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第1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知识要点接受理论的意义及其理论资源阐释学的基本发展历程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观念第2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接受理论的意义及其理论资源长期以来,西方文论忽略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读者的意义在20世纪阐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和强调,此外,这两种文论也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建立一种新型的研究文学的方法,实现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转向。接受理论的思想资源中不仅有阐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第3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
阐释学的基本发展历程阐释学最早出现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它是从希腊学者建立的诠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起来的。传统的阐释学只是一种文字诠释技巧和规则。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阐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阐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是它的具体运用。第4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后经法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发展,认为一般阐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关于方法论阐释学的三点基本认识:1、一般阐释学脱离了具体的学科门类成了一般方法论;2、阐释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仍是在自然科学认识了的框架内来设想的,即清除误解以达到正确客观的理解,因而它又称之客观阐释学;3、在一般阐释学那里,理解与阐释只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与本体论无关。第5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此后在德国兴起的现象学哲学对阐释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的主体阐释理论提供了哲学起点;2、为赫施、狄尔泰等以作者本意为目标的阐释学理论提供了逻辑依据。第6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海德格尔与现象学阐释学引发了从方法论阐释学向本体论阐释学的现代转变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是个人主体而不是存在本身。西方传统是把“存在”看成某种客观的实体,把它从主体分开,海德格尔则宁可寻求到苏格拉底以前的思想,回到区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出现以前,认为存在以某种方式包含着二者。第7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主体先行结构:“先有”“先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先见:主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先行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阐释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理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的行为,不存在由客观阐释学所设想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解。一旦强调先行结构对理解的控制,就无法说明人是如何突破“阐释循环”而获得本真理解或新知的。第8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他提出了清除流俗之见,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组建理解之先行结构的现象学方法。然而如何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组建先行结构则是一个谜,或者说人如何从时间与历史中跳出来仍是一个谜。后期,海德格尔发现这个谜藏在语言中,尤其是诗性语言中。他认为,理解的先行结构总是有语言方式在场的。语言的双重性在于:非诗性语言仿佛来自过去,它牢牢地封闭在时间的连续中,使我们蔽于流俗之见而失去与事物的初始关联;诗性语言仿佛来自未来,它打断了时间的连续性而在另一个空间向度上使我们直接面对事物本身以领悟语言启示的原初意义。第9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珈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是最为基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而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理解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将艺术活动看作非认识性的历史性理解活动,将作品看作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发的历史过程;其次,艺术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客观知识而是确立阐释学的真理。因此,文本的阅读与阐释活动成为阐释学艺术理论关注的焦点,阐释的历史性成为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第10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阐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他以哲学阐释学为基础,将人类的理解活动归入与生存、存在以及真理等重大哲学问题相关的活动,建立了与19世纪的方法论阐释学相区别的哲学本体论阐释学。伽达默尔在论述艺术品的存在方式时将作品比作游戏。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是游戏本身在游戏。与之相应,作品的真正主体不是作者而是作品本身,是作品本身借作者的写作来表现自己。第11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他从哲学层面思考“理解与阐释”,他的中心问题是:理解怎样才是可能的。对所有历史流传物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他对理解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思考的重心是阐释的历史性,其直接批评的对象是方法论阐释学。按方法论阐释学观点,阐释的目的是要消除误解以达到对文本中作者意图的准确理解,因此,正确的理解必须消除成见,跨越时间距离。伽达默尔认为,“成见”不过是一种“前见”,或海德格尔的“先行结构”,这种前见和先行结构对理解并不是消极的,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条件。第12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种前见伽达默尔区分了使得本真理解得以可能的“真前见”(不是来自功利性的现实关系,而是来自一种整体的历史传统)和导致误解的“伪前见”(某种现实关系中受各种功利目的和主观兴趣影响而形成的前见)“真前见”被理解的文本带出现实关系而纳入相对封闭的历史视野,从而保证我们对历史流传物本真意义的理解。恰恰是方法论阐释学要削除的“时间距离”使得我们有可能放弃伪前见而获得真前见。因为一定的时间距离使得阐释者有可能摆脱现实关系而以整个历史传统给予他的真前见去理解文本。第13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种视界个人视界(由阐释者者自身“成见”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历史视界(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阐释)。阐释发生在这两个“视界”的融合过程中。第14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赫施的客观批评赫施将狄尔泰追求作者本意为目标的阐释学理论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形成“客观批评”。赫施的理论主要研究解释的有效性,针对现代阐释学,反对伽达默尔关于文本意义的历史和理解的相对性观点。必须确立作者本意的权威性,只有作者本意才是衡量理解的真确性的唯一标准。赫施要真正回答阐释的有效性问题就必须保卫由伽达默尔取消的作者原意。他认为作者原意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正确理解的唯一合法标准,正确的阐释就是符合作者原意的阐释。第15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意思和
意义为了辩解被指控回到伽达默尔批评的传统阐释学的客观主义立场,他区分了意思和意义。“意思”指包含在文本中的作者原意,“意义”是在对意思的历史性阐释中发生的新意。意思是恒定不变的,意义则变化不定。赫施认为语言的预定性和共同交往性保证了作者原意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正确理解。赫施认为对作者原意(意思)的客观存在的否定主要起因于对意思和意义的混淆:1、将意思本身混同于对已死的体验和理解,即混同於意义;2、将确切阐释意思的不可能性混同于阐释意思的不可能性。基于这种混淆的伽达默尔阐释学,夸大了阐释的历史相对性,淹没了阐释的客观性。第16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赫施的“意思类型”,也就是文本可以被批评家压缩、简化和转化进去易于驾驭的意思范畴。这样我们对一部文本的兴趣只能存在于这些广阔的意思类型之内,一切的特殊的东西都已经被小心的剔除。作者原意永远是在实际的阐释过程之先之外,一旦进入阐释它就成了意义。第17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
接受理论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被认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读者反应批评”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它包括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阐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也被用来专指受德国接受理论影响的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赛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伊赛尔和姚斯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第18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文学接受理论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它试图在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究中,把握艺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探求文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由此沟通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文学接受理论的主要研究:从文学接受到审美经验的文学史理论研究,文本与读者反应的文本接受理论研究具体地说,姚斯的文学史理论—→宏观接受理论;伊塞尔的文本接受理论—→微观接受理论。第19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阐释学影响,他从更新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接受美学的主张,其关心的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的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尤其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接受研究。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的。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缝。提出“期待视野”和文学的三个维度。他区分了“个人期待视野”和“公共期待视野”。第20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伊赛尔不对文学接受作具体的历史研究,而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对读者能动作用的细致考察。伊赛尔将姚斯的理论称之为“接受研究”,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他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他主要接受了现象学理论,特别是罗曼·茵伽登的“阅读现象学”理论第21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伊赛尔接受理论的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想:相信在阅读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开放思想,准备随时对我们的信念突出怀疑并允许改变它们。他认为一个有强烈思想意识的读者很可能是一个低能的读者,意即他不大可能接受文学作品的改造。伊赛尔的阅读模式基本是机能主义的:必须使部分自始至终适应整体。文本的不确定性只能促使我们取消它们,用一种稳定的意思取而代之。文学作品一方面产生于作者的艺术创造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物理实体存在。伊塞尔提出艺术两极“艺术的”“审美的”,用以避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个极端。第22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反应,注重对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成员很多,并无严密的组织,观点也不尽一致,其中观点比较系统、影响也较大的是美国文论费希和卡勒。第23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费希的批评理论又被称为“感受文体学”,提出了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即“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因此把话语‘心理效果’当作它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的费希的读者反应批评了解这一理论的概况:第24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读者反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主要是针对新批评派的“感觉谬误”费希提出“意义即事件”。认为文学只存在读者心中,即阅读是一个读者做的事,而意义或理解则是阅读“事件”的结果。在他看来,文学文本中的句子不提供作品的客观意义,文本的意义乃是读者阅读作品这一“事件”及阅读时的经验与反应,费希称之“意义经验”,文学批评应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把文学批评变成批评家(理想读者)个人主观阅读经验的忠实描述,否定了批评中的价值批判,并易于导致的主观随意性和相对主义。第25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与方法是注重对读者反应的描述与分析,不在于探询文本意义,而是要求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分析读者过程按时间顺序不断做出的对文本的反应,记录下读者的阅读经验。3、读者反应批评的限制因素是语言的规则系统和“有知识的读者”。认为语言规则系统依靠有知识的读者起作用,为了限制个人反应,提出阐释群体。但又陷入限制循环。因为限制(也包括标准)仍然是不确定的,批评家兼受批评与指定文学批评限制二重身份。第26页,课件共2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卡勒研究的重点是读者的潜在能力。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征和意义。文学作品的结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杜仲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0-2025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钢拱桥课程设计
- 铣键槽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 2025年中国单体酒店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棉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卫浴洁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工业无线振动传感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饱和失真电路课程设计
- 2025年中国路面机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GB/T 14864-2013实心聚乙烯绝缘柔软射频电缆
- 品牌策划与推广-项目5-品牌推广课件
- 信息学奥赛-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版)资料
- 发烟硫酸(CAS:8014-95-7)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数字信号处理(课件)
- 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对策课件
- 信息简报通用模板
- 火灾报警应急处置程序流程图
- 耳鸣中医临床路径
- 安徽身份证号码前6位
- 分子生物学在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