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课件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课件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课件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课件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版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版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教师资格认定相关知识1、怎样成为一名教师?(1)具备条件----(2)参加课程考试---(3)认证教师资格--(4)参加教师岗位招考--(5)见习----(6)转正教师资格认定相关知识1、怎样成为一名教师?22、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良好的德行(2)合格的学历条件幼师:幼师学校毕业小学:师范学校(中专)以上初中:大专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3)良好的教学能力(4)健康的身体2、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3、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1)教育学(2)教育心理学(3)普通话(4)专业课3、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4不同层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注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注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主要结合面试进行考查,必要时进行笔试。不同层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注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分为5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

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6能力测试: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224号文),“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

能力测试: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2247能力测试: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均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试讲(上课)、面试等。能力测试:8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9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一《教育知识与能力》10《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1、教育学基础知识2、教育基础知识3、我国小学教育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教师及其专业发展6、小学学校管理、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11第二章:学生指导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3、小学智育4、小学德育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6、小学生的安全指导第二章:学生指导12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班级和班集体2、班级管理3、班级活动4、少先队活动5、课外活动5、班主任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3第四章:学科知识1、小学语文2、小学数学第四章:学科知识14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与教案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五章:教学设计15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小学教学原则4、小学教学方法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教学实施16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第七章:教学评价17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章:教育基础18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92、中国的教育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无名氏:《中庸》无名氏:《大学》2、中国的教育萌芽20(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

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21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创立的标志:22主要教育学家: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主要教育学家: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233、康德:德国哲学家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3、康德:德国哲学家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245、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5、洛克:英国哲学家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25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1)反对思辨教育(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1、实验教育学(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26

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

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27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验增长(3)学校是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28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29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课件30代表人物:鲍尔斯主要观点:(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5、批判教育学鲍尓斯5、批判教育学鲍尓斯31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32(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33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一)教育的词源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34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35(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36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37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38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3、教育者: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39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40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5、教育影响:41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42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评价: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43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代表作:《人民的教育》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44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评价:(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主要观点:45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主要观点: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46评价:(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桑代克评价:桑代克47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48评价: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评价:49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钱亦石主要观点:(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50评价: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关它的研究既要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评价: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关它的51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二)教育的发展52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53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54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①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②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

③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

④教育方法:体罚盛行

⑤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55(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③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56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师生关系民主化;

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57双轨制: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双轨制:58(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59四、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四、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60(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61(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62(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63(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4(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65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孔子:有教无类克己复礼四书五经因材施教2、孟子: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66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3、荀子:675、墨家兼爱非攻重视技术亲知闻知说知5、墨家686、《学记》战国世上第一步教育文献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内外结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师道尊严反对灌输、主张启发尊重规律、循序渐进6、《学记》69一、小学教育的地位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教育对象:6-12岁内容:基本技能: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基本知识: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范基本素质:善良诚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第三节:我国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地位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我国小学701、小学教育历史:产生:殷周时期西周: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春秋战国:孔子兴私学隋唐以后: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1、小学教育历史:712、近现代小学教育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近代小学开端:1878年张焕纶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清末小学: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民国小学: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2、近现代小学教育72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2)明确“4+2”的小学学制(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73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2)改革学制:“4+2”==“5年一贯制”(3)教学改革试验:学制退回“4+2”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745、义务教育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理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5、义务教育75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义务教育的意义:76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年国务院颁(3)《宪法》有关精神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77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1)实施对象: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2)学制:“6+3”、“5+4”、“九年一贯制”(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4)办学条件:经费+师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78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79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80二、小学教育的目的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二、小学教育的目的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81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3)教育理想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82教育理想----《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教育理想----《大学》:83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84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1、观念滞后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85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862、具体目标:(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2、具体目标:87三、基础教育课改内容1、构建新的课程结构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3、教学过程改革(1)研究性学习(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5、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三、基础教育课改内容88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89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1、教师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五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第五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902、教师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2、教师的性质:91二、教师的角色扮演1、传道授业者2、知心者3、管理者4、协调者5、研究者6、促进者二、教师的角色扮演92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1)目的全面性(2)对象差异性(3)任务多样性2、主观能动性(1)教学方法不断更新(2)因材施教(3)教育机智三、教师劳动的特点93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劳动的示范性6、劳动成果的精神性7、劳动的间接性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94四、教师的权力与义务1、教师享有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薪资休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四、教师的权力与义务952、教师承担的义务(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2)执行计划,完成使命;(3)思政教育,开展活动;(4)关爱学生,助其成才;(5)保护学生,防止伤害;(6)政治学习,业务提升2、教师承担的义务96五、教师职业专业化1、教师职业能力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综合能力素养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爱岗敬业(2)品性优良(3)心理健康(4)人际良好五、教师职业专业化97六、教师专业化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建立专业精神(2)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3)提高专业能力(4)形成专业自我六、教师专业化发展982、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1)培训(2)自学(3)教研活动2、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99第六节:小学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1)管理者(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第六节:小学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1002、学校管理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3)民主管理原则(4)提高效率效益原则2、学校管理原则101二、学校管理过程1、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计划(2)实施(3)检查(4)总结二、学校管理过程102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沟通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2)学校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3)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观障碍客观障碍渠道障碍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03三、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学校绩效1、学校绩效: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2、学校绩效模式:目标模式投入—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三、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学校绩效1043、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1)按性质分:定性评估定量评估(2)按形式分: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按主题分类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4)按时间分: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5)按标准分:绝对标准评估相对标准评估3、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自我评估105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依靠领导者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管理。(2)法律方法: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3)思想教育方法:通过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5)学术方法:对学校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应遵循的学术管理方式。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依靠领导者的权力,106五、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五、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07第七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小学教育科研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1)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第七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小学教育科研108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发展小学教育理论(4)提高小学教师素质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109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1)总结小学教育经验教训(2)开展小学教育现状调查(3)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4)参加课改和学科教学研究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110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1)尊重研究对象(2)尊重客观事实(3)尊重科学规律(4)尊重合作伙伴(5)尊重知识产权(6)尊重自身价值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1115、小学教育科研种类:(1)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2)理论研究、应用研究(3)历史研究、现状研究、预测研究(4)定性研究、定量研究5、小学教育科研种类:1126、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2)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现场化(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113二、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1、选择课题2、文献综述3、课题论证,形成假设4、选择方法5、变量分析6、选择被试7、制定研究方案8、资料整理9、得出结论10、撰写科研报告二、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114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研法3、教育实验法4、行为研究法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15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二章:学生指导116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一、个体身心发展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一、个体身心发展117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功能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118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观点:个体发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19(2)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2)外铄论:120(3)多因素论(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多因素论(辐合论)121二、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主要观点:(1)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西方: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原罪说;中国: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董仲舒和韩愈:三等人性论二、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122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论”华生:可塑成医生、律师、艺术家(1)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2)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123(3)仍认为儿童的发展的是处于儿童的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依然是一种绝对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4)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调教,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3)仍认为儿童的发展的是处于儿童的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1243、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1)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2)中庸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各执一端,相互否定,对于教育过程中儿童个体发展常常会造成消极影响。3、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125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1、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皮亚杰的贡献: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的结论。皮亚杰观点:(1)儿童的发展是以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2)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1、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126皮亚杰理论评述:高度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儿童的自主调节功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清楚的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理论评述:1272、杜威的进步主义杜威的观点:(1)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2)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4)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5)从强调经验学习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杜威的进步主义杜威的观点:128杜威观点的评价(1)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使教育情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2)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杜威观点的评价(1)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1293、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儿童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3、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儿童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130四、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儿童身心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而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3)教育不等于发展,教育只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手段。四、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312、儿童发展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结论: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具体包括:(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行2、儿童发展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结论: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1323、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须从一下几方面把握:(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3、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133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学生主体性: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构成要件。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学生主体性: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主体性具134五、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互补性。五、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顺序135第二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一、童年期儿童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总体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骨骼增长快且易变形肌肉水分高且易疲劳第二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一、童年期儿童的主要特征136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力由知觉事物表面向知觉事物本质过度;(2)注意力分散(3)主要是形象记忆(4)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5)道德感模糊,情感稳定性差(6)自我意识较差但开始萌芽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37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赞扬(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38二、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学法指导原则(1)针对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渗透性原则二、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392、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1)制定学习计划(2)科学运筹时间(3)学会阅读(4)学会观察(5)学会记忆(6)学会独立思考(7)建立学科学习程序(8)选择学习环境(9)课堂学法(10)指导学生解决问题2、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140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2)学习动机的培养A、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B、设置目标C、设置榜样D、培养学习兴趣E、激发学习需要F、注意归隐倾向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41(3)学习动机的激发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D、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3)学习动机的激发142第三节:小学智育一、智育:1、定义: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一种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第三节:小学智育一、智育:1432、智育的意义智育的必要性:人的只会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智育的可能性: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智育的意义144二、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1)认知发展的机制A、图式B、同化和顺应C、平衡二、认知发展理论145(2)认知发展的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2)认知发展的阶段146(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147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1)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是最近发展区(3)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148三、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具体性与抽象型三、认知差异149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场依存型:察言观色,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沉思型:深思熟虑,减少错误冲动型:快速反应,常常出错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沉思型:深思熟虑,减少错150辐合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辐合思维;发散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发散思维;具体型:习惯于深刻分析某一具体观点和情境抽象型:能看到某个问题或观点的众多方面辐合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辐合思维;1512、智力差异:不同个体的智力差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自然智能智力发展时间智能:少年天才大器晚成智力发展离散程度:女性智力发展均衡,男性离散度大男性善于抽象思维,女性善于形象思维2、智力差异:152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观察目的性较差;观察缺乏精确性;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缺乏深刻性;(2)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53(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A、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期作用B、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C、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差(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54(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A、有意想象增强B、想象更富于现实性C、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555、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5、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56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根据学生认知差异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2、采取适合小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57第四节:小学德育一、德育与小学德育1、德育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2、小学德育针对儿童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第四节:小学德育一、德育与小学德育158(1)小学德育的特点:A、基础性B、奠基性(2)小学德育的构成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1)小学德育的特点:1593、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小学德育目标A、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B、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与道德评价能力C、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2)小学德育的内容A、爱国主义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3、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604、小学德育的意义:(1)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条件与保障(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4、小学德育的意义:161二、道德形成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人我关系,只管自我中心(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3)可逆性阶段(8-10)信奉规则,但所有人都同意时规则可变(4)公正阶段(10-12)开始主持公正、平等二、道德形成的基本理论162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种道德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纯外在的道德观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种道德水平、6个阶段)163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德育意义1、基本特征:(1)逐渐形成和谐的道德认知能力(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4)自觉纪律的形成2、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德育意义以小学生德育特征为德育工作出发点德育过程须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德育意义164四、小学德育过程1、内涵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2、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A、学生的四次昂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B、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是知--情--意--行;四、小学德育过程165(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A、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B、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的过程C、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166(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A、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B、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A、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C、德育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167五、小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五、小学德育原则168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1)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6)班会、校会、周会、晨会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692、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指导实践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2、小学德育的方法170第五节: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1、含义: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心理无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第五节: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1712、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标准)(1)自我安全感(2)对自己能力做出适度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有限发挥个性(10)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2、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标准)172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2)焦虑症(3)学习困难综合症(4)强迫症(5)厌学症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73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74二、心理评估1、心理评估方法(1)会谈法A、倾听B、鼓励C、询问D、反映E、澄清F、面质二、心理评估175(2)观察法A、项目验核法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3)自述法(4)调查法(5)心理测验法(2)观察法176三、心理辅导1、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三、心理辅导1772、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6)开展小组辅导(7)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2、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78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79第六节:小学生的安全指导一、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1、1-3年级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内容:(1)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教育事故(2)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故(3)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4)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第六节:小学生的安全指导一、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1802、4-6年级的安全教育重点内容(1)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2)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3)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4)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5)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2、4-6年级的安全教育重点内容1813、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1)制度化、规范化要求(2)经常化、长期化要求(3)家庭化、社会化要求3、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182三、小学生安全常识1、道路交通安全2、校内外活动安全知识3、体育活动安全4、饮食卫生安全5、传染病的防治6、消防安全知识7、防止有意伤害8、其他三、小学生安全常识183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84第一节:班级和班集体一、班级: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第一节:班级和班集体一、班级:185二、班集体1、班集体构成要素(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生活准则(3)一定的组织结构(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二、班集体186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班集体是促进写生社会化的重要机构(2)班集体是满足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场所(3)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87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育(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育188第二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第二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189二、班级管理模式1、常规模式: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2、平行管理通过集体管理间接影响个人通过对个人管理间接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二、班级管理模式190三、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程度低三、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91四、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四、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192第三节:班级活动一、班级活动的意义1、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2、促使雪深更提高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节:班级活动一、班级活动的意义193二、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班会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其他班级活动二、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94三、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选题2、制定活动计划3、活动实施与总结三、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95第四节:少先队活动一、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劳动童子团1949.10.13: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6: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四节:少先队活动一、少先队196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1、基本内容(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2)劳动教育(3)科学教育(4)体育和美育活动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1972、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1)队会(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2)礼仪活动(3)阵地活动(4)参观、访问、旅行等社会实践(5)夏令营和冬令营2、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198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2、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199第五节: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参与2、形式灵活3、内容开放4、自主活动5、综合性6、兴趣性第五节: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200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1)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开发学生潜能(3)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4)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201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6)墙报、黑板报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2022、小组活动(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2、小组活动203三、课外活动设计主要原则1、以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基础2、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三、课外活动设计主要原则204第六节: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任务培养良好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第六节: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2052、班主任职责(1)思政教育(2)协调课程学习(3)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5)指导实践(6)做好班级经常性管理(7)联络家长2、班主任职责206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07二、小学班主任工作1、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评定操行(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小学班主任工作2082、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2)后进生工作3、班会活动的组织2、个别教育工作209第四章:学科知识第四章:学科知识210第一节: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1、清末:国文科2、民国:国语3、建国后:语文第一节: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211二、小学语文课标1、课程基本理念(1)提高语文素养(2)把握语文教育特点(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设计思路3、课程目标4、实施建议三、基础知识:P145二、小学语文课标212第二节:小学数学一、数学1、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第二节:小学数学一、数学213二、数学课程演变的历史1、清末至民国初:小学算术2、新中国成立:小学数学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P165-1691、课程性质:基础课程2、课程基本理念3、设计思路4、课程目标5、实施建议二、数学课程演变的历史214第五章:教学设计第五章:教学设计215第一节:教学设计和教案一、教学设计1、概念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第一节:教学设计和教案一、教学设计2162、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2、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2173、教学设计的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2)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4)用联系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