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_第1页
5000年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_第2页
5000年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_第3页
5000年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_第4页
5000年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00年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

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徐立丰214221

摘要: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5000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

此,研究气候变化及其表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气候变化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上环境变迁产生

很大的影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气候变化作一个大致的

勾勒,并就气候变化与中国古代民族间关系、军政斗争以及封建王朝嫡变等之间

的联系,作简要的论述,从中可以察知气候变化在历史演进中的巨大作用,形成

自己对这个问题微薄的认识与见解。

关键词:气候变迁军政斗争王朝兴衰文明发展

一引言

探究我国古代文明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也由此,它

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大课题,在这个庞大的课题之中,当我们把历史

的发展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否可以得出一番独特的见解

呢?

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是可以的。让我们看到这样两个问

题,第一,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何以呈现出下文所述的周期性特点?这

与气候的冷暖波动有着怎样的联系?经过对古代物候资料的搜集,可

以形成这样一个粗略的概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繁荣期大都是和

气候温暖湿润期相一致的,如先秦年代的诸子百家时期以及后来的汉

唐盛世;相反,文化发展受阻的时代往往是气候干冷的年代,最典型

的便是西晋末的“永嘉之乱二

本文的目的,是将5000年中国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从特定的一些方面进行阐述,藉此揭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文明发展以

及社会历史的重大影响。

二5000年来气候变迁概述

在这一段的开头,我们必须向竺可桢教授致敬,正是他经过长期

艰辛的努力,于1972年撰成名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究》以及所绘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如下图),给我们提

供了大量的研究线索以及研究切入点,他所划分的四个温暖期和四个

寒冷期,如下表。

耻轼司懒

琮里

NCMTC侧里.圆又承岑

nCSO

SCSSJ—却一段:

士娜一骸三S-觥濠

AW—1DW莺f~~运眸

皿ADbXO—AULXG:LBT耕土

UOLRLW祇中耳一翩

hsr暨中川海僮上五恻印)ADll»—1D1W

明(K中理蚊h,年K'l收金迂的初%时1凡)

对于这些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认识,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分析和

研究,这个过程会放在本文下面的部分,在这里,结合我们所知道的

历史知识,从古代王朝兴衰这一个层面来看,在温暖期内,农业经济

相对繁荣,国家也相对统一,民族矛盾较为缓和;而在寒冷期,经济

萧条,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化,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

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古代王朝的兴衰是被深

深打上了气候变化的烙印。

2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接着,在简略回顾我国历史的同时,穿插气候知识,把气候变化

与历史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一些关系予以阐明。

3.1西周中后期到西汉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都是一个

农业经济占巨大地位的国家,在此,我们以农业文明为切入点,以探

究当时的历史文明。

在5KaB.P(西周中后期),周人的井田制度已经是发展的比较完善,

这种在奴隶社会中的劳役地租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形成于夏商并繁荣于西周的这样一个制度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

达到它最兴盛的阶段呢?这和气候是否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回到竺可桢教授提供给我们的“五千

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尽管表上只有从7KaB.P起的气候状况,但是

我们却可以看出,B.C1500以及之前,我国处于一个气候的长暖期,长

期的温暖气候使得农业经济以及建立在这种农业活动之上的生产制度

能够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井田制度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到西周中期达到了它的顶峰。

文章到了这里,问题便浮出水面,那便是: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

关系是如此紧密么?而其中的机理如何,则更为关键。实际上,基本

的地理知识告诉我们:气候变化是通过影响气温和降雨进而影响农业

3

生产的。布赖森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夏季平均气温降低1℃就使得冰岛

最主要的传统农作物——干草的产量减少15%—17%。在古代传统社会

里,技术水平的改进是极度缓慢的,因此,一些纯自然因素,比如天

气、病虫害、瘟疫等便会成为农业收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自

然因素,都是与天气变化有着莫大的关联甚至就是由天气变化所直接

决定的。那么,在气候温暖期和寒冷期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当中,一般

来说寒冷期内的天气状况要更加恶劣,而其所致的后果当中,农业减

产是其中之一。

回到井田制,在长期的温暖气候中,农业收成一直处于一个良好

状态,在当时那个完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井田制也就是在这么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发

展到了及至,发挥出了它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我们便要往后看、到东周、秦以及西汉时期,这段时期

处于气候史上的温暖时期,而且历时不短。“先秦文化”对我国历史的

影响是相当广泛而且深远的,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

各类文化都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先秦之后,便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大帝国(秦帝国)和对历史发展起深远影响的汉帝国,封建文明在

此时达到了他的第一次繁荣期。

那么,这些和气候有关么?有,从B.C1000起,我国古气候在经历

了一个短小的寒冷期后(历时约150年),便进入了长达700多年的温暖

4

期,对于当时那个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长时期的温暖气

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经济的发展带

动着其他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的变更、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变、

以及各种思想争先恐后的出现,温暖的气候确是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国家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

不过从西汉后期开始,气候开始转冷,那么和温暖气候相比,寒

冷的气候对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些内容将在下一

段中进行简单论述。

3.2东汉到南北朝后期

东汉,是西汉政治、经济发展的延续;东汉前中期的气候尽管处

于转冷的趋势,但和现在相比,还是要暖和些,但到了东汉后期,气

候开始恶化,三国时期的曹丕曾挥师渡过了封冻了的淮河,这个在今

天看来是难以想像的。可见当时的气候确是较现在寒冷,然而这个时

期仅仅是气候寒冷期的开始,三国之后,便是西晋。我们先来简单介

绍当时的历史,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当时处于

北方的多个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进而入侵中原,控制一隅,

形成地方性政权,这种状况也一直延续到东晋时期,北方政权和南方

政权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故而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南北朝。晋一朝政

权控制范围之小,这一方面和统治阶级性质和具体代表利益有关,另

外,气候在其中也是有一定影响的。那么气候在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5

首先,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气候的温暖湿润意味着农业生产具备

了良好的热量及水分条件,而这样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产品产出的多

样性和农业单产的提高,对于以耕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农耕民族来说,

这是其政权不断强大的基础。同样,对于游牧民族,气候的温暖湿润

意味着草原生态环境良好,水草充足;而灾害性的天气对草原生态的

影响几乎是致命的,因此当气候转冷,草原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灾

害频繁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所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迫使其不

得不向南方也是较为暖湿的地带寻求生存空间,这样一来,便间接促

使游牧民族南下牧马劫掠中原。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

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尽管当时的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

织才能和人口的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

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而

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

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北朝时期便是如此。

3.3隋唐到蒙元

经过了长时期的南北对峙之后,到了北周,外戚杨坚篡国取得政

权,改国号为隋的同时,也逐渐统一了中国,为封建文明第二次顶峰

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接着便是大唐帝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继

出现;在这个时段,我国古气候逐渐转暖并且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三个

温暖期,农耕政权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逐渐发展壮大,并且最终将瓦

6

解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游牧政权。

那对于我们这些现代的人来说,是如何得知古代某一时期的气候

状况包括冷暖状况的呢?这就需要对古物候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进

而得出结论。

就以唐朝年间为例,我们通过对古书籍的阅读,可以知道下面这

些情况:长安在650年、669年和678年出现无雪无冰的暖冬;唐时长安

皇宫和南郊曲江池都种有梅树;另外,当时扶风县(今陕西宝鸡东)

也可见梅花,可证当时梅树在关中比较普遍;而柑橘,有资料记载说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和唐武宗时期(公元841〜846年)长安宫

中橘树都曾结出味道鲜美的果实。梅树只能抵抗T4C的最低温度,柑

橘只能抵抗-8℃的寒冷,而现在西安地区每年的绝对低温几乎都在

-8℃以下,这应该是能够说明当时关中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暖和。

在温暖的气候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自然基础之下,唐王朝将我国封

建文明推向了顶峰,然而唐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兴盛之后,终究还是

衰落了,淹没于“黄巢起义”之中。

在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从“开元盛世”(公元713—741

年)后,经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与气候转冷在时间上存在一定

的契合,唐中后期,气候已然开始产生波动,并且处于“混沌”状态,

并且开始转冷,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这一点已为气候界所公认。在此,

气候的恶化确是加剧了唐朝的覆亡。

7

然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多个游牧民族再一次

南下入侵,并且相继建立政权,连年战争。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

宋,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而在北方,辽、金相继崛起,成为强

大的军事强国,并且为害大宋,边关战乱不休,金国富国强兵之后灭

辽,进而灭北宋,康王赵构举兵南逃,在南方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这个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同时

把持于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出现分庭抗礼的局面。

然而这么一个局面并没有维系很长时间,一个更为强大、彪悍的

民族和他们的头领成吉思汗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蒙古人灭金继

而灭宋,并且在强悍的民族特征基础上,以武力消灭了其他政权,统

一了中国,一个独立的游牧民族完全掌控了中国这片土地,这在历史

上是第一次。

由于在第二部分[3.2]中已经阐明了气候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对国家政权的争夺中所起到的影响,在这里不再重复,以免累赘。此

后的明、清,其机制亦是如此。

四结论

学科交叉是近年来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交叉则可能推进整个科学领域,带动科学创新,甚至产生新的科

学领域。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关系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

叉,不过交叉的范围较小,自然科学限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化,

8

社会科学限于中国从仰韶文化起到现在的历史和考古。但讨论的问题

对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有重大作用。为什么我国古代历

史上的自然灾害,人口状况以及王朝媛变等众多问题,都和气候变化

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难道这些都仅仅是巧合?它只有进行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交叉研究,才能更好、更确切解决。而本文,就是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些问题的再一次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