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仪器分析技术课件)_第1页
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仪器分析技术课件)_第2页
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仪器分析技术课件)_第3页
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仪器分析技术课件)_第4页
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仪器分析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400nm)和可见分光光度法(400-750nm),合称为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如有一生物试样含铁量为0.01mg

g-1。试样经处理后,用1.810-3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到达化学计量点时,所用KMnO4溶液的体积为0.02ml。而通常滴定管的读数误差就有0.02ml,显然用滴定法测定该试样中的含铁量是不合适的。但是,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如磺基水杨酸),使它与Fe3+生成紫红色螯合物,即可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比色分析目视比色法:用眼睛来检测颜色的深浅光电比色法:以光电转换器件为检测器来区别颜色深浅的方法比色分析的主要方法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一般物质可测到10-5

10-6molL-1。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有一定的准确度该方法相对误差为2%5%,可满足对微量组分测定的要求。如一试样含铁量为0.020mg,相对误差5%,其含量在0.0190.021mg之间,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操作简便、快速、选择性好、仪器设备简单。近年来由于新显色剂和掩蔽剂的不断出现,提高了选择性,一般不分离干扰物质就能测定。应用广泛可测定大多数无机物质及具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工、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常用来剖析天然产物的组成和结构、化合物的含量的测定及生化过程的研究等。1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无可争辩的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光既是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又是粒子,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所有的光学现象。一、光的基本特性1.光的粒子性例题:计算波长为400nm的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别用焦耳和电子伏特表示。2、单色光、复色光和互补色光如果两种颜色的光按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后组成白光,则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如图所示。成直线关系的两种光可混合成白光。

1

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本质,可通过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来说明。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分子内部的运动有三种,除价电子绕着分子轨道高速旋转外(电子运动),还有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分子振动)和分子绕着其重心的转动(分子转动)。因此,一个分子的能量也包括三部分,即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能量、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及整个分子转动能级的能量。二、光与物质的作用1.光的吸收分子中价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在1

20ev,这恰好是可见光和紫外光的能量。可见光常用于有色物质含量的测定。紫外光用于具有紫外吸收基团的无色物质含量的测定。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在0.051ev,相当于红外光的能量。而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在10-4

0.05ev,相当于远红外光及微波的能量。红外光谱常用于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分子内部各种能级能量的改变都是量子化的,因此当分子吸收能量之后受到激发,分子就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即M(基态)+h

M*(激发态),而产生吸收谱线,因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物质对光的吸收是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与辐射能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只有当入射光子的能量与吸光体的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相等时才会被吸收。由于吸光物质的性质不同,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物质的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各有差异。故它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与之相当,即

=E2-E1=h。例题:某分子中两个电子的能级差为1eV,若要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发生跃迁,需要吸收的光的波长是多少纳米?如果能级差为20eV,波长应多大?2.物质颜色的产生

溶液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与它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有关。当一束白光(由各种波长的色光按一定比例组成)通过一有色溶液时,某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不被吸收而透过溶液。人眼能感觉的波长在400

780nm,为可见光区。溶液的颜色由透过光波长所决定。例如,KMnO4溶液强烈地吸收黄绿色的光,对其它的光吸收很少或不吸收,所以溶液呈现紫红色。又如CuSO4溶液强烈地吸收黄色的光,所以溶液呈现蓝色。如溶液对白光中各种颜色的光都不吸收,则溶液为透明无色,反之,则呈黑色。

以上仅简单地用有色溶液对各种波长光的选择吸收来说明溶液的颜色。究竟某种溶液最易选择吸收什么波长的光?

1

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曲线,如图课本上的高锰酸钾溶液的吸收图所示,称为光吸收曲线。

图中I、II、III代表被测物质含量由低到高的吸收曲线。每种有色物质溶液的吸收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吸收值,所对应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

max)。一般定量分析就选用该波长进行测定,这时灵敏度最高。如有干扰物质存在时,光吸收曲线重叠,应根据干扰较小,而吸光度尽可能大的原则选择测量波长。三、光谱吸收曲线对不同物质的溶液,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同,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对同一物质,溶液浓度不同,最大吸收波长相同,而吸光度值不同。因此,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定波长的重要依据。吸收曲线的讨论: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吸收曲线的讨论:④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③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不同物质由于结构上的差异,所需的跃迁能量也不相同,于是呈现出不同的吸收光谱。通过分子的吸收光谱可以研究分子结构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1

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四、光的吸收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一均匀的吸收物质溶液时,吸光物质吸收了光能,光的强度将减弱,其减弱的程度同入射光的强度、溶液层的厚度、溶液的浓度成正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定律称为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这是各类吸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1.光强度、透射率和吸光度

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溶液时,入射光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t,透光率(transmittance)T:透射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透光率愈大,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少;透光率愈小,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多。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

A愈大,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多。1729年波格(Bouguer)发现了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吸光物质的厚度有关。1760年朗伯提出了一束单色光通过吸光物质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厚度正比的关系,该关系称为朗伯定律。即

1852年比耳又提出了一束单色光通过吸光物质后,光的吸收程度与吸光物质微粒的数目(溶液的浓度)成正比的关系,该关系称比耳定律。即k2为比例常数;c为溶液的浓度

将两个定律合并起来就成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吸光系数式中,k为比例常数,它与吸光物质性质、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该常数称为吸光系数。通常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溶液的浓度以物质的量的浓度(mol/L)表示,吸光系数用ε表示,它的单位为L

mol-1cm-1。若将c换成以g

L-1为单位的质量浓度,质量吸光系数用a表示,单位为Lg-1cm-1

ε是各种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下的一个特征常数,数值上等于在1cm的溶液厚度中吸光物质为1mol

L-1时的吸光度,它是吸光物质的吸光能力的量度。值是定性鉴定的重要参数之一,也可用以估量定量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即ε是各种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下的一个特征常数。ε值越大,表示该吸光物质对某一波长的吸光能力越强,则方法的灵敏度越高。为了提高定量分析的灵敏度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试剂与被测物生成ε值大的配合物及具有最大ε是各种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下的一个特征常数,它是吸光物质的吸光能力的量度。值的波长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通常由于实验结果计算ε值时,是以被测物质的总浓度代替吸光物质的浓度,这样计算的ε值实际上是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和a的关系为ε=aM。M为物质的摩尔质量。一是必须使用单色光;二是吸收发生在均匀的介质;三是吸收过称中,吸收物质不发生作用。吸收度的加和性A=A1+A2+A3……+An朗伯-比尔吸收定律的应用条件吸光光度法中,光的吸收定律是定量测定物质含量的基础。根据A=εbc这一关系式,以A对c作图,应为一通过原点的直线,通常称为工作曲线(或称标准曲线)。有时会在工作曲线的高浓度端发生偏离的情况,如图中虚线所示,即在该实验条件下,当浓度大于c1时,偏离了比耳定律。引起偏离的原因很多,主要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现象1.比尔定律的局限性

比尔定律是一个有限制性的定律,它假设了吸收粒子之间是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在稀溶液的情况下才适用。在高浓度(通常c

0.01mol

L-1)时,由于吸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间的平均距离缩小,使相邻的吸光微粒(分子或离子)的电荷分布互相影响,从而改变了它对光的吸收能力。由于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浓度有关系,因此使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的线性关系发生了偏离。2.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严格地讲,吸收定律仅在入射光为单色光时才是正确的,实际上一般分光光度计中的单色器获得的光束不是严格的单色光,而是具有较窄波长范围的复合光带,这些非单色光会引起对比耳定律的偏离,而不是定律本身的不正确,这是由仪器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当入射光为

1和

2时,如ε1=ε2=ε,则A=εbc。A与c成线性关系,反之,如ε1

ε2

ε,则A

εbc,则A与c不成线性关系。ε1与ε2相差越大,对比耳定律的偏离则越严重。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尽量选择对吸光物质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它不仅在定量时灵敏度最高,而且从吸收曲线来看,吸光物质在峰值处有一个较小的平坦区,此时ε值随波长的变动最小,可得到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对比耳定律的偏离也有影响。由于被测物质在溶液中发生缔合、解离或溶剂化、互变异构、配合物的逐级形成等化学原因,造成对比耳定律的偏离。这类原因所造成的误差称为化学误差。例如,在一个非缓冲体系的铬酸盐溶液中存在着如下的平衡:

Cr2O72-+H2O2HCrO4-2CrO42-+2H+

(橙色)(黄色)3、由于溶液本身发生化学变化的原因而引起的偏离

测定时,在大部分波长处,Cr2O72-的ε值与CrO42-的ε是很不相同的。因此,当铬的总浓度相同时,各溶液的吸光度决定于c(Cr2O72-/CrO42-)之比值,它将随溶液的稀释而发生显著的变化。所以将造成A与c之间线性关系的明显偏离。为了控制这一偏离可采用:在溶液中加碱使其中Cr2O72-全部转化为CrO42-;或加酸,使CrO42-全部转化为Cr2O72-。这样溶液中的总浓度c与A之间就能符合比耳定律。另外,有些配合物的稳定性较差,由于溶液稀释导致配合物离解度增大,使溶液颜色变浅,因此有色配合物的浓度不等于金属离子的总浓度,导致A与c不成线性关系。1

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符合朗伯特-比尔定律的范围内,溶液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三者的关系是()A.增加、增加、增加B.减小、不变、减小C.减小、增加、减小D.增加、不变、减小习题B计算题已知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1,将此化合物用乙醇作溶剂配成浓度为0.150mmol/L的溶液,在480nm波长处用2.00cm吸收池测得透光率为39.8%,求该化合物在上述条件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及质量吸光系数a。

解:由Lambert-Beer定律可得

习题1.某物质的吸光系数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溶液浓度B.测定波长C.仪器型号D.吸收池厚度B在光度法测定前,为了保证入射光强度完全被待测物质所吸收,需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吸光度A=0或透光率T=100%,如果透光率只调至了95.0%,满量程为T=0%~95.0%,而不是T=0%~100%。在光度法测定前,如果透光率只调至95.0%,测得某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35.2%,此时溶液的真正透光率为:2.某分析工作者,在光度法测定前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时,只调至透光率为95.0%,测得某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35.2%,此时溶液的真正透光率为()A.40.2%B.37.1%C.35.1%D.30.2%2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紫外光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可见与紫外的异同点共性:同属于电子光谱,都是由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区别(紫外):1.进行物质鉴定和结构分析,但特征不强,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2.能提供助色团、生色团和共轭程度的信息;3.在紫外光区有吸收就可以测量,不需要加显色剂;4.具有Π电子成共轭双键的化合物有强的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可达104~105,可进行定量分析,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结果:σ电子、π电子、n电子。COHnpsH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1.电子跃迁的类型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两个原子形成分子时,电子就在整个分子区域内运动而不限于一个原子,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就是分子轨道。可以用波函数定量地描述。

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形成的,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两原子轨道波函数波相相同时,两原子间电子云密度增加,分子能量降低,称为成键轨道;两原子轨道波函数波相相反时,两原子间电子云密度减小,分子能量升高,称为反键轨道。每个轨道可以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电子优先占据能量低的成键轨道。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乙烯分子的介成键轨道与π*反键轨道

乙烯分子中的两个P轨道可以线性组合而形成两个分子轨道,一个是π成键轨道,另一个是π*反键轨道。这里π成键轨道的形成意味着两个平行的P键轨道侧面的交盖,使两个碳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密度有所加强,而π*反键轨道的形成意味着在两个碳原子之间有一个节面的形成,因此两个碳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减弱,这样使两个碳原子之间的斥力反而增加。乙烯分子只有两个P电子,在基态时,这两个P电子处在π成键轨道上,是两个碳原子之间引力增加形成了碳碳之间的π键,从而使体系能量降低。

基态有机化合物的价电子包括成键

电子、成键

电子和非键电子(以

n表示)。分子的空轨道包括反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因此,可能的跃迁为*、*、n*n

*等。sp

*s*RKE,Bnp

E电子跃迁类型不同,实际跃迁需要的能量不同。

σ→σ*~150nmn→σ*

~200nmπ→π*~200nmn→π*~300nm吸收能量的次序为:

σ→σ*>n→σ*≥π→π*>n→π*1、

*跃迁它需要的能量较高,一般发生在真空紫外光区。饱和烃中的—c—c—键属于这类跃迁,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例:甲烷的λmax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作为溶剂使用2.n

*跃迁实现这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其吸收光谱落于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如CH3OH和CH3NH2的n*跃迁光谱分别为183nm和213nm。例如,CH3Cl、CH3Br和CH3I的n*跃迁分别出现在173、204和258nm处。这些数据不仅说明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长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σ*跃迁。3.

*跃迁它需要的能量低于*跃迁,吸收峰一般处于近紫外光区,在200nm左右,其特征是摩尔吸光系数大,一般

max

104,为强吸收带。如乙烯(蒸气)的最大吸收波长max为162nm。4.n

*跃迁这类跃迁发生在近紫外光区。它是简单的生色团如羰基、硝基等中的孤对电子向反键轨道跃迁。其特点是谱带强度弱,摩尔吸光系数小,通常小于100L/mmol.cm,属于禁阻跃迁(跃迁的概率极小,宏观的认为电子不发生这种跃迁即跃迁禁阻)。2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常用术语(1)生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叫做生色团,通常把含有键结构的单元称为生色团。具有一个或多个不饱和键和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如C=C、C=O、C≡C等都是发色团。生色团的结构不同,电子跃迁类型也不同。(2)助色团通常把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如-OH、-OR、-NHR、-SH、-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光度。红移与蓝移(紫移)

某些有机化合物经取代反应引入含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基团(-OH、-OR、-NH2、-SH、-Cl、-Br、-SR、-NR2)之后,吸收峰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种效应称为红移效应。这种会使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称为向红基团。在某些生色团如羰基的碳原子一端引入一些取代基之后,吸收峰的波长会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效应称为蓝移(紫移)效应。这些会使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的基团(如-CH3、-CH2CH3、-OCOCH3)称为向蓝(紫)基团。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加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降低即摩尔吸光系数ε减小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1、共轭效应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跃迁的吸收带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强。一般摩尔吸光系数大于104,随着共轭体系的增大,π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

溶剂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改变溶剂的极性,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例如,当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时,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向平滑。2、溶剂效应溶剂的影响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改变溶剂的极性,还会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下表为溶剂对异丙叉丙酮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4-甲基-3-戊烯-2-酮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溶剂的极性增大时,由n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蓝移,而由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红移。因此,在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应注明在何种溶剂中测定。

max(异辛烷)

max(氯仿)

max(甲醇)

max(水)

235238237243n

3213153093051:乙醚2:水12250300苯酰丙酮

非极性→极性n

*跃迁:兰移;;

→*跃迁:红移;;

3、溶液pH酚酞能指示酸碱度也是由于随着pH的变化酚酞结构变化,在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pH>8.2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

在测定酸性、碱性或两性物质时,溶剂的pH值对光谱的影响很大。比如,酚类化合物由于在酸、碱溶液中的解离情况不同,其吸收光谱也不相同。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R吸收带

由化合物的n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具有杂原子和双键的共轭基团,如C=O、-NO、-NO2、-N=N-等。其特点是:跃迁的能量最小,处于长波方向,一般λmax在270nm以上,但跃迁几率小,吸收强度弱,一般摩尔吸光系数小于100。

吸收带的类型2、K吸收带

是由共轭体系中的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特点是:吸收峰的波长比R带短,一般λmax>200nm,但跃迁几率大,吸收峰强度大。一般摩尔吸光系数大于104,随着共轭体系的增大,π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K带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K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借此可判断化合物中的共轭结构。这是紫外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3、B吸收带

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带,是芳香族的主要特征吸收带。其特点是:在230-270nm呈现一宽峰,且具有精细结构,常用于识别芳香族化合物。4、E吸收带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可以认为是苯环内三个乙烯基共轭发生的跃迁而产生的。E带可分为E1和E2吸收带,都属于强吸收。乙酰苯紫外光谱图羰基双键与苯环共扼:K带强;苯的E2带与K带合并,红移;取代基使B带简化;氧上的孤对电子:R带,跃迁禁阻,弱;CCH3On→p*

;

R带p

→p*

;

K带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常见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饱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

键,因此只能产生

*跃迁,即电子从成键轨道(

)跃迁到反键轨道(*)。饱和烃的最大吸收峰一般小于150nm,已超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

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上存在n电子,可产生n

*的跃迁。n*的能量低于*。例如,CH3Cl、CH3Br和CH3I的n*跃迁分别出现在173、204和259nm处。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和(或)可见吸收光谱的良好溶剂。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

键外,还含有

键,它们可以产生

*和*两种跃迁。*跃迁的能量小于*跃迁。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跃迁的吸收带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强。在共轭体系中,*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K带。两个生色基团间只隔一个单键则成为共轭系统,共轭系统中两个生色基团相互影响,其吸收光谱与单一生色基团相比,有很大改变。共轭体越长,其最大吸收越移向长波方向,甚至到可见光部分,并且随着波长的红移,吸收强度也增大。苯及其衍生物

苯在乙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

*跃迁引起的。E1带出现在184nm;E2带出现在204nm;B带出现在255nm。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系物的B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上的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E2带和B谱带。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

C=O基团。C=O基团主要可产生*、n*、n*三个吸收带,n*吸收带又称R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n*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下列基团或分子中,能发生n

*跃迁的基团是()A.C=CB.C=O C.CND.CH3OHBC。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由杂原子空轨道(n)跃迁到π反键轨道(π*)称为n

*跃迁。此类跃迁需要的能量低,n→π*吸收波长落在近紫外区或可见区,但吸收较弱(ε=10~100)。能发生n*跃迁的基团是C=O和CN。

课堂习题在下列化合物中,

*跃迁所需能量最大的化合物是()A.1,3丁二烯

B.1,4戊二烯

C.1,3环已二烯

D.2,3二甲基

1,3

丁二烯B。在紫外光谱中,双键发生共轭后,

轨道进行重新整合,

轨道的最高成键轨道(

)能量升高,

轨道的最低反键轨道(

*)能量降低,使*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双键共轭越大,*跃迁所需能量越小,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四种化合物中,1,3丁二烯,1,3环已二烯,2,3二甲基

1,3

丁二烯都含有共轭体系,

*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因此,*跃迁所需能量最大的化合物是1,4戊二烯。以下四种化合物,能同时产生B吸收带、K吸收带和R吸收带的是()B.C.D.C。苯环可产生B吸收带和E吸收带,羰基可产生R吸收带。羰基和苯环共轭B带、E带和R带都发生红移,同时吸收增强。共轭后的E带也可称之为K带。所以四种化合物中只有苯乙酮能同时产生B吸收带、K吸收和R吸收带。A.R带是由__________跃迁引起,其特征是波长__________;K带是由

跃迁引起,其特征是波长__________。

n

*;较长;共轭双键的*;较短,但随共轭键增长而增长

在目视比色法中,常用的标准系列法是比较:A.入射光的强度B.透过溶液后的强度C.透过溶液后的吸收光的强度D.一定厚度溶液的颜色深浅D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说明()。A.该物质的浓度很大B.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光程长C.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强

D.测定该物质的方法的灵敏度低。BC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的入射光为:A白光B单色光C可见光D紫外光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C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A.吸收池外壁挂水珠B.手捏吸收池的光学面C.手捏吸收池的毛面D.用报纸去擦吸收池外壁的水C某有色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用2cm吸收池测得其吸光度为0.750,若改用0.5cm和3cm吸收池,则吸光度各为()。A.0.188/1.125B.0.108/1.105C.0.088/1.025D.0.180/1.120A分光光度分析中一组合格的吸收池透射比之差应该小于()。A.1%B.2%C.0.1%D.0.5%D某溶液的吸光度A=0,这时溶液的透射比()。A.T=0B.T=10%C.T=90%D.T=100%在光学分析法中,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A原子光谱B分子光谱C可见分子光谱D红外光谱DC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A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B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C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D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D3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计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仪器基本部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部件为:各部件的作用及性能简介如下光源

在吸光光度法中,要求光源在比较宽的光谱区域内发出的连续光谱强度足够、分布均匀、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在可见、近红外光区测量时,常用钨灯或碘钨灯作为光源,它发出的光的波长范围为320~3200nm。其发出光的强度分布随灯丝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增高,总强度增大,但高温影响灯的寿命。光强受电源电压的影响大,因此,必须使用稳压器以提供稳定的电源电压,保证光源光强稳定不变。在紫外光区测定时,常采用氢灯或氘灯,它们发出波长范围为200~375nm的连续光谱。单色器

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元件称为色散元件,即能从复色光中分出波长可调的单色光的光学装置。单色器一般由入射狭缝、准光器(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等几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的作用。单色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入射光的单色性,从而也影响到测定的灵敏度度、选择性及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等。常用的色散元件为棱镜或光栅。

棱镜

光束通过入射狭缝,经准直透镜色散元件使其成为平行光后通过棱镜,产生折射而色散,从而将复合光按波长顺序分解为单色光,然后通过聚焦透镜及出射狭缝。移动棱镜或出射狭缝的位置,就可使所需波长的光经出射狭缝而照射到试样溶液上。下图是以棱镜为单色元件的单色器的原理示意图。

棱镜单色器的原理示意图1入射狭缝,2准直透镜3棱镜,4聚焦棱镜,5出射狭缝

单色光的纯度决定于棱镜的色散率和出射狭缝的宽度。棱镜由玻璃或石英材料所制成。由于玻璃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仅用于350~3200nm波长范围,适用于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英棱镜可用于185~4000nm的波长范围,因此它适用于紫外

可见分光光计,可作为整个光谱区域的单色器。光栅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于紫外、可见及红外光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有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的分辨能力。它具有色散波长范围宽、分辨本领高、成本低、便于保存和易于制备等优点。缺点是各级光谱会重叠而产生干扰。入射、出射狭缝,透镜及准光镜等光学元件中狭缝在决定单色器性能上起重要作用。狭缝的大小直接影响单色光纯度,但过小的狭缝又会减弱光强。

吸收池它用于放试样液槽也规定透光液层的厚度,也称比色皿。它是由无色透明、能耐腐蚀的光学玻璃或石英制成的,能透过所需光谱范围内的光线。可见光区用玻璃吸收池,紫外光区用石英吸收池。每台仪器都配有液层厚度为0.5cm、1.0cm、2.0cm、3.0cm等一套规格的吸收池。同一厚度的吸收池之间的透光率误差应小于0.5%。使用时应注意吸收池放置的位置,使其透光面垂直于光束方向。保持吸收池的光洁,而指纹、油腻或四壁的积垢都会影响透光率,特别要注意透光面不受磨损。吸收池的使用注意事项为减少光的损失,吸收池的光学面必须完全垂直于光束方向。在高精度的分析测定中(紫外区尤其重要),吸收池要挑选配对。取吸收池时,手指应拿毛玻璃面的两侧,装盛样品以池体的3/4为度,使用挥发性溶液时应加盖,透光面要用擦镜纸由上而下擦拭干净,检视应无溶剂残留。吸收池放入样品室时应注意方向相同。

检测器它是一种光电转换元件,利用光电效应使透过光强度能转换成电流进行测量。这种光电转换器对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要有快速、灵敏的响应,所产生的光电流必须与照射在检测器上的光强度成正比。常用的光电转换器有:硒光电池示意图

硒光电池的光谱灵敏度曲线与人的光谱响应1.铁片,2.半导体硒,3金属薄膜,1硒光电池,2人眼4入射光线硒光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当光照射在光电池上时,硒表面就有电子逸出。由于硒的半导体性质,电子只能单向移动而被聚集于金属薄膜(透明的金或银的薄膜)上,带负电,成为光电池的负极。铁片即为正极。通过与外电路很小的电阻连接,能产生10~100

A的光电流,可直接用检流计测量,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硒光电池对光的敏感波长范围为310~800nm,对500~600nm的光最灵敏。在750nm处,相对灵敏度降至10%左右。其光谱灵敏度曲线及人眼的光谱,响应见图所示。

硒光电池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更换方便。但受强光照射或长久连续使用时,会出现“疲劳现象”,即照射光强度不变而产生的光电流会逐渐下降。这时应暂停使用,置于暗处使其恢复原有的灵敏度,严重时须更换新的光电池。

光电管光电管是由一个阳极和一个光敏阴极组成的真空(或充有少量惰性气体)二极管。由于所采用的阴极材料光敏性能不同,可分为红敏(适用波长范围为625~1000nm)和紫敏(适用波长范围为200~625nm)两类。当它被足够的能量照射时,能发射电子。当两极间有电位差时,发射出的电子就流向阳极而产生电流,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入射光的强度。在同等强度的光照射下,它所产生的电流约为光电池的1/4,但由于光电管有很高的内阻,所以产生电流很容易放大,因此具有灵敏度高、光敏范围广、不易疲劳等优点。信号处理及显示系统

指示器的作用是把光电流或放大的信号以适当方式显示或记录下来。检流计的标尺上有两种刻度,等刻度的标尺是百分透光度T,对数刻度则为吸光度A。透光度与吸光度两者关系可互相换算。实验时,应读取吸光度A,它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而T不与c成正比关系。检流计使用时应防止振动和大电流通过。停用时,必须将检流计开关拽向零位并使其断路。新型的分光光度计采用记录仪,数字显示器或电传打字机作为指示器。3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计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1)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很多,但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的一束平行光,轮流通过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以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这种简易型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价格低,操作方便,维修容易,适用于常规分析。

缺点:测量结果受电源强度波动的影响较大,因而给定量分析结果带来较大误差。2)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经单色器分光后经一个旋转的扇形反射镜分解为强度相等的两束光,一束通过参比池,一束通过样品池。通过一个同步信号发生器对比较两束光的信号加以比较,此比值即为试样的透射比,经对数变换将它转换成吸光度并作为波长的函数记录下来。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一般都能自动记录吸收光谱曲线。由于两束光同时分别通过参比池和样品池,还能自动消除光源强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优点:除了能自动扫描吸收光谱外,还可自动消除电源电压波动的影响,减小放大器增益的漂移。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单色器,得到两束不同波长(

1和2)的单色光;利用切光器使两束光以一定的频率交替照射同一吸收池,然后经过光电倍增管和电子控制系统,最后由显示器显示出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值ΔA(ΔA=A1-A2)。对于多组分混合物、混浊试样(如生物组织液)分析,以及存在背景干扰或共存组分吸收干扰的情况下,利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往往能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利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能获得导数光谱。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优点:在有背景干扰或共存组分的吸收干扰的情况下,特别适合混合物和混合样品的定量分析,可以对某组分进行定量测定。缺点:价格昂贵。组分A在λ2和λ1处是等吸收点,由吸光度的加和性可见,混合试样在λ2和λ1处的吸光度可表示为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为ΔA,可见仪器的输出讯号ΔA与干扰组分A无关,它只正比于待测组分B的浓度3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计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7230G型可见分光光度计1.波长调节旋钮;2.波长显示窗;3.样品槽拉杆;4.样品室;5.控制面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验

通常在实验室工作中,验收新仪器或实验室使用过一段时间后都要进行波长校正和吸光度校正。(1)波长准确度的检验建议采用下述的较为简便和实用的方法来进行校正:镨钕玻璃或钬玻璃都有若干特征的吸收峰,可用来校正分光光度计的波长标尺,前者用于可见光区,后者则对紫外和可见光区都适用。也可用苯蒸汽的吸收光谱来校正吸光度标度。(2)透射比正确度的检验:K2Cr2O7(3)稳定度实验(4)吸收池配套性检验(T<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维护保养温度5~35℃;湿度5%~65%1.电压220V±10%;2.为了延长电源的寿命,不使用时不要开光源灯;3.单色器是仪器的核心部分,装在密闭盒内,不能拆开,为防止色散元件受潮生霉,必须定期更换单色器盒干燥剂;4.必须正确使用吸收池,保护吸收池光学面;5.光电转换元件不能长时间曝光,应避免强光照射或受潮积尘;6.仪器液晶显示器和键盘日常使用应注意防止划伤、防水等;7.吸收池中溶液不能装太满;8.定期进行性能指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定性分析1.未知化合物的定性鉴定未知化合物的定性鉴定鉴定的方法有两种(1)与标准物、标准谱图对照:将样品和标准物以同一溶剂配制相同浓度溶液,并在同一条件下测定,比较光谱是否一致。(2)吸收波长和摩尔吸收系数:由于不同的化合物,如果具有相同的发色基团,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波长,但是它们的摩尔吸收系数是有差别的。如果样品和标准物的吸收波长相同,摩尔吸收系数也相同,可以认为样品和标准物是同一物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进行化合物某些基因的判别、共轭体系及构型、构象的判断。(1)某些特征集团的判别

有机物的不少基团(生色团),如羰基、苯环、硝基、共轭体系等,都有其特征的紫外或可见吸收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判别这些基团时,有时是十分有用的。如在270~300nm处有弱的吸收带,且随溶剂极性增大而发生蓝移,就是羰基n-π*跃迁所产生R吸收带的有力证据。在184nm附近有强吸收带(E1带),在204nm附近有中强吸收带(E2带),在260nm附近有弱吸收带且有精细结构(B带),是苯环的特征吸收,等等。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查找某些基团的特征吸收带。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2)共轭体系的判断

共轭体系会产生很强的K吸收带,通过绘制吸收光谱,可以判断化合物是否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的程度。如果一化合物在210nm以上无强吸收带,可以认为该化合物不存在共轭体系;若在215~250nm区域有强吸收带,则该化合物可能有两至三个双键的共轭体系,如1-3丁二烯,λmax为217nm,εmax为21,000;若260~350nm区域有很强的吸收带,则可能有三至五个双键的共轭体系,如癸五烯有五个共轭双键,λmax为335nm,εmax为118,000。(3)区分化合物的构型

包括顺反异构及互变异构两种情况的判断。顺反异构体的判断生色团和助色团处在同一平面上时,才产生最大的共轭效应。由于反式异构体的空间位阻效应小,分子的平面性能较好,共轭效应强。因此,大都大于顺式异构体。例如,肉桂酸的顺、反式的吸收如下:λmax=280nm

εmax=13500λmax=295nmεmax=7000反式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吸收系数都大于顺式(4)互变异构体的判断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互变异构体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异构体的互变过程常伴随有双键的移动及共轭体系的变化,因此也产生吸收光谱的变化。最常见的是某些含氧化合物的酮式与烯醇式异构体之间的互变。例如乙酰乙酸乙酯就是和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

酮式:λmax=204nm

烯醇式:λmax=243nm它们的吸收特性不同:酮式异构体在近紫外光区的λmax为272nm(εmax为16),是n-π*跃迁所产生R吸收带。烯醇式异构体的λmax为243nm(εmax为16000),是π-π*跃迁出共轭体系的K吸收带。

如果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明显的吸收峰,而杂质在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则可利用紫外光谱检验化合物的纯度。例如要鉴定甲醇和乙醇中的杂质苯,可利用苯在256nm处的B吸收带,而甲醇或乙醇在此波长几乎没有吸收。又如四氯化碳中有无二硫化碳杂质,只要观察在318nm处有无二硫化碳的吸收峰即可。3.化合物的纯度检验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二、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常见到的有如下几种:

1.单组分的定量分析如果在一个试样中只要测定一种组分,且在选定的测量波长下,试样中其它组分对该组分不干扰,这种单组分的定量分析较简单。一般有吸光系数法(绝对法)、标准对照法(比较法)和标准曲线法。已知维生素B12的α(361nm)=20.7L×g-1×cm-1。精密称取样品30.0mg,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在波长361nm处用1.00cm吸收池测得样品的吸光度为0.618,计算样品溶液中维生素B12的质量分数。

吸光系数法(绝对法)解:所测样品溶液中维生素B12的质量浓度

其质量分数

比较法在相同条件下,平行测定试样溶液和某一浓度Cs(应与试液浓度接近)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x和As则由Cs可计算试样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Cx标准对照法因知使用单个标准,引起误差的偶然因素较多,故往往较不可靠。标准曲线法

这是实际分析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不含被测组分的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称为校正曲线(也叫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从校正曲线上找出与之对应的未知组分的浓度。C(mol/L)*10-5123468A0.1140.2120.3350.4340.670.8682.多组分的定量分析

根据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特点,在同一试样中可以同时测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假设要测定试样中的两个组分A、B,如果分别绘制A、B两纯物资的吸收光谱,绘出三种情况:a.情况表明两组分互不干扰,可以用测定单组分的方法分别在λ1、λ2测定A、B两组分;b.情况表明A组分对B组分的测定有干扰,而B组分对A组分的测定无干扰,则可以在λ1处单独测量A组分,求得A组分的浓度CA。然后在λ2处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及A、B纯物质的和值,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即得则可以求出CB

C.情况表明两组分彼此互相干扰,此时,在λ1、λ2处分别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和,而且同时测定A、B纯物质的然后列出联立方程解得CA、CB。显然,如果有n个组分的光谱互相干扰,就必须在n个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的加和值,然后解n元一次方程以求出各组分的浓度。应该指出,这将是繁琐的数学处理,且n越多,结果的准确性越差。用计算机处理测定结果将使运算大为方便。分析误差1.溶液因素误差1)待测物质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误差;2)溶液中其他因素引起的误差。2.仪器因素误差1)仪器的非理想性引起的误差;2)仪器噪声的影响;3)吸收池引起的误差。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别n→π*和π→π*跃迁类型?答:它们的摩尔吸收系数差异很大,故可用摩尔吸收系数不同加以区别;也可在不同极性溶剂中测定最大吸收波长,观察红移和紫移,以区别这两种跃迁类型。

习题2、(CH3)3N能发生n→σ*跃迁,其λmax为227nm(ε=900Lcm-1mol-1),试问,若在酸中测定时,该峰会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消失,在酸溶液中分子失去氮原子上未成键的n电子,因此不能产生n→δ﹡。3、试估计下列化合物中,何者吸收的光波最长?何者最短?为什么?答:化合物(c)吸收的光波最长,化合物(b)吸收的光波最短。吸收波长随着共轭体系的增大向长波移动5、

某化合物在乙醇中λmax=287nm,其在二氧六环中λmax=295nm,试问,引起该吸收的跃迁为何种类型?4、

某化合物的λmax(己烷)=305nm,其中λmax(乙醇)=307nm,试问,该吸收是由n→π*还是π→π*跃迁引起?

答:л→л﹡,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红移。答:n→л﹡,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紫移。6、苯基化氧有两种异构形式存在:CH3-C(CH3)=CH-CO-CH3(I)CH2=C(CH3)-CH2―CO―CH3(II)一个在235nm处有最大吸收,εmax为12000,另一个在220nm以外无高强吸收,鉴别各属于哪一个异构体。答:在235nm处有最大吸收,εmax为12000L·cm-1·mol-1为异构体Ⅰ,因为该异构体中存在共轭双键,吸收波长较长,吸收强度也较大。在220nm以上无高强吸收的为异构体Ⅱ。7、在下列信息的基础上,说明各属于哪种异构体:α异构体的吸收峰在228nm(ε=14000),而β异构体在296nm处有一吸收带(ε=11000)。这两种结构是:答:Ⅰ为β异构体,其共轭体系较大,吸收波长较长。Ⅱ为α异构体,其共轭体系较小,则吸收波长较短。

8.1.0×10-3molL-1的K2Cr2O7溶液在波长450nm和530nm处的吸光度A分别为0.200和0.050,1.0×10-4molL-1的KMnO4溶液在450nm处无吸收,在530nm处吸光度为0.420。今测得某K2Cr2O7­和KMnO4混合液在450nm和530nm处吸收光度分别为0.380和0.710。试计算该混合液中K2Cr2O7­和KMnO4的浓度。假设吸收池长为10mm。

由朗伯-比尔定律A=εbc得:(b为10mm即1cm,计算过程中省略)A450nm(K2Cr2O7)=ε450nm(K2Cr2O7)×c(K2Cr2O7)A530nm(K2Cr2O7)=ε530nm(K2Cr2O7)×c(K2Cr2O7)A530nm(KMnO4)=ε530nm(KMnO4)×c(KMnO4)A450nm(混)=ε450nm(K2Cr2O7)×c1(K2Cr2O7)A530nm(混)=ε530nm(K2Cr2O7)×c1(K2Cr2O7)+ε530nm(KMnO4)×c2(KMnO4)

其中:

A450nm(K2Cr2O7)=0.200,c(K2Cr2O7)=1.0×10-3

A530nm(K2Cr2O7)=0.050

A530nm(KMnO4)=0.420,c(KMnO4)=1.0×10-4

A450nm(混)=0.380

A530nm(混)=0.710带入解得:c1(K2Cr2O7)=1.9×10-3

(mol·L-1)

c2(KMnO4)=1.46×10-4

(mol·L-1)

5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样品的制备二、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1.测量波长的选择2.吸光度范围的选择3.仪器狭缝宽度的选择根据吸收曲线,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应以溶液的

max为宜。此时ε值最大,测定时灵敏度和准确度最高。但当有干扰存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兼顾灵敏度和选择性。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光度计读数误差是经常遇到的测量误差,当透光度读数太大或太小时,微小的透光度读数误差会造成相当大的浓度相对误差。根据朗伯

比耳定律:或写成为微分得:d(lgT)=0.434dT/T=-abdc

在分析工作中人们感兴趣的是由透光度T的读数误差所造成的浓度相对误差,上述两式相除可得将

c/c对T作图,可得图曲线。不同的吸光度读数造成不同的浓度相对误差。从图可以看出在T=36.8%(A=0.434)处的浓度相对误差有一极小值,而在透光度坐标的两端的对应误差迅速增大。通常,透光度读数在15%~65%(A=1.0~0.15)(0.2~0.8)范围内,此时浓度相对误差较小,因此过高或过低的吸光度都将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通常可调整溶液浓度或吸收池厚度使吸光度读数落在这一范围内。一般分光光度计的透光度读数误差在0.002至0.01之间。如果以0.005计算,这一误差所造成的浓度相对误差约在1.4%~2.2%左右。计算结果见表所示。不同T(或A)值时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透光度测量误差

T假设为0.005或0.5%)透光度吸光度浓度百分误差透光度吸光度浓度百分误差0.950.022

10.20.400.399

1.360.900.046

4.740.300.523

1.130.800.097

2.800.200.699

1.550.700.155

2.000.101.000

2.170.600.222

1.630.0301.528

4.750.500.301

1.440.0201.699

6.385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许多无机离子无色,有些金属水合离子有色,但它们的吸光系数值很小,通常必须选一适当的试剂与它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转化为有色化合物再进行光度测定,此反应称显色反应,所用的试剂称显色剂。常用的显色反应大多是能形成很稳定的、具有特征颜色的螯合物的反应,也有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可见,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