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答题模式_第1页
诗词鉴赏答题模式_第2页
诗词鉴赏答题模式_第3页
诗词鉴赏答题模式_第4页
诗词鉴赏答题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答题模式

明确考纲要求(考点)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的: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

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鉴赏套路套路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形象,是指古诗词中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感,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设问方式】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XX的寓意是什么?”“诗中XX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XX图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答题套路一】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套路解释】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应包括三个要点:

1.阅读诗歌,根据题目所指定的范围,找出相关的诗歌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一形象的特点或具体细节做进一步的描写或说明,使之详细化。

3.揭示形象的内涵,即读懂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社会内涵、时代内涵等。【套路运用例析】【2011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

解析:(题目中已指明要解读的形象“山泉”,故省略要点一。)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要点二:进一步说明这一形象)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要点三:揭示这一形象的内涵)。

套路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设问方式】

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解题套路二】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套路解释】

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瑰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套路运用例析】[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解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要点一:结合“落晖”“嫩竹”“红莲”“烟火”等意象,展开想象,描绘图景);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景象(要点二:对这个图景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要点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套路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解题套路三】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套路: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套路解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②反对战争,追求和平;③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④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⑤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抒发个人忧愁、寂寞、苦闷、伤感、恬淡、闲适之情。【套路运用例析】【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参考答案】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套路四、表达技巧分析类

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什么”的理解,那么这一类型的题目,则是要求考生对诗歌“怎么写”的分析。重点要理解好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两个层面的内容(下文会对此加以说明)。【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未点明表现手法的。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点明了表现手法的。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等。

【解题套路四】

表达技巧分析=说出表达技巧类型+结合内容分析说明+表达作用【套路解释】

表达技巧分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技巧。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用典等。

(1)

烘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幽,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虚实结合,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没一字说惜别,每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石灰吟》。

(5)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01、比兴:渲染或导引02、比喻:突出、化虚为实03、比拟:形象生动04、对偶:整齐含蓄05、对比:鲜明突出06、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07、双关:含蓄委婉、意味深长0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09、借代:简练含蓄10、互文:言简意赅11、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12、反复:强调突出修辞手法篇章结构技巧

篇章结构技巧专用术语:

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层层深入

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首尾呼应

“起”句作用: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承”句的作用: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作用: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合"句的作用: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2、揭示诗歌的主旨。了解这些之后,答题时要注意以下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要点可省略。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套路运用例析】【20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zǎn,赶快)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问: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示例:①对偶,(要点一)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要点二)②比喻,(要点一)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要点二)③夸张,(要点一)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用了夸张的方法。(要点二)

这首散曲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要点三)

套路五、语言文字推敲类

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炼字(词)”艺术的鉴赏。一般要求找出诗歌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直接要求说出某个字(词)的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主要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有两种常见的设问方式:1、未指定鉴赏字(词)。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指定鉴赏字(词)。如:“‘×’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字的妙处”,“‘×’字和‘×’字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型)”【解题套路五】

语言文字推敲=字(词)含义+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字(词)的表达作用。

【套路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

2、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字(词),须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

3、说明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如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套路运用例析】【2008年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拳”和“退”(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用“拳”字,是指“像拳一样”,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

三、拓展训练

【2011年江苏卷】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忆李白杜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