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_第1页
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_第2页
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_第3页
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_第4页
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Hemostasis要求: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3.体液抗凝物质4.血液凝固,抗凝,纤溶之间的关系第五节生理性止血要求: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1第五节生理性止血要求: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第五节生理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bleedingtime):1-3min。一.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2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

粘附:少量血小板粘着在胶原上→松软血栓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血小板止血栓3.血液凝固:永久止血。

启动凝血系统→坚固血栓(二期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4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相互交织成网状,网住血细胞,形成血凝块。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BloodCoagulationandAnticoagulativeSystem(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5(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成分血浆凝血活酶前质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6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凝血因子的特点

因子Ⅳ(Ca2+)外,余为蛋白质。因子Ⅲ,Ⅴa,Ⅷa是重要的辅因子,可分别使相应的凝血步骤加速。除Ⅶ外其余都是以酶原形式存在。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其它都在血浆中。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VK。凝血因子的特点因子Ⅳ(Ca2+)外,余为蛋白质。7凝血因子的特点因子Ⅳ(Ca2+)外,余为蛋白质。凝血因子的2.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活途径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主要为因子Ⅹ的激活(激活物=Ⅹa+Ⅴa+Ca2++血小板磷脂)包括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ⅡⅡa(凝血酶)③纤维蛋白的生成:Ⅰ(纤维蛋白原)Ⅰa(纤维蛋白)2.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82.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组织因子(Ⅲ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9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内源性凝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因子Ⅻ组织因子Ⅲ(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入血参与因子来源全部来自血液组织因子+血液内因子因子种类先后激活Ⅻ、Ⅺ、Ⅸ→Ⅹ(Ⅲ+Ⅶa)→Ⅹ二者联系复合物的组成Ⅸ+Ⅷ+(Ca2++PF3)Ⅲ+Ⅶa+Ca2+产生凝血速度较慢较快作用凝血反应维持生理性凝血的启动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因子Ⅻ组织因子Ⅲ(生理性凝血10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因子Ⅻ组织因子Ⅲ(生理性凝血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11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11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①正常时完整的内皮是隔绝凝血因素的屏障;②抗血小板聚集←合成分泌PGI2、NO;③抗凝合成分泌TFPI和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合成物抑制抗Ⅲ与内皮的结合;合成TM,通过蛋白质C途径灭活辅因子(Ⅴ、Ⅷ);④激活纤溶,降解已形成的血凝块,保证血流通畅←合成分泌t-PA。(二)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二)血液凝固的控制12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二)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血管内皮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合成分泌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合成释放PGI2和NO激活纤溶酶原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Ⅲ结合灭活FⅡa,FⅩa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通过蛋白质C系统灭活FⅤa,FⅧa血管内皮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13血管内皮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2.纤维蛋白的吸附:(anticoagulativesystem)凝血过程中形成的凝血酶大多被纤维蛋白吸附,限制了其扩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封闭

2.纤维蛋白的吸附:(anticoagulativesy142.纤维蛋白的吸附:(anticoagulativesy3.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是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Ⅱa、Ⅶ、Ⅸa、Ⅹa、Ⅻ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使之失活。

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15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16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16

蛋白质C系统

蛋白质C(proteinC,PC)、凝血酶调制素(thrombomodulin,TM)、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

PC的作用蛋白质C——灭活辅因子(Ⅴ、Ⅷ),抑制因子Ⅹ、Ⅱ的激活;促进纤溶。肝脏生成,依赖维生素K。

蛋白质C系统PC的作用17蛋白质C系统PC的作用蛋白质C系统PC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18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18

血浆中TFPI的浓度约为1.5-3.4nmol/L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血浆中TFPI的浓度约为1.5-3.4nmol/L组19血浆中TFPI的浓度约为1.5-3.4nmol/L组

肝素(heparin)

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①肝素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可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②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TFPI和其它抗凝物质,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heparin)20肝素(heparin)肝素(heparin)20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原)+(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FibrinolysisandAnti-Fibrionlysis

(一)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21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BloodGroupandTransfusion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22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22要求1.血型的含义2.ABO血型分型依据3.血型鉴定原则4.输血的原则要求1.血型的含义23要求1.血型的含义要求1.血型的含义23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血型(blood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型不相容两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凝集原是指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24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24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25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25○: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盐藻糖◎:葡萄糖前驱物质:○━⊙━○━◎H抗原:○┏⊙━○━◎△A抗原:■┑○━⊙━○━◎△B抗原:○┑○━⊙━○━◎△○: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26○: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27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271.ABO血型系统二、红细胞血型RedBloodCellsGroup血型亚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A型A1型A+A1抗BA2型A抗B+抗A1B型B抗AAB型A1B型A+A1+B无A2B型A+B抗A1O型无(A+B)抗A+抗B1.ABO血型系统二、红细胞血型RedBloodCell281.ABO血型系统二、红细胞血型RedBloodCell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29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292.Rh血型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Rh抗原,(含D抗原)称为Rh阳性。分型:国人多数为Rh阳性血型;少数人为Rh阴性血型。抗体:IgG,可通过胎盘。①反复输血

②新生儿溶血

临床意义2.Rh血型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Rh抗302.Rh血型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Rh抗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1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1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2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23.输血原则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3.输血原则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333.输血原则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4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4第五节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Hemostasis要求: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3.体液抗凝物质4.血液凝固,抗凝,纤溶之间的关系第五节生理性止血要求: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35第五节生理性止血要求: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第五节生理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bleedingtime):1-3min。一.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36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7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37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

粘附:少量血小板粘着在胶原上→松软血栓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血小板止血栓3.血液凝固:永久止血。

启动凝血系统→坚固血栓(二期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38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相互交织成网状,网住血细胞,形成血凝块。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BloodCoagulationandAnticoagulativeSystem(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39(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成分血浆凝血活酶前质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40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凝血因子的特点

因子Ⅳ(Ca2+)外,余为蛋白质。因子Ⅲ,Ⅴa,Ⅷa是重要的辅因子,可分别使相应的凝血步骤加速。除Ⅶ外其余都是以酶原形式存在。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其它都在血浆中。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VK。凝血因子的特点因子Ⅳ(Ca2+)外,余为蛋白质。41凝血因子的特点因子Ⅳ(Ca2+)外,余为蛋白质。凝血因子的2.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活途径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主要为因子Ⅹ的激活(激活物=Ⅹa+Ⅴa+Ca2++血小板磷脂)包括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ⅡⅡa(凝血酶)③纤维蛋白的生成:Ⅰ(纤维蛋白原)Ⅰa(纤维蛋白)2.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422.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组织因子(Ⅲ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43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内源性凝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因子Ⅻ组织因子Ⅲ(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入血参与因子来源全部来自血液组织因子+血液内因子因子种类先后激活Ⅻ、Ⅺ、Ⅸ→Ⅹ(Ⅲ+Ⅶa)→Ⅹ二者联系复合物的组成Ⅸ+Ⅷ+(Ca2++PF3)Ⅲ+Ⅶa+Ca2+产生凝血速度较慢较快作用凝血反应维持生理性凝血的启动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因子Ⅻ组织因子Ⅲ(生理性凝血44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因子Ⅻ组织因子Ⅲ(生理性凝血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45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45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①正常时完整的内皮是隔绝凝血因素的屏障;②抗血小板聚集←合成分泌PGI2、NO;③抗凝合成分泌TFPI和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合成物抑制抗Ⅲ与内皮的结合;合成TM,通过蛋白质C途径灭活辅因子(Ⅴ、Ⅷ);④激活纤溶,降解已形成的血凝块,保证血流通畅←合成分泌t-PA。(二)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二)血液凝固的控制46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二)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血管内皮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合成分泌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合成释放PGI2和NO激活纤溶酶原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Ⅲ结合灭活FⅡa,FⅩa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通过蛋白质C系统灭活FⅤa,FⅧa血管内皮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47血管内皮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2.纤维蛋白的吸附:(anticoagulativesystem)凝血过程中形成的凝血酶大多被纤维蛋白吸附,限制了其扩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封闭

2.纤维蛋白的吸附:(anticoagulativesy482.纤维蛋白的吸附:(anticoagulativesy3.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是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Ⅱa、Ⅶ、Ⅸa、Ⅹa、Ⅻ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使之失活。

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49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50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50

蛋白质C系统

蛋白质C(proteinC,PC)、凝血酶调制素(thrombomodulin,TM)、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

PC的作用蛋白质C——灭活辅因子(Ⅴ、Ⅷ),抑制因子Ⅹ、Ⅱ的激活;促进纤溶。肝脏生成,依赖维生素K。

蛋白质C系统PC的作用51蛋白质C系统PC的作用蛋白质C系统PC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52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52

血浆中TFPI的浓度约为1.5-3.4nmol/L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血浆中TFPI的浓度约为1.5-3.4nmol/L组53血浆中TFPI的浓度约为1.5-3.4nmol/L组

肝素(heparin)

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①肝素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可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②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TFPI和其它抗凝物质,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heparin)54肝素(heparin)肝素(heparin)54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原)+(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FibrinolysisandAnti-Fibrionlysis

(一)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55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BloodGroupandTransfusion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56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56要求1.血型的含义2.ABO血型分型依据3.血型鉴定原则4.输血的原则要求1.血型的含义57要求1.血型的含义要求1.血型的含义57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血型(blood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型不相容两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凝集原是指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58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58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59生理学——生理性止血课件59○: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