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9.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优秀的说明文,一般总是从事物本身的构造特征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结构层次。我们分析时,首先要找出这篇说明文是按照什么程序来安排的(有的以空间为序,有的以时间为序,有的以主次重轻为序等)。本文显然是以空间为序,从外到内,依次介绍,先说荔枝构造,再说花期,栽培历史,最后说到发展荔枝生产。层次清晰,条理性强。课文的第二段(2—9节),顺着荔枝的外壳—内膜—肉—核,逐一介绍。先介绍荔枝壳的构造及颜色(2—3节)。荔枝粗糙,特称龟裂片。壳表面有细小块状裂片、中央有突起的片锋。壳的颜色成熟后大都是深红色或紫色,“南州六月荔枝丹”,正是形容荔枝成熟时一片深红色的好诗句。后说荔枝的形状和大小(4—5节)。荔枝形状如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上大下小。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最大的据说有四五十克。再介绍荔枝的壳膜和肉(6—7节)。壳膜通常是指的壳内的一层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荔枝的肉大多数是白色半透明,有的则微带黄色。肉味甜微酸。荔枝晒干或烘干后肉成红褐色。接着附带说明荔枝不耐贮藏(8节)。现经研究,在21℃温度下,可贮藏一二星期了。最末说到核(9节)。核即荔枝的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焦核为优良种子。现在海南岛已有无核荔枝,核退化了。课文的第三段(10—14节),介绍荔枝的花期和历史,条理也很清晰。先说荔枝花期因品种而不同(10节)。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有一年开两次或四次花的,花形小,深白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开花多结子少。再说我国荔枝的栽培历史(11节)。荔枝原产中国,是我国的特产,从有记载的南越王尉佗把荔枝进贡汉高祖起,已有二千多历史。就《荔枝谱》来说,就有十三种之多。第12节说,“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蔡襄谱中记载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广为栽培。宋家香千年古树至今还在福建莆田宋氏祠堂开花结实。接着介绍荔枝性喜温暖、遇到微霜便会受害的特性(13节),因此栽培时要注意。成都、福建是它的生长北限。最后说,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以便满足人民的需要。概括起来:《南州六月荔枝丹》在结构上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作者上小学时对鲜荔枝形态的质疑。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比喻句,使人们既对鲜荔枝的形态有个初步的印象,又急于解开作者提出的疑团。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九段):介绍关于荔枝的科学知识。这是文章的主体。第二段至第九段介绍果实的形态特征。顺序介绍了荔枝壳的表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荔枝壳内的薄膜,荔枝肉的色、味及其加工,荔枝的贮藏,荔枝的种子。第三部分(第十段至第十四段)第十段介绍花的特征。第十一段介绍荔枝的栽培史及产地分布。第十二段介绍我国古代讲荔枝的专著,着重介绍了蔡襄的《荔枝谱》的文献价值、主要内容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第十三段介绍荔枝的习性及生长北限。第十四段提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2.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准确性的完美统一。高度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文艺性、语言的准确性,这四者完美的统一,是这篇科学小品的鲜明特点。高度的科学性表现在作者能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纠正前说的谬误,还事物以真实面目。引用史实都有科学依据,对无法证实的问题,则不妄加结论。鲜明的思想性则表现在倡导科学求索精神。展望荔枝生产的前景,指出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就更鲜明地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性。本文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许多生动的描写,在精确的介绍中又大量引用古诗,相互融合,诗意盎然,情趣充溢。而精确无误的语言又表达了作者严密的思想,这一切把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本文鲜明的艺术特色。3.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最突出的是引用说明。所引资料包括汉、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帝王等,其内容之丰富,取材之广泛,确实是不多见的。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也有来自古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有时用估计数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比喻说明可以把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和生动,如把荔枝的形状说成“心脏形”,说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信息点击1.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生物学碎锦》)。2.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二、课堂释疑要点直击1.“引用”,是一种有力的表现方法。不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特别是科学小品类说明文,也往往引用故事、史料、诗文以说明科学知识。《南州六月荔枝丹》在这方面更有特色,不仅通篇引用诗文、史料多达十余处,引用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而且通过引用把比喻、描写、顺序、对比等说明方法有机地结为一体,使得文章既清晰准确,又生动形象;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试略举如下。一是比喻描写性引用。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一段:“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引用来对荔枝的形态作总的说明,是多么的充满诗情画意,足以使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美丽的想象!然而,仅止乎此,还算不得新奇。巧妙还在于把它和幼年看到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干荔枝组成对比,造成一个强烈的悬念,使它成为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然后按照壳—膜—瓤肉—浆液的顺序逐一说明,因而既有清晰的条理性,又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每一层说明中,又引用比喻描写的诗句,从不同角度对荔枝形态作更细致的描绘。例如在解说“壳如红缯”时,先以特写笔法,描述了荔枝的壳面构造,纠正了《荔枝图序》的不足。接着引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三个比喻,说明荔枝的红色。最后推而广之,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以全景镜头,描写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枝膜时,先纠正“膜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之误,然后引《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风前落”描其轻柔,“雨后娇”状其鲜艳。这种用特写的手法交叉的比喻从动态来描绘,比起“膜如紫绡”的静态描写,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引用诗文的比喻描写作为说明手段,一般说明文中不为少见。如《中国石拱桥》中引用唐人张鷟的名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来说明赵州桥的形状,也很生动形象。但是,通过引用,把准确的说明与生动的描写交织得如此细密,这不能不说是《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个特色。二是对比议论性引用。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巧妙地从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样收到说明的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宫》,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事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作者即于此着眼。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直接引用《荔枝图序》以后,又特别指出在今天科学技术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还在进一步延长,以适应长途运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无须再续。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带住,而是扩展开去,翻出一层,从荔枝的不耐贮藏引出唐代统治者为享受鲜荔枝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解说,和上文组成对比。最后,引《过华清宫》作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是荔枝不耐贮藏的例证,也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见证。引文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内容,使今天品尝过鲜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怀今,油然生幸福之感。同样,苏轼的《食荔枝》诗,原意只是借岭南风物的赞赏以排解羁旅之思,但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是说出了人们嗜爱荔枝的强烈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的答复是不同的。作者巧妙地抓住这点加以引用,以设问句启发读者深思,然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荔枝生产的大好前景作答,前后组成对比,与杜诗的引用遥相呼应。这样不仅使人了解有关荔枝的丰富知识,而且从一个侧面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全文达到思想性、知识性、文艺性的有机结合。一般说明文,也多有注意思想性的,如《中国石拱桥》、《向沙漠进军》等,但象《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通过引用诗文,以鲜明的感性形象感染读者,不能不说是一个特色。三是举例考证性引用。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资料,如引《三山志》的记载,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的说明。这是一种“引用证明”,和前两种引用不同。这些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本身,就是引用明人的诗句,七个字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形态特点,又以一种散文化的诗意笼括全篇,这在一般科学小品中可说是独具一格,别有新意。“引用”,是说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运用时必须注意:一要引得恰当,资料的针对性要强,能恰切说明对象;二要引得精要,不能滥,太多了会造成堆砌累赘;三要引得可靠,资料必须认真核实,防止差错,必要时还须注明出处,以便查对。案例精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04年广东高考试题)咖啡和茶人类以咖啡和茶作为饮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种植物中均含有咖啡碱,对人体能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劳动效率和思维活力等多种作用。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术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费量为茶叶的3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公元前200O年,埃塞俄比亚的阿交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l%—2%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的《尔稚》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祁红”。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青茶为半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和黑茶为后发酵茶。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茶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杀菌之功效。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节选自李鹏翔《三大植物饮料》,有删改)1.下列对咖啡或茶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B.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C.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的高价值特种经济植物,它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D.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有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解答]D[点评]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发酵茶、非发酵茶和半发酵茶三大类。本文将茶叶分为六大类,是根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而不是“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因此D项不正确。A项可见第二段。“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可从“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采摘和种植”一句推算得出。B项见第三段。“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可从“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与公元前300年的《尔雅》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的表述中推算得出。C项是将第二段开头句和中间的一句“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组合而成,也是正确的。2.下列对“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和“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A.咖啡含有香精油、咖啡醇和1%—2%的咖啡碱,其价格十分昂贵。茶含有咖啡碱,还有茶单宁、维生素和芳香油等,是一种保健饮料。B.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重要饮料,二者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和中国人对世界饮料的重大贡献。C.咖啡是黑色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D.这两句话用“黑色金子”比喻咖啡,而用“绿色保健饮料”指代茶,这意味着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解答]C[点评]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黑色”指咖啡的颜色,“金子”比喻咖啡像金子一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所含有的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的表述可从原文最后一段中找到。因此,C项的理解准确而全面。A项,咖啡的美称并非因“价格十分昂贵”,且咖啡的价格并非都“十分昂贵”。因此,A项的理解不够准确。B项,未对“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一句作出解释;且“二者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和中国人对世界饮料的重大贡献”的解释也与这两句话无关。因此,B项的理解既不准确,也不全面。D项,这两句话只是从不同角度对两种饮料作出评价,并没有比较它们经济价值的高下;而且“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之说也欠准确。方法总结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二)【命题重点】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测试的重点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科技文侧重于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侧重于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社会科学论文则着眼于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从理解文章到分析文章到评价文章,从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到评价、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都在命题的范围之中,但是,它又是有重点的,这就是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具体地说是:1.复述文意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要解答这一道试题,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2.概括要点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B级。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1999年第21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23题是这样的:“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了。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92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个字。”有着眼于局部的,如1993年有这样一道题:“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答案不超过60字。”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点”,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3.把握观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年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如1995年第28题是这样的:“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高速路段冬季清雪服务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消毒剂销售与分销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木方、木跳板产品研发与技术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木工班组安全生产培训与应急预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产业劳动合同规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小区外墙清洁维护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园农民工用工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内河航运船员聘用与管理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瓷砖电商平台合作运营合同7篇
- 2025年度新型环保肥料采购合同范本及风险评估指南4篇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领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课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4秋《小学学霸单元期末标准卷》考前专项冲刺训练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完整版)减数分裂课件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第01讲 直线的方程(九大题型)(练习)
- 微粒贷逾期还款协议书范本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时练习带答案
- NBT 47013.4-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4部分:磁粉检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