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农药杀菌剂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全球杀菌剂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 PAGEREFToc368420549\h41、美洲和欧洲是杀菌剂的最大消费市场 PAGEREFToc368420550\h52、杀菌剂消费增长受益于经济作物与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PAGEREFToc368420551\h6(1)果蔬类作物是杀菌剂消费重大的存量市场,未来面临结构变化 PAGEREFToc368420552\h6(2)南美洲转基因大豆种植情况决定未来大豆杀菌剂需求 PAGEREFToc368420553\h9(3)谷类、稻米用杀菌剂将继续维持稳定增长 PAGEREFToc368420554\h113、复合型转基因作物普及促使农化巨头逐鹿杀菌剂 PAGEREFToc368420555\h134、杀菌剂代际更新快,新产品易被市场接受 PAGEREFToc368420556\h15二、未来十年杀菌剂舞台属于甲氧基类杀菌剂 PAGEREFToc368420557\h171、甲氧基类杀菌剂高速发展,嘧菌酯打头阵 PAGEREFToc368420558\h17(1)嘧菌酯——杀菌剂之王 PAGEREFToc368420559\h18(2)吡唑醚菌酯与肟菌酯——甲氧基类杀菌剂的半壁江山 PAGEREFToc368420560\h20(3)我国在杀菌剂研发方面较除草剂与杀虫剂更具优势 PAGEREFToc368420561\h202、从三唑类杀菌剂的兴盛历史看甲氧基类未来变化 PAGEREFToc368420562\h213、国内杀菌剂市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时 PAGEREFToc368420563\h24(1)国内杀菌剂需求无忧,成长空间仍可期 PAGEREFToc368420564\h25(2)传统杀菌剂产品暮薄西山 PAGEREFToc368420565\h26(3)国内产业调整进行中 PAGEREFToc368420566\h29三、嘧菌酯进入专利过期后的“快速放量期” PAGEREFToc368420567\h291、嘧菌酯具有极其广泛的杀菌谱 PAGEREFToc368420568\h302、高效的杀菌效果与优异的经济效益是其胜出的核心因素 PAGEREFToc368420569\h313、产能集中度高,国内企业刚刚起步 PAGEREFToc368420570\h324、嘧菌酯中国市场值得期待 PAGEREFToc368420571\h32四、投资思路 PAGEREFToc368420572\h331、万昌科技:受益下游嘧菌酯放量 PAGEREFToc368420573\h332、华邦颖泰:600吨嘧菌酯项目预计2023年投产 PAGEREFToc368420574\h343、辉丰股份:国内杀菌剂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PAGEREFToc368420575\h35一、全球杀菌剂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通常称凡是能够杀死或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而又不至于造成植物严重损伤的化学物质为杀菌剂。植物病害品种繁多且容易被忽视,有数据显示全球仅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就多达一万多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作物年度总损失的10%-30%。从作用方式来看,杀菌剂通常分为保护性与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体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达到保护植物免受细菌危害的目的;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的某一部位后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截止2023年全球杀菌剂市场规模达116.2亿美元,占农药市场总销售额的26%,与杀虫剂市场基本持平。但杀菌剂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农药品种:2023年以来杀菌剂年复合增长率为6.83%,高于除草剂市场的2.98%和杀虫剂市场的4.59%。1、美洲和欧洲是杀菌剂的最大消费市场杀菌剂的市场分布以西欧、美洲以及亚太地区为主。其中西欧杀菌剂市场主要用于谷类作物的种植;北美洲则集中在果蔬类以及玉米等作物中使用杀菌剂;拉丁美洲的杀菌剂市场由果蔬类和大豆所主导;亚太地区则更多的将杀菌剂使用于水稻和果蔬类作物的种植中。2023年起,西欧杀菌剂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拉丁美洲异军突起,其他各洲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拉丁美洲市场份额的急速扩张,主要原因是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产生的巨大需求增量。有关巴西杀菌剂市场的具体情况将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2、杀菌剂消费增长受益于经济作物与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是目前全球杀菌剂的消费主体,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品种包括葡萄、大豆、梨、柑橘等以及谷类、稻米等大田作物。全球酿酒业市场呈现下滑态势,但葡萄种植业仍将维持较大的杀菌剂消费量;南美洲转基因大豆种植提速,将是未来几年杀菌剂消费的主要引擎;作为大田作物的谷类稻米等作物将维持平稳增长。(1)果蔬类作物是杀菌剂消费重大的存量市场,未来面临结构变化果蔬类作物的杀菌剂使用占据了全球总用量的半壁江山,最主要的作物品种以葡萄、梨及柑橘为主。其中葡萄杀菌剂市场份额超过50%,是目前全球杀菌剂的施用重镇。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近几年世界葡萄酒生产及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随着未来几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葡萄酒消费有望回暖,进而重新拉动酿酒葡萄的需求。根据咨询机构PhilipsMcDougall公司测算,2023年全球葡萄用杀菌剂市场规模在11.5亿美元左右,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欧洲作为全球葡萄酒酿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占据了超过全球四分之三的葡萄用杀菌剂市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为全球葡萄杀菌剂市场容量最大的三个国家,2023年销售额分别为1.8亿欧元、1.58亿欧元和0.63亿欧元。用于葡萄杀菌最多的三种杀菌剂分别为铜系杀菌剂、代森锰锌和硫磺。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杀菌剂在葡萄种植中的消费比重仍将维持较高水平。但葡萄杀菌剂面临的问题是产品结构老化,其全球市场容量前三位的品种仍以早期的无机杀菌剂为主,葡萄用杀菌剂未来在产品结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果蔬类作物其他两种杀菌剂用量比重较高的品种是梨类和柑橘。梨类杀菌剂市场规模占果蔬类杀菌剂市场规模的20%以上,2023年以后始终维持较高水平。意大利、日本、中国是梨类杀菌剂市场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市场规模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主流杀菌剂品种则是克菌丹、二氰蒽醌和铜系杀菌剂。柑橘用杀菌剂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为2.8亿美元,占总市场规模的5%左右,主要使用地区以亚洲和拉丁美洲为主,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2)南美洲转基因大豆种植情况决定未来大豆杀菌剂需求2023年全球大豆杀菌剂市场规模在1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超过20%。市场基本被南美洲的两个主要的转基因种植国垄断。2023年全球最大的三个大豆杀菌剂市场分别为巴西、阿根廷和美国,销售额分别为10.78亿美元、2.01亿美元和1.65亿美元;三大杀菌剂品种分别是嘧菌酯、唑菌胺酯和环丙唑醇。南美洲杀菌剂市场在大豆种植加速的背景下异军突起,迅速抢占西欧杀菌剂市场份额。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2023年起巴西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大豆,叠加气候因素导致大豆杀菌剂需求量剧增。巴西大规模引入转基因大豆后,其主要种植区较之世界其他主要大豆主产区气候更加潮湿,容易诱发作物的病害,导致巴西大豆的杀菌剂使用量提高,数据显示其市场规模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高度一致。巴西大豆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杀菌剂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为主,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其2023年嘧菌酯及唑菌胺酯的市场规模分别在3.29亿美元和1.93亿美元。在此我们继续维持本系列报告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中观点,即南美洲是未来几年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主要增量。巴西转基因大豆渗透率的持续走高将进一步拉动巴西杀菌剂的需求,并且由于其拥有较之果蔬类作物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大豆杀菌剂可视作未来几年全球新型杀菌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3)谷类、稻米用杀菌剂将继续维持稳定增长谷类作物是西欧地区的主食,也是非经济作物中体量最大的杀菌剂市场。2023年,全球谷物用杀菌剂市场规模在2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10%以上。西欧占据了市场近90%的市场份额。2023年全球前三位谷物杀菌剂消费国为法国、德国和英国,市场容量分别为5.9亿美元、4.37亿美元和2.24亿美元;主流杀菌剂品种是丙硫菌唑、氟环唑以及丙环咗。水稻主要种植地在东南亚,是东亚地区的主粮。由于种植特殊性使得水稻的杀菌剂需求始终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全球水稻用杀菌剂市场规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为10%。水稻常见疾病比重的变化使得水稻用杀菌剂的产品结构在发生转变。目前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水稻杀菌剂产品为三环唑、噻菌灵以及嘧菌酯等。日本、印度、韩国为最大的水稻杀菌剂消费国。水稻杀菌剂行业格局正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水稻杀菌剂消费大国日本、韩国市场规模逐渐萎缩。2.日本、韩国杀菌剂产品结构调整,向更新更高效产品转变。3.泰国、越南等国市场容量在逐步放大。与经济作物不同,大田作物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使此类作物杀菌机市场能在未来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认为诸如谷类、水稻等作物,其杀菌剂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较之果蔬类更合理的产品结构将为新品种杀菌剂的推广提供动力。3、复合型转基因作物普及促使农化巨头逐鹿杀菌剂受耐除草剂和抗虫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影响,全球除草剂与杀虫剂市场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转基因抗病作物研究进展缓慢,并且农作物疾病具有种类繁多与易突变等特点,利用基因方法处理难度较高。同时复合型转基因作物的普及,使多数作物在耐除草剂的同时具有抗虫的功能,以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美国为例,复合型转基因玉米以及棉花的种植比重分别达到了52%和63%。此外,2023年巴西混合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比重也已达到15%。复合型转基因作物的大范围普及使得杀虫剂市场规模增速逐渐放缓,被杀菌剂赶超。尤其在近十年转基因作物的黄金发展期,杀虫剂市场容量增速显著低于杀菌剂。我们认为杀菌剂将成为各农化巨头争相角逐的新战场。一方面杀虫剂市场增长疲软极大降低巨头公司开发新型杀虫剂的动力;另一方面,农化巨头在除草剂领域将继续“种子+农药”战略,将更大精力用于新型种子的研发。世界农药巨头逐鹿全球杀菌剂市场的直接结果是其销售额占农药市场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超过亿美元销售额的杀菌剂种类从2023年的15种上升至2023年的29种,占市场总额比重由11.2%提高至20.5%。4、杀菌剂代际更新快,新产品易被市场接受杀菌剂产品代际更新频繁,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高:杀菌剂作为最早出现在人类作物种植中的农化用品,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用硫作为杀菌药物的记载,之后以波尔多液为代表的铜系杀菌剂是无机时代霸主,现在仍保有全球市场一席之地。现代杀菌剂进入有机时代后,出现过三次里程碑事件:1.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问世标志着杀菌剂从此进入选择性时代;2.三唑类杀菌剂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杀菌剂活性;3.2023年第一款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商业化,新的杀菌剂时代从此拉开帷幕。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23年上市后发展迅速,并于2023年取代三唑类成为杀菌机市场新霸主,目前全球市场容量仅次于氨基酸类除草剂(以草甘膦为代表),并有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的趋势。我们认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是未来十年全球杀菌剂舞台的绝对主角,也是国内杀菌剂产品结构升级的突破口。以嘧菌酯为代表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以及消费逐步向国内转移将是大概率事件,新一轮中国机会拉开帷幕。二、未来十年杀菌剂舞台属于甲氧基类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基于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A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杀菌剂,属于能量生成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病原菌细胞线粒体中cytb和c1复合体Qo部位的结合而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破坏能量生成从而对病菌发生作用。该类杀菌剂广谱且高效,对己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基酰胺类、二甲酰亚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皆有效,且对环境安全。仅用短短7年时间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便取代三唑类坐上杀菌剂头把交椅,其优异品质可见一斑。1、甲氧基类杀菌剂高速发展,嘧菌酯打头阵2023年全球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市场规模在39.44亿美元,主要产品包括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等。在全球农药市场中仅落后于氨基酸类除草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较低的单位使用量,广泛的杀菌谱以及突出的预防效果是以嘧菌酯为代表的该类杀菌剂最显著的优势。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以及肟菌酯占据了该类杀菌剂80%以上的市场份额。嘧菌酯是目前当之无愧的杀菌剂之王;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在果蔬类作物中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烯肟菌酯、唑菌酯以及烯肟菌胺等未来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1)嘧菌酯——杀菌剂之王嘧菌酯由捷利康(现属先正达)公司开发,2023年上市,商品名称阿米西达(Amistar),具有保护、治疗、产出、层移和内吸等作用,对甾醇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2023年,全球嘧菌酯市场规模为12.45亿美元,其上市几年即成为杀菌剂市场领跑者的纪录短期不会轻易打破。不同于农药史上的另一个传奇草甘膦充分受益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大爆发,嘧菌酯主要凭借优秀的杀菌性质迅速占领市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本土嘧菌酯使用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主要用途为果蔬类作物、大豆、玉米以及稻米。基本符合甲氧基类杀菌剂的全球市场格局,表明美国杀菌剂市场结构较为合理。(2)吡唑醚菌酯与肟菌酯——甲氧基类杀菌剂的半壁江山吡唑醚菌酯是巴斯夫公司在醚菌酯的基础上改进开发的高效、广谱杀菌剂,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局部内吸活性。肟菌酯2023年由拜耳公司开发,它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横向传输性等特点,无内吸活性,杀菌性能优异且具有很好的选择性。作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比重较高的品种,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未来几年仍会有较高的成长空间。但由于其专利仍未到期且存在生产工艺壁垒,所以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3)我国在杀菌剂研发方面较除草剂与杀虫剂更具优势国内主流除草剂与杀虫剂生产以国外上世纪60~70年代的专利产品为主,几乎不存在新产品研发,可以说杀菌剂在研发方面走在其他两种产品的前面。以沈阳化工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内农化研究机构近几年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研发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龙头产品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2、从三唑类杀菌剂的兴盛历史看甲氧基类未来变化三唑类杀菌剂目前是全球体量第二大的杀菌剂品种,空间与容量都不容小觑。且特定产品国产化率较高,其路径或称为甲氧基类未来的发展样本。2023年全球三唑类杀菌剂市场规模2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主流产品包括丙硫咪唑、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以及丙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以上世纪8、90年代发明的产品为主,专利多已过期。生产工艺较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简单,许多产品在国内已实现大规模生产。目前国内产能在5000吨以上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包括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以及三唑酮。戊唑醇是德国拜耳公司1986年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多年来使用量稳居三唑类首位。除杀菌效果外,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等作用;使用时既可叶面应用也可种子处理,目前已成为小麦莠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主要替代品种。2023年国内戊唑醇产能已超过1.4万吨,开工率在60%左右,产品几乎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国为巴西、德国、美国以及阿根廷。海外产能主要集中在拜耳有4000吨左右,印度及MAI总产能在2023吨,全行业已现产能过剩的隐忧。苯醚甲环唑由先正达公司开发,1989年上市销售。该产品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广谱高效持效期长,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壳二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菌,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目前苯醚甲环唑在国内产能在6000吨/年左右,但产量只有不到2023吨,每年原药出口量在500吨左右。主要施用作物为水稻、果蔬以及小麦。与戊唑醇的供需基本平衡相比,苯醚甲环唑的国内需求仍在不断提高,处于快速增长期。三唑酮2023年国内产能10800吨/年,产量为3200吨,总出口量1405吨。国内主要施用作物为小麦,占总量的57%;其次为玉米20%;其他作物都在10%以下,国内消费在1600吨左右。三唑类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产品是农药里面典型的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1、性能方面,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效果明显较传统有机、无机杀菌剂突出;2、巨头公司逐步开发出多类型三唑类杀菌剂,使得各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应用领域及使用效果,逐步侵占传统市场;3、更重要的在于各类产品专利期过后,价格快速下跌,提升了产品的普及率。我们认为甲氧基类杀菌剂基本进入到以上三点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十年属于甲氧基类大发展的黄金期。3、国内杀菌剂市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时国内杀菌剂市场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是不断成长的市场空间:气候异常带来的病害愈演愈烈、经济作物与大田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高;另一方面,杀菌剂全行业结构老化,许多主要厂商仍以生产发端于上世纪6、70年代的产品为主。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1)国内杀菌剂需求无忧,成长空间仍可期中国是自然灾害尤其是农作物病虫害频发的国家,杀菌剂的需求稳定。据2023年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达1600多种,年发生面积达到70亿亩次。其中中国农作物病害常年发生面积为17亿亩次,防治面积占到发生面积的80%~90%。以酿酒葡萄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占全球比重不断扩大,以谷类为代表的大田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持续增长。未来杀菌剂的成长空间值得期待。(2)传统杀菌剂产品暮薄西山目前国内比较主流的杀菌剂产品包括百菌清、代森锰锌以及多菌灵等。以上三种都是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产品,并都面临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可以说国内传统杀菌剂产品江河日下。百菌清在1962年,由美国大祥公司创制,属于非内吸性广谱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真菌病害具有预防作用,主要特色是防治真菌侵害。目前本产品在国内已经严重产能过剩,且呈愈演愈烈之势。2023年起国内需求近5600吨,产量却逼近2万吨,过剩产量则以出口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为主。国内产能集中度很高。生产主要集中于江苏新河农化、江阴苏利农化以及山东大成农药股份。在内吸性高效杀菌剂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百菌清的竞争优势日渐式微。目前依靠出口仍可以化解掉国内部分过生产能,随着国外杀菌剂要求逐渐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其市场空间将继续缩小。代森锰锌是美国罗姆哈斯公司1961年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的保护性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对黄瓜、西瓜的炭疽病和霜霉病等具有很高的疗效,且长期使用不易产生抗性。目前全球代森锰锌需求量仍保持较高增长,在葡萄、柑橘等经济作物中有较大市场容量。全球主要生产集中在印度,国内主要生产商包括利民化工、河北双吉、南通宝叶等。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代森锰锌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连续三年的产能利用率都在50%~60%之间,国内原药价格基本在2.5万到2.9万之间波动,未来市场空间有限。多菌灵属高效、广谱、低毒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植物和土壤中易降解,环境相容性好、污染较轻。由于历史上沈化院最早合成出多菌灵,其在80年代便已成为国内产量最大的内吸性杀菌剂之一。全球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国内三家企业:蓝丰生化、宁夏三喜以及安徽广信,总产能在4.8万吨/年,近三年开工率都在90%左右。国内产品基本一半用于出口、一半自用,主要出口国家为巴西、阿根廷和印度等国。(3)国内产业调整进行中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的杀菌剂市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品种因其杀菌效果差、污染严重、毒性高等原因,正逐步推出历史舞台;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三唑类为代表的新型杀菌剂正在逐步占领市场。我们认为近几年国内杀菌剂的需求与产量增速背离是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佐证。一方面,需求端已不满足于之前的传统产品,开始向更高效更环保的产品转变。例如,2023年三唑类杀菌剂(制剂量)需求为1.9024万吨,到2023年已经增至3.0396万吨;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来自于国内外对于传统杀菌剂需求的下降使得国内杀菌剂生产企业纷纷降低传统产品开工率甚至停工,并建设新产品生产线。供需两方面的时间差,造成了目前这种倒挂现象。三、嘧菌酯进入专利过期后的“快速放量期”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王牌——嘧菌酯为代表的新一代杀菌剂的中国机会逐步显现,通过研究三唑类中某些品种已实现的转移进程可将其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利到期价格下降,经济劣势扭转;产品逐渐被接受;第二波需求高峰开始;第二阶段:中间体逐步在国内扩能,巨头开始小规模的产能转移;相关上游产业链受益;第三阶段:价格企稳,大范围产能转移开始;国内厂商开始受益。遵循上述模式,嘧菌酯刚刚进入第一阶段中期,下面即将迎来它的“快速放量期”。1、嘧菌酯具有极其广泛的杀菌谱嘧菌酯具有极广泛的杀菌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等都有极好的活性,一般在保护性处理或病害发生早期使用,且对作物种植影响甚微;唯一的缺点是对谷物网斑病防治不理想,对此先正达已抓紧研发第二代产品。2、高效的杀菌效果与优异的经济效益是其胜出的核心因素嘧菌酯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能够制备成各种制剂,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等。相关田间试验表明在对黄瓜褐斑病的毒力EC50测试中嘧菌酯显著优于百菌清;对马铃薯早疫病的测验中其治疗效果优于代森锰锌。3、产能集中度高,国内企业刚刚起步目前嘧菌酯生产主要集中在先正达公司,总产能在8000吨。嘧菌酯2023年专利到期后,国内掀起了登记热潮,目前原药生产企业登记数有33家,但真正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少之又少。国内能够进行生产的企业主要有江阴苏利化学的600吨/年、泰州百利化学的500吨/年,以及上虞颖泰在建的600吨/年。总产能在2023吨/年左右,但实际开工的不多,根据农药工业协会相关统计,嘧菌酯近几月均产量都在40吨左右。4、嘧菌酯中国市场值得期待我们认为中国和巴西转基因大豆是未来几年嘧菌酯需求的主要引擎,其中中国市场值得期待:国内嘧菌酯2023年消费量为150吨,按年增长10%~20%测算,目前国内消费量在200吨左右。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嘧菌酯在国内的需求量有望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为一方面自2023年专利到期后,嘧菌酯原药价格从每吨100万降至目前的28万左右,呈快速下降趋势,原先的价格劣势正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嘧菌酯优秀的杀菌性能逐渐被国内农民接受,随着中国对杀菌剂消费的认识程度逐步增加,嘧菌酯作为最为优秀的品种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初步判断2023年中国市场将达数千吨级别。四、投资思路我们继续看好未来全球以及国内的杀菌剂市场发展。全球需求端增长稳定,南美洲的转基因作物和中国市场为未来几年提供需求增量;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风头正劲,嘧菌酯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并将惠及国内相关产业链;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中,产品升级完成后,将迎来国内新一轮杀菌剂发展高峰。1、万昌科技:受益下游嘧菌酯放量万昌科技是全球原甲酸三甲酯行业的龙头,依托于废气氢氰酸资源成本优势明显,同时与国际巨头先正达建立了常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嘧菌酯专利到期后价格下跌刺激需求快速增长,以及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带来了中间体原甲酸三甲酯的新一轮增长周期。而三甲酯的行业格局高度集中,以及万昌科技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万昌科技的三甲酯业务将是嘧菌酯放量的最佳投资标的。公司多年来三甲酯和三乙酯的产量稳步提升,先正达、新和成、新华制药等国内外巨头公司合作关系良好,13年募投达产后为后续产能释放提供支持。另外公司新的中间体产品将在13年下半年取得进展,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和市值空间。短期抚顺顺特爆炸退出后对行业的短期价格和供给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华邦颖泰:600吨嘧菌酯项目预计2023年投产颖泰嘉和是国内最具国际化视野的农药公司,2023年底与华邦制药完成换股合并后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公司高管均来自于国内农药行业一线,包括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农业科学院等,创业之初一直坚持以研发为业务核心,同时立足于国际市场拓展业务,掌握了农药行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公司在北京总部建设有近5000平米的研发中心,拥有大陆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的GLP全分析和物化测试实验室,可直接用于国内外农药的注册登记以及对外服务;收购下游杭州庆丰等逐步补齐生产短板;公司高管海外运作经验丰富,通过研发、生产、销售综合优势,未来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最具优势;公司在上虞基地建设600吨嘧菌酯项目,预计2023年将逐步达产。3、辉丰股份:国内杀菌剂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辉丰股份从事咪鲜胺、辛酰溴苯腈、氟环唑、2,4-D等农药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公司是国内杀菌剂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与巴斯夫、FMC等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2023年增量主要来自近期投产的氟环唑项目和菊酯类产品,2023年仓储项目及其它在建项目将贡献增量。整体来看,辉丰长期布局基本成型,未来逐步开拓自主销售模式,成长确定性较强。
2023年电梯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电梯行业的属性 4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 4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 6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9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0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 11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 13(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 14(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 14(3)电梯老化 14(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 15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 15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 15(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 15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 16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 16(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 172、民营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定位差异、风险和估值 18(1)民营企业的优势 18①股权结构 18②营销手段灵活 18③区域性优势 18(2)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困难 19①技术积累 19②安全风险 19③品牌定位与安全 19④保有量与售后服务 19四、投资策略 201、中国电梯行业:长期有价值,投资正当时 202、选股逻辑:三个条件,两种风格 21一、电梯行业的属性研究海外电梯公司的估值,目的是研究其估值背后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背后的行业规律与属性。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电梯是地产基建的派生需求,中国电梯市场第一品牌是上海三菱,其母公司上海机电过去一年的PE在10倍附近。估值隐含的假设是,电梯行业属夕阳行业。如果电梯行业在中国是夕阳行业,那么在保有量较高的欧美,电梯行业应该接近深夜。根据全球最大的电梯公司OTIS预测,2020-2021年几乎所有的新机销量来自于金砖四国,也意味着欧美市场的保有量已经接近饱和。全球市场份额来看,奥的斯、迅达和通力是最大的三家电梯公司,合计市场份额接近45%。我们很惊讶地发现,三家公司的市值合计接近人民币3600亿元。我们也一度怀疑,是否欧美电梯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市场份额很高,贡献了主要的利润和估值。但是:1、占全球新机2/3份额的中国,领先的独立品牌是三菱和日立;2、从主要欧美电梯公司2022年营收的地域分布来看,亚太区域只贡献1/4至1/3的收入,但却足以支撑其千亿市值。市盈率往往与行业长期成长空间挂钩,而欧美电梯企业市盈率普遍高于国内企业,而市净率超出更多。换言之,欧美三大电梯公司市值超过3600亿元,但是他们主要收入来自于比中国更“夕阳”的欧美市场。尽管这三大电梯公司在占全球2/3新机市场的中国并未取得领先地位,但是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15~23倍的市盈率。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联合技术UTC是位列美国道琼斯30家成份股的多元化制造企业,旗下子公司包括开利空调、汉胜宇航、奥的斯电梯、P&W飞机发动机、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联合技术消防安防公司和联合技术动力公司(燃料电池)。如果按照A股流行的逻辑,无疑联合技术的军工、发动机、通用航空、燃料电池和安防都是高壁垒且性感的业务,只有电梯是大家心目中既缺乏壁垒又夕阳的板块。有趣的是,联合技术五大业务板块中,电梯却成为营业利润率最高的板块。为什么看似技术壁垒远低于其他业务的电梯板块,反而定价能力最强?只有少数产品客户在购买时,会把安全作为购买的前提要素——例如食品、药品等。用巴菲特的话来讲,消费者对于放进嘴里的东西特别慎重。如果客户关注安全感,价格不再成为品牌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品牌厂商可以通过定价获得超额收益。机械行业里,“安全感”成为购买关键要素的产品不多,主要是民航飞机和电梯。尽管民航业在大部分国家是资本杀手,但波音和空客垄断了全球民航客机的制造。我们认为安全感商品对行业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价能力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如果客户重视安全感且无法通过直观感受判断产品的安全程度,往往可以推动品牌集中度的提升。但与食品不同,涉及安全感的电梯,由于购买者地产商与使用者购房人的分离,有品牌的电梯厂商定价能力和毛利率往往不如食品,但是仍然可以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尽管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得到电梯行业集中度高和利润稳定的判断,但是从实证角度观察中国电梯市场,尚未表现出海外市场的普遍规律。中国电梯行业将走向某些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哀结局,还是走向符合产品自身属性和成熟国家普遍规律?我们倾向于乐观,原因将在后面展开讨论。电梯行业的“产品+服务”属性——收入结构的生命周期电梯与手机、自行车甚至挖掘机等其他制造业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期望电梯的安全使用寿命与房屋的寿命(70年)接近;电梯故障会影响人身安全,起码造成巨大恐慌。因此,尽管大多数机械产品都有售后服务的概念,但是电梯的独特性在于——电梯售后维护保养和更新业务的规模,可以与新机销售媲美。海外四大电梯公司售后的维护保养和产品改造服务占收入的45-55%。欧美电梯公司的收入结构呈现了售前和售后的“产品+服务”特征,对于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和估值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以奥的斯为例,2022年欧洲营建支出比07年下滑了接近19%,但是奥的斯欧洲的服务收入仍比07年保持正增长。根据欧洲电梯协会的估计,欧洲电梯目前70%梯龄超过10年,45%梯龄超过20年。欧洲人口密度较美国高,电梯占全球存量接近50%。存量大且梯龄老,是电梯服务市场壮大的必要条件。必须指出,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电梯由小型服务公司提供维保,电梯主机厂商及其经销商提供维保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的同行。如果只有新机制造并且只专注于国内市场,长期来看,中国机械行业大部分子行业都会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而见顶。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企业的成长周期就会大大地延展——电梯行业具有天然的属性,显然符合这一条件。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电梯格局未来十年,将继续“劣币驱逐良币”,还是回归全球电梯行业规律,实现品牌的集中、价格的回升和品牌厂商提供维保服务的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电梯行业的现状给社会和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随着制度带来的技术风险逐渐暴露,监管层的认识逐渐提高,电梯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中国拥有电梯生产许可证的厂商接近500家,不过我们调研访谈的专家估计,剔除代工产生的重复统计等因素,估计实际品牌数约200家。表面上看,中国电梯新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和全球差别并不显著。全球市场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75%,而中国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65%。但考虑到全世界大部分非领先企业生产的电梯都是在中国生产,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集中度差异很大。中小品牌对领先品牌的负面影响关键不在量,而在于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市场电梯新机销量和金额的市场份额差异,以及营业利润率和ROE观察到这一现象。海外电梯利润率普遍比国内高,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更为显著,我们分析的原因在于——由于维保业务属于轻资产模式,随着电梯企业维保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电梯企业的ROE也会随之提升。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从全球经验看,电梯行业集中度高,且售后服务主要由主流品牌厂商完成。而中国目前的情况与发达国家市场差异显著。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已经给消费者和厂商造成巨大的风险,未来几年风险可能会逐步暴露。我们建议投资者看完我们的报告后,即使不认同我们的投资逻辑,起码在购房时切记关注电梯的品牌,因为涉及您和家人十年后的人身安全。在典型的成熟市场欧洲,约45%的电梯超过十年,20%超过20年。目前中国接近15%的电梯梯龄超过10年,预计2016年接近25%,并且该比例将持续上升。谁知道200多个品牌10年甚至20年后剩下多少个?如果某家厂商消失,备件和维保怎么办?太多的电梯品牌给购房者和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长期风险在于:十年或二十年后难以购买备件。电梯并不是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因而不同品牌的备件互换性低。电梯型号每年都在更新,有些厂商十年后消失了,幸存者中的部分厂商可能无力维持十年前型号备件的生产,甚至图纸已经丢失。部分中小厂商无力建立和长期维持服务网络。如果说新机生产具有规模效应,那么存量机器售后服务的规模效应可能更明显。我们估计前十大品牌以外的厂商,平均年销量只有1000多台,而厂家要长期维系全国服务网络,必须要很大的保有量做支撑。目前中国大部分电梯由第三方电梯维护公司提供维保服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服务模式同样隐含了巨大风险:第三方服务公司技术专注程度不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第三方服务公司往往同时维护多品牌电梯,不利于专业能力的积累和风险的防范。第三方服务公司难以维持多品牌备件体系。第三方服务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品质难以保持和监管。第三方服务公司规模小,承担赔偿能力弱。一旦出事故,往往迫使政府出于维稳需要而出面解决。如果未来中国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逐步对于品牌厂商维保和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异定价,削弱第三方服务公司目前的价格优势。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电梯行业集中度较低导致了利润率较低,继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估值。中国空调行业07年之前四年与之后七年,年化内销增速恰好都是11%。但是07年之后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从06年的2.7%上升到13年的7.5%。我们认为电梯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以及OEM(厂家提供维保),道路漫长但是方向确定。由于涉及人身安全并且风险会随着梯龄而增大,电梯集中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度比家电更甚。我们估计中国电梯行业变革的路径和催化剂包括:(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业内有传闻政府在酝酿未来只有厂家认证的服务商才能提供更新和维保。从政府角度,可以降低其自身承担的社会风险。但是目前的障碍是,中国维保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品牌厂商在维保服务市场份额极低,缺乏成熟的服务团队。因此,尽管“厂家认证维保”可以增加厂商的收入,但是厂商出于风险考虑,未必会积极推动此事。政府和厂商各有考虑,而住户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行动力。(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如果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自然会对原厂维保、原厂认证维保和无认证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别化定价,从而提高原厂维保的价格竞争力。(3)电梯老化随着多品牌电梯老化,重大事故经过媒体传播改变消费者观念,推动政府立法;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路径,但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低和拿地不规范,大量不考虑长期品牌的项目公司在市场上,也是电梯品牌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注意到,大型地产公司早已高度重视电梯问题。例如中海地产与上海三菱,万科与广日电梯的合作。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出现了长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是对于电梯这样一个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我们还是倾向于判断,未来十年可以象家电行业那样实现集中,象海外那样70%以上的电梯由厂商提供OEM维保和设备更新。从投资角度,这只是一种推测,需要观察和跟踪。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欧美四大品牌包括奥的斯、迅达、通力和蒂森克虏伯,这也是全球四大电梯企业。日系的三菱和日立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低于欧美四大品牌。然而,三菱和日立却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初步认为,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导致了两个体系在中国市场的差异。(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我们访谈的数位电梯行业专家,均指出欧美品牌有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往往又无法摆脱对职业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但是电梯的“安全感属性”,导致短期业绩与长期成长未必目标一致。这种行为特征,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欧美品牌不仅收购中国小品牌厂,还与不同的中方成立合资公司。这种广泛收购与合资策略有利于快速形成产能,但未必有利于品质管理和品牌定位;而三菱和日立在中国,均只选择了一家合作对象,且不管是上海机电还是广日集团,均有军工制造背景和多年的电梯研发制造经验。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欧美体系具有更进取的文化,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营销和管理方面。而日系重点在于研发和制造。以上海三菱为例,生产线工人收入长期高于同行,但是营销体系收入反而低于同行。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但是需要强调,电梯是“安全感品牌”;中国电梯行业没有格力空调那样具有世界一流自主技术的企业。因此,电梯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所以客观地讲,中方的话语权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电梯这种每年产量50万台的大宗机械行业,往往中国经理人更有能力理解中国市场的成功要素。我们观察到,上海三菱很早就消化了日方转移的技术,并且通过变频技术崛起。而广州日立的董事长潘总则在退休后被日方以“电梯行业最高薪的高管”,返聘为日立电梯中国公司的总裁,这在日系企业里极为少见。即使在欧美系电梯企业中,我们也观察到中方能力较强的西子奥的斯,在奥的斯中国四家企业中表现最突出。(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没有一家跨国电梯企业会轻视中国市场,但是日系只有全力押注中国市场,才有生机和发展。由于电气技术的深厚积累,日本电梯企业的技术能力在80年代已经跻身全球一流。但是日系电梯企业错过了欧美城镇化的高峰,由于在欧美保有量太低,无法在营销和售后网络方面,在欧美与当地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文化活动站AI应用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档案管理中社会责任担当考题试题及答案
- 高效除草剂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废旧物流设备回收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电网无功补偿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4年系统分析师技术细节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税务师备考计划解读试题及答案
- 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 备考宝典 税务师2024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对统计学未来发展的展望试题及答案
-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最终版.ppt
- 红头文件模板
- 固定收益部绩效考核办法
- 光纤端面清洗操作规范方案和判定标准
- Power---PowerVM安装配置手册
- 小型液压机液压系统设计
- 1 ultrafleXtreme质谱仪
- 超声操作规范
- 六类网线检测报告(共9页)
- 高中三年成绩单模板(新留学)
- 2020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