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好了歌说一说皇帝愁1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2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汉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课标要求: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汉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课标3中央地方君权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4地方中央皇帝丞相矛盾地方中央皇帝丞相矛盾5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探究: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是怎样解决的?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⑴异同: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⑵原因: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⑶影响: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⑷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⑸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探究: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6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汉景帝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7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唐玄宗广设藩镇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继续发展2、唐朝: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唐玄宗五代十8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探究三:(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特点:从军权入手(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3、北宋: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9材料一:教材P13《元朝行省图》。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4、元朝:⑵行省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度材料一:教材P13《元朝行省图》。4、元朝:⑵行省制度主要10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作用和影响不同相同点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的11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2、唐朝:3、北宋:4、元朝:行省制度(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郡国并行、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设藩镇----节度使权力?影响?军事:行政:财政:收兵权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有中央掌控起初加强地方统治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行省制度(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12地方制度皇帝制宰相一、中央集权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趋势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君权不断加强,直至走向极端。地方制度皇帝制宰相一、中央集权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趋13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14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地方势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宋——元: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基本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宋—15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汉初武帝唐

宋元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汉初武帝唐16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阶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元朝“三公”→中、外朝(西汉)

→扩大尚书台权力(东汉)三省制逐渐形成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

不断

削弱皇权

不断

加强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阶171.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D1.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18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B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19

材料一:教材P13『学思之窗』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思考: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两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皇权与相权在以后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的?材料一:教材P13『学思之窗』“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20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21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过程汉武帝尚书令侍中中朝决策三公九卿外朝执行光武帝尚书台中枢3、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1、两汉:中外朝与尚书台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过程汉武帝尚书令中22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决策)(执行)(审议)六部三省皇帝三省六部制1、源流:2、运作程序

3、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唐朝: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决策)(执行)(审23探究:⑴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③都有积极作用。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探究:⑴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24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25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26皇帝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思考: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2、三省间相互关系如何?3、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三省六部机制是如何运行?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27君主专制的演进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礼部

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君主专制的演进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28君主专制的演进皇帝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北宋初分割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皇帝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相29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30朝代措施影响汉隋唐北宋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三省六部制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三相权反弹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朝代措施影31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西汉唐朝北宋元朝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西汉唐朝北宋元朝

从汉到元中央集32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33本课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唐: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军事、行政、财政)元:行省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汉:“中朝”、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开始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宋代: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中书省本课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唐:藩镇割据北宋34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BCDABCDCB皇年代皇年代皇年代皇年代.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35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6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目的:概况:创立?依据?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依据:影响: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背景:概况:依据: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汉武帝;品德和才能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门第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世家大族衰落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详见教材P15)考试成绩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依据:3、37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⑴积极:⑵消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38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举行,指出“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日第1版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教育部纪念39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①标准:②选官权:③选择方式: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B、发展规律: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40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依据汉朝魏晋隋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孝、廉(才德)依靠门第,不注重才能科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科举考试才能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三、选官、用官制41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察举制:一定程度42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原因:演变:影响: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43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1)皇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44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45特别提示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方式和手段日益科学;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练习1(2009·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特别提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46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所体现的思想,这与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省都是在皇帝一人独裁前提下的具体执行部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强化君权,弱化相权。因此排除A、D项。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47练习2(2009·浙江文综)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练习2(2009·浙江文综)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48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

BA.唐代B.宋代49练习3

(2009·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析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因此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B练习3(2009·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B50练习4(2009·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练习4(2009·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51解析

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清朝初年,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专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A、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