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10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1.gif)
![《弹力》教学设计10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2.gif)
![《弹力》教学设计10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3.gif)
![《弹力》教学设计10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4.gif)
![《弹力》教学设计10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2185ed55e5d2003474b32759b3a6608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弹力》教学设计优秀10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四、教具:弹簧、小车、竹片、砝码、钢片
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教材第6页图1-10,第7页图1-15)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三)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显然受力物体之所以受到了弹力,是由于与之相接触的施力物体发生了形变所产生的。
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产生形变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讨论:该实验在设计思想中运用了什么方法?
放大法。
(五)弹力的方向
教材第7页图1-12
教材第7页图1-13
结论: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3:教材第7页图1-14
结论:通常所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六)课堂练习:
教材第8页练习二(1)、(2)、(3)、(4)
(七)课堂小结
弹力概念
相互接触
弹力产生条件发生形变
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
方向:
绳的拉力方向
(八)课外作业:
1.练习二(5)
2.略
说明:有关判断是否存在弹力的似是而非类型题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问题,建议本节课暂不训练。教材第8面练习二中第(1)题虽是判断两球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但题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挤压”。
猜你感兴趣:
1.高一物理必修1弹力优秀教案
《力弹力》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的有无和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的概念:
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越大。弹簧的,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秤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重点:认识弹性、弹力、弹性势能。
难点:理解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教具:弹簧、钩码(3个)、橡皮筋、橡皮泥、铁丝、充满气的气球、塑料直尺等。
教学内容:
一、学生活动1:探究弹性
学生通过竞技比赛,使用扩胸器、握力器、健身棍,说出手的感觉,引出弹性形变和弹力。
二、学生活动2: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设计实验:1、架高塑料尺,施加向下的压力。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
3、弹簧秤上挂1个、2个、3个钩码,示数的变化情况。
总结:一定范围内,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
说明:弹簧秤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三、学生活动3: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了解构成,使用注意点;
2、知道力的单位,读出手边弹簧秤的分度值和量程;
3、弹簧测力计的校“0”
4、使用弹簧秤测自己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四、认识弹性势能
通过教师举例引入,结合多媒体资源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使其他的物体工作,即具有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讨论
五、学生归纳、总结
六、课堂检测:
《补充习题》26页~28页
七、作业布置:
1、3w第一题
2、《学习指导》相关练习
弹力篇五
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就地位而言,学好弹力既可以巩固加深对力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为学好摩擦力做好铺垫,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的外延来看弹力在本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常见弹力的方向。
(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定性关系,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弹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把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引入,设计问题
首先我通过复习力的定义,以及重力的产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涉及弹力的实例,通过大屏幕展示。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各种情况力在产生原因上的共同点。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由于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不可能把弹力产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指出弹力产生的前提:接触、形变。
直接给出形变定义(初中已有介绍)。
通过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通过橡皮筋的形变介绍弹性限度。
通过图片的前三种情况,结合扭转海绵的演示,给出形变类型──弯曲形变、压缩性变、伸长形变、扭转形变,扩大学生知识面,对涉及形变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书和桌面作用过程时引出微小形变,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明确形变的存在性,同时说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
在介绍完有关形变的知识后,再回到关于弹力产生原因问题的分析上,结合手压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弹力产生原因的第三个关键词—恢复原状。
说明弹力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定义的,总结出弹力的定义。
让学生找出身边存在的弹力,使物理和生活联系紧密。
在分析弹力的方向时,仍然从弹力产生原因上找答案,由关键词──恢复原状,得到受力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通过随堂练习1,总结出常见弹力具体的判断方法──绳给物体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同时加深对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直接找到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强调表达式中x和k的物理含义。
3、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通过巩固练习2加深对主干知识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
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弹簧的长度
D.绳对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课后作业及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
(1)课本56页2、3、4题。(2)画出小球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所受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课本56页2、3题补充弹力中“点面接触”弹力方向的具体判断方法。
通过弹簧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只能给出实验结果,所以要通过下节课对课本56页4题的讲解,补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时加深对胡克定律的理解。
对于弹力是否有无的判断是以后受力分析的一个难点,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所以我想通过课后作业(2)在下节课讲解的过程中总结出是否产生弹力的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假设法;同时通过此题强调对于这种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时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弹力沿过切点的半径方向。
课后反思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些时间,不至于再讲胡克定律的时候过于匆忙。这是我下次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弹力篇七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使用弹簧册立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弹力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三。使用说明:1、用10分钟时间自学教材52—53页,未学懂的用红笔标记
2、.用35分钟自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课堂交流
四。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前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合作学习:
一、形变、弹力(预习书上p52页“弹力”完成下面实验)
(一)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筋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橡皮筋,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________;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________;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我们把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_______。
请你说说: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点拨: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
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就是弹力。
4.弹力产生的条件:(1)发生弹性形变(2)相互接触
5.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吗?___________。
6.一根弹簧能无限制拉伸吗?_________。
弹簧弹性的特点:在一定的限度内,能恢复原状,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将无法_____________,因此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弹簧。
试着做一做:
1.拉弓射箭,弓由于受力而发生_______,松手后弓产生的_____将箭射出。
2.跳板运动员练习跳水时,跳板发生了______,便对_______产生向____的_______,从而使运动员向上跳起。
3.请你以“用弹弓打鸟”为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弹弓是怎么打到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当命题人,举一个和“弹力”有关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二)实验2:用手揉纸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请你说说: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着做一做:1、一个苹果掉到地上,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且不能恢复原样,物体的这种特性叫放在桌面上的苹果(填“会”或“不会”)发生形变。苹果对桌面的压力实质是。
2.通常情况下,如下物体都能发生弹性形变的一组是()
a.揉好的面团、橡皮泥、弹簧b.弹簧、橡皮筋、木板
c.钢板、木条、泥团d.钢板、铁块、橡皮泥
二。弹簧测力计(预习课本p52页下半部分至p53页完成下面内容)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作用: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_______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观察书上图13.1-2及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实验探究: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_________。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_________。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___________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一定范围内,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拉伸弹簧,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______,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二)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使用前应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帮你:请你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测量仪器使用前应该注意的三点)
2、总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及零刻度,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_______;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_____;
(2)测量前,沿力的方向轻轻来回拉挂钩几次;
(3)使用时测力的方向应与测力计内的弹簧的______方向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________垂直。
练习: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5n的大小。
2、用小纸条拉弹簧测力计,一直到小纸条拉断为止,注意拉断瞬间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有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知识拓展:弹簧测力计的种类
你预习了本节课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1.自制弹簧测力计(注意刻度的划分)
2.用自制弹簧测力计测量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并且记录下来课堂展示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导学案作用:
2.构造:
导学案导学案导学案弹性形变弹力弹簧测力计3.原理:
4.使用方法
形变
塑性形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学生课前已经通过教学案作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展示,学生的兴趣很浓厚,达到了变”我要学”为”我要学”的目的。只是课堂还需要老师再加强组织,部分学生还是不敢发言,时间有些紧张,练习偏少。课后给学生布置了适合学生动手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篇八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力弹力》教学反思篇九
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课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比赛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蹦床能把运动员弹跳得很高,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其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付出了汗水与努力,这一切需要平时勤学苦练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活动。在探究环节中选取的材料是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等,它们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物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物体里面也蕴含着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活动三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弹力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1月2025年荆州市沙市区事业单位人才引进3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12月湖南省衡阳县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2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发电企业安全工器具管理标准
- 荷叶母亲课件、教案、音频朗读
- 《椰树海滨风景》课件
- 借哪吒精神燃开学斗志 开学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初中主题班会课件: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 2025至2031年中国12英寸吊装球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阿伦磷酸钠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铝材氧化着色钛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山西电网新能源场站涉网试验流程使用说明书
- 矿山应急管理培训
- DB41T 2486-2023 叉车维护保养与自行检查规范
- 1、DL-T5113.1-2019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一部分:土建工程用表
- 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及更正
- 120急救车辆管理规范与120驾驶员管理制度
- 2024年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四篇)
- 白酒业务员考勤管理制度
- 2024年海南省海口市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小班班本课程《吃饭这件小事》
-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