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雅集图的宋代礼仪文化表现探究(论文)】_第1页
【西园雅集图的宋代礼仪文化表现探究(论文)】_第2页
【西园雅集图的宋代礼仪文化表现探究(论文)】_第3页
【西园雅集图的宋代礼仪文化表现探究(论文)】_第4页
【西园雅集图的宋代礼仪文化表现探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园雅集图》的宋代礼仪文化表现探究目录TOC\o"1-2"\h\u21080绪论 331262一、宋代雅集文化概述 32478二、马远及《西园雅集图》 416067三、《西园雅集图》所表现的宋代文士雅集之礼 519172(一)美酒饮食表现的雅量高致 524662(二)宴饮乐舞表现的酣畅尽致 632431(三)诗词唱和表现的潇洒自在 78964(四)琴棋书画表现的闲情雅致 79624(五)风景园林表现的山水逍遥 917945四、《西园雅集图》表现宋代文士雅集之礼的评述 1018190总结 1119252参考文献 11摘要:宋代文人群体多层次分布广泛,依托各种社会关系与机缘,参加集会,使得宋代文人雅集的活动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北宋王诜邀请了当时以苏东坡为首的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一聚,并邀请大画家李公麟将这次雅集画了下来,名为《西园雅集图》,后来马远又对《西园雅集图记》进行了再创作。《西园雅集图》可以被看作是文士内心精神世界的完整呈现,其间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深远的文化情结,全面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真实的生活态度与理想追求。本文就借《西园雅集图》,来分析宋代文士雅集之礼。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章,首先对宋代雅集文化进行简单概述,然后对马远及《西园雅集图》进行介绍,阐述选取马远《西园雅集图》作为文本分析的原因,随后美酒饮食、宴饮乐舞、诗词唱和、琴棋书画、风景园林五个方面具体分析《西园雅集图》所表现的宋代文士雅集之礼,最后对此进行总结评述,希望论文的研究对研究宋代文化及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有所帮助。关键词:宋代文人;《西园雅集图》;雅集;文化生活;审美情趣绪论随着宋代社会变革的进行,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开放、包容、理性的风气,文人士大夫雅集活动的群体不再是同一阶层身份,而是延伸至商人、富民、平民等社会各阶层。在雅集活动中,文人士大夫仍作为主导,表现出文人特有的自信与优越,但又不失和谐,体现了雅集群体的平等性。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除传统的琴、棋、书、画外,还有品茶、古玩鉴赏、赏花、听曲等,他们时常聚集在一起,吟诗作画,宴饮酬唱,称为“雅集”,被誉为“千古第一盛会”的“西园雅集”正是如此。由于文人画当道,“西园雅集”故事成为画家们喜欢的题材,尤其李公麟、马远等人以驸马王诜十六名士“西园雅集”为蓝本创作的《西园雅集图》,更成为新的绘画典范。宋元丰初,驸马都尉王诜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游园。李公麟为之作《西园雅集图》,米芾又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史称“西园雅集”。常见的四种绘本分别是李公麟创作的水墨画、米芾创作的扇面画、马远创作的绢本淡设色画、以及石涛创作纸本设色画。后人称《西园雅集图》展示了宋代文人‘雅致’的生活特色和艺术魅力,米芾也说‘观此画的人不应只看画技,更应关注画中这些名士的风采’,这些名士所所展现的雅集之礼。在宋朝文人这里,他们安放心灵的方式,是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风雅的空间,雅集既是他们交游的方式,也是他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途径,是他们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一、宋代雅集文化概述雅,即中正,美好,合乎规范;集,意味会合,相汇聚。岁月悠然,余韵流风,芷兮雅集,就是一场以雅为诉求,以集为形态,尚雅之人以雅情、行雅事的聚会式体验。在古代,雅集是文人、文士进行文化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以庆贺、交谊为名义,以游艺、玩乐为目的,亦是一种雅文化传统的自信和演绎。每一次雅集,都会有一个兴由,春分立夏,中秋冬至,迎来送往,友朋离别,都可以成为雅集的因由。“雅集”是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由于集会活动参与主体的文人特质,使集会上升到“雅”化的层次。虽然不同时代,“雅”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但雅集一直乃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之事,首创“文士雅集”图像,当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据《历代名画论》记载,顾恺之曾作有《陈思王诗图》,北宋末年,文人画当道,“西园雅集”故事再次成为画家们喜欢的题材,李公麟、马远等人的《西园雅集图》更成为新的绘画典范,在绘画中描绘了文人雅士的生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盛的宋王朝,挂画、点茶、焚香、插花,是宋人雅集中常常出现的“四般雅道”,实质上正是以各种形态对美好生活的践行和分享。二、马远及《西园雅集图》介绍本文准备选用南宋马远所作的《西园雅集图》,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虽然都是参照西园雅集故事绘制出的这一长卷,但从图中所出现的人物看,同李公麟所绘《西园雅集图》已经有所不同,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远所处的时代和西园雅集的时间比较接近,可以看出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再现了北宋末年十六名士雅集的具体情形。二、虽然有人说马远的这幅作品是临摹前人的,但从绘画的技巧和本质表现来看,此画并非临摹,乃是再创作,即使有参考李公麟的作品,但精神面貌和绘画技法已经与传说中的李公麟的白描技法相差太远,不可混为一谈。三、从马远《西园雅集图》的构图以及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来看,不同于北宋末年李公麟所处时代的审美崇尚和风格特色,马远将自己最擅长的江浙山水特征融入了画面,画面中物象非常丰富,甚至细微的小草也被一一加以刻划出来,树木杂卉多以夹笔写出,山石以大斧劈皴法为之,极显江南方劲瘦硬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色,将“边角之景”以及“水墨苍劲”的技法有机地融合起来,与李公麟所在的北宋末期的画风拉开了很大的距离,颇具南宋时代的特色,可以成为时代的代表作。因此本文选用马远所作的《西园雅集图》为代表。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四大画家之一。光宗、宁宗时历任画院待诏,其先辈均任画院画家。马远的《西园雅集图》共分四段,右面起首近景部分作翠竹垂柳、溪水石桥,书童正下船搬运物件而来情形,一小童在舟中正欲撑篙而去,对岸行旅则驱驴缓缓而行。转过溪桥竹林坡岸,便是王驸马的西园,文人高士此时已经沉浸在雅集的兴会之中。首先是苏轼形象的出现,作苏轼居前策杖徐徐过桥情形,面容沉郁而凝重,似乎有无限心事,两小童一携琴、一捧扇相随。第三段为众人观看米芾挥毫作书的情形,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共有文士僧侣十四人,侍女、书童等七人,这一段显然为全卷的高潮所在。最后一段则作弹琴、策杖独行、远望文士情形,当为米芾所记载的三位高士形象,后有两童正烧火烹茶。马远将作书者改为米芾,而将苏轼以单独策杖徐行的形象出现,显然有抬高苏轼的因素在,后段数人则改为三人,米芾题壁以及其他二位名士谈话的形象均已不存,并且将十六位名士变为十八名士,侍女、书童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人物形象更加凝炼、事件更加集中的效果。三、《西园雅集图》所表现的宋代文士雅集之礼(一)美酒饮食表现的雅量高致宋朝人讲究优雅别致的生活,他们喜欢百忙里偷闲去瓦肆街坊里喝茶、饮酒作赋。生活就像瓷器一般精致,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他们从来不会亏待自己,为了节省时间,早餐都会出去吃。吃完早餐便在街市中看大人小孩子玩游戏或者自己去茶棚里看斗茶、斗酒、吟诗。可观,宋朝人饮酒方式真的是无所不有,这也就慢慢促成了饮酒的风气,创造了繁荣的酒文。文化意蕴深厚的饮酒风气及雅致生活:酒变成人们感情的慰藉,酒成为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宋朝对酒十分重视,人们酒宴极多,酒楼酒店大批涌现,极大促进了酒类的生产和技术革新。饮酒时的内容、玩法形式多样,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饮酒习俗极为盛行。尤其喜欢喝“花酒”和“行酒令”。最常见的酒令有投壶、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此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旌旗令、小酒令等等。同时茶事,是雅集文化中安顿这一方天地的核心所在:茶之始,本为饮品,却在历史不断地发展中被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艺术品位,内核更有连接于儒、释、道三家之生命哲思。茶礼举其伦理,茶艺得其涵泳,茶道直入一味,自社会、自美学、自修行,有心者原都可从茶而入;而茶事之举,从茶器、茶空间到行茶,处处皆为茶人内心之映现,而茶人亦由此映现以修整内心,从而既在茶中涵咏,又在茶中得到生命的提升。宋人点茶最讲究时机,水一定要烧到微沸初漾的时候冲点到茶具中才最好,水太老或太嫩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为了将茶叶和水更好的交融在一起,还需要打茶,所使用的工具称为“茶筅”,大部分用竹制,也有金、银、铁等较贵重的材质。经过茶筅用力的打击,茶水就会慢慢出现泡沫。沫饽和水纹出现的快慢是衡量茶优劣的重要标准,若沫饽洁白,且水纹晚露而不散者为上。据《宋史》记载,宋朝时期的茶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因社会阶级的不同,宋人在饮茶习惯也不同,皇帝、士大夫阶层以及其他上层社会群体多是以饮用片茶为主,普通老百姓则饮用散茶。宋代文人雅士杯酒作乐、吟词遣怀,在天朗气清的日子出山游玩,喝酒喝茶吟诗作对,借酒遣怀,在暮春的时候和友人聚会,即兴作词一首,谈天论地,聊人生感悟,表现宋代文人雅量高致的情趣。(二)宴饮乐舞表现的酣畅尽致宋朝有着具有时代特征色彩的宴饮文化,宴饮流程很多大致被分为三个部分:“前筵”、“后筵”和“尾声”。这三个部分几乎是所有的宴席会遵循的流程。前两个部分都是亲朋好友一起喝酒聊天,谈家常的过程,应酬宾客,也有很多欣赏歌舞的活动,到了尾声的时候就是进行奉茶、奉汤的流程。宴席座次按宋人以右为尊的习惯,会安排长者坐在宴席的右侧位置。而一般的饭堂也是坐北朝南,右手的位置刚好就是整间饭堂的西侧,则符合东翁西宾的规矩。在宋朝的饭局上开局了不可放肆,更不能一上菜就动筷,宋人讲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席正式开始,主人首先举杯说祝酒词,客人也起立。再按客人的尊卑依次喝下这杯酒,这样算作一巡。在宋朝的宴会上少不了礼乐的伴奏,主人在敬酒的时候,若是礼乐不停,主客都要一直端着酒杯直到声乐毕,由此也可看出宴席间的隆重。一轮即为一巡,过了一巡方可动筷,主人先动,宾客才能吃。边吃还要便回敬酒,直到过了三巡或五巡,宴会才可自由发挥。宴饮词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宴饮词在整个宴席当中一直贯穿始终,主宾客的酬唱都与填词紧密相连。乐舞助兴常见于宴饮雅集之中,起到调节宴集气氛,表达人们的感情的作用。宴饮雅集中的乐舞可分为自娱与他娱两类,自娱多盛行于唐代,这也体现出唐代粗犷豪放的性格,而宋代主要是歌妓舞女的他娱,宴饮常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营造出一种梦幻痴迷的境界,表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游戏娱乐在宋代休闲气氛中得以张扬,文人雅集中的游戏娱乐是休闲活动,更是文化现象。宋代投壶游戏风行,为文人士大夫所好。宋代卢钺《投壶》诗曰:“离骚课罢便投壶,长日身心得自娱。”吴潜《忆江南》诗曰:“呼社友,长日共追随。沦茗空时还酌酒,投壶罢了却围棋。司马光更是撰写了《投壶新格》,赋予投壶修身治心的文化内涵,可谓雅俗共赏的游戏娱乐活动。文人士大夫酒席雅集的娱乐活动繁多,游戏多是文人雅趣,需应答机敏、风趣诙谐。(三)诗词唱和表现的潇洒自在诗词唱和作为文学创作和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西园雅集图记》我们可以看到文人用诗歌唱和来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文学集团的形成和文学流派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士大夫继承先唐传统,将诗歌唱和发展成为士大夫社交生活的常态,其唱和的主题、规则、方式、风格等,无不引领士人社会的唱和风气,奠定了宋代诗歌唱和的基本形态,他们的唱和规范以及话语系统引领着整个社会唱和风气与方向。唱和主题的选择显现出的是士人的视点与视野,唱和者对某一内容的频繁关注以及各种互涉而差异性表达,会拓展深化此内容及其相关的文化内涵,诗歌唱和不仅要将已有文化浓缩在唱和之中,而且会通过唱和者的互相激发深化其相关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咏物唱和,唱和者们的博学以及才识、诗歌竞技创变追求,聚焦在自然界的微物之上,每个诗人都见微知著地以各自的性情书写,在多重而差异的表达中层层深入细细呈现,引人入胜地将读者导入相关现场以及文化情境,比独吟诗歌更具有文化厚度与质感。文人雅士通过对同一咏题、同一事物,通过彼此唱和来表达自我观点与态度,增进彼此友谊。其形式丰富多样,如依韵、次韵、接龙等。宋代著名的以诗词唱和为主要内容的雅集活动如仁宗康定年间欧阳修、王洙、宋祁等七人春集东园诗词唱和。宋祁《景文集》卷五中提到:“是集有三胜焉,地之时之...宾之三者先具,吾人所以挤天下细故,彷徉萧散而自适其适也。”诗词唱和雅集即兴命题,宋祁得“笋”着力来描写春季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诗词唱和为主要内容的雅集体现在宴饮、交游活动之中,欧阳修自称:“文僖公善待士,未尝责以吏职,而河南又多名山水,竹林茂树,奇花怪石,其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木之间,余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诗词唱和,不拘形式,重在和意,激发文人的创作欲望与才华。(四)琴棋书画表现的闲情雅致宋代琴棋书画的根本属性在于“雅”,是对传统政治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刻意疏离或作次要辅助作用,所以最具高尚典雅文人气质且最能反映文人审美情趣的“琴棋书画”,成为了雅集必备的活动内容。“琴棋书画”作为雅人四好,分别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艺术门类。文人是古琴音乐主要参与者,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乐器。宋琰《山间偶成二绝》云:“山客一来尘想尽,水声终日奏鸣琴”,又有北宋梅尧臣《张圣民席上听张令弹琴》诗兴大发所云:“一听履霜霜满足,再听绿水声缘谷”。不仅体现了琴瑟是雅集中的重要内容,还反映出宋代文人琴艺的高超水平。琴在宋人的生活中是普遍的,是宋代文人用来陶冶性情之物。借琴来抒发内心各种情感之物。宋代的很多皇帝都是古琴的热爱者和收藏者,

如宋太宗赵匡义身边有着被当时称为“鼓琴天下第一”的朱文济,

还将古琴的七根琴弦增加为九根。宋徽宗赵佶设立了“万琴堂”,搜集南北名琴,其中就有唐代造琴名匠雷威造的“春雷琴”。名琴“复古殿”乃是宋琴中的翘楚,

最早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掌上爱物,此琴形态柔美,音泽有力,时如铁骨铮铮,又如青丝细缕,有御笔亲题“御书之宝”篆刻于此琴之腹,视之为平复异族,建国昌盛之信物,代代相传。

南宋时宋朝后世子孙于临安建“復古殿”,在殿中抚琴慰藉故国难返之情,并亲提“虞廷清韵”与“復古殿”于琴腹,是为琴名,也是借琴抒怀复国之情。棋,宋代是我国围棋走向成熟、系统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围棋的第一次高峰,后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围棋战术逐渐成熟和提高,对战理论也趋于系统和完善。宋代李逸民编写的《忘忧清乐集》正是集围棋千年发展大成的第一部传世经典。李逸民是宋代棋坛一代宗师,曾被钦点为翰林院棋待诏。“棋待诏”这一职务始于唐玄宗,宋代沿袭唐制,李逸民便是用他的《忘忧清乐集》记录了宋代的棋弈盛况。宋代还出现了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作者为北宋棋手、围棋理论家张拟。宋代著名棋手还有山东济阳人刘仲甫,字甫之。他是宋哲宗、宋徽宗时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国手,居开封时为翰林院棋待诏,擅名20余年,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他曾于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先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是我国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围棋经历朝完善,到宋代已与当今围棋相吻合,文人士大夫雅集经常进行围棋博弈活动。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对围棋痴爱,“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超然于胜负,儒雅淡泊。书画,文人雅集是诸多书画名家施展的重要场所,书法与绘画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生活中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欧阳修曾说:“自少所喜事多矣,终年以来,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厌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者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接五代,开创一代新风。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一,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宋代的山水画是古代山水画创作的第一座高峰,

宋代的学者们都强调“格物致知”,也就是说讲究追寻事物的根源。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美术创作,于是就有产生了一大批强调写生的画家。这些画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十分探究事物细节的描绘。比如画家们发明各种山石皴法,研究设色技巧,极尽精微地描绘名山大川的体貌和内涵精神。宋代画风的树立是在北宋中晚期形成的,具体表现就是:绘画的主题从人物转为山水、花鸟,色彩从浓艳趋于水墨,境界从缛丽转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流动的线条。书法绘画在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地位,挥豪染翰一方面是赋诗吟讽的必备之事,另一方面又可标榜集会之雅趣。(五)风景园林表现的山水逍遥《西园雅集图》除了人物,表现最多的就是景物,在《西园雅集图》有大量的园林、高山、植物、插花等。宋代山水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一个鼎盛阶段。宋代在吸取前人的园林经验和文化后,将宋代山水的诗词、绘画以及园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写意的山水园林文化,以及形成了新的文人审美观念。文人士大夫阶层看重清新脱俗的闲趣生活,从市井的喧嚣中脱离出来,感受自然的魅力,体会在自然中的独特心.境。而园林中的山水艺术也正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通过感受山、水等自然景物,形成自己的造园思想,并创造出符合其审美的山水园林,使其可逍遥在山林江河之间,得到心灵上的自在和满足。在宋代园林景观中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在自然景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每种景观要素。通过遵循水流的动态,山石的变化,树木的长势,辅以建筑和景观构筑物为衬托,这不仅是宋代园林中的景象,更是文人墨客笔下诗词、画卷中所表现出的景象。宋代园林非常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并注意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等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插花艺术脱胎于佛前供花的形式。供花献佛是将鲜花作为装饰或一种雅事的早期雏形。而宋代插花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插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插画者的心境,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宋代的生活方式。插花艺术除了赏花,还有戴花、簪花、花宴、插花等文化习俗,这些文化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盛行,对于插花艺术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对于花材、颜色、结构、容器及意境都是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是说插花要按照某种模式来,而是每种花都有它独特的花语,花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宋代的文人墨士推崇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希望在园林中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并与其信仰契合。因此造园者将自身的情趣反映在山水园林中,使园林反映出其真实的艺术思想和生活认知。园林要素中的山石、水流、树木等景观,体现宋人超凡脱俗的造园思想。四、《西园雅集图》表现宋代文士雅集之礼的评述宋代文人雅集的繁荣以宋代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的雅集内容反映出文人群体的特质与广泛性,文人集会风气的下移又不断扩展了雅集的内容,使得集会更具文雅的气质。雅集不再是交际与娱乐,更是文艺创作平台。雅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文学绘画作品,不仅推动了文学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更为深入了解宋代文人士大夫独特审美精神提供了丰富资料。马远在《西园雅集图》画面中取得了人物形象更加凝炼、事件更加集中的效果。虽然图像的主题是北宋末期的西园雅集故事,其实此卷作品已经是南宋文人士夫雅集的具体显现,有着南宋时期文士雅集的真实情貌在其中了。北宋文事之盛,硕果累累,无过于元祐以后正式诞生的文人画,影响后世近千年之久的诸多文人画典范,亦在此时形成,“西园”作为文人文事的象征,也就具备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尤其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