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全灾种联动建设研究_第1页
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全灾种联动建设研究_第2页
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全灾种联动建设研究_第3页
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全灾种联动建设研究_第4页
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全灾种联动建设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全灾种联动建设研究

生:城市应急管理部门主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应急救援服务的各个行业和类型的整合从各自的战斗逐渐转向全球规划和协调模式。在机构改革工作中,应急管理部门应运而生,城市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市政府办公室应急管理、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治、市林业局森林防火等职责,以及安全生产、防汛抗旱、减灾、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职责。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作为政府智慧应急建设的核心枢纽,是今后城市统一指挥与处置重大灾害事故、开展联合应战、科学决策会商、应急指挥救援的综合指挥场所。城市智慧应急旨在整合城市应急管理资源、打造城市应急管理“一盘棋”,满足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需求,为政府领导指挥各类突发事故灾害提供决策支撑先进城市分析先进城市分析见表1所列。“大指挥、大协同”体系下城市应急管理的特点城市智慧应急建设必须坚持按照国家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相关政策要求与指导意见,依托城市政务云平台,建设服务于城市统一应急管理工作,带有城市本地特色、符合城市应急管理实情的“大指挥、大协同”体系。通过对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应急通信网络、应急感知能力、综合应用平台、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城市应急指挥资源整合与统筹部署,打造城市应急管理调度枢纽在城市智慧应急建设工作中,需要理清如下建设关系:(1)构建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是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城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需与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国家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纵向对接,保证部、省、市三级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2)应急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城市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应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满足智慧城市相关要求,保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协同,避免重复投资。(3)云计算与“政府事务云”的关系网络城市智慧应急建设的应用系统可直接运行于城市“政务云”平台之上,享用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与运维保障体系。(4)视频资源服务城市“雪亮工程”作为全市视频资源汇聚的大平台,可为应急指挥中心提供所需的视频资源服务。同时,智慧应急建设将针对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进行新建摄像头部署与企业原有视频资源接入,可为城市雪亮工程视频管理大平台提供应急行业的视频资源,供全市共享共用。(5)与应急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城市智慧应急建设将建立各协同单位应急联动体系,在市、县两级横向联通各应急协同部门,实现全市应急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全球框架3.1平台支撑层: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遵循“六横三纵”的功能架构,“六横”即为感知层、基础设施层、数据支撑层、平台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等内容;“三纵”即为标准规范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三类体系。结合部、省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工要求,按“3+感知层:通过应急感知能力的建立,实现全市应急资源的接入与整合。应急管理感知能力是基于智能传感、射频识别、视频图像、激光雷达、航空遥感等感知技术,依托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面向生产安全领域、自然灾害领域、城市安全领域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需求,构建的全域覆盖应急管理感知数据采集体系,为今后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基础设施层:包括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信息网、政务云平台三大部分,为项目提供基础设施资源支撑。其中,应急指挥中心是城市应急管理物理承载场所,是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枢纽;指挥信息网是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脉络,以电子政务外网为有线网络接入主体,实现应急管理部门内部、各协同单位网络互联互通,以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为延伸,解决应急处置现场“最后一公里”通信问题;政务云平台主要解决项目所需数据中心动力与环境、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等问题,为上层服务提供云计算基础支撑服务。数据支撑层:以大数据服务为基础框架,构建数据治理系统雏形,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融合处理,形成数据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资源进行服务化封装,并结合地方信息资源目录,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数据资源的查询、比对、共享交换等服务。通过数据管控实现数据从接入处理到数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支撑层:为平台各类业务系统提供重要的基础服务与集成开发环境,是构建“平台化、组件化、标准化”业务应用的基础,为应用开发、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统一的支撑性服务。业务应用层:从综合应用、专题应用、统一门户3个方面构建城市特色业务应用域。综合应用以应急一张图为基础,实现城市基础图层、特色图层构建,并对上层应用提供一张图服务;以指挥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值班值守、指挥调度、协同会商、信息发布等基础功能的建设,快速建立城市应急指挥能力,形成平时、战时业务处置闭环操作;以视频管理系统、结构化预案为支撑,实现城市应急类视频资源统一调度、查询、回溯与应急预案数字化处理、结构化管理、智能化查询、模拟化演练;以可视化系统为媒介,配合应急指挥大厅实现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多维可视化展现,实现各应用、各专题、各版块数字化、图像化、二/三维化融合展现。专题应用结合城市实情,以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等为重点防护对象,单点出击、重点突破,有效开展城市应急处置专题应用的特色拓展。统一门户即包括对内门户与对外门户两类,满足应急局信息化建设对外宣传、对内办公管理、应用集成、即时通信、统一登录等基本需求。展现层:旨在通过大屏、数字沙盘、PC机、手持终端等手段实现应急信息化的展现。标准规范体系:由信息基础标准、信息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信息服务标准等内容构成。运维管理体系:由数据采集、资产配置、云平台管理、集成管理、组织保障等内容构成,确保资源交付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供全网资源的统一运维、自动监控、故障预警处置等信息化管理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等构成,保障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3.2数据流程智慧应急依靠城市信息共享交换体系打通与各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流和数据流,为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数据通道先行的理念某市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中,秉承“急用先建、先试先行”的理念,主要围绕“五个一”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即一个应急指挥中心、一张应急通信网络、一套应急感知能力、一个综合应用平台、一套应急保障体系。(1)闲置空间的利用与集约化目前政府部门对功能用房的申请与审批愈发严格,应急指挥中心大面积用房申请较难。面对此类问题,一是充分利旧,利用政府闲置用房,避免重复建设;二是高度集成,做到场所精细化、集约化。某市应急指挥中心在反复比选、多方讨论后选择消防支队多年闲置用房,将原有房间改造成指挥中心,与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合建,一房多用。(2)市、县大型网络与电子政务外网逻辑隔离按《应急管理信息化2019年第一批地方建设任务书》要求,应急指挥信息网为一张纵向贯通部、省、市、县的专用网络,与电子政务外网逻辑隔离,与电子政务内网物理隔离。根据某市实际情况,该市正逐步取消各类专网,主打“电子政务内/外网”两张网络,在此背景下,某市应急网络建设在本地以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以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为补充,向上与部、省应急网络安全联通,打造本地特色应急网络。(3)规范上传数据,规范管理某市感知数据来源主要分为4部分,安全生产类数据主要集中在企业侧,以视频数据为主,应由应急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技术规范,由各重点企业落实并按规范上传数据;自然灾害类数据主要集中在气象、林业、水利等业务部门,以监测数据为主,应通过共享交换体系横向获取,并针对重点类型适量新建;城市安全类数据主要集中在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主要以视频数据为主,应通过共享交换体系横向获取;应急现场感知数据由工作人员通过新建设应急终端设备现场获取,与指挥中心联动。(4)气象监测数据某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尚未健全,应急管理所需的各部门业务数据暂未实现整合与共享,例如林业部门森林火险监测数据,水利部门汛情、旱情数据,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预报数据,公安的视频监控数据等等。某市秉承“先过渡、后迁移”的原则,采用前置机等手段获取部分重要应急数据,解决过度期应急核心问题,待全市共享交换体系完善后,逐步迁移健全机制,强化应急保障在城市智慧应急初期建设中,特别是今后疫情时代,要着重注意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