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二题型突破高效答题题型突破一文言断句(30分钟29分)题组一对点练1.(2022·河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其为政得人心如此。乾元二年,与吕、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岘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国,上悟,赏岘正直,事并变革。(节选自《旧唐书·李岘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B.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C.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D.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解析“天宝十三载”表时间,其后应断开;“京兆尹”是“归咎”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时”引出“米麦踊贵”的事实,中间不能断开;“无过”强调“追李岘”,中间不能断开。答案D【参考译文】李岘,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依靠祖上功勋进入仕途,多次升迁后任高陵令,以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职政绩显著。天宝十三年,阴雨连绵六十余天,宰相杨国忠憎恨他不肯依附自己,把大雨造成的灾害归咎于京兆尹,因此出任长沙郡太守。当时京师米麦价格昂贵,百姓唱民谣道:“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岘。”他理政时就是像这样深得人心。乾元二年,与吕、李揆、第五琦同时拜任宰相。李岘的地位声望颇高,军国大事,诸公不敢表态,全由李岘独自决定。起初,李辅国代理行军司马,每天在银台门处理天下政事,需要决定时,就称是皇上颁下的诏令,宫中的符印,进出都佩带在身上。等到李岘任宰相,叩头上论李辅国专权乱国,皇上感悟,赏识李岘的正直,这些事情都被革除。2.(2022·吉林长春模拟检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B.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C.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D.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解析句中“贾混”是镇军的名字,下文中的“混”是其省称,“混混”必须断开,据此可先排除A、B两项。另外,“攸不视”独立成句,不可与下文“曰”字连成一句,故可排除D项。答案C【参考译文】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人。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起初,他祖父邓殷有赐官,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出于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作的是使人不进行诉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B.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C.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D.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解析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应划分到后句,故排除B和D;“而兄伯升好侠养士”主谓之间不能读破,“略通大义”中“略”修饰“通”,不应分开,排除C。故选A。答案A【参考译文】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是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光武九岁丧父,被叔父刘良抚养长大。成年后的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须眉秀密,嘴阔鼻高,额角饱满如日。光武帝勤于农业劳动。他哥哥伯升却好侠养士,常批评嘲笑光武从事田间劳动,没有出息,把他比作一味治产业的高祖兄刘仲。在王莽天凤年间,光武到长安,通读《尚书》,大略通晓其中的宏旨要义。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题组二综合练(2022·山东菏泽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0分)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结构的对称。“人才”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久以天幸为常”与“无一旦之忧”是对比关系,故“久”后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答案C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解析A项,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或晚辈称字”错误,应为“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思想先进,为民着想,他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也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解析B项,“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意思是“大部分是庸俗之人”,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答案B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解析题中的关键词有:(1)当:掌管。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2)忮:刚愎。可否:可不可,对不对。回:改变。答案(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2)王安石性格固执(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可不可,对不对,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执意不肯改变。8.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进行具体分析。(3分)解析理解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见其对变法的坚定不移。“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可见其富有文采,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可见其思想固执,刚愎自用,不能洞察人心。答案①王安石坚定不移,富有文采,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②思想固执,刚愎自用,不能洞察人心,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导致了自己的失败。③满怀孝心,他母亲去世时,他坚持守孝,皇帝多次召见却不上任。【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遗憾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题型突破二文化常识(45分钟41分)题组一对点练1.(2022·吉林长春模拟)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援救。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解析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答案D2.(2022·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解析D项,“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错,大臣、后妃或名人名吏等也有谥号。答案D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解析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答案A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解析C项,刺史,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答案C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解析B项,“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答案B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解析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D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解析D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在唐代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C题组二综合练(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解析D项,“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句中,“敦煌”“祁连”是两个地理名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项;动词“杀”的逻辑主语是“匈奴”,“以其头为饮器”的逻辑主语也是“匈奴”,应在前面断开,排除C项;“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句中,动词“怨”的宾语是“匈奴”,“无与共击之”单独成句。故选D。答案D★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B.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即《苏武传》中的昆邪王,他因为匈奴进逼而内附于汉朝。C.“幕”同“漠”,即沙漠,幕北,即漠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D.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有的信物。持节使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出使他国的人。解析B项,“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错误。浑邪是匈奴的部落名,浑邪王是该部落的最高统治者,他因为内乱投降汉朝。故选B。答案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中人张骞凭借郎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囚匈奴,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到达月氏,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B.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们送到月氏国。C.匈奴被追赶到幕北,张骞就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武帝的认可,并再次被派遣出使。D.张骞在乌孙分派副使们携带着厚重的礼物到其他各国去,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解析B项,“派遣使者直接将他们送到的月氏国”错。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辗转到达月氏。故选B。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2)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解析(1)稍:逐渐,慢慢地。朝事:臣服,事奉。(2)分:分出,分开。通:交往,往来。答案(1)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2)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1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①劝说乌孙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乌孙王不愿意返回故地;②与西域国家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张骞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到了汉朝。【参考译文】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侵扰,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增加东面的土地,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汉朝就许配公主作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不难打败。”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向来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年末张骞回到长安,之后一年多,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题型突破三概括分析(45分钟38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原文]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廷誉之。[选项]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分析]“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错误,原文是“恶可深罪”,意思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而不是“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参考译文】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且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我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原文]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选项]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分析]“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错误。根据原文“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可知,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除了“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外,还有鲍永所穿的衣服也是陈旧而俭朴。【参考译文】更始帝(刘玄)二年,(鲍永)被朝廷征召,连续两次升迁担任尚书仆射,并履行大将军职务。鲍永虽身为将帅,然而他乘的车辆所穿的衣服都陈旧而俭朴,凭这一特点,而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这时赤眉军杀害了更始帝,京城附近的道路被阻断。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原文]兴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战功,赐今姓。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中京留守。六月,进拜元帅右监军,仍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二年春,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正大二年,进拜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选项]杨沃衍获皇帝赐姓,更加受到皇帝重用。杨沃衍先担任后兼任中京留守。担任中京留守期间,曾追击南下抢掠的数百元军,并打跑了安德寨的元军。[分析]“担任……中京留守”错误,原文是“遥授”和“遥领”,授予官衔但并不到任。【参考译文】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杨沃衍屡立战功,赐予他现在这个姓(兀林答)。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他为中京留守。六月,晋爵为元帅右监军,仍然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元光二年春天,元军几百游动的骑兵劫掠延安并向南而来,杨沃衍率军追击,在野猪岭作战,俘获四人而还。不久,元军大举入侵,驻扎在德安寨,杨沃衍再次出击打跑了元军。正大二年,晋爵为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原文]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选项]欧阳修为官理政有方,勤于政事。他承袭包拯威严与宽简并施的执政理念,令开封大治,在中书省他汇集有关军队、百姓、官吏等关键资料,列出总的条目。[分析]“他承袭包拯威严与宽简并施的执政理念”错误。由原文“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可知,(后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由此可知,“宽简并施”不是包拯的执政理念,欧阳修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参考译文】(后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嘉祐五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六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原文]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云:“吾殡所也。”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年七十七。[选项]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李希烈反叛时,颜真卿奉旨亲赴敌营,晓以大义;面对反贼威逼,颜真卿忠贞不屈而被坑杀。[分析]“颜真卿忠贞不屈而被坑杀”于文无据。原文是“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文中虽有“坑颜”之说,但只是李希烈的威胁。文中只说“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具体怎么杀害没有详细交代。【参考译文】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正想宣读朝廷旨意,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露出刀刃抢着上前逼迫颜真卿,想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举起刀刃来往他的身上比划,颜真卿不为所动。李希烈于是拘押颜真卿,命令十个甲士看守,在庭院中挖掘一丈见方的坎穴,说是“坑颜”,颜真卿怡然自安,毫不介意。颜真卿估计一定要死,于是制作了遗表、墓志、祭文,指向寝室西边的墙壁下说:“这是我下葬的地方啊。”李希烈已经攻陷汴州,僭越称皇帝,派人向颜真卿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于是派阉奴和景臻等人一起杀死颜真卿,(颜真卿)享年七十七岁。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原文]杨畏知,宝鸡人。崇祯中,历官云南副使。乙酉秋,武定土官吾必奎反,连陷禄丰、广通诸县及楚雄府。畏知督兵复楚雄,驻其地。必奎伏诛,而阿迷土官沙定洲继乱,据云南,黔国公沐天波走楚雄。巡抚吴兆元不能制,许为奏请镇云南。定洲遂西追天波,畏知说天波走永昌,而己乘间清野缮堞、征援兵。定洲闻,不敢至永昌,还攻楚雄,不能下。畏知伺贼懈,辄出击,杀伤多。[选项]杨畏知平定叛乱,胸有谋略。吾必奎反叛时,他督率军队平叛,等贼寇懈怠才出击,杀死很多贼寇,最后恢复楚雄,使其伏法。[分析]“吾必奎反叛时,他督率军队平叛,等贼寇懈怠才出击”有误,将两件事混淆。“等贼寇懈怠才出击”是沙定洲攻打楚雄时杨畏知的做法。【参考译文】杨畏知,是(陕西)宝鸡人。崇祯年间,历任云南副使。乙酉年(1645)秋天,武定土官吾必奎反叛,连续攻陷禄丰、广通等县以及楚雄府。杨畏知督率军队恢复楚雄,在那里驻军。吾必奎伏法被诛,继而阿迷土司沙定洲叛乱,占据云南,黔国公沐天波奔往楚雄。巡抚吴兆元不能制伏,答应为他奏请镇守云南。沙定洲于是向西追击沐天波,杨畏知劝说沐天波奔向永昌,自己趁机转移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房屋树木,修缮城堞,征调援助的军队。沙定洲听说后,不敢到永昌,回军攻打楚雄,不能攻下。杨畏知等待贼寇懈怠,便出城攻击,杀死杀伤很多贼寇。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解析“所任”是“唯亲戚子弟”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用人无疑”与“唯才所宜”形成对仗,“疑”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答案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谥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庙号。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C.尚书仆射,为尚书省的副官,辅佐尚书令处理朝政,兼纠弹百官,权任甚重。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解析A项,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答案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B.“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C.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彧的建议大同小异。郭嘉认为可以趁袁绍攻打公孙瓒时,派兵进攻吕布。荀彧认为要想夺取河北,必须先拿下吕布。解析C项,“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于文无据。答案C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2)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答案(1)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2)这样我就要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呢?11.针对曹操担忧“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的局面,荀彧提出了什么建议?结果如何?(3分)解析由原文“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可知,荀彧建议用恩德来安抚关中将帅,派遣使臣联合他们。由原文“腾、遂各遣子入侍”可知,结果是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关中得以稳定。答案(建议)用恩德来安抚关中将帅,派遣使臣联合他们。(结果)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关中得以稳定。【参考译文】袁绍给曹操写信,言辞骄横傲慢。曹操对荀彧、郭嘉说:“现在我想讨伐袁绍,但没有袁绍强大,怎么办?”郭嘉回答说:“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您是知道的。但汉高祖刘邦的智慧胜过项羽,所以项羽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被打败。现在袁绍有十条失败的因素,您有十条胜利的因素,袁绍虽然很强大,也没有多大作为。袁绍讲究烦琐的礼节仪式,您待人接物从容而不做作,这在为人处世的思想上胜过他。袁绍的行为是叛逆,您是奉天子之命来统率天下,这在道义上胜过他。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政令上的失误在过于宽大,袁绍以宽大来弥补宽大,所以缺乏纲纪;您用严厉的法令来纠正,所以上下都遵守法纪,这在治理权术上胜过他。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猜疑,任用的多是他的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但内心机敏,用人不疑,任人唯才,不分关系远近亲疏,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袁绍谋略多,但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有利时机;您有了正确的策略就立即施行,能随机应变,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您以诚心待人,不说虚情假意的话,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寒交迫,怜悯之心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出,但对于他看不见的,就不考虑了;您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忽略,但对于大事,与天下各地交往时所施加的恩惠,往往超过他们的期望值,即使看不到的事情,考虑得也很周到,这就在仁义上胜过他。袁绍的大臣争权,他经常被谗言迷惑,混淆是非;您管理下属有方,不听信谗言,这在明智上胜过他。袁绍不知道是非,您是非分明,对有功之人以礼相待,对有过之人用法律来惩罚他,这在以文教治理方面胜过他。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用兵之道;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士们信服您,敌人害怕您,这是在军事能力上胜过他。”曹操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郭嘉又说:“袁绍正在北方攻打公孙瓒,应该趁他远征的时候,向东进攻吕布。如果袁绍进攻我们,吕布支援他,这是很大的忧患。”荀彧说:“不先灭吕布,河北也不容易夺取。”曹操说:“你们说得对,但使我感到为难的是,恐怕袁绍侵扰关中,联合西边的羌人、胡人,引诱南方的蜀汉叛乱,这样我就要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的将帅有十多人,各自为政,只有韩遂、马腾最强,他们看到山东地区正在混战,必然会拥兵自保。现在如果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派遣使臣和他们联合,即使不能够长久相安无事,但在您平定山东的时候,足以让他们不发生骚乱。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如果把关中的事情交给他,您就不用忧虑了。”曹操于是上表推荐钟繇以侍中兼任司隶校尉,持节监督关中各军,授予他不受法令制约的特权。钟繇到长安后,给马腾、韩遂等人文书,向他们说明归顺和叛逆的利害关系。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题型突破四文言文翻译(60分钟60分)题组一对点练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注]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选自《晋书》,有删改)[注]魏文帝,指曹丕。(1)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4分)(2)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4分)解析(1)戚,忧愁;宜,应该。(2)尝,曾经;覆,翻过来,反过来;明鉴,洞察世事。答案(1)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2)羊祜曾经送锦被给辛宪英,辛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世事,生活俭约。【参考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干和洞察力。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王位、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不会兴盛吧!”羊祜曾经送锦被给宪英,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世事,生活俭约。她在泰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4分)(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4分)解析第(1)句,“酹”,用酒祭奠;“出”,放出;“慰”,安抚。第(2)句,“素”,一向;“狂易”,狂傲看不起他人;“付兵”,交出军队;“收系”,关押。答案(1)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抚民心。(2)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参考译文】天宝十五年,李光弼兼任河北节度使,攻克赵郡。自从安禄山反叛以来,常山成为战场,死人遍野,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抚民心。李光弼率领五千景城、河间兵马进入太原。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被关押起来了,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就斩杀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冯马雚曰:“使齐重於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1)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4分)(2)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4分)解析(1)之:的;人事:朝廷上下;诚:状况;委:交给。(2)去:离开;足以:值得;徒:白白地;绝:截断。答案(1)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全部交给秦国,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2)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值得因此怨恨宾客而白白地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参考译文】冯马雚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全部交给秦国。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那么谁是雌谁是雄还是个未知数。”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值得因此怨恨宾客而白白地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4分)(2)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4分)解析第(1)句重点字词:“害”,祸患;“咎”,罪过;“劳勤”,不辞辛劳;“忧恤”,顾怜。第(2)句重点字词:“善”,赞赏;“不挠”,不屈服;“迁”,升任;“出”,出京;“大行”,大力推行。答案(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2)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或:能不屈不挠),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参考译文】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廷上勃然大怒。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十一月,夏人攻安塞堡,其军先至,合达与征行元帅纳合买住御之。潜军裹粮倍道兼进,夜袭其营,夏人果大溃,追杀四十里,坠崖谷死者不可胜计。上闻之,诏谕曰:“经画如此,彼当知畏,期之数年,卿等可以休息矣。”十月己未朔,诏合达及枢密副使蒲阿救卫州。初,朝廷以恒山公仙屯卫州,公府节制不一,欲合而一之。至是,河朔诸军围卫,内外不通已连月,但见塔上时举火而已。合达等既至,先以亲卫兵三千尝之,北兵小退,翼日围解。(节选自《金史·完颜合达传》)(1)经画如此,彼当知畏,期之数年,卿等可以休息矣。(4分)(2)合达等既至,先以亲卫兵三千尝之,北兵小退,翼日围解。(4分)解析(1)“经画”,经营筹划;“经画如此”,状语后置,即“如此经画”,像这样经营筹划;“期”,希望。(2)“既至”,到达后;“以”,用;“小”,略微;“翼日”,第二天;“围解”,被动,围困被解除。答案(1)像这样经营筹划,敌人应当知道畏惧了,希望几年以后,你们都能够休养将息了。(2)合达等人到达后,先用亲卫兵三千人试战,北军略微后退,第二天围困解除了。【参考译文】十一月,夏人攻打安塞堡,军队已先期到达,合达和征行元帅纳合买住前去防守。他们将军队隐蔽起来,带上粮食,加快行军速度日夜兼程,在夜间突袭敌营,西夏人果然大败,他们追杀了四十里,敌军坠崖谷而死的难以计算。皇帝得知后,下诏对他们说:“像这样经营筹划,敌人应当知道畏惧了,希望几年以后,你们都可以休息了。”十月己未初一,诏令合达和枢密副使蒲阿援救卫州。最初,朝廷派恒山公武仙屯守卫州,公府的指挥号令不一致,准备将它们合起来统一指挥。到这时,黄河以北的各路敌军包围了卫州,内外已数月断绝音讯交通,只能见到塔上时时有人举火而已。合达等人到达后,先用亲卫兵三千人试战,北军略微后退,第二天围困解除了。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十一年,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陆生至,尉佗魋结①箕倨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高后四年,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五年春,佗自称南越武帝。七年九月,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南越。文帝元年,称制,与中国侔。帝乃为佗亲冢在真定者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复使陆贾使南越,赐佗书曰:“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诸吕为变,赖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岭②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注]①魋结:以发式如椎状,故称。为居住在今黔西、滇池、西昌地区远古民族之发式。②服岭:古代以王畿以外的地方为服,含“服事天子”之意。每隔五百里为一区,划分为五等,叫五服:侯、甸、绥、要、荒。南岭远离五畿,故称之。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B.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C.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D.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解析“弃外”紧承前句,是个独立的句子,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壅蔽朴愚”是自谦之辞,其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B。答案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剖符,犹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世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B.霸,假借为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盟主。《白虎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C.侧室,古代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指主要房间旁边的辅助用房,二是指正夫人以外的偏房,三是指官名。本文的“侧室”是第二个意思,汉文帝以侧室之子继承大统,属于特例。D.北藩,北边的藩国。“藩”的本意是“篱笆”,又引申为“屏障、保卫”。藩国是指封建王朝分封宗室的属地或属国。解析封建王朝的藩国不止宗室受封,有功大臣、少数民族的领袖和归附中央王朝的外族统治者也可以受封藩国。比如朝鲜、琉球等长期是中国的藩国。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佗第二次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不仅仅是高后断绝了和南越的铁器交易,更是因为汉朝焚烧了他的祖先的坟墓,夷灭了他的宗族。B.为了表示和平解决南越问题的诚意,汉文帝为赵佗在真定的亲人的坟墓设置专司守护,每年按时祭祀,并且给他兄弟尊崇的官职和优厚的赏赐。C.文帝致信赵佗,介绍自己并非嫡出,可谓推心置腹;又说到高后临朝,诸吕用事,现已伏诛,既介绍了国家形势,也委婉地解释了高后时期改变对南越政策的原因。D.文帝致信赵佗说,服岭以南,赵佗可以自行治理,但是也委婉表达了希望赵佗去掉帝号的观点。解析根据原文“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诚”表示假设,并非事实。故A项不正确。另外,“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这句话其实委婉地表达了赵佗如果不归附中央,就会讨伐他的意思,所以D项是正确的。答案A★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4分)(2)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4分)答案(1)您应该亲自到郊外迎接,面向北称臣才是;而您竟然要凭借新近缔造尚未安定的越国,对汉朝如此倔强不服从。(“郊”“北”“屈强”各1分,句意1分。)(2)必定使许多士卒丧生,良将官吏伤身,使别人的妻子成为寡妇,孩子成为孤儿,父母成为无人赡养的老人。这是得一失十的事,朕不忍心去做啊。(“寡”“孤”“亡”各1分,句意1分。)10.“陆生至,尉佗魋结箕倨见陆生。”赵佗这样接见中原政权派来的使节,是什么态度?想借此表达什么意思?(3分)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结合上下文以及注释分析,“箕倨”同“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由此可看出赵佗态度傲慢。再结合下文“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以及注释①对“魋结”的解释,可知赵佗表达的意思是政治上不接受中央的统治,文化上不认同中原文化。答案态度傲慢。表达的意思是政治上不接受中央的统治,文化上不认同中原文化。【参考译文】秦朝灭亡后,赵佗立即发兵进攻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十一年,下诏书封立秦朝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派遣陆贾前往授予印信绶带,颁发符节,互通使者,让他团结安抚百越,不要成为南方边境的祸患。陆贾来到南越,南海尉赵佗梳着椎形的发髻,两腿伸开坐着接见陆贾。陆贾劝说赵佗:“您本是中原人士,亲戚、兄弟以及祖先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违反天性,抛弃华夏冠带,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汉朝天子相抗衡成为敌国,灾祸就要殃及您身上了!况且秦朝丧失德政,各地诸侯豪杰同时起兵反抗,只有汉王能先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成为他的部属,他可以说是极强大的了。但汉王起兵巴郡、蜀郡后,横扫天下,终于诛灭了项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并非人力所为,而是上天的建树。汉朝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却不协助天下诛杀暴逆,文武将相都请求派兵来诛伐您,但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过兵事劳苦,所以暂且休兵,派我前来授予您君王印信,颁发符节,互通使者。您应该亲自到郊外迎接,面向北称臣才是;而您竟然要凭借新近缔造尚未安定的越国,对汉朝如此倔强不服从。汉朝如果知道了,掘毁焚烧您祖先的坟墓,夷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率领十万大军亲临南越,那么南越人杀您投降汉朝是易如反掌的。”于是赵佗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向陆贾谢罪说:“我在蛮夷民族中居住已久,太没有礼义了。”陆贾最后拜赵佗为南越王,令他向汉朝称臣,遵守汉朝的约定。高后四年,有关官员奏请禁止南越的关市中的铁器输出。五年春,赵佗自称南越武帝。七年九月,派遣隆虑侯周灶率兵攻打南越。文帝元年,赵佗自称皇帝,与汉朝皇帝相同。汉文帝下令为赵佗在真定的父母亲的坟墓设置专司守护,每年按时祭祀。又召来他的兄弟,用尊崇的官职和优厚的赏赐表示优宠。文帝又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带去文帝赐给赵佗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朕,是高皇帝侧室所生之子,被安置于外地,在北方代地奉守做藩王。因路途辽远,加上我眼界不开阔,本性朴实愚钝,所以未曾与您通信问候。高皇帝不幸去世,孝惠帝也去世了,高后亲自裁决国政,不幸患病,诸吕乘机谋反,幸亏有开国功臣的力量,诛灭了吕氏。朕因无法推辞诸王侯和百官的拥戴,不得不登基称帝,现已即位。前不久,听说大王曾致将军隆虑侯周灶书信,请求寻找您的亲兄弟,请求罢免长沙的两位将军。朕因为您的这封书信,已罢免了将军博阳侯;您在真定的亲兄弟,朕已派人前去慰问,并修整了您先人的坟墓。前几日听说大王在边境一带发兵,不断侵害劫掠。当时长沙受害,南郡尤其严重。即便是大王的南越王国,难道就能在战争中只获利益吗?必定使许多士卒丧生,良将官吏伤身,使别人的妻子成为寡妇,孩子成为孤儿,父母成为无人赡养的老人。这是得一失十的事,朕不忍心去做啊。朕想对犬牙交错的地界做出调整,询问官员意见,官员回答说:‘这是高皇帝确立的长沙的边界。’朕不得擅自变更地界。现在汉若夺取大王的领地并不足以增加多少疆域,夺得大王的财富也不足以增加多少财源。五岭以南的土地,大王尽可自行治理。即使如此,大王已有皇帝的称号。但两位皇帝同时并立,却没有一位使者来往联系,才出现了争执。只讲力争而不讲谦让,这是仁人不该做的事。愿与大王共弃前嫌,自今以后,互通使者,恢复原有的良好关系。”陆贾到达南越,南越王赵佗十分惶恐,叩头谢罪,表示愿意遵奉皇帝明诏,永为藩臣,遵奉纳贡职责。题型突破五理解简答(35分钟32分)题组一对点练1.(原因分析题)(2022·武汉质检)读文段,完成后面题目。(3分)(原文)……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解析主观概括题目经常通过传主的语言,来确定人物的思想主张、行事风格。答案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2.(概括事件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真宗即位,(宋湜)拜中书舍人。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节选自《宋史·宋湜传》)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分)答案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参考译文】真宗即位,任命宋湜为中书舍人。(真宗)经常在便殿召见宋湜,一次正要上前奏事,(宋湜)忽然病发倒地。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皇帝亲临探视,并允许他先回去,赐给他被褥,说:“这被褥是我常用的,虽旧了些,也足以抵挡路途中的寒冷。”并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行至澶州,病逝,享年五十一岁。3.(概括形象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根据选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牧设备回收合同范本
- app软件采购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简约
- 佛山机械购销合同范本
- 京东供货方合同范本
- 加工协作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范本保密协议
- 动漫公司产品合同范本
- 修理提成合同范例
- 全款买车正规合同范本
-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外文文献翻译2016年
- 控股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图.docx
- 高炉煤气安全知识的培训
- 2008 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试卷
-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PPT课件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_(全部标有注释)字母排序
- 人造革的几种生产制造方法
-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解学习
-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
- 水电站大坝土建安装工程悬臂模板施工手册
- 三体系内审检查表(共58页).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