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

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受盛传化水谷”;

共同的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通”、“降”理论在六腑疾病的治疗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难经》之“七冲门”

食物

唇为飞(扉)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之上口)为贲(奔)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拦)门

下极为魄(粕)门一、胆1.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

肝之余气汇聚

胆汁

胆腑

排泄入肠中促进食物(油腻)的消化。胆为“中精之府”(2)主勇怯(决断)指胆在精神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并可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刺激影响的作用。“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通于心(胆经之经别通于心);胆可影响肝之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贮藏肝之疏泄2.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胆属中空有腔的囊状器官,胆属内盛胆汁,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六腑胆汁是色黄味苦的清纯精汁胆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相似为胆通过排泄胆汁入肠道,不与奇恒饮食水谷直接接触之腑二、

胃脘包括上脘(贲门)、中脘、下脘(幽门)1、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故将脾胃并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通降、以降为和①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②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形成粪便;③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胃气通降,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举,脾宜升则健

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调节全身气机,故其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而且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2.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易成燥热,津液受损。3.胃气:⑴脾胃的运化功能;⑵脾胃运化产生的气血;⑶胃的功能;⑷正气。胃气主要反映于:脉象(从容、流利、和缓),舌苔(有根),面色(红润光泽),抗病能力。可判断疾病的预后。

保胃气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三、

小肠1、受盛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别清浊

水谷精微

津液

食物残渣

部分水液

经脾输布至全身经阑门转输至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亦吸收水液,故称“小肠主液”水液由此渗于前糟粕由此归于后利小便以实大便四、大肠传化糟粕,主津“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肺气的肃降大肠的传化

胃气的降浊

糟粕与

脾气的运化

肾的气化和固摄

五、膀

胱贮存、排泄尿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腑”。均有关系六、三焦1、主要生理功能

“孤腑”(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三焦亦为气化之场所。(2)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气化:对三焦在水液代谢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的概括;包括肺、脾、肾、肝等脏调节水液的作用。三焦的主持诸气与通行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2、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部位划分生理特点生理功能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上肢上焦如雾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包括心肺输布气血的功能。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中焦如沤消化并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血液。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消化饮食物的功能。下焦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下焦如渎排泄糟粕和尿液。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生成和排泄二便的作用。第三节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类脏;无表里配合。

一、脑(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2、主精神、情志活动——“头者,精明之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

3、主感觉、语言活动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海论》(二)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肾气充盛精

心藏脉,脉舍神,在志为喜五

肝藏血,血舍魂,在志为怒神

肺藏气,气舍魄,在志为悲和忧藏

脾藏营,营舍意,在志为思

肾藏精,精舍志,在志为恐和惊充养充盈化髓脑为髓海二、女子胞

发生月经

孕育胎儿其病理为:经、带、胎、产。肝藏血冲任女子胞肾精天癸化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心主行血

第四节脏腑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和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病理上,心的行血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以助肺的呼吸

肺主气,推动心的行血心肺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

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病理上,表现为心脾两虚之证。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病理上,或气虚血瘀,或气虚失摄而出血。

(二)心与脾

心脾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脾病理:心脾两虚

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肝主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

(三)心与肝

心肝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心肝(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心肾相交示意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心肾(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脾肺(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病理状态下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称为“左升太过,右降不及”。

(七)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液互资方面。

1、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水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2、呼吸运动: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3、阴液互资:肺肾之阴,相互资生。病理常见肺肾阴虚。

肺肾关系示意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