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洪秀全与石达开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_第1页
也谈洪秀全与石达开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_第2页
也谈洪秀全与石达开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_第3页
也谈洪秀全与石达开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_第4页
也谈洪秀全与石达开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洪秀全与石达开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

在太平天国改革家之一、曾王石大凯的自传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凯长期以来一直想占领四川省。”。一、石达开离蜀的原因还在哪里?石达开是在什么时候最早提出谋蜀的想法呢?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我们认为是太平军出广西全州,在湖南作战的一段时间内提出的。在这期间,太平军最高领导层中,曾就向何处去的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有记载说:“杨秀清出广西全州时,已有窥窜江宁之计,石达开劝令先行入川,再图四扰。”石达开这次(一八五二年)提出的西进入蜀的战略方针,如果同洪秀全东下江南的战略方针相比较,是略逊一筹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四川虽然有过许多军事割据、独立称雄的例子,但是,历史上,只要中央政权没有极大地被削弱,四川是没有一个军事割据成功的先例的。从西汉末年的公孙述算起,三国时期刘备,西晋时期的李特,五代时期的王建、孟知祥,元末的明玉珍,以及明末的张献忠等,先后在四川武装割据。他们都是在中央政权遭到极大削弱,无暇西顾,或是根本就没有中央政权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而太平军在军出广西之后,打下武昌之前,清政府尚能统一全国,此时入蜀,无疑将遭致全国反动力量的围攻。加之地势所限,向外发展也是很困难的。形成全国革命高潮,就更谈不上了。所以,我们认为,在一八五二年,“先行入川”的方针不是上策。石达开第二次提出西进入蜀的战略方针,已经是一八五八年的事情了。他在给洪秀全的一封信中说:“臣虽西奔,仍为天朝戮力,苛得于川、滇、黔、湘之间,扬天朝之旌,而宣太平之威德。”洪秀全的这种作法,首先激起了太平军广大将士的不满,“朝中之人”对洪秀全专用安、福王来“挟制翼王”公开表示“甚不欢悦。”面对洪氏集团的压力,石达开的态度是襟怀坦白,以德报怨,想用一个忠字来感动洪秀全。当其部下建议对洪氏集团采取措施时,他的态度是明白告之曰:“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在政治上,应该如何看待石达开这次西进入蜀的战略行动?有人认为,石达开天京出走后,成了最大的分裂主义者,因此,西进入蜀的行动也是导致失败的背叛行为。我们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洪、石矛盾的公开化,是不是就促使石达开背叛了太平天国革命,从反清革命斗争中分裂出去了呢?历史告诉我们,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事实是:石达开既坚持太平天国革命的立场,坚持反清斗争,又不得不离开天京洪氏集团的处境,使他走上了在太平天国革命阵营内独树一帜的道路,这同分裂主义完全是两回事。天京出走后,石达开在政治上、思想上仍然服从于天京,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行和洪秀全方面对他的态度中得出结论来。从石达开方面看:(一)石大凯离开天津后发表了一篇告全体军民书,谈到了他远征的宗旨:“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徒,勉报主恩仁。”(二)石大凯一直被认为是洪秀全的最高将领就是在最困难的关头,这一点也没有(三)在石达开的基础上,都有一次“数据”,有的“反避税”的权利清政府多次表示要招降达开,但他从不为此所动。大渡河被执后,直至最后牺牲,也始终保持了一个农民革命领袖的晚节。从洪秀全方面看:(一)在许多文告中,均列有石达开的各字和衍位。例如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的“万国来朝及敬避字样诏。”(二)洪秀全对石达开部回到江南的官兵,也是作为自己的军队看待的,有的还给了很高的评价和待遇。(三)太平天国后期领袖之一,干王洪仁玕也在《自述》中谈到,石达开的出走是一次“远征”所以,无论从洪秀全或石达开两方面来看,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对敌斗争上始终是一致的。石达开独树一帜的最大含义就是军事行动上的自主。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解释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后,仍然顽强、不懈地对清作战的历史事实。其作战的基本战略方针就是入蜀。二、石达开及时进蜀的原因一八五八年,石达开应洪秀全之求,先后派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六、七支部队直接援助天京一八五八年八月,石达开突然从浙江回师向西,经福建、江西,一八五九年五月底,打到了湖南宝庆,企图打开通向四川的大路。从战略全局来分析,石达开此时挥军入蜀恰到好处。此时的四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战场的情况下,客观上成为了清政府必守的战略重点。而在当时,又恰恰是清军防守的一个弱点。(一)从盐、粮的来源看清代军队军饷来源一八五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以后,“东南粮仓”对于清政府来说,就不复存在了。“时东南财赋之区,半遭蹂躏。未被兵州县,又苦贪吏浮及勒折。民怨沸腾,聚群戕官之事屡起”那么,清政府要解决比平时多得多的军队粮饷,靠哪里呢?据记载:“军兴之后,四川等省,办理借捐,以充兵饷。”(18)清政府在四川收刮民脂民膏,花样繁多,“劝办功名,上纳津贴,嗣后设收洋药厘金。又劝粮户捐银征收一事,越收越异。”再看盐,盐的重要性就在于既是生活的必需品,而盐税又是当时清政府的最重要税收之一。清代全国主要产盐区共十一个四川以盐、粮为主的物资输出,也是湖广清军的军饷来源。湖北巡抚胡林翼说:“蜀之盐斤百货厘税,亦军饷所关也”(二)石达开军武健家第一,军队是政权的主要支柱,尤其在战争年代。而当时的川军,则是比较差的,不能打也没有打过较大较硬的仗。云南的李永和、兰大顺起义军所以能轻易入川,并横扫五十余州县,这与川军的相对虚弱是分不开的。而要以如此川军来抵挡石达开部太平军,其获胜希望,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当石达开西进战略企图明朗化之后,清方内部一片惊骇声,纷纷断言:“蜀中兵力恐不足以当此鉅贼”第二,清政府当时在四川的军政领导也是很不得力的。我们从咸丰年间四川总督的人选和调动来看这个问题。据钱实甫先生所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从咸丰元年到十一年,四川总督换了十一次,短的还不到半年。除了两任是明令兼署外,其他还有五次是任命新督后,因未到任,由成都将军兼署。这样,就造成了十多年内的大多数时候四川没有最高军政长官的局面,当然就不能及时地处理好问题了。再加上这些人(骆秉章除外)在军务上均不在行,就更不能应付战争条件下的困难局面了。难怪当时有的督抚大员要在一边说风凉话:“四川新督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于军务尤不相宜。”军政头目的不得力再加上军事力量的虚弱,使四川成为了一个弱点。而经济上的重要,又使四川成为清政府必须防御的重点。这样,清政府在四川统治的相对薄弱,就同四川在经济上、军事上对清王朝的相对重要,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当时,清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太平军激战,在北方广大地区同捻军作战,海防和边防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压力,在这种“西北故寒瘠,东南兵兴”,“蜀尤完富”关于这一点,石达开本人是否认识得有如同清方人物这样清楚,没有材料说明。但是在客观上,石达开部太平军倾全力向四川突进,打击清军的战略弱点和重点,并与长江下游之太平军相呼应,对两湖之清军主力湘、楚军形成夹击之势,的确是非常高明的一着,效果也很明显。这是攻其必守以制敌的打法,彻底打乱了清军的部署。石达开部太平军的这一行动,也夺回了因为天京事变而被清军掌握了的战争的主动权,把清军抛到了被动的一面。在这种形势下,石达开军自然就成为了清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咸丰皇帝惊呼:“逆贼窜扰数省,所至糜烂,若再令扰及蜀中,则不独财赋之区,悉遭蹂躏,且势踞两湖上游,荆襄等处皆为震动,即陕西亦需设防,大局将不可问。”面对石达开的进攻,清王朝把曾国藩部湘军,胡林翼部楚军,骆秉章、左宗裳部湘军,纷纷集中起来,对付石达开。曾国藩移军夔门,骆秉章部的湘军困守宝庆,胡林翼部主力南下援湘。他们的方针是:“并两楚之力先除西南之患,庶可专力东征,无瞻前顾后之虑。”石达开第一次西进入蜀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它吸引了清军的主力,打乱了清军围剿天京的布置,使洪秀全得以整肃内部,编制军伍。从这个意义上说,石达开向四川的进攻,有力地支持了天京。咸丰九年十月,石达开军“陷庆远,入据之”还在咸丰九年八月,湖广总督官文就曾上奏:“皖省贼势日张,筹议由楚分路剿办。……请饬曾国藩缓赴川省,暂驻湖口。”以后,曾国藩又上奏献策,四路进攻江南太平军,要求调回在湖南、广西与石达开作战的几支部队。但咸丰皇帝也不批准我们列举以上事实,就是为了说明,宝庆一役失利后,石达开积极准备并实施第二次向四川进攻的战略意义,至少是再次迟滞了清军计划中的向安庆、天京的进攻。三、石达开部东南角入川的失败原因对于石达开在大渡河失败的原因,我们不赞成某些宠统的说法,动辄以路线而蔽之,例如分裂必然失败等等,而是希望实事求是地作一些具体分析。石达开在大渡河的失败,有其必然性。因为这是一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是要失败的。但是,我们也应研究失败的偶然性,如果不是这样,农民战争失败原因,就成为千篇一律的东西了。石达开部太平军失败的偶然性就在于他是在大渡河,迂到了大渡河地区的特殊困难不能克服而失败的。从整个形势看,一八六一以后,已经在向有利于清王朝的方面发展。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的勾结,使清王朝得到了经济上、军事上的支援,并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太平天国革命。而战争之长期在太平军占领区进行,又大大增加了太平军的经济和军事困难。就四川而言,由于骆秉章率湘军入川,使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从政治上、军事上得到了加强。并且,骆秉章对石达开向四川的进攻,还作了相当的准备。例如在长江江防问题上,骆秉章就“令沿江州县舣舟北岸,划江严守”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石达开部太平军在广西损失了大量老部队,虽然在进川途中队伍又扩大了,但由于行军紧张,训练不及,战斗力是有听降低的。清军的相对增强和有所准备,石达开部太平军的相对削弱,这些,都是大渡河失败的间接因素。石达开在大渡河失败的直接原因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主要之点,不是清军的布防甚力,而是大渡河水突然暴涨,连日大雨,根本不能渡河,因而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及至对岸清军赶到,自己粮草殆尽,陷入困境。主观上,是他没有掌握大渡河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水流情况,以至于面临突然情况之后,犹疑不决,不能毅然脱离险区,最后弹尽粮绝,终于失败。事实上,在抵达大渡河边紫打地之前,石达开的一切部署均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进入四川后一年的战斗,使石达开认识到了长江天险在突破上的巨大困难,因而决定发挥太平军“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