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戏剧矛盾冲突,赏析人物性格形象,提高分析能力。3.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的高贵品格和理想,以及面对黑暗现实所做的抗争。4.理解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鉴赏品味作品的悲剧意蕴。学习重难点:1.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2.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感受悲剧别样的审美特征。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迷惘(wǎng) 吮(shǔn)吸 暴虐(nüè) 鞭挞(tà)延宕(dàng) 虔(qián)敬 嫁奁(lián) 横(hèng)暴罪孽(niè) 祈(qí)祷 迂(yū)回 紊(wěn)乱熏陶(táo) 涂脂(zhī)抹粉2.积累词语延宕:拖延。踌躇:犹豫不决。轻蔑:藐视,小看。匍匐:倒仆伏地;爬行。嫁奁:陪嫁的财物。奁,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也指陪嫁的衣物等。烟视媚行:眯眼看,慢慢走。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样子。二、资料链接1.识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莱特》。(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破灭,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代表作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2.探背景莎士比亚出生在1564年,逝世于1616年,此期间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是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莎士比亚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的巨大影响力。3.知常识(1)“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在于作品深刻的悲剧意义,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莱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2)“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3)“文艺复兴”: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思想文化上的运动。因为它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所以历史上称它为“文艺复兴”。但其实它并不是复兴古代文化,而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影响甚远。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三、文本鉴赏(一)整体感知《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最负盛名的作品,代表了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最高成就。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课文节选部分的结构梳理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二)文脉梳理情节试探前(开端)试探中(发展)试探后(高潮和结局)对白国王与身边侍臣及王后的对白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国王与伯格涅斯的对白内容密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失恋而疯狂”奥菲利娅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试探后的密谋矛盾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的矛盾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哈姆莱特内心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三)文本探究1.在奥菲利娅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极力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贵、理智、青春貌美。莎士比亚一连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的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2.节选部分的冲突情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各种人物又都在各自的伪装下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格。国王暴露出自己的心怀叵测,波洛涅斯暴露出自己是全无心肝的奸佞之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暴露出自己对友情的背叛,奥菲利娅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哈姆莱特则更是时时刻刻在自我剖析、自我展示。作用: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4.哈姆莱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莱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②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③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所以,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5.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结局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哈姆莱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的悲剧,无情地揭露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社会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晚期社会的异常混乱和无法遏制的贪欲,疾呼理性和秩序来统治新的世界,如果没有理性和秩序来统治新的世界,那么像哈姆莱特这样的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新生力量,也只能以悲剧告终,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情怀。四、鉴赏技法比喻修辞【课内赏析】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里一连串的比喻构成了排比,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的人品、学识、人格等方面进行了赞美,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从侧面突出了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运用比喻需注意以下几点: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必须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特征;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五、检测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匍匐(púfú)

意旨(zhǐ) 暴虐(xuè)B.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C.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chú)D.迷惘(wǎnɡ) 延宕(dānɡ) 虔敬(qiá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天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眯眼看,慢慢走,形容新婚妇女举止安详)B.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拖延)C.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回旋曲折)D.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该怎么办)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英国人,乃至许多西方人,早已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可以生生不息地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B.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创新者,而且是敏锐的学习者。C.几百年过去了,《哈姆莱特》这部戏剧的魅力无穷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人。D.塔可夫斯基认为《哈姆莱特》是“所有艺术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作,就感召、崇高和简朴而言,相比之下没有别的剧本可与《哈姆莱特》比肩”。4.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排比)B.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C.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对比)D.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比喻)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直以来,有关哈姆莱特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哈姆莱特难以承受,让他不得不把自己生活的国家看成最坏的一间牢狱,不得不装疯卖傻隐藏自己,更不得不出言重伤他敬爱的母后。A.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是被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B.学术界把他在复仇的行动上为什么踌躇和拖延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C.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D.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6.莎士比亚的语言往往具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这得力于他对长句的运用,试仿照下面的一段台词续写给定的句子。例句:我用国王的名义,向英王提出恳切的要求,因为英国是他忠心的藩属,因为两国之间的友谊,必须让它像棕榈树一样发荣繁茂,因为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她的荣冠,沟通彼此的情感,以及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重要理由,请他在读完这一封信以后,不要有任何的迟延,立刻把那两个传书的来使处死,连忏悔的时间都不要准。我以生命的名义,向人类提出恳切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一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段推荐词在语法、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莎士比亚作品它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