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_第1页
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_第2页
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_第3页
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_第4页
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

近年来,杏13区通过开展活动高血压增水试验,提高了过渡区薄散高差储层的吸水效果。本文根据杏十二、十三区油层的岩石物性、原油性质、水质情况,利用旋转滴超低界面张力仪,通过测定含聚污水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筛选、复配出能够实现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组合;再筛选出各种添加剂,并开展配伍性评价,研究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通过室内岩心模拟降压增注实验,确定出合理的施工参数,包括注入浓度、注入速度、累计注入量、注入段塞组合。1注射水水质分析取杏十二、十三区含聚污水区块注入水进行全水质分析(井号分别为X12-66-30、X13-6-31),结果见表1。1.1抗菌、微生物的测试瓶、培养基722型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空心阴极灯、品氏黏度计、全玻璃微孔滤膜过滤器、RSB-HX-7型硫酸盐还原菌测试瓶、TGB-HX腐生菌测试瓶、FB-HX铁细菌测试瓶、电热恒温培养箱等。1.2实验方法1.2.1离子浓度法(1)Fe(2)Cl(3)CO(4)K1.2.2表中的粘度测量用博勒飞DV-Ⅲ布氏黏度计,剪切速率为6r/s,温度为45℃。1.2.3矿化度测定水样经过滤去除漂浮物及沉降性固体物1.2.4悬浮物含量的测定悬浮物是指不能通过孔径为0.45μm滤膜的固体物1.2.5聚合物浓度的测定淀粉-三碘化物法1.2.6测量细菌含量利用测试瓶绝迹稀释法(SYT0532-1993油田注入细菌分析方法/绝迹稀释法)1.3聚合物质量浓度通过对两口井的水质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两口井的污水中聚合物质量浓度在10mg/L左右,细菌含量和悬浮物含量均超标,含氧量指标也超过石油与天然气行业注入水标准。2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选择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特种表面活性剂2.1注:打开表面活性剂体系2.1.1张力的关系初选石油磺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的基础药剂,其质量分数与界面张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石油磺酸盐质量分数达到0.7%时,界面张力曲线接近平稳,综合考虑经济成本,选用质量分数0.7%的石油磺酸盐为基础药剂的添加量。2.1.2复配药剂界面张力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可在浓度极低的情况下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石油磺酸盐与以上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来进行优选,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分别取0.3%、0.5%、0.7%、1.0%、1.5%,简记为Ⅰ、Ⅱ、Ⅲ、Ⅳ、Ⅴ,优选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效果最好,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界面张力达到了0.05mN/m。而其他药剂与该区块原油形成的界面张力稳定值较高。根据R比理论对不同质量分数重烷基苯磺酸盐与0.7%石油磺酸盐复配后界面张力进行考察,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重烷基苯磺酸盐在质量分数2.0%时与0.7%石油磺酸盐复配,界面张力达到0.015mN/m,趋于稳定。因此选用质量分数0.7%石油磺酸盐+2.0%重烷基苯磺酸盐作为降压增注的主要药剂配比。2.2添加剂的筛选2.2.1界面张力的测试选择了5种醇作为添加剂,分别是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并对醇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进行测试,结果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5种醇类添加剂中,当其质量分数为0.5%时,乙醇与原油的界面张力最低,因此选择质量分数0.5%的乙醇作为醇类添加剂。2.2.2界面张力的测定分别对5种醚类添加剂(甲醚、乙醚、正丙醚、正丁醚、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进行筛选,配制不同质量分数醚类的溶液并进行界面张力测试,结果见图4。由图4可见,向该表面活性剂体系中添加醚类后,界面张力值均大于1mN/m,远大于不添加醚类时的0.0093mN/m,说明醚类物质影响了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乳化作用,故不选择醚类作为添加剂。2.2.3保护聚合物nacl测定体系与不同质量分数NaCl、KCl、NH由图5可以看出,添加NaCl及KCl均可降低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且NaCl比KCl效果好,因此选择NaCl(质量分数为1.0%)作为盐类添加剂。综上所述,考虑降压效果和成本,确定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下同)为:0.7%石油磺酸盐+2.0%重烷基苯磺酸盐+0.5%无水乙醇+1.0%NaCl,此时体系与原油界面张力为6×103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评价3.1给药间隔的评价研究表明3.2稳定性评价结果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活性会随着时长发生老化、变性甚至失去活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室温放置30d,界面张力在前期趋于稳定,随后又逐渐增大,但变化范围均可以满足实验要求,说明稳定性较好。3.3复合表面活性剂与不同渗透率间岩心接触角为了研究复合表面活性剂与岩心间的润湿性,选取了渗透率分别为50、100、150、200、250mD的岩心,用哈克接触角测定仪测量了复合表面活性剂与不同渗透率间岩心的接触角,对照组为现场注入水,结果见图7。由图7可知,复配后的表面活性剂与岩心切片接触角比注入水与岩心切片接触角降低了二分之一左右,说明复配后的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水与岩石的界面张力,并且可以增加岩心中的渗透距离,更好的剖及深处,降低注入压力,增加注入量。4降压主岩心实验4.1水驱注入速度对降压效果的影响在低渗岩心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的过程中,考察了含聚污水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注入速度对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注入速度对降低岩心注入压力影响很大,当水驱注入速度0.10mL/min时28.9mD岩心的降压率为23.73%;0.20mL/min时31.3mD岩心的降压率为20%;0.30mL/min时30.3mD岩心的降压率为17.28%。综合考虑,确定较佳注入速度为0.15mL/min。4.2表面活性剂b在注入速度0.15mL/min,对3种渗透率的岩心进行了不同累计注入量(0.1、0.3、0.5、1.0、1.5PV)的表面活性剂的岩心实验,结果见图8。由图8可以看出,表面活性剂不同累计注入量对降低岩心注入压力效果影响很大。在3个渗透率范围内规律相似,都是随着表面活性剂累计注入量的增大,降压率不断增加。当累计注入量大于1PV以后,降压率变化不明显,综合考虑,选用表面活性剂累计注入量为1PV,其在10、30、50mD渗透率的岩心中降压率均超过21.3%。4.3段塞优化设计分别对同浓度同累计注入量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岩心驱油降压模拟实验,确定表面活性剂的段塞组合对降压效果的影响。将1PV表面活性剂分两段注入岩心中,分析其降压效果,结果见图9。由图9可知,当一次段塞注入量大于二次段塞注入量时,其总降压率要高于一次注入量小于二次注入量时的总降压率;而两次不同注入量的总降压率大于两次相同注入量的值,分析得出在设计段塞组合时,一次段塞注入量应大于二次段塞注入量。因此在该实验结果基础上设计三次段塞组合。在0.15mL/min注入速度和1PV注入量表面活性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三段段塞组合实验,段塞组合与降压率变化关系见图10。由图10可见,3号段塞组合(0.5PV+0.4PV+0.1PV)和4号段塞组合(0.5PV+0.3PV+0.2PV)降压率分别为23.75%和23.91%,实验确定较优段塞组合为:0.5PV+0.3PV+0.2PV。4.4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效果在室内分别开展了同浓度同累计注入量的表面活性剂对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驱油降压模拟实验,确定表面活性剂的段塞组合对降压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4。5表面活性剂体系(1)降压增注含聚污水表面活性剂的最佳配方为: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