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春秋后期郑国的子产和晋国的赵鞅,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实质上反映了()A.子产强调以法治国B.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C.量刑定罪相当严苛D.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解析:虽然孔子反对“铸刑鼎”,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说明孔子认同社会转型的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子产以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和量刑定罪相当严苛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解析:根据材料“以德治国”“仁政”“君主的‘德’最重要”可知,三者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B项正确。A、D两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德治就是儒家治国的明确标准,C项错误。答案:B3.韩非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这说明韩非 ()A.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B.认为法、术、势缺一不可C.认同“君权神授”的说法D.用封建迷信蛊惑群众解析:韩非是法家的杰出代表,材料中的“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是在强调法、术、势缺一不可,故B项正确。答案:B4.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解析: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排除C项;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故排除D项。答案:B5.洪武年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大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和“‘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列罪条款又为《大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做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继续得到强化,所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运作程序,B项错误;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权分六部,C项说法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内部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D项错误。答案:A本课提要重要知识点(1)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2)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3)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基础巩固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礼”的尊严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的指责。两人争论的实质是()A.要不要“铸刑书”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D.“世”需不需要救解析:由材料可知,叔向认为“礼”的神秘性有利于对民众的管理,故主张用周礼来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书”则是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以成文法来治民,因此,二人争论的实质是以周礼治民,还是以成文法治民,故B项正确。要不要“铸刑书”,“多制”是否“国亡”实质上也是以何种方法来治民,故排除A、C两项;两人对“世”需不需要救不存在分歧,而对以何种方法来救展开争论,故排除D项。答案:B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既然人性本善统治者就要施行“仁政”,D项符合题意。统治者发善心是施行“仁政”的具体表现而非基础,排除A项;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德治民是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答案:D3.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法家并不是不重视道德的作用,其对德治也有关注,甚至用德治来进行辅助——“刑主德辅”,这说明德治与法治有调和性,C项正确。儒家与法家都有独立的思想体系,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融合的趋势,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兼顾,而不是二者的密不可分,D项错误。答案:C4.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这表明,秦律()A.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具有残酷性C.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D.具有公正性解析:秦律该规定对是否构成“五人盗”的罪行惩罚不同,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构成“五人盗”的罪行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答案:A5.《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这些规定旨在 ()A.推广“一牛挽犁” B.保证农业生产C.践行“工商食官” D.限制牛肉消费解析:据材料“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可知《唐律疏议》中规定,故意杀掉官府的马牛,或者杀掉自己的马牛者,都要被判刑。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封建社会,使用马牛耕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马牛是当时重要的生产资料,故B项正确。答案:B6.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乡约组织的发展()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D.标志着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约组织属于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C项符合题意。答案:C7.(2021·湖北高考)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解析:根据材料“在乎行教化”“‘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认为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于教化民众,尤其注重“礼”,即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治理社会,故选C项。“无为而治”与“在乎行教化”不符,排除A项;“史学的通古贯今”与“‘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不符,排除B项;理学在宋代才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可知体现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可知体现的是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根据材料一中“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可知体现的是强调自治。第二小问结合宋代的思想、政治背景分析。(2)根据材料二中“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知体现出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根据材料二中“‘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可知体现出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根据材料二中“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知体现出奖善劝诫,稳定秩序。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拓展提高9.《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据此可知,孟子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民贵君轻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划定土地边界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轻徭薄赋”“均贫富”“民贵君轻”等主张,故排除A、B、D三项。答案:C10.(2022·山东高考历史卷)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解析:根据“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齐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形成的法家派系,是当时齐国的治国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田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田齐法家主张“富民”“商德保民”。就“礼”而言,田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田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重视“礼”“义”的作用。就“刑”而言,田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A项正确;BCD都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项。答案:C11.公元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这说明()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体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时间“732年(即唐朝)”不符,排除B项;D项与“732年(即唐朝)”的史实不符,当时应为开元盛世时期,排除。答案:C12.清朝律学名家薛允升曾指出,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的处罚轻于唐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家信仰的重建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治思想的转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对于“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的处罚轻于唐律,其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分析,故A项正确。答案:A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而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不利的则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摘编自陈杰《中国古代冤案略议》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