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公园景观提升设计_第1页
梅园公园景观提升设计_第2页
梅园公园景观提升设计_第3页
梅园公园景观提升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园公园景观提升设计

梅园公园改造梅园公园位于浦东麦花园180号,北接麦花园,西邻福路山体,东至建西中学,南临梅园新村居民区。公园原有面积约19069平方米,由于相邻的福山路及乳山路道路拓宽,本次改造重新划定了公园范围,现公园总面积仅为17567平方米。梅园公园是浦东较早建设的一座居住区小游园,于1987年9月2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1993年至1996年改建成中国古代民俗娱乐村。2008年8月,梅园公园改造工程经浦东新区发改委立项批复正式启动。2010年5月1日,改造后的梅园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当前分析该地区绿地总数小,居民多%是速度性侵权行为n,2%则认为,同时,公园内绿化覆盖率低,仅占公园面积的36.2%。由于公园长期无人养护,植物长势杂乱,树形效果差,部分植物选用不当与总体环境不协调,且乔木下光秃、黄土裸露现象较为严重。公园的定位是模糊的,主题是不明确的转化原则和设计理念尊重地方精神以人为本生态与景观并存改造特色1.重新考虑“梅”园的主题公园突出“梅”的主题,通过梅类植物的造景及与梅相关的景致烘托主题,使公园成为市区内梅花特色小游园(图1)。2.水体景观设计根据公园游人使用特点,重新规划功能分区形成步移景异的景区。栖雪园:位于主要人行出入口内的广场,结合保留的城墙及照壁,场地上用卵石铺设梅花造型铺地,花坛挡墙也雕刻梅花图形,呼应“梅”的主题。赏梅径:位于公园东北角,此处保留了较多大树,设计以此为基础,配置各个品种的梅花,绿地用景石进行不规则勾边,营造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形成赏梅、品梅的园中园。疏影院:位于保留建筑江南村北侧半开敞的空间,通过曲折变化的景墙组与树阵的穿插布置,营造错落变换的健身空间。同时,景墙边花坛分别种植松、竹、梅,并配合对应的诗词,植物优美的姿态剪影与景墙的灰瓦月白墙相映成趣,形成一个个的大盆景。聚贤苑:位于公园的中心,该处原有一定的硬质铺装、景墙、树穴、花架,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地,但是设施老化严重。因此,利用原场地基础重新铺设地坪形成活动集会广场并与疏林草地形成开敞空间。保留原有花架进行适当改造,修剪花架上的紫藤,考虑挡土及休憩的需要设计低挡墙。利用原有的景墙及树穴,增添新的树穴及休闲椅,形成半郁闭的空间,供居民进行交流、休憩活动(图2~4)。涟池:对两座建筑围合的原水池、假山进行精心改造,通过不同形式的驳岸、亲水平台、拱桥、跌水及丰富的水生植物,营造波光涟漪的美景。翘春亭:对原有山体进行改造,适当种植不同品种的梅花,形成公园南部“香雪海”般的胜景,与东北角的专类园遥相呼应。山顶上设一座六角亭,游人可在此赏梅、品梅、评梅。学习角:公园南侧角由绿篱围合的一处僻静区域,设置桌椅,以供静心学习、交往之用。3.公园景观建筑改造在公园西北部的疏影院,是当地居民的健身广场,用地有限,且广场南侧就是保留的两幢仿古建筑。因此,在设计中将广场用古朴的景墙加以分隔,透过景墙上的景窗、门洞可以看到南侧建筑及疏落有致的植物,营造框景,丰富景观层次。改造后建筑不再因为其体量过大而突兀,反而成为一道风景。同时,景墙也分隔了不同类别的健身小组,居民各自健身,其乐融融(图5~7)。公园南部的山体保留,重新规划山路,利用公园原来道路的毛石侧石铺砌,山顶亭子也进行改造,配置休息的座椅,成为一处观景台,沿着山路,山亭若隐若现,俨然成了全园的制高点。公园中心的聚贤苑南侧花架也是保留的景观建筑,立柱原是混凝土,现用毛石贴面。花架的混凝土板的封闭顶棚也改成格栅顶棚,修剪紫藤,使整个空间不再郁闭(图8、9)。公园驳岸改造。在补保留的两幢仿古建筑围合了一座荷花池,由于水池深、水质差,考虑其安全性及日常维护,起初设计将其改成草坪,但是在后续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且为公园增添灵气,对其进行了驳岸的改造。驳岸总长度约110米,北侧保留建筑江南村依水而建,不进行改造;东侧驳岸与公园支路距离较近,且接近假山瀑布,因此以硬质驳岸为主,并设置栏杆;南侧驳岸与公园主园路临近,考虑到景观效果,驳岸退后放坡,形成开放的软质草坡式驳岸;西侧驳岸与保留建筑京香楼之间有一段距离且较开阔,因此结合活动广场设计亲水的木质平台。荷花池在沿驳岸1.5米范围内采用抛石以减少水面落差,种植水生植物,保证游人安全。荷花池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驳岸丰富,增加景观纵深感,为游人增添了游憩体验(图10)。香梅的赏梅体验梅园公园以“梅”为主题,在公园南北两处集中栽植各类品种梅。公园整体南高北低,南部人工堆山,造就了两种不同的赏梅体验。北部的香梅幽径以古朴的碎拼地坪,曲曲折折,各类梅花或近或远,各自成景,悠悠然地充满诗意(图11)。南部假山上的梅以片植为主,营造“香雪海”的丰盛氛围,游人居高临下,别有一番滋味(图12)。功能5:透空的玫瑰花景观如果说公园整体布局统领景观设计的全局,那么小品及铺装的设计则是景观设计中画龙点睛的部分。在梅园公园改造过程中,考虑到场地的记忆性及归属感,对小品及铺装进行了精心设计。小品设计中,景墙及围墙(图13)以仿古为主基调,月白色的墙配以灰瓦,墙上提有与梅相关的诗词,并设置透空的梅花形状的景窗,与保留建筑及植物或合或离,丰富了游人的遐想空间。花坛挡墙上也刻有梅花图案,呼应“梅”的主题。坐凳设计以树穴坐凳为主,既考虑到健身广场及休闲场地的休憩功能,又考虑到游人休憩时的遮荫效果。坐凳表面均用防腐木,游人感觉舒适。结合保留花架东入口处设计了一组座凳与绛桃的组景,坐凳由原公园建筑拆下的瓦片砌筑,形式新颖,唤起人们的记忆(图14)。公园山体北侧游路上,设计三组长廊,长廊顶部均覆盖透明耐力板,既起到遮阳作用,又可避雨。长廊内设置坐凳及挂钩,最大限度地从方便游人使用的角度入手,满足游人需求。铺地设计考虑公园古朴的风格,以灰白黑为主基调。入口处用卵石拼出梅花图案提示;健身广场则通过瓦、弹街石、混凝土等不同材质的肌理丰富空间;主园路以混凝土路面为主,间隔50米设一个梅花图案的印记(图15~17)。梅园公园的功能定位通过梅园公园的景观改造,公园的绿地率由原来的36%提高到62%,缓解了梅园地区绿量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园的游人量由原来的1000人/日上升到2500~3000人/日,游人群体也由原来的退休中老年人逐渐拓展为周边社区的中青年及陆家嘴金融商务区的白领。梅园公园地处陆家嘴,属建成的老城区,区域范围内除梅园公园外没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开放绿地,公园周边住宅多为老式六层公房,居民数量多,小区内活动空间少,区域内人均公共绿地仅为3.5平方米,远低于浦东新区22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同时,居民年龄层次以老年及幼儿偏多。梅园公园作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对公园绿化的需求外,对室内外活动场地的需求也非常强烈。由于公园历史较久,曾经改建成中国古代民俗娱乐村,遗留下大量的仿古建筑。根据调查,公园现有建筑占地约2282平方米,占公园总用地的12.99%,且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梅园公园建设之初,是居住区配套小公园,因其位于梅园居住社区范围内,故得名梅园,但公园中梅的特色并不突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之后又改建成民俗文化村,建造了大量仿古建筑,整体形象已与社区公园的定位存在很大差异。了解梅园公园的历史沿革,对其原有的格局、特色和风格适当予以保留,对园中建筑情况进行排摸,在满足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进行功能定位,提出合理的改造、保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