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语文读题策略_第1页
指向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语文读题策略_第2页
指向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语文读题策略_第3页
指向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语文读题策略_第4页
指向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语文读题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向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语文读题策略“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读透题目是高考取胜的基础和关键。但在当下的语文测评中,考生反映出的问题,除了没有准确把握文意外,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深入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趋势,没有准确理解新高考题目变化的内在逻辑。笔者梳理近年来的新高考试题,发现在题目设置上有如下三个变化。第一,题目的文字量增加,修饰、限制性词语增多,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境。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第8题和第9题,题目表述的文字量比2021年增加了130字。第8题既是文脉的梳理又包含着情感变化,题目的修饰词语又揭示了文本内在肌理;第9题相对繁复,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题目信息量极大。第二,答案的主观性增强,唯一性减少,加大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考查力度。同样是新高考I卷的第9题,2021年抓住小说中多次出现“门”这一意象,分析不同层面的不同含义;相较于2022年的第9题,题目的规定性、限制性更具体,思维空间相对较为狭窄。2022年的第9题呈现明与暗、虚与实、历史故事与当下文本的差异,需要考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第三,题目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化用单元学习任务,全面测评语文核心素养。新高考题目,充分体现课标及统编教材的理念,把任务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单元学习任务来落实,于是单元学习任务或显性或隐性地融入测评题目,已然成为考试的新趋势。由此,新高考新思路新题型在逐步展开,题目表述变化的背后,是新课标引发的高考测评的变化。测评题目“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22年新高考I卷第9题正是命题者设置的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任务,具有多维、综合和开放的特点,能够让考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新高考题目的变化,给考生读题能力带来新挑战。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考场紧张、有限的时间里,考生读题粗疏,重要信息的遗漏,产生错误理解;二是不明白题目中蕴含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三是对题目设置的情境找不到分解的路径;四是忽略了题目中涉及的单元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唤醒已有的积累。对此,我们提出新高考阅读测评“读题”的三大策略。一、依据四个维度,准确拆解题目的组成要点考生要从不同的维度抓准题目组成的要素,拆解题目的相关信息,准确判断核心素养的检测目标,形成正确有效的答题思路。.明确“限制”,把握答题的条件每道题会有种种限制,这成为正确答题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一个题目的限制包括结合具体内容、画线句、第几段、用自己的话回答、字数等,每种限制都是约定俗成的,是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一旦偏离,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时读懂题目中的“限制”也是对考生精准而快速阅读素养的检测。.确认“知识”,理解运用探究每道题都会聚焦到某一个或多个语文必备知识上,如词义的理解、句段的作用、篇章结构的匠心、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的把握等。我们首先要掌握这些知识,当然新高考绝不是考查静态知识的记诵,而是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辨“能力”,对应具体要求新高考语文测评,一张完整试卷的能力分布由低到高形成测评的梯度。每道题都有与之匹配的能力要求,因此读题时要找出题目中的动词,一般说来,这些动词往往呈现了能力水平的具体要求,如分析、简析、辨析、赏析、评析、探析等,要辨别异同,并体现在答题中。.梳理“层次”,遵循答题思路每道题本身都有内在的逻辑层次,一般就能表明回答这个题目的先后顺序。新高考测评,总要聚焦语文性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因而要把握题目涉及的语文思维的方式,才能形成正确的答题路径。如2022年上海秋考卷第8题:“开篇作者认为‘猛如春天’说得真好,这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独特感受,请加以分析。”“开篇”是范围的限制,“作者”是对象的限制,“'猛如春天'说得真好”是答题知识落点或者角度的限制,”这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独特感受”是答题的核心点,指向阅读体验,“分析”是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果把题目变成:“开篇作者写到‘猛如春天',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或者“开篇作者从‘猛如春天’写起,对全篇起到重要的作用,请加以分析”。变式题与原题在答题思路和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差异,可见“读题”是至关重要的。二、识别三种类型,充分理解题目的情境要素“情境化”“任务化”已然成为高考测评显著的特点,语文课程所说的情境,应该有具体“场景”特点,包括时间、地点、角色、对象等要素,因而考试测评中情境化试题要求真实性、有意义和具体化。三种情境类型与典型任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把握题目中注重“个性化”表达的情境要素这类情境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呈现个人独特的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意义。读题时要关注题目所指向的特定情境场域、身份、对象等,关注“典型的思想情感”,关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如笔者命制的区统测阅读题“第⑧段词语运用上很有特色,结合阅读体验,分析其表现力”。题目指向学生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聚焦语言运用中“词语”的辨别,把自己体会到的独特表现力分析出来,不仅需要分析词语的锤炼、修辞手法等知识性内容,更主要的是动态地描述独特的感受。答题的过程就是对题目内在逻辑的呼应,聚焦“词语运用”分析“特色一体验一表现力”,题目指向考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的全过程。.理解题目中注重日常语文表达的情境要素这类情境重在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内化交际规则。读题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相应的语文问题,关注“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的要求。如笔者命制的区统测群文联读题:“结合文本一,分析编写文本二的目的。”文本一是余华新作《文城》的开头部分,1600字;文本二是《文学报》编者的概括介绍文字,185字。题目呈现的是文学阅读在生活中的应用性考查,是生活中阅读报纸杂志常常遇到的问题。《文学报》应该捕捉、报告和介绍作家的新动向,但报纸篇幅限制,除了节选小说的开头部分,还需要对文本二进行补充。这不仅要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还勾勒出主人公林祥福的身世经历,引起疑惑,增强神秘感;简要介绍了小说的梗概,整体把握余华新著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题目涉及两个文本的比较阅读,明确指出从编写目的角度思考,检测考生生活中的语文阅读素养。.辨别题目中注重学科知识运用的情境要素这类情境重在引导学生调用和获得语文学科规律性知识,并发展该学科的探究能力。读题时要关注在新语境中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要求,关注“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路径,关注题目中所引材料之间多样的组合方式,从而所形成的认知情境。当多个独立文本联合起来构成一组阅读材料时,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会对考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笔者命制的区统测小说《紫禁城的鳍鱼汤》的阅读题:“‘发现'是文艺理论的说法,指读者或作品中人物'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这篇小说使用的是‘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叙述方式。请推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题目旨在运用文艺理论知识考查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当然,在题目中呈现的三种情境和三类典型任务之间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排除彼此交叉相融的情况。三、分辨三种方式,全面把握题目呈现的单元学习任务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必然会在测评中有所体现。考题要充分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课标所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单元学习任务就是测评的重要支点。当下题目的表述一般采用三种方式呈现单元学习任务,读题时需要调动课内所学来精准把握题目的命题意图,形成答题思路。.题目直接移用单元学习任务题目以显性的方式直接用单元学习任务的相关表述命题,深化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理解,对任务群规定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直接检测。如2023年上海春考卷第19题:“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董三齐坚守原则这一品质,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题目中“人物短评”“叙议结合的方式”等表述直接移用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的要求,题干聚焦传主“坚守原则这一品质”,先对文本所叙之事加以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这是在“历史现场”中对传主的认识、理解和评述,题目设置充分体现课标对“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要求。.题目借鉴化用单元学习任务题目以隐性的方式把单元学习任务演变成需要解决的具体生活问题,检测学生的运用能力。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教材呈现的单元学习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单元学习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2022年上海春考卷《归宿终安在》的阅读第11题:“《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因人而异……最后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该题对应考查分析“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先要把握费孝通对“孝”这一传统观点的理解;然后结合这一观点分析“孝”在散文中的体现,对应考查“关注'问题',学以致用”。这是对现代生活遇到问题的解答。本题化用单元学习任务命制试题,能有效检测考生对教材学习的效果。.题目综合运用单元学习任务题目以综合的方式打通课内外的联系,全面立体地测评单元学习任务,贴近课标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转变进行检测。如2023年上海春考卷文学作品阅读第11题,题目呈现了单元学习任务中不同体式的阅读方法,体现多维度的测评要求,测评“双新”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的达成度。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1),如(2);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3),如(4)o该题首先关注的并非静态知识,而是学习方法、路径和策略,贴近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综合情境,既调动了个体阅读体验,又再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更是阅读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它融合了个人体验、生活和学科知识三类情境。这一情境从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角度一明确考查能力要求,即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应该选择恰切的方法。角度二分四层铺设学习路径:第一层规定了学习情境讨论的范围,即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第二层以阅读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方法做示范;第三层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检测阅读社科类作品《乡土中国》的方法;第四层运用课内获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历,迁移到陌生文本《屋舍》散文的阅读。整体看涉及情境类型、整本书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学术著作阅读的一般方法,是对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全面立体的考查,阅读能力由课内向课外正向迁移。该题极具综合测评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