员。二、决定机关、执行机构及其工作组织、职责(一)决定机关根据《戒毒条例》第13条规定,社区戒毒由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就职能管辖来说,社区戒毒由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铁路、交通、民航和森林等专门公安机关不具有社区戒毒的决定权;就级别管辖来说,社区戒毒由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决定,其中县级公安机关包括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包括一般的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县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都可以决定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社区戒毒。(二)执行机构及其工作组织、职责1.执行机构。社区戒毒的执行机构是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作为我国农村基层行政机关的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市辖区、不设区市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可以便利地调动社区的各种资源参与社区戒毒工作,以实现社区戒毒的综合性效能。2.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及其职责。根据《戒毒条例》第15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都有设立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而是毒品问题比较突出,吸毒人员多,戒毒任务重的地区应当设立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制定社区戒毒工作计划,该计划应当包括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责任分工,开展戒毒治疗的医疗机构,开展戒毒知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责任部门,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成员以及落实社区戒毒的具体措施。需要明确的是,根据各级禁毒委员会中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基层组织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促进禁毒特别是戒毒政策的落实,配合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无毒村”和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规定,民政部门在社区戒毒领导机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及其职责。根据《戒毒条例》第17条规定,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由社区戒毒专职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以及禁毒志愿者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具体实施社区戒毒。另外,针对女性社区戒毒人员建立的社区戒毒工作小组,至少有1名女性工作人员参加。社区戒毒工作小组中的社区戒毒专职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或者政府聘用的戒毒社会工作者担任,其代表政府掌握社区戒毒人员履行戒毒协议情况,对拒绝接受社区戒毒、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毒以及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社区戒毒人员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并负责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和民政等相关部门就社区戒毒事务进行沟通协调;社区民警负责对戒毒人员定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录入到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社区医务人员负责向戒毒人员提供戒毒医疗服务;戒毒者的家庭成员负有配合政府帮助戒毒人员戒毒,及时报告戒毒者违规违法情况;禁毒志愿者为戒毒人员提供禁毒志愿服务。三、戒毒协议(一)戒毒协议性质及签订社区戒毒的执行主要是通过社区戒毒协议的签订和履行而得以实现的。社区戒毒协议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行政合同,是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根据戒毒人员个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的法律文书。它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这表现为相应的禁毒行政组织对合同履行的监督权、指挥权、单方变更权和解除权为特征的行政优益权。实践中,社区戒毒协议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及其指定的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或者政府委托的戒毒专业服务组织与戒毒人员签订。(二)戒毒协议内容作为行政合同的社区戒毒协议内容,主要体现为协议双方权利和义务。根据《戒毒条例》第16条规定,社区戒毒协议的内容应当明确社区戒毒的具体措施、社区戒毒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应当承担的责任。1.戒毒行政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社区戒毒执行主体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权利主要体现为享有社区戒毒管理职权,即行政优益权。它在社区戒毒中,应当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履行《戒毒条例》第18条规定的4项义务(措施):一是戒毒知识辅导;二是教育、劝诫;三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就学、就业、就医援助;四是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其他措施。另外,戒毒行政组织不得对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歧视,不得泄露戒毒人员戒毒的个人信息。2.社区戒毒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区戒毒人员享有除了活动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以外的其他公民享有的一般自由权和公民权,另外还享有要求戒毒行政组织提供上述社区戒毒帮助的权利。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中,应当遵守《戒毒条例》第19条规定的3项义务:一是履行社区戒毒协议;二是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三是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所在县(市、区)3日以上的,须书面报告。3.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及其责任。根据《戒毒条例》第20条规定,社区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3次以上,擅自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所在县(市、区)3次以上或者累计超过30日的,属于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对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戒毒人员,由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四、社区戒毒程序(一)决定书及其送达、通知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依法责令吸毒成瘾人员进行社区戒毒的,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本人及其家属,通知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二)报到和期限社区戒毒人员应当自收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报到的,视为拒绝接受社区戒毒。根据《禁毒法》第33条第2款规定,这里的“社区戒毒执行地”,是指戒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有固定住所的、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社区戒毒的期限为3年,自报到之日起计算。(三)地点变更社区戒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社区戒毒执行地的,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将有关材料转送至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人员应当自社区戒毒执行地变更之日起15日内前往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社区戒毒时间自报到之日起连续计算。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戒毒条例》第16条的规定,与社区戒毒人员签订新的社区戒毒协议,继续执行社区戒毒。(四)解除、终止和中止1.解除。根据《戒毒条例》第23条规定,社区戒毒自期满之日起解除。由社区戒毒执行地公安机关出具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送达社区戒毒人员本人及其家属,并在7日内通知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2.终止。根据《戒毒条例》第24条第1款规定,社区戒毒人员被依法收监执行刑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社区戒毒终止。这里的“收监执行刑罚”,是指由监狱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由看守所对被交付执行刑罚前所剩余刑期在1年以下的罪犯执行刑罚,由拘役所对被判处拘役的罪犯执行刑罚。这里的“强制性教育措施”,主要是指劳动教养。需要注意的是,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劳动教养制度正式废止。3.中止。根据《戒毒条例》第24条第2款规定,社区戒毒人员被依法拘留、逮捕的,社区戒毒中止,由羁押场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释放后继续接受社区戒毒。这里的“拘留”,是指治安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和刑事拘留。这里的“逮捕”,是指刑事强制措施。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是对原有的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进行整合、改造而设立的新的强制性戒毒措施。它是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为了预防和制止吸毒成瘾人员继续吸毒,而依法对其予以约束与处置的限权性具体行政行为。就其性质来说,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而不是行政强制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目的在于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摆脱痛苦,而不是对吸毒人员进行的行政处罚。一、适用对象根据《禁毒法》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对象包括三类:应当适用者、可以者和自愿接受者。(一)应当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根据《禁毒法》第38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对象是具有四项法定情形之一的吸毒成瘾人员。法定的四项情形包括:1.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进行社区戒毒。但在实践中,有的吸毒成瘾人员拒不同意进行社区戒毒,有的拒不说明其真实身份、住址,有的拒绝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社区戒毒而现居住地又没有固定住所,这些情形都符合强制隔离戒毒适用的条件。2.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不仅违反了社区戒毒协议,也属于治安行政违法行为。同时,也表明戒毒人员在社区开放的环境中难以开展戒毒工作,对其需要采取在封闭隔离的环境中进行强制性戒毒。3.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这里的“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是指除了在社区戒毒期间吸毒以外的符合《戒毒条例》规定的违反定期检测和请假制度的情形。在实践中,应当注意区分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一般情形和严重情形,只有符合法定的严重情形,才应当进行强制隔离戒毒。4.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二)可以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对于被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首先考虑的是适用社区戒毒。如果吸毒成瘾人员拒绝接受社区戒毒,公安机关再考虑适用强制隔离戒毒。但是,如果吸毒成瘾严重,存在经过社区戒毒又吸毒等3种法定情形,通过社区戒毒又难以戒除毒瘾的,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决定将其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三)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根据《戒毒条例》第25条第3款规定,吸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所在地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本身不属于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对象,其虽然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但其法律地位不同于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戒毒程序上,不需要办理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手续,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与其就戒毒治疗期限、戒毒治疗措施等作出约定。另外,《禁毒法》第39条规定了应当不适用和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两种情形。一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公安机关在查获女性吸毒成瘾人员时,发现其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应当直接责令进行社区戒毒。对已经被送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女性戒毒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其妊娠和子女情况,发现其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要立即向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提出变更社区戒毒的意见,并履行变更程序。二是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人员,应当根据其所在的学校、家庭教育、监护条件和能力、滥用毒品情况及其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考量,是否适用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对于上述两种情形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依法进行社区戒毒,由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帮助、教育和监督,督促落实社区戒毒措施。二、决定机关和执行机构(一)决定机关根据《戒毒条例》第25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由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这与社区戒毒的规定相同。(二)执行机构及其职责强制隔离戒毒分别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分阶段执行,以利于实现两部门现有戒毒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各自优势的发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职责是依法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和卫生、道德、法制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根据《戒毒条例》第27条第2款规定,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限期为3个月至6个月,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侧重于生理脱毒治疗、心理矫治、体能恢复、前期康复以及协助办案部门核查戒毒人员身份信息、收集违法犯罪线索。2.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3个月至6个月后,转至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侧重于戒毒人员后期康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锻炼。三、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一)机构设立及配置根据《禁毒法》和《禁毒条例》有关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由国务院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设立戒毒医疗机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治疗的需要配备执业医师,执业医师具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可以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戒毒人员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还应当配备设施、设备及必要的管理人员。(二)入所检查对新入所戒毒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和安全检查。如《禁毒法》第42条规定,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时,新入所戒毒人员应当接受对其身体和所携带物品的检查。检查时发现的毒品等违禁品,应当依法处理;对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其他物品,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代为保管。对女性戒毒人员的身体检查,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三)分别分类分级管理1.分别管理。根据《戒毒条例》第30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性别、年龄、患病等情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分别管理。这里的“分别管理”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按性别分别管理,即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单独设立女子戒毒区,也有地方设立省级女子戒毒所,开展具有针对女性特点的戒毒措施。二是按年龄分别管理,即将未成年人或者年老的戒毒人员进行单独集中管理,采取符合其年龄特点针对性的戒毒措施。三是按患病等情况分别管理,即将患有艾滋病、性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戒毒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扩散;对有严重残疾或者疾病的戒毒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看护和治疗。另外,对可能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形的戒毒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2.分类治疗。根据《戒毒条例》第43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根据戒毒的需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组织戒毒人员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对戒毒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戒毒人员参加生产劳动的,应当支付劳动报酬。目前,尤其是要针对吸食阿片类毒品和苯丙胺类合成毒品的戒毒人员,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成瘾机理和戒毒症状,结合戒毒人员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3.分级管理。根据戒毒治疗的不同阶段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表现,实行逐步适应社会的分级管理。实践中,一般在身体脱毒期实行严格管理,在心理康复期实行普通管理,在回归社会期实行宽松管理,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强制隔离戒毒中具体体现。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根据《禁毒法》第44条第3款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人员不得体罚、虐待或者侮辱戒毒人员。这里的“体罚”,是指采取殴打、捆绑、罚站和罚跪等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惩罚的行为;“虐待”,是指采取恐吓、冻饿、从事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等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折磨的行为;“侮辱”,是指采取暴力或者嘲笑、辱骂、挖苦等方法公然贬低戒毒人员人格,破坏其名誉的行为。戒毒管理人员有上述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四)探访、探视和通信物品检查1.探访。根据《禁毒法》第46条规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探访戒毒人员的人有两种:一是戒毒人员的亲属,包括戒毒人员的配偶、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等;二是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除上述两种以外的人员探访戒毒人员的是否准许,应当以有利于戒毒人员戒毒或者无害于戒毒的原则视情况给予许可。2.探视。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可以外出探视配偶、直系亲属。法律上对戒毒人员外出探视没有设置前提性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戒毒人员提出外出探视申请就应当得到批准。在实践中,一般是配偶、直系亲属生病或者遇到其他重大事故等,出于戒毒工作需要和人本关爱而准予外出探视。外出探视的对象限定为配偶和直系亲属。3.通信物品检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人员应当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以外的人员交给戒毒人员的物品和邮件进行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在检查邮件时,应当依法保护戒毒人员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五)所外就医根据《戒毒条例》第31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患严重疾病,不出所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主管机关批准,并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备案,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允许其所外就医。所外就医的费用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本人承担。所外就医期间,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连续计算。对于健康状况不再适宜回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向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提出变更为社区戒毒的建议,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经批准变更为社区戒毒的,已执行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折抵社区戒毒期限。(六)戒毒人员脱逃根据《戒毒条例》第32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脱逃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立即通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追回脱逃人员。被追回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当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脱逃期间不计入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被追回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四、强制隔离戒毒程序(一)决定书及其送达、通知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人员决定予以强制隔离戒毒的,应当制作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在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前送达被决定人,并在送达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决定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被决定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查清其身份后通知。对被决定予以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二)救济措施被决定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三)期限1.期限及其计算。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自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之日起计算。戒毒人员所外就医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连续计算。戒毒人员脱逃的,脱逃期间不计入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戒毒人员被依法收监执行刑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由监管场所、羁押场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连续计算;刑罚执行完毕时、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时或者释放时强制隔离戒毒尚未期满的,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2.期限提前和延长。执行强制隔离戒毒1年后,经诊断评估,对于戒毒情况良好的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向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提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意见;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前,经诊断评估,对于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戒毒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向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提出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意见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最长可以延长1年。对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批准机关应当出具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决定书,送达被决定人,并在送达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决定人的家属、所在单位以及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四)解除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3日前通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出具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证明书送达戒毒人员本人,并通知其家属、所在单位、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将其领回。自愿戒毒、社区康复、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一、自愿戒毒(一)自愿戒毒含义及其特征自愿戒毒,是一种自行戒除毒瘾的戒毒措施。它是在吸毒人员未被公安机关发现前,自己主动地采取戒毒措施或者到戒毒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活动。它与公安机关采取的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措施相比,主要特征在于它的主动性、自觉性、非强制性和经济性。国家在戒毒措施的选择上,一般是采取鼓励自愿戒毒,提倡社区戒毒,不得已情况下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政策。为了鼓励吸毒人员自愿戒毒,《戒毒条例》第9条规定,对自愿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对其原吸毒行为不予处罚。这里的“原吸毒行为”,应当是指自愿接受戒毒治疗之前的吸毒行为。如果戒毒人员在接受戒毒治疗期间或者之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处罚,并视情况决定是否适用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措施。(二)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及其义务1.自愿戒毒医疗机构。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包括以开展自愿戒毒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和设置以开展自愿戒毒医疗服务为诊疗项目的戒毒医疗科。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必须依法成立,并且依法开展戒毒医疗业务。根据2010年3月1日施行的《戒毒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6条规定,医疗机构申请开展戒毒医疗服务的,必须同时具备三项条件:一是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二是符合《戒毒医院基本标准(试行)》或《医疗机构戒毒治疗科基本标准(试行)》和《戒毒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三是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申请设置自愿戒毒医疗机构的,应当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同级公安机关备案。2.自愿戒毒医疗机构义务。根据《戒毒条例》第11条规定,戒毒医疗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一是对自愿戒毒人员开展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咨询教育;二是对自愿戒毒人员采取脱毒治疗、心理康复、行为矫治等多种治疗措施,并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戒毒治疗规范;三是采用科学、规范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使用的药物、医院制剂、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四是依法加强药品管理,防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失滥用。另外,医疗机构发现接受戒毒治疗的戒毒人员在治疗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根据《禁毒法》第36条第3款规定,戒毒医疗机构开展戒毒治疗活动应当做到“三个不得”。它们包括:一是戒毒治疗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二是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做广告;三是戒毒治疗不得乱收费,戒毒治疗收取费用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三)自愿戒毒协议为了规范自愿戒毒活动,维护戒毒医疗机构和自愿戒毒人员各自权利,根据《戒毒条例》第10条规定,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与自愿戒毒人员或者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自愿戒毒协议应当就戒毒方法、戒毒期限、戒毒的个人信息保密、戒毒人员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终止戒毒治疗的情形等作出约定,并应当载明戒毒疗效、戒毒治疗风险。为了保障自愿戒毒有序开展,根据《禁毒法》第37条第1款规定,戒毒医疗机构根据戒毒治疗的需要,可以对接受戒毒治疗的戒毒人员进行身体和所携带物品的检查;对在治疗期间有人身危险的,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二、社区康复(一)社区康复含义及其特征社区康复是指公安机关为了进一步巩固戒毒人员戒毒成效、夯实其回归社会基础而对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所采取的一种行政强制性戒毒措施。与其他戒毒措施相比,社区康复具有以下特征:1.措施宗旨。社区康复的目的在于巩固强制隔离戒毒成果,帮助戒毒人员恢复、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为其适应社会、重获新生创造条件。2.措施性质。社区康复与自愿戒毒不同,它是公安机关对戒毒人员采取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戒毒措施。实施中,公安机关应当出具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和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拒绝接受社区康复或者有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并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对其再次适用强制隔离戒毒。3.决定机关。社区康复的决定机关与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相同,即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而不是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部门。4.适用对象。社区康复的适用对象是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但不是所有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都必然的要被责令进行社区康复。实践中,社区康复适用对象多是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吸食、注射阿片类毒品的戒毒人员,以及被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戒毒条例》第41条规定,自愿戒毒和社区戒毒人员可以自愿与戒毒康复场所签订协议,到戒毒康复场所戒毒康复、生活和劳动,但自愿戒毒和社区戒毒人员不属于法定社区康复对象,这种安排是落实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政策具体体现。5.适用时间。社区康复的适用时间发生在强制隔离戒毒被解除或者提前解除之后,而不是发生在强制隔离戒毒执行过程中或者社区戒毒之后。同时,社区康复不是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必然适用,而是公安机关视情况“可以”适用。(二)社区康复执行地点根据《戒毒条例》第37条第2款规定,社区康复的执行地点有两种:一是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二是戒毒康复场所。1.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康复在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执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落实社区康复具体措施。2.戒毒康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农业产业工人劳务合作合同示范
- 鄂尔多斯202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乌兰牧骑引进3名专业技术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英德市四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 玉溪云南玉溪市司法局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烟台2025年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教育体育局招聘高层次人才17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楚雄云南楚雄元谋县消防救援局招聘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杭州2025年上半年浙江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九家事业单位招聘7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学校课桌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化工用电磁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黄杆皮头铅笔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商业银行的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
- 2024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AB卷
- 2025年与商场合作协议样本(5篇)
- 2024年12月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理论综合试卷(真题及答案)
- 网络与社交媒体管理制度
- 2025年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寒假实践特色作业设计模板
- 2024年福建漳州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马晓宏_《法语》_第一册复习(课堂PPT)
- 道路环卫清扫保洁项目应急处置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