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9T 221-2019杨扇舟蛾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1309T 221-2019杨扇舟蛾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1309T 221-2019杨扇舟蛾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1309T 221-2019杨扇舟蛾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1309T 221-2019杨扇舟蛾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65DB1309沧州市地方标准DB1309/T221—20192019-09-20^杨扇舟蛾防治技术规程2019-09-20^2019-08-26发布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1309/T221—2019DB1309/T221—2019#于每代成虫羽化期,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悬挂高度为离地面1.5m,挂灯间隔以80m为宜,根据不同类型的杀虫灯确定悬挂高度、挂灯间隔,杀虫灯成均匀分布,每天从19:00〜次H6:00开灯。定期保养诱杀灯具,保持灯具清洁。6.2.2性诱剂诱集于每代成虫羽化期,悬挂性诱剂诱捕器诱集成虫。在林内距地面1.5m〜1.8m,间隔25m~30m悬挂性诱剂诱捕器,性诱剂诱捕器成均匀分布。定期扑杀诱集的成虫。6.3生物措施6.3.1释放周氏啮小蜂6.3.1.1放蜂地点选择杨扇舟蛾轻度发生的地点释放周氏啮小蜂。6.3.1.2放蜂数量周氏啮小蜂与杨扇舟蛾幼虫比例为3:1。放蜂前调査放蜂区虫口数量。按5.1.4调查统计出株均虫口密度,再根据放蜂区被危害树木株数计算出总虫口数,按放蜂比例确定需要释放的周氏啮小蜂数量。6.3.1.3放蜂时期确定放蜂地点和数量后,放蜂时间应选择气温25C以上、晴天、风力小于3级,10:00-16:00时间内进行。6.3.1.4放蜂方法放蜂时把繁殖周氏啮小蜂的蚕茧用细铁丝或细绳挂在靠近树干的树枝上,或用图钉固定在树干上。6.3.2喷洒生物制剂于幼虫3龄前喷施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简称Bt)乳剂(100亿抱子/ml)1500-2000倍液或白僵菌可湿性粉剂(400亿砲子/ml)800-1000倍液。6.4化学措施6.4.1用药原则防治用药应符合LY/T2648的规定,不得使用广谱性杀虫药剂。6.4.2地面喷药于幼虫3龄前喷施25%灭幼服3号1500-2000倍液;幼虫3龄后喷施25%灭幼脉3号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氤菊酯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应细致周到,树梢等新生部分应着药。6.4.3飞机喷药郁闭度大于0.5的片林,宽度30m以上且郁闭度大于0.5的林带,发生集中且总面积在1万亩以上时,宜用飞机进行防治。幼虫3龄前施药量为每亩25%灭幼服3号50g;幼虫3龄后施药量为每亩25%灭幼脈3号50g+4.5%高效氯氤菊酯50g。6.4.4地面喷烟郁闭度大于0.6的片林,可使用烟雾机等进行喷烟防治。药剂选用1.2%苦•烟乳油、4.5%高效氯氤菊酯乳油等,药剂与柴油的混合比例为1:9,施药量为每亩50g。作业时间应选择在4:00~6:00或16:00-17:00、当天无雨、风速Wlm/s、地面形成逆温层时进行。作业时应逆风操作。6.4.5打孔注药防治地面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使用钻头直径6.0mm的电钻在树干南侧距地面30cm处钻一个深度为4cm〜5cm、与树干呈45°角的注药孔,将容量40ml~100ml的长嘴塑料瓶插入孔中,将25%唾虫嗪乳油或0.5%印楝素乳油或48%嚷虫嚇乳油等药剂注入药瓶中,并加2倍清水稀释,注药量按1.Oml/cm(胸径)计算。待药液吸收后,将药瓶拔除,并用泥土封好注药孔。7防治效果调查7.1调查方法在防治地块内,按5.1调查株均虫口密度。调查结果填入附录B。7.2调查时间防治后3d〜7d。7.3虫口减退率虫口减退率按下式计算。虫口减退率(%)=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100

防治前活虫数 x虫口减退率(%)=7.4合格指标虫口减退率在75%以上,防后株均虫口密度在2条/标准枝以下,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指标为防治效果合格,未达到合格指标的应立即补防。附录A(资料性附录)杨扇舟蛾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A.1各虫态的主要特征A.1.1成虫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雌虫体长15mm~20mm,翅展38mm〜42mm;雄虫体长13mm~17mm,翅展23mm〜37mm。体灰褐色,翅面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个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斑一段呈斜伸的双齿形,外衬2个〜3个黄褐色带锈红色斑点,扇形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黑点。后翅灰褐色。A.1.2卵扁圆形,长0.8mm〜1.0mm,初产时为橙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A.1.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mm〜40mm。头部黑褐色,腹部灰白色,侧面墨绿色,体上长有白色细毛。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的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一和第八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臀板赭色。胸足褐色。A.1.4蛹长13mm〜18mm,褐色,尾端具分叉的臀棘。茧椭圆形,灰白色。A.2生物学特性在沧州1年发生4代,以蛹在地面枯叶、墙缝、地被物或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4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盛期。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第二代成虫出现于7月中旬,第三代成虫于8月下旬发生,同时期内各虫态重叠,9月下旬第四代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并化蛹越冬,个别延至10月中旬。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min~28mino成虫羽化后,夜晚寻找异性交尾产卵,交尾时间短的约10h,长的达到2d;交尾时两虫尾部相对,头部相向纵向排列成条状,或雌成虫固定于叶片上或树干上,雄成虫吊于下方,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产卵。越冬代成虫产卵于枝干上,其它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少数产于叶表面。成虫寿命6d〜9d。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有多次产卵现象,在一个地方产卵后移至另一地方继续产卵;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粒〜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100粒〜60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卵期随气温变化而有不同,第一代卵在日均温8°C〜11°C下,卵期为lid左右;第二、三代在日均温27°C时,卵期只需要7d左右。幼虫5龄,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龄〜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静息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2龄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苞,白天隐伏在苞中,夜晚出苞取食,若遇阴雨则昼夜取食,直至虫苞干枯后幼虫仍在其中隐栖。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迁移它处,再卷叶为害。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因此,如前期防治不及时,当食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